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合集下载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

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① 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③ 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④ 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① 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② 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③ 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④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⑤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⑥ 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

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附。

表附危险性等级划分表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7.2.1 总体预先危险性分析该项目各单元都存在机械伤害、电气伤害、摔伤、腐蚀及化学灼伤、高处坠落、烫伤等危险危害因素,本小节将这些危险危害因素集中起来,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见附表。

(加氢尾油项目)附表总体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2 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电气单元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如下附表。

附表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3 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附表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4 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分析附表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预分析表7.2.5 加热炉、地面焚烧炉危险性分析对加热炉、地面焚烧炉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分析,见下附表。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概念解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德国化学品法(ChemG)和欧洲化学品法(REACH)中,强制要求进行的一项危险性分析。

该分析主要是为了避免在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事故隐患,并保证职工与消费者的安全。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化学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量化,并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评估结果将为厂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能够帮助厂商制定涉及产品安全的措施。

目的与意义危险性评估是提高产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法律规定的必需步骤。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包括:1.预防与减少事故风险:预先危险性分析能够在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中识别并纠正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尽可能避免事故发生,减少职工和消费者的伤害风险。

2.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危险性评估结果能够为企业和相关伙伴提供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范和应急措施的依据,提高产品的安全质量。

3.合规经营: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化学品企业遵守法规、合规经营的必要措施。

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步骤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分为以下步骤:1.识别危险物质和其存在方式:根据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的情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2.确定危险性:通过参考相关标准和文献,对有害物质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包括毒性、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等方面。

3.评估暴露途径:评估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暴露途径,包括吸入、接触、食入等。

4.确定暴露量和危险性标准:基于实际应用情况和相关标准,制定暴露量和危险性标准。

5.总结评估结果:对以上步骤的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为企业和相关伙伴提供参考和建议。

常见问题1.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否适用于所有化学品?只要是存在危险性的化学品,包括有毒、易燃、易爆等,都需要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

2.厂商需要提交哪些资料来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厂商需要提供化学品的成分信息、危险性评估报告、暴露途径评估报告等资料,以及实验室测试结果和现场实践经验。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什么是预先危险性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Pre-Hazard Analysis,PHA)是一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它通过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帮助公司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从而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在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我们应该对可能引发事故或危险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评估和预测,例如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安全风险和潜在危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这些潜在危险。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步骤第一步:定义系统首先,我们需要定义系统,确定需要进行PHA评估的范围和目标。

这可能包括设备、设施、人员和其他因素。

第二步:研究客观情况我们需要收集并研究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如设备参数,工作环境等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系统的运作条件和存在的风险。

第三步:确定潜在危险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和评估可能潜在的安全风险,并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引起事故或危险,例如材料泄漏、机械故障、人为疏忽等。

第四步:评估潜在影响我们需要评估潜在危险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这可能包括环境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第五步:制定措施基于对潜在危险的评估和分析,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危险,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第六步:实施监督我们需要定期监督和检测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及时修正和更新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优势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出潜在危险和安全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

此外,预先危险性分析还可以提高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敏感性,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最终,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安全。

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潜在危险和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因此,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PHA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危险和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潜在危险的发生,保障企业员工和财产的安全,从而实现稳定持续的生产和经营。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一)定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标准如下: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三)基本危害的确定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

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re-Hazard Analysis,PHA)是一种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旨在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以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步骤以及应用范围,并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和价值。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预计活动的风险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识别和衡量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业务中断的潜在危险因素。

通过提前识别可能的风险,组织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最小化其潜在影响。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是确定评估的目标和范围。

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必须明确评估的范围和目标。

这将有助于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保证评估的结果对组织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步是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收集和分析与潜在风险因素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内部的记录、历史事件、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可能导致风险的根源和原因。

第三步是评估和分类风险。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估风险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风险矩阵、事件树分析或剖面法等。

通过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别,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险。

第四步是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根据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培训和教育活动等。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组织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建筑、运输、医疗和环境等。

例如,在建筑领域,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以及建筑工艺上的风险。

在医疗领域,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可以用于评估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药物使用的风险以及医疗设备的故障等。

总之,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可以帮助组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含义(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预先危险性分析是一种定性分析评价系统内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的方法。

是指一个系统或子系统(包括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运转活动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可能造成事故的后果进行客观的概略分析。

防止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生成废气物,防止使用危险性工艺、装置、工具和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

如必须使用时,也应从设备上或工艺上采取安全措施,以保证这些危险因素不致发展成为事故。

下面就湖南科技大学北校区交叉路段交通网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
湖南科技大学北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系统PHA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PHA中必须考虑的项目
3. 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 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 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 等;
4. 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 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 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 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 辐射屏蔽等;
成品、半成品和辅助材料中所含的化学 的危险物质。通常分为4个小类: (1)火灾爆炸危险源 通常分为7个小类:
物的危险源的基本分类
③易燃和助燃气体:如氢、CH4、丙烷、 乙稀等。
这类物品受热,受冲击或遇到火花能发 生燃烧和爆炸,特别是处在压缩状态下, 爆炸危险性更大。
Ο2是助燃气体。 ④遇水燃烧的物品:如金属钠、碳化钠
PHA的内容和步骤
危险性预先分析的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
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般 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 应能 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 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其分析的内 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危险性预先分析的内容
(8)影响:一旦发生灾害时的可能影响。
(9)危险等级。
(10)灾害预防方法。
1)设备;
2)程序;
3)人员。
危险性预先分析表格
(11)确认:记录确认后的预防方法。 危险性预先分析表格简要形式:
危险 因素
触发 事件
现象
事故 原因
事故 结果
危险 等级
防治 对策
第三节 危险性的辨识
危险源泛指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 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 陷。从本质上讲就是存在能量、有害物质 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导致的意外 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露、散发两方面因素。

什么是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什么是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什么是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一)预先危急性分析概述预先危急性分析是在一个系统或子系统(包括设计、施工、生产)运转活动之前,大体识别系统存在的主要危急,找出产生危急的缘由,分析估量发生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判定已识别的危急性等级,提出消退或掌握危急性的措施。

(二)预先危急性分析中危急性等级的划分标准在分析系统危急性时,为了衡量危急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各类危急性划分为4个等级,如表3-7所示。

表3-7 预先危急性分析中危急性等级划分表
(三)预先危急性分析的基本格式预先危急性分析的结果可采纳表格形式进行归纳分析,依据预先危急性分析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格格式以及分析内容,如表3-8所示。

表3-8 预先危急性分析工作表
预先危急性分析工作表的通用格式一般采纳固定项进行统计,便于计算机管理,如表3-9 所示。

编制过程为:
首先要了解系统的基本目的、工艺过程、掌握条件及环境因素等。

然后在1的栏目中填入所分析子系统归属的车间或工段的名称;在2的栏目中填入所分析子系统的名称;在3的栏目中填入子系统处于何种状态或运行方式;在4的栏目中填入子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急;
在5 的栏目中填入导致事故发生的危急因素;在6 的栏目中填入导致事故产生的那些大事及错误;在7的栏目中填入事故后果;在8的栏目中填入危急等级;在9的栏目中填入为消退或掌握危害可实行的措施,其中包括对装置、人员、操作程序等方面的措施;在10的栏目中填入必要的说明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以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应有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

1.预先危险分析步骤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害程度,类比判断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2.划分危险性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
度,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故后果或危害的严重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

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5-2。

表5-2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的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评价单元的预先危险分析结果用通用表格进行表述。

预先危险分析通用表格形式见表5-3。

表5-3 预先危险分析表通用格式
注:1-子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
2-产生潜在危害的原因;
3-导致危险因素(2)的那些不希望事件或错误;
4-导致危险因素(2)发展成为潜在危害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错误或事件;
5-导致产生“发生事故的条件(4)”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及错误;
6-事故后果;
7-危害等级;
8-为消除或控制危害可能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对装置、人员、操作程序等几个方面的考虑;
9-有关必要的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