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发祥《海陵竹枝词》中的泰州佛门

合集下载

文天祥《泰州》古诗词赏析

文天祥《泰州》古诗词赏析

文天祥《泰州》古诗词赏析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泰州①文天祥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

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颔联中“心在坤维外”中的“坤维”有什么象征意义?2.尾联中一个“传”字用得非常传神,请作赏析。

【答案】1.“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2.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或把晚鹊人格化),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解析】1.本题属于“理解诗句”题,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理解“手法技巧“,二是理解“内容意境”,三是理解“思想感情”,四是理解“语言风格”,这样对一句诗的理解才能算全面。

“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

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

语言含蓄,情真意切。

2.本题属于“欣赏语言”题,也同样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手法技巧二是“内容意境”,三是“思想感情”,四是“语言风格”(可省略),这样赏析才能算全面。

“晚鹊传佳耗,通州路已通”,傍晚时分,鸟鹊入林的叫声中传来好消息,去通州的路已通,道出了文天祥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期待胜利的乐观精神。

泰州佛教历史文化

泰州佛教历史文化

泰州佛教历史⽂化江苏佛教,始于东汉,先在苏北,后在苏南传播,并先后在⼴陵(今扬州)、下邳⾄徐州⼀带建佛寺,造鎏⾦铜佛像,信佛之风极盛。

汉以后,佛教逐渐遍布江苏各地。

三国时建业(今南京)建有瑞相院和建初寺,长州(今苏州)建通⽞寺。

东晋时,江苏寺庙⼤有发展,建康(今南京)有著名的⽡官寺、长⼲寺等。

南北朝时,江苏寺庙林⽴,有“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之说。

隋唐年间,“从林”四布,⾼僧辈出,扬州鉴真和尚不畏艰险,东渡⽇本,传播佛教律宗和中国⽂化。

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分盛⾏。

民国年间,江苏各地⼏乎村村有庙庵。

到了现在,江苏已经成为我国的佛教⼤省,⽽泰州则成为江苏佛教中的⼀⽀最中坚的⼒量。

本⽂主要论述与泰州有关的佛教,为有关⽅⾯提供这⽅⾯的历史⽂化情况,供作参考。

⼀、缘起在佛教传⼊江苏的过程中,南京、扬州、徐州、苏州等曾是主要佛学研究中⼼,先后有涅槃、三论、俱舍、摄论、毗昙、密、律、禅、净⼠诸学派。

南京栖霞寺⾃梁代僧朗来此弘扬三论,该寺遂成为三论宗的祖庭。

天台宗实际创始⼈智者⼤师居建康⽡官寺讲经说法,此为天台宗的开端。

天台宗、三论宗开启了中国佛教宗派之先河。

唐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陵⽜⾸⼭创⽜⾸宗。

五代时,⽂益禅师在⾦陵清凉院创法眼宗。

另,鉴真⼤师东渡⽇本,开创⽇本佛教律宗,也为中⽇⽂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代时,⽂益禅师居⾦陵清凉⼭,开创了中国禅宗中的法眼宗。

宋代以后,以江苏佛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重⼼,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祖庭和⾼僧。

明万历年间,古⼼和尚在南京古林庵中兴南⼭律宗,并派弟⼦分赴全国各地弘律。

明代的四⼤⾼僧皆与江苏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

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流传最⼴的是禅宗和净⼟,明末天隐圆修于宜兴磬⼭寺,创⽴临济宗磬⼭系,成为与密云圆悟创⽴的浙江天童系并⾏⼀时,临济宗以宜兴龙池⼭幻有正传⼀系为盛。

宜兴磬⼭⽟林通秀进封加号,被称国师。

明末以后中国律宗传承在江苏,南京古林寺、镇江宝华⼭为其祖庭,特别是见⽉律师住持宝华⼭,成为中国律宗最为重要的寺院。

抖空竹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抖空竹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281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空竹,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又称之为是空钟、风葫芦、地玲等,抖空竹,又称之为是抖地铃、抖嗡、扯铃,是我国一项古老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一、抖空竹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抖空竹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

我国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中,都对抖空竹有所提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中就对当时的抖空竹运动发展进行了描述,“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

”文中的“倕”即现在所提到的抖空竹,也就是说参加抖空竹运动的人手指随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但是仍然遵循着规矩,主要是由于抖空竹人的思想十分专一,并没有思想上的束缚。

到了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专门写过《空竹赋》,虽然辞赋内容已失传,但证明了抖空竹在当时十分流行。

到了宋元时期,抖空竹快速发展,现代抖空竹运动在此期间开始出现。

周密在其《武林旧事》和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都提到了“弄斗”,也就是当时的抖空竹。

明容兴堂刻的《水浒传》在宋江在征讨方腊章节中提到,宋江看到有人在抖空竹,有感而发,一时兴起,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

”抖空竹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盛行。

在我国明代,抖空竹运动,无论是运动方法,还是运动规则,都已经十分成熟了,不仅有地上抖的空竹,也有可以在空中抖的单盘空竹。

清代,空中抖的空竹已经突破单盘空竹,出现双盘空竹,抖空竹深受人们喜爱,玩法与现代已无二样。

民国时期,抖空竹这项运动开始走向海外,出现许多外国人集体抖空竹的运动盛况。

二、空竹制作工艺发展我国古代抖空竹分为两类,有两种运动方式。

第一种是在地上旋转的。

这种空竹主要是用木板封住竹筒一段,并在周围开一个口子,从中间位置穿入一个细轴,另外一块就是带有小孔的竹板子,把细线缠绕在轴上,另外一端就是从竹板上穿孔,用力拉线,空竹高速旋转起来并发出嗡嗡声响落地,这种玩法也被称之为是“鸣声陀螺”。

明代学者于奕正和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对地上旋转空竹的运动规则、尺寸、制法、形状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泰州古海陵八景

泰州古海陵八景

海陵八景为:泰堂明月、驼岭清风、凤池笔颖、贡院奎光、西湖春雨、范堤烟柳、董井寒泉、天目晴岚。

一、泰堂明月:泰堂,在旧州治内(遗址在今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大院内),宋宝庆中州守陈垓建,以州名为名。

“泰堂”匾额悬于大堂之上,堂前天井广阔,地势高峻,州人常来此赏月,倍觉月明如洗。

诗云:高匾巍然牧爱悬,汤铭重示自何年。

相看夜夜来明月,不愧时时对昊天。

草满松庭长浥露,花深卧阁不笼烟。

清光堕地寒如水,偏照淮南郡守贤。

二、驼岭清风:驼岭,以地面隆起若驼峰得名。

遗址在今海陵北路泰州市人民医院内。

明代前,驼岭一带苍松翠柏,展干伸枝;异草奇花,喷香斗艳;登临游赏,两胁生风。

明邑人丘容《驼岭清风》诗云:“蜀冈多秀灵,驼岭产奇树。

长至清风生,炎蒸不知处”。

说明这里有“奇树”,多“清风”,是炎夏纳凉的好地方。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千户谢成在岭前建守御千户所。

所署主体建筑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等。

“驼岭清风”匾额即悬于二堂上。

此四字,相传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书。

后千户王之屏又在大堂上悬“经武”二字匾额。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87年),裁撤千户所改设卫所,因大堂毁于火,以二堂为大堂,后堂为二堂。

增建花厅、书房、后宅及厢房于所署左右。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卫所千总曹相,重摹更新“驼岭清风”匾额,悬大堂上。

自千户所及卫所先后设此后,驼岭地区渐小,日趋荒芜,仅剩古银杏、柞榛等树数株,稀疏竹林一片,风光大为减色,无复旧观。

三、凤池笔颖: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今国泰宾馆东侧。

明正德间按蒋诚凿于仪门之南改作亭其上。

又于棂星门外开三池,筑基其中谓之凤凰墩。

久后内池废,亭亦毁惟存外三池。

近旁有南山寺塔(文峰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驶,塔影落泮池内,宛如大笔,成一美景。

文峰塔俗称南山寺塔,为宋时泰州知州周孟阳所建,何时倾圮无确切记载。

据传仪征郑节妇借宿其中焚香遗火,出门而去,火作塔毁。

嘉靖初遗址尚存。

末年,僧官盛芳掘地取砖,于方孔中得金佛,当没入官,后湮为平地,遂失其所。

泰州南山寺

泰州南山寺

泰州南山寺--庑殿重檐是中国古代所有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被尊为皇家规制大雄宝殿屋顶为庑殿重檐,极为罕见,类似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东岱庙古寺依南郭,禅房苔藓封寒云萋白石,灵籁动青松。

客思惊秋笛,梵音下瞑钟。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明人龚大器一首《秋日南山寺访客》,让人们真切地感受着泰州南山古寺的千年风雨沧桑。

南山寺位于泰州老城东南,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距今已有1130年的历史。

沧海桑田,南山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及其东面的几间附属房屋。

虽经千年风霜,南山寺大雄宝殿至今仍翘角飞檐,巍然屹立,它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泰州历史发展的见证。

曾为皇家寺院据文献记载,南山寺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赐寺额名“护国寺”。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资福禅院”;政和七年改为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

南宋建炎元年复为僧庙,改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寺毁;绍熙年间由僧绍信、觉妙重建;嘉定年间立戒坛。

明代又改为“祝圣道场”,并且设僧正司(管理佛教的机构);永乐十八年(1420年)铸铁钟;崇祯五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图。

在南山寺的兴衰演变过程中,由寺庙到道观,再由道观转为佛寺,其名称也随建筑群的使用功能转换而变更多次。

清道光时称南山教寺。

所谓“教寺”,是佛教“律宗”派寺庙的专用名称,创始人是唐代僧人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简称“南山宗”。

他创设“戒台”,订佛教受戒仪式,简称“律宗”。

从此,凡归从此教义的僧人寺庙皆冠“教寺”之名。

宋嘉定年间,此寺曾设“戒台”,故南山教寺应出于此典,而名称的起始也应由此时开始,后人简称其为“南山寺”。

不过,南山寺的寺名另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寺址位于泰州城南,靠近南山,群众习惯称此寺为南山寺。

据史料记载,南山寺曾为古代“祝圣道场”。

所谓“祝圣道场”,就是特殊的纪念日里“为皇帝祈求千秋万岁的地方”,这表明了南山寺的地位很高。

重檐庑殿极为罕见庑殿重檐,是中国古代所有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被尊为皇家规制,目前全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也只有故宫太和殿、武当山金顶、太庙等采用此种殿顶。

闲话泰州古桥

闲话泰州古桥

闲话泰州古桥“周围二千三丈二尺,计一十二里四十七步,高二丈七尺,趾阔四丈,面二丈。

”这是《道光泰州志》中对泰州城池的记载。

明初沿宋代城基重建泰州城,在四门修建月城与城门楼,并对城濠进行疏浚加宽,奠定了今日泰州城河内古城的基本形制。

明万历十四年(1586),罕见的江淮大水导致泰州城垣大面积坍塌,知州谭默主持重修包砖城墙,重设南北水关连通城内市河,并在城内市河上整修和新建十数座桥梁。

俯瞰泰州,城外护城河水环城旖旎,城内市河纵横交错,“双水绕城”堪称风水佳地,而横跨城内水上的一座座桥更是拈名问故事,到日登临一惘然,各有一段动人的传奇。

天下唯一税务桥明崇祯六年(1633),《崇祯泰州志》刊刻完成,主持纂修的州人刘万春功德圆满。

刘万春,字延之,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等,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晚年归乡辟秋实园,历时近十年主修志书,著《守官漫录》以自娱。

秋实园为泰州名园,其地位于税务桥东街,街因税务桥而名,《崇祯泰州志》载之为“太平桥,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又圯,洪武三年守张遇林建,南水门入第四桥也,以近税务俗谓之税务桥”。

对于宅旁这座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的古桥,刘万春再熟悉不过,他不仅在其主修的志书上对其详加记叙,亦有《税务桥次韵》咏曰: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

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

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

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

诗中与志书都交代了税务桥所处的位置,即城内中市河上。

桥东旧有盐运司署,桥因此而得名。

泰州之地自古以来“咸鹾赡溢,职赋殷繁”,早在唐开之元年即始置盐税官,到大历年间一跃而登全国十大盐监榜首,北宋一批名臣先后来泰监盐,南宋在此设淮南东路提举盐事司,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也曾设在泰州,曾创下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达到“两淮盐赋过天下之半,泰州盐赋过两淮之半”的巅峰。

明洪武朝后期,两淮盐运司迁往扬州,泰州税务桥一带也随之冷清,也就有了刘诗中的“蠲税”后连雇佣舟车也难的景况了。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泰州天台山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承载着丰富的佛教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古老的寺庙、壮丽的自然风光,人们可以在此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自然融为一体。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五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派。

在天台山上,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台寺,这也是天台宗的主要道场。

天台寺的建筑宏伟壮观,傍山而建,气势磅礴。

寺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院里的大雷音寺塔,被誉为“天台国宝”。

天台山自然风光优美,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感觉。

山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清幽宜人。

除了天台寺,天台山上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寺庙,例如观音寺、天平寺等,它们各具特色,都能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可以沿着山径漫步,感受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可以聆听钟鼓声起、经咒声传,可以观赏佛教壁画、瞻仰佛像,感受佛教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庄严。

除了佛教寺庙,天台山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天台山石窟。

天台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北朝石窟之一,它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

石窟中雕塑精美,内容丰富,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雕塑中,可以看到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种佛教形象,它们栩栩如生,栩栩如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天台山参观游览时,游客还可以与当地的佛教信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佛教信众通常居住在山脚下的村落中,他们遵循着佛教的教义,生活简朴而有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到更多佛教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哲理,增强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泰州天台山周边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例如,位于天台山北麓的荷花园,是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园之一,每年夏季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花海。

泰州历史文化概论

泰州历史文化概论

水乡文化。从泰州城区往北就是里下河地区,自古以 来,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明代诗人储巏《自柴墟归 海陵》云:“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 蘋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形象地勾勒了里 下河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
湿地文化。历史上,不断东移的大海给泰州留下了丰 富的湿地资源,姜堰溱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溱湖国家 湿地公园,是全国第二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 风景区。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 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 化,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以“水、湿地、生态”为 内涵,溱湖孕育了其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 的自然风光,素有“江淮蕴奇秀,胜境看溱湖”的美 誉。
滨江文化。千百年来,泰州境内1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黄绿交替的芦 苇、静默的江心洲和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总以一种别样的风姿诉说着这 片土地的肥沃和文化的深厚。
盐税文化
盐税文化——煮海为盐富一方,税踞鳌头历千载
黄海、淮河和长江馈赠给泰州两大宝物:一是海盐,二是红粟。黄 海之水产盐,江淮之水育粮。丰富的盐、粮资源,使泰州成为一片 物产丰饶的土地。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文昌北宋传佳话,人才辈出耀神州 唐宋以来,泰州“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教育文化历史久 远,名家辈出。泰州教育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这些 人才对推动泰州乃至中国教育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 如:张怀瓘 ,范仲淹 ,胡瑗,施耐庵 ,王艮 ,郑板桥 ,刘熙 载 ,丁文江 ,吴贻芳 等人。 泰州文化人才辈出与学政试院在泰州也不无关系。清初,泰 州是扬州府“院考”的中心。规模宏大的泰州“学政试院”, 曾经是泰州、高邮、宝应、兴化、东台、仪征、甘泉(邗 江)、江都八地童生举行“院考”的地方。“院考”每三年 一回,每逢“院考”,考生云集,热闹非凡。这种长期以来 形成的教育繁盛局面和人才辈出的斐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 泰州官学和私学的发展,重教兴学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特 别是解放后,泰州的基础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遂使泰州成为 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发祥《海陵竹枝词》中的泰州佛门
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一字伯山,清朝泰州人氏。

满族,贡生,太常寺博士。

擅长诗与古文,均有很高造诣。

诗学苏轼,古今体皆能,尤其长于古体,内容充实,风格雄健。

他的著作宏富,有《伯山诗抄》、《伯山文抄》、《伯山诗话》、《小海山房咏史诗集》、《三国志补义》、《读史随笔》、《海陵竹枝词》等传世。

《海陵竹枝词》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印的。

作者共有七人:金长福、康发祥、赵瑜、储树人、朱余庭、王广业、朱宝善,有诗赞曰:“海陵旧有竹枝词,七子才名一邑驰。

”七人之中除朱宝善作八十五首外,大家均作一百首。

他们从民间吸取艺术营养,但又集中、凝炼、含蓄、优美,着意追求浅而不露、质而多丽的艺术风格。

七位作者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写了与泰州佛门有关
的内容,其中康发祥最多,一百首中有关佛门的竟有十多首。

泰邑从来多庙宇,崔巍梁栋足游观。

东郊自有仙坛设,又筑风云雷雨坛。

斯邑人人具善根,一州四起起山门。

东西南北山皆好,毕竟何山住世尊。

两首诗都描述了泰州城佛教文化之兴盛。

泰州有水无山,城的四周却有四庙,也可以“山”称之了。

州东城外曰东山寺,在现迎春桥一带,已不存在。

西经武桥西曰西山寺,殿宇尚在,现已辟为《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

南园面城堞曰南山寺,现在水泥制品厂内,大殿为保护文物,亦已修复。

北招贤桥东曰北山寺,现在肉联厂内,大殿及部分厢房尚在。

再看下一首:
碑文光孝陆游工,殿石今看徐与宫。

画匠能摹吴道子,溶江衣带亦当风。

寥寥几句就把城中首刹光孝寺的历史和殿宇的特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讲到南宋著名词人陆游为光孝寺书写的“重修最吉祥殿的碑记”,讲到当时泰州徐步云内翰与宫制锦大令书写的《重修泰州光孝寺碑记》,又讲到光孝寺内的戒台壁上由著名雕塑家吴广裕摹吴道子的观音像。

诗中提到的徐步云是现在泰州作家徐一清先生的始祖,信佛,号礼华
居士,光孝寺戒台“天雨香林”题额亦其手笔。

九十高龄曾默书《金刚经》和《圣教序》。

《圣教序》至今基本完好,一清先生已托裱收藏。

康氏在海陵竹枝词中关于寺庙的描述,读后令人顿生遐想。

如:“南山寺独面城墙,殿有洪钟制特良。

人说钟闻卅余里,那曾送客到罗塘。

”描述的是南山寺的悠远响亮的钟声,颇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韵。

再如:“时向西郊踏绿莎,山门塑像笑模糊。

西山宝塔观音虎,屋里威风得有无?”写的是西山寺的宝塔。

西山寺的宝塔在室内存放,有西山寺宝塔不见天之说,诗写得通俗而有趣味。

泰州城南古松林庵有古柏一株,称作“六朝松”,蜿蜒盘曲,高不出檐,实有卧龙形状,诗人歌咏甚多,泰州的文人骚客常常流连于此。

康发祥有诗写道:“荒庵在古柏伴松杉,偃蹇频年怪石嵌。

只有诗家来问讯,游人多到小香岩。

”康氏的竹枝词中还有一首是描写香客的:“进香人去句容还,纸虎泥人买一般。

小艇瓜皮下河去,有人又上小茅山。

”把苏南句容县的茅山与苏北泰州里下河的茅山连在一起,可以想见当时礼佛风气之盛。

康氏还常常把感情自然地融入诗中,借景寄情。

如:
东山寺里祀张王,托梦吴人返故乡。

载送粮艘留此寺,伤心不是白驹场。

说的是元朝末年吴王张士诚建都姑苏,死后苏人祀之。

后托梦于苏人,欲返故乡,苏人以粮艘送至泰州,留在东山寺。

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

泰州东山寺一直祀奉着这位盐民起义军领袖的塑像,寄托着州人对张士诚的怀念。

在康氏竹枝词中关于光孝寺、觉正寺作慈善事业的描述。

“经冬粥厂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

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

”说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水荒之后,扬州绅裔鲍有恒来到泰州,在光孝寺、觉正寺设立赈厂赈济灾民的情况。

康发祥的的诗词享誉当时,流传甚广。

时人评论为“前有陋轩,后有伯山,二百年来风流未沬。

”据《泰州志》称,除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外,韩国学者也曾着意搜求他的作品,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了。

而他与其他诗人合著的《海陵竹枝词》,更为我们了解泰州的昨天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