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习题答案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英语(二204)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英语(二204)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完型填空(10分)Part A: Cloze Test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choose the best word or phrase to fill in each of the blanks. Each blank has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choose one answer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2.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1) __________, thes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have brought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1.A. HoweverB. FurthermoreC. NeverthelessD. ThereforeIn the past, communication was primarily (2)__________through letters and phone calls, which were time-consuming and limited in terms of (3) __________.2.A. conductedB. transmittedC. exchangedD. achieved3.A. speedB. reachC. clarityD. frequencyToday, (4)__________communication is instantaneous and allows for global connectivity. People can (5)__________with anyone, anywhere in the world, in just a few clicks.4.A. oralB. writtenC. digitalD. visual5.A. interactB. correspondC. correspond withD. communicateHowever, (6)__________these advantages,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7)__________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social media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interpretations.6.A. DespiteB. In light ofC. ConsideringD. Given7.A. speedB. volumeC. diversityD. complexityFor instance, (8)__________language often lacks the nuances and subtleties that are present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which can (9)__________to miscommunication.8.A. informalB. formalC. writtenD. spoken9.A. contributeB. resultC. leadD. deriveMoreover, the (10)__________of social media can also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mental health. Excessive use of social media can lead to (11)__________and feelings of isolation.10.A. convenienceB. popularityC. accessibilityD. prevalence11.A. anxietyB. depressionC. fatigueD. stressTo mitigate these negative effects, it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to(12)__________their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focus on(13)__________communication.12.A. controlB. reduceC. manageD. limit13.A. digitalB. writtenC. verbalD. face-to-faceIn conclusion, while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ve revolutionized communication, 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both the benefit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present. By being mindful of our communication habits and seeking a balance, we can harness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while protecting our mental well-being.14.A. HoweverB. FurthermoreC. NeverthelessD. Therefore15.A. conductedB. transmittedC. exchangedD. achieved16.A. speedB. reachC. clarityD. frequency17.A. oralB. writtenC. digitalD. visual18.A. interactB. correspondC. correspond withD. communicate19.A. DespiteB. In light ofC. ConsideringD. Given20.A. speedB. volumeC. diversityD. complexityAnswers:1.A2.C3.B4.C5.A6.A7.B8.A9.C10.D11.B12.C13.D14.A15.A16.B17.C18.A19.A20.B二、传统阅读理解(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0分,共40分)第一题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at follow.The rise of e-commerce has transformed the way people shop, creat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sinesses. Online shopp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due to its convenience, wide variety of products, and competitive pricing. However, this shift has also led to the closure of many brick-and-mortar stores and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retail.1、Why has online shopping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A. It is less convenient than traditional shopping.B. It offers a wider variety of products.C. It is more expensive than traditional shopping.D. It is less competitive than traditional shopping.2、Wha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losure of many brick-and-mortar stores?A. The rise of e-commerce.B. Increased competition from other businesses.C. Higher operating costs.D. Lack of customer interest.3、What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retail?A. The decline in sales at physical stores.B. The potential loss of jobs in the retail sector.C. The reduction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online scams.4、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is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A. It requires customers to leave their homes.B. It offers limited customer service options.C. It can lead to a decrease in the variety of products.D. It is more time-consuming than traditional shopping.5、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point about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traditional retail?A. E-commerce is solely beneficial to consumers.B. E-commerce is causing the demise of traditional retail.C.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retail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D.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traditional retail is minimal.Answers:1.B2.A3.B4.B5.B第二题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the way we consume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has undergone a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technology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access knowledge, communicate, and lear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is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to digital media.1、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introduces the topic of:A.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raditional media.B.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ver time.C.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modern society.D. The challenges of digital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describes the transformation i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A. There has been a gradual shift from print media to digital media.B. There has been a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print media.C. The consumption of both print and digital media has decreased.D. The popularity of print media has remained consistent.3、The author mentions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What does this imply about their impact?A. They have had a minimal impact on our lives.B. They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access and process information.C. They have only affected certain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D. They have been detrimental to our ability to learn.4、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the shift to digital media has led to:A.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ime people spend reading.B. A decrease in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C. A more diverse range of information sources.D. A reliance on technology for all forms of learning.5、What is the overall tone of the passage?A. CriticalB. NeutralC. EnthusiasticD. PessimisticAnswers:1、B2、A3、B4、C5、B第三题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at follow.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allowing us to connect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across the globe. However, this convenience has come at a cost, as social media has also been linked to va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1、The passage mentions several social media platform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A. FacebookB. LinkedInC. TwitterD. Instagram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primary concern regarding social media’s impact on mental health?A. It increases productivity in the workplace.B. It enhances social connections.C.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D. It improves communication skills.3、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convenience of social media is:A. the only benefit of using these platforms.B. outweighed by its negative effects.C. a minor aspect of social media use.D.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widespread popularity.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xample of a negativ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n mental health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A. Improved job opportunities.B. Increased self-esteem.C. Higher levels of stress and anxiety.D. Enhanced creativity.5、The author’s tone towards social media can best be described as:A. enthusiastic and supportive.B. critical and concerned.C. neutral and objective.D. negative and dismissive.Answers:1、B2、C3、B4、C5、B第四题Reading Passage 1Questions 1-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dates back to thecolonial period. During this time, most women were educated at home, with the help of their mother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However, as the country grew and the demand for educated women increased, the need for formal education for women also grew. The first women’s college, 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 w as founded in 1837 by Mary Lyon. This college was a significant step in the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as it provided a place for women to receive a higher education.After the Civil War, the number of women’s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Many of these colleges were founded by women who were educated themselves and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was essential for women’s advancemen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men’s colleges during this time was Vassar College, founded in 1861. Vassar was the first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offer a co-educational curriculum.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e role of women in society began to change. As more women entered the workforce, the need for higher education became even more important. Women’s colleges began to offer more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programs to prepare women for careers in medicine, law, and other fields. This period also saw the rise of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which advocated for women’s right to vote. The fight for suffrage brought women together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achieving equality.The 20th century was a time of significant change for women’s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women attending colleg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the numberof women earning college degrees also grew. In 1972, 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was passed, which prohibited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in any educational program or activity receiving federal financial assistance. This law had a profoun d impact on women’s education, as it opened the door for more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ursue their careers.Today, women’s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American society. Women are attending college and earning degrees in all fields of study. The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e of women who have fought for the right to be educated.1、What wa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A、To educate men.B、To provide a place for women to receive a higher education.C、To train women for teaching.D、To offer vocational programs.2、What was the significance of Vassar College during the post-Civil War period?A、It was the first college to offer a co-educational curriculum.B、It was the first women’s college to offer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programs.C、It was the first college to admit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D、It was the first college to offer a degree in women’s studies.3、What impact did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have on women’s education?A、I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more women’s colleges.B、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achieving equality.C、It resulted in the passage of Title IX.D、It reduced the number of women attending college.4、How did 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affect women’s education?A、I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women attending college.B、It reduced the number of women attending college.C、It had no impact on women’s education.D、I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women earning college degrees.5、What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A、The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e of women.B、Women’s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prio 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C、The United States has always had a high percentage of women attending college.D、The role of women in society has not changed over time.三、阅读理解新题型(10分)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B (New Type)PassageIn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data analytics indecision-mak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Organizations across various sectors are leveraging data analytics to gain insights, predict trends, and improve their operations. However, with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data, the need for skilled professionals in data analytics has surged. This passag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data analytics in modern business and the skills required to excel in this field.Question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at follow.PassageData analytics is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large sets of data to uncover meaningful patterns, trends, and insights. It involves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data min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extract valuable information from raw data. In today’s business environment, data analy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everal aspects:1.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Data analytics enables businesse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based on factual evidence rather than intuition or guesswork.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companies can identify trends and patterns that may not be apparent through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s.2.Customer Insights: Understanding customer behavior is vital for businesses to develop effec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Data analytics can help businesses uncover insights into customer preferences, buying habits, and feedback, leading to personalized marketing campaigns and improved customer experiences.3.Operational Efficiency: Data analytics can streamline business operations by identifying inefficiencies and suggesting improvements. For instance, analyzing supply chain data can help organizations optimize inventory levels and reduce costs.4.Predictive Modeling: Predictive analytics, a subset of data analytics, involv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future events. This can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industries such as finance, healthcare, and retail, where anticipating future trends can lead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Questions1.What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data analytics in business decision-making?A. To enhanc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B. To base decisions on factual evidence.C. To eliminate the need for research.D. To provide entertainment for employees.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how can data analytics benefit customer satisfaction?A. By reducing customer interaction.B. By providing personalized marketing campaigns.C.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D. By decreasing customer feedback.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an aspect where data analytics can improve business operations?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B. Marketing strategies.C. Employee training.D. Inventory optimization.4.What is the main advantage of predictive analytics over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s?A. It requires less historical data.B. It can be used for a wider range of industries.C. It provides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D. It is less time-consuming.5.Why is data analytic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odern business?A. Due to the decline in data availability.B. Due to the rise in data volume.C. Due to the decrease in skilled professionals.D. Due to the el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s.Answers1.B. To base decisions on factual evidence.2.B. By providing personalized marketing campaigns.3.C. Employee training.4.C. It provides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5.B. Due to the rise in data volume.四、翻译(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第一题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English.原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
研究生考试热力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参考

第9章 热力学基础一、选择题1. 对于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 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B) 可逆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C) 二者都是理想化的过程(D) 二者实质上是热力学中的同一个概念2. 对于物体的热力学过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内能的改变只决定于初、末两个状态, 与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B) 摩尔热容量的大小与所经历的过程无关(C) 在物体内, 若单位体积内所含热量越多, 则其温度越高(D) 以上说法都不对3. 有关热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热是一种物质(B) 热能是物质系统的状态参量(C) 热量是表征物质系统固有属性的物理量 (D) 热传递是改变物质系统内能的一种形式4. 关于功的下列各说法中, 错误的是 [ ] (A) 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B) 功是描写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物理量(C) 气体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 经历的过程不同, 则对外作的功也不一样 (D) 系统具有的能量等于系统对外作的功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表示[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C) 等体过程 (D) 绝热过程6.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表示[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等体过程 (D) 绝热过程7.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0d d =+V p p V 表示 [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等体过程 (D) 绝热过程8.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则式表示[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等体过程 (D) 任意过程9.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 ] (A) 系统对外作的功不可能大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B) 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C) 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循环过程, 在此过程中, 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 不等于系统传给外界的热量 (D) 热机的效率不可能等于110. 对于微小变化的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为d Q = d E +d A .在以下过程中, 这三者同时为正的过程是[ ] (A) 等温膨胀 (B) 等容膨胀 (C) 等压膨胀 (D) 绝热膨胀11. 对理想气体的等压压缩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d A >0, d E >0, d Q >0 (B) d A <0, d E <0, d Q <0 (C) d A <0, d E >0, d Q <0 (D) d A = 0, d E = 0, d Q = 012. 功的计算式适用于[ ] (A) 理想气体 (B) 等压过程 (C) 准静态过程 (D) 任何过程13.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V p 出发, 到达另一状态)2,(Vp . 一次是等温压缩到2V , 外界作功A ;另一次为绝热压缩到2V, 外界作功W .比较这两个功值的大小是 [ ] (A) A >W (B) A = W (C) A <W (D) 条件不够,不能比较14. 1mol 理想气体从初态(T 1、p 1、V 1 )等温压缩到体积V 2, 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为 [ ] (A) 121lnV V RT (B) 211ln V VRT (C) )(121V V p - (D) 1122V p V p -15. 如果∆W 表示气体等温压缩至给定体积所作的功, ∆Q 表示在此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 ∆A 表示气体绝热膨胀回到它原有体积所作的功, 则整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变化为 [ ] (A) ∆W +∆Q -∆A (B) ∆Q -∆W -∆A (C) ∆A -∆W -∆Q (D) ∆Q +∆A -∆W16. 理想气体内能增量的表示式T C E V ∆=∆ν适用于[ ] (A) 等体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绝热过程 (D) 任何过程17. 刚性双原子分子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体比热之比在高温时为[ ] (A) 1.0 (B) 1.2 (C) 1.3 (D) 1.418. 公式R C C V p +=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 (A) 气体的质量为1 kg (B) 气体的压强不太高 (C) 气体的温度不太低 (D) 理想气体19. 同一种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大于定体摩尔热容, 其原因是 [ ] (A) 膨胀系数不同 (B) 温度不同(C) 气体膨胀需要作功 (D) 分子引力不同20. 摩尔数相同的两种理想气体, 一种是单原子分子气体, 另一种是双原子分子气体, 从同一状态开始经等体升压到原来压强的两倍.在此过程中, 两气体 [ ] (A) 从外界吸热和内能的增量均相同 (B) 从外界吸热和内能的增量均不相同 (C) 从外界吸热相同, 内能的增量不相同 (D) 从外界吸热不同, 内能的增量相同21. 两气缸装有同样的理想气体, 初态相同.经等体过程后, 其中一缸气体的压强变为原来的两倍, 另一缸气体的温度也变为原来的两倍.在此过程中, 两气体从外界吸热 [ ] (A) 相同 (B) 不相同, 前一种情况吸热多 (C) 不相同, 后一种情况吸热较多 (D) 吸热多少无法判断22. 摩尔数相同的理想气体H 2和He, 从同一初态开始经等压膨胀到体积增大一倍时 [ ] (A) H 2对外作的功大于He 对外作的功 (B) H 2对外作的功小于He 对外作的功 (C) H 2的吸热大于He 的吸热 (D) H 2的吸热小于He 的吸热23. 摩尔数相同的两种理想气体, 一种是单原子分子, 另一种是双原子分子, 从同一状态开始经等压膨胀到原体积的两倍.在此过程中, 两气体 [ ] (A) 对外作功和从外界吸热均相同 (B) 对外作功和从外界吸热均不相同 (C) 对外作功相同, 从外界吸热不同 (D) 对外作功不同, 从外界吸热相同24. 摩尔数相同但分子自由度不同的两种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开始作等温膨胀, 若膨胀后体积相同, 则两气体在此过程中 [ ] (A) 对外作功相同, 吸热不同 (B) 对外作功不同, 吸热相同 (C) 对外作功和吸热均相同 (D) 对外作功和吸热均不相同25. 两气缸装有同样的理想气体, 初始状态相同.等温膨胀后, 其中一气缸的体积膨胀为原来的两倍, 另一气缸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在其变化过程中, 两气体对外作功[ ] (A) 相同 (B) 不相同, 前一种情况作功较大 (C) 不相同, 后一种情况作功较大 (D) 作功大小无法判断26. 理想气体由初状态( p 1、V 1、T 1)绝热膨胀到末状态( p 2、V 2、T 2),对外作的功为 [ ] (A))(12T T C MV -μ(B))(12T T C Mp -μ(C) )(12T T C MV --μ(D) )(12T T C Mp --μ27. 在273K 和一个1atm 下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占有体积22.4升.将此气体绝热压缩至体积为16.8升, 需要作多少功?[ ] (A) 330 J (B) 680 J (C) 719 J (D) 223 J28.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历了等压、等体和绝热过程后其内能均由E 1变化到E 2 .在上述三过程中, 气体的[ ] (A) 温度变化相同, 吸热相同 (B) 温度变化相同, 吸热不同 (C) 温度变化不同, 吸热相同 (D) 温度变化不同, 吸热也不同29. 如果使系统从初态变到位于同一绝热线上的另一终态则 [ ] (A) 系统的总内能不变(B) 联结这两态有许多绝热路径 (C) 联结这两态只可能有一个绝热路径 (D) 由于没有热量的传递, 所以没有作功30.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从同一状态出发, 经绝热压缩和等温压缩达到相同体积时, 绝热压缩比等温压缩的终态压强[ ] (A) 较高 (B) 较低 (C) 相等 (D) 无法比较31.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某一状态经过压缩后, 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这个过程可以是绝热、等温或等压过程.如果要使外界所作的机械功为最大, 这个过程应是 [ ] (A) 绝热过程 (B) 等温过程(C) 等压过程 (D) 绝热过程或等温过程均可32. 视为理想气体的0.04 kg 的氦气(原子量为4), 温度由290K 升为300K .若在升温过程中对外膨胀作功831 J, 则此过程是[ ] (A) 等体过程 (B) 等压过程(C) 绝热过程 (D) 等体过程和等压过程均可能33.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下列哪一个变化过程后, 它的内能是增大的? [ ] (A) 等温压缩 (B) 等体降压 (C) 等压压缩 (D) 等压膨胀34.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初态),(T V 开始, 先绝热膨胀到体积为2V , 然后经等容过程使温度恢复到T , 最后经等温压缩到体积V .在这个循环中, 气体必然[ ] (A) 内能增加 (B) 内能减少 (C) 向外界放热 (D) 对外界作功35. 提高实际热机的效率, 下面几种设想中不可行的是 [ ] (A) 采用摩尔热容量较大的气体作工作物质 (B) 提高高温热源的温度 (C) 使循环尽量接近卡诺循环(D) 力求减少热损失、摩擦等不可逆因素36. 在下面节约与开拓能源的几个设想中, 理论上可行的是[ ] (A) 在现有循环热机中进行技术改进, 使热机的循环效率达100% (B) 利用海面与海面下的海水温差进行热机循环作功 (C) 从一个热源吸热, 不断作等温膨胀, 对外作功 (D) 从一个热源吸热, 不断作绝热膨胀, 对外作功37. 关于热运动规律,下列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 [ ] (A) 任何热机的效率均可表示为吸Q A =η (B) 任何可逆热机的效率均可表示为高低T T -=1η (C) 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可以相交两次(D) 两条绝热线与一条等温线可以构成一个循环38. 卡诺循环的特点是[ ] (A) 卡诺循环由两个等压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 (B) 完成一次卡诺循环必须有高温和低温两个热源 (C) 卡诺循环的效率只与高温和低温热源的温度有关 (D) 完成一次卡诺循环系统对外界作的净功一定大于039. 在功与热的转变过程中,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可逆卡诺机的效率最高, 但恒小于1(B) 可逆卡诺机的效率最高, 可达到1(C) 功可以全部变为热量, 而热量不能全部变为功 (D) 绝热过程对外作功, 系统的内能必增加40. 两个恒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T 和t , 如果T >t , 则在这两个热源之间进行的卡诺循环热机的效率为 [ ] (A)t T T - (B) t t T - (C) T t T - (D) TtT +41. 对于热传递,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B)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是不可逆的(C) 热传递的不可逆性不同于热功转换的不可逆性(D)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时本身内能不变, 所以该过程也不会传热42.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下列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 [ ] (A) 功可以全部转换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转换为功(B) 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沿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43.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热量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 功可以全部变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变为功 (C) 气体能够自由膨胀, 但不能自由压缩(D) 有规则运动的能量能够变为无规则运动的能量, 但无规则运动的能量不能变为有规则运动的能量44.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 ] (A)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全部变为有用功 (B) 在一个可逆过程中, 工作物质净吸热等于对外作的功 (C) 摩擦生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 热量不可能从温度低的物体传到温度高的物体45. “理想气体和单一热源接触作等温膨胀时, 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作功.”对此说法, 有以下几种评论, 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B) 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C) 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D) 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46. 有人设计了一台卡诺热机(可逆的).每循环一次可从400K 的高温热源吸收1800J 的热量, 向300K 的低温热源放热800J, 同时对外作功1000J .这样的设计是 [ ] (A) 可以的, 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B) 可以的, 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C) 不行的, 卡诺循环所作的功不能大于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D) 不行的, 这个热机的效率超过了理论值47. 1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为状态B, 如果变化过程不知道, 但A 、B 两态的压强、温度、体积都知道, 则可求出[ ] (A) 气体所作的功 (B) 气体内能的变化(C) 气体传给外界的热量 (D) 气体的质量48. 如果卡诺热机的循环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从图中的abcda 增大为da c b a '',那么循环abcda 与da c b a ''所作的功和热机效率变化情况是:[ ] (A) 净功增大,效率提高(B) 净功增大,效率降低 (C) 净功和效率都不变 (D) 净功增大,效率不变49. 用两种方法: 使高温热源的温度T 1升高△T ;使低温热源的温度T 2降低同样的△T 值;分别可使卡诺循环的效率升高1η∆和 2η∆,两者相比:[ ] (A) 1η∆>2η∆ (B) 2η∆>1η∆(C) 1η∆=2η∆ (D) 无法确定哪个大50. 下面所列四图分别表示某人设想的理想气体的四个循环过程,请选出其中一个在理论上可能实现的循环过程的图的符号. [ ]51. 在T9-1-51图中,I c II 为理想气体绝热过程,I a II 和I b II 是任意过程.此两任意过程中气体作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 ] (A) I a II 过程放热,作负功;I b II 过程放热,作负功(B) I a II 过程吸热,作负功;I b II 过程放热,作负功 (C) I a II 过程吸热,作正功;I b II 过程吸热,作负功(D) I a II 过程放热,作正功;I b II 过程吸热,作正功52. 给定理想气体,从标准状态(p 0,V 0,T 0)开始作绝热膨胀,体积增大到3倍.膨胀后温度T 、压强p 与标准状态时T 0、p 0之关系为(γ 为比热比) [ ] (A) 01)31(T T -=γ, 0)31(p p γ= (B) 0)31(T T γ=,01)31(p p -=γ (C) 0)31(T T γ-=,01)31(p p -=γ (D) 01)31(T T -=γ,0)31(p p γ-=53. 甲说:“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证明任何热机的效率不可能等于1.”乙说:“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表述为效率等于 100%的热机不可能制造成功.”丙说:“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证明任何卡诺循环的效率都等于)1(12T T -.”丁说:“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证明理想气体卡诺热机(可逆的)循环的效率等于)1(12T T -.”对以上说法,有如下几种评论,哪种是正确的? [ ] (A) 甲、乙、丙、丁全对 (B) 甲、乙、丙、丁全错(C) 甲、乙、丁对,丙错 (D) 乙、丁对,甲、丙错54. 某理想气体分别进行了如T9-1-54图所示的两个卡诺循环:(D)(C)(A)(B)T9-1-51图I(abcda )和II(a'b'c'd'a'),且两个循环曲线所围面积相等.设循环I 的效率为η,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 ,循环II 的效率为η',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 ',则[ ] (A) Q Q '<'<,ηη (B) Q Q '>'<,ηη(C) Q Q '<'>,ηη (D) Q Q '>'>,ηη55. 两个完全相同的气缸内盛有同种气体,设其初始状态相同.今使它们分别作绝热压缩至相同的体积,其中气缸1内的压缩过程是非准静态过程,而气缸2内的压缩过程则是准静态过程.比较这两种情况的温度变化:[ ] (A) 气缸1和气缸2内气体的温度变化相同 (B) 气缸1内的气体较气缸2内的气体的温度变化大(C) 气缸1内的气体较气缸2内的气体的温度变化小 (D) 气缸1和气缸2内的气体的温度无变化二、填空题1. 不等量的氢气和氦气从相同的初态作等压膨胀, 体积变为原来的两倍.在这过程中, 氢气和氦气对外作的功之比为 .2. 1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在1atm 的恒定压力下从273K 加热到373K, 气体的内能改变了 .3. 各为1摩尔的氢气和氦气, 从同一状态(p ,V )开始作等温膨胀.若氢气膨胀后体积变为2V , 氦气膨胀后压强变为2p, 则氢气和氦气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 4. 两个相同的容器, 一个装氢气, 一个装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6J 热量传给氦气, 使之温度升高.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 则应向氢气传递的热量为 .5. 1摩尔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在1个大气压的恒定压力作用下从273K 加热到373K, 此过程中气体作的功为 .6. 273K 和一个1atm 下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占有体积22.4升.此气体等温压缩至体积为16.8升的过程中需作的功为 .7. 一定量气体作卡诺循环, 在一个循环中, 从热源吸热1000 J, 对外作功300 J . 若冷凝器的温度为7︒C, 则热源的温度为 .8. 理想气体卡诺循环过程的两条绝热线下的面积大小(图中阴影部分)分别为1S 和2S ,则二者的大小关系是 .9. 一卡诺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C 27,热机效率为40%,其高温热源温度为 K .今欲将该热机效率提高到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热源的温度应增加 K .T9-2-8图10. 一个作可逆卡诺循环的热机,其效率为η,它的逆过程的致冷系数212T T T w -=,则η与w 的关系为 .11. 1mol 理想气体(设V P C C =γ为已知)的循环过程如T -V 图所示,其中CA 为绝热过程,A 点状态参量(11,V T ),和B 点的状态参量(21,V T )为已知.则C 点的状态参量为:=C V , =C T , =C p .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A 状态),2(11V p 经历如T9-2-12图所示的直线过程变到B 状态),(11V p ,则AB 过程中系统作功___________, 内能改变△E =_________________.13. 质量为M 、温度为0T 的氦气装在绝热的容积为V 的封闭容器中,容器一速率v 作匀速直线运动.当容器突然停止后,定向运动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平衡后氦气的温度增大量为 .14. 有ν摩尔理想气体,作如T9-2-14图所示的循环过程abca ,其中acb 为半圆弧,b -a 为等压过程,a c p p 2=,在此循环过程中气体净吸热量为Q νC p )(a b T T -(填入:> , <或=).15.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 过程时吸热550 J .则经历acbea 过程时,吸热为 .16. 一定量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开始使其体积由V 1膨胀到2V 1,分别经历以下三种过程: 等压过程; 等温过程;● 绝热过程.其中:__________过程气体对外作功最多;____________过程气体内能增加最多;__________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最多.17.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出发,分别经历等压、等温、绝热三种过程由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试在T9-2-17图中示意地画出这三种过程的p -V 图曲线.在上述三种过程中:(1) 气体的内能增加的是__________过程;T 12TT9-2-11图2p 11T9-2-12图p pT9-2-14图533m 10-T9-2-15图12(2) 气体的内能减少的是__________过程.18. 如T9-2-18图所示,已知图中两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 1和S 2. 如果气体的膨胀过程为a →1→b ,则气体对外做功W =________; 如果气体进行a →1→b →2→a 的循环过程,则它对外做功W =_______________.19. 如T9-2-19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c b a →→过程,在此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Q ,系统内能变化E ∆.则Q 和E ∆ >0或<0或= 0的情况是:Q _________, ∆E __________.20. 将热量Q 传给一定量的理想气体,(1) 若气体的体积不变,则其热量转化为 ; (2) 若气体的温度不变,则其热量转化为 ;(3) 若气体的压强不变,则其热量转化为 . 21. 一能量为1012 eV 的宇宙射线粒子,射入一氖管中,氖管内充有 0.1 mol 的氖气,若宇宙射线粒子的能量全部被氖气分子所吸收,则氖气温度升高了_________________K .(1 eV =1.60×10-19J ,普适气体常量R =8.31 J/(mol ⋅K))22. 有一卡诺热机,用29kg 空气作为工作物质,工作在27℃的高温热源与-73℃的低温热源之间,此热机的效率η=______________.若在等温膨胀的过程中气缸体积增大到2.718倍,则此热机每一循环所作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3 kg ⋅mol -1,普适气体常量R =8.3111K mol J --⋅⋅)23. 一气体分子的质量可以根据该气体的定体比热来计算.氩气的定体比热c V =0.314 k J ·kg -1·K -1,则氩原子的质量m =_____ _____.T9-2-18图T9-2-19图三、计算题1. 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Pa 1001.151⨯=p 、331m 10-=V 的状态,然后经图示直线过程I 变到Pa 1004.452⨯=p 、332m 102-⨯=V 的状态.后又经过方程为C pV=21(常量)的过程II 变到压强Pa 1001.1513⨯==p p 的状态.求:(1) 在过程I 中气体吸的热量; (2) 整个过程气体吸的热量.2. 1 mol 的理想气体,完成了由两个等容过程和两个等压 过程构成的循环过程(如T9-3-2图),已知状态1的温度为1T , 状态3的温度为3T ,且状态2和4在同一等温线上.试求 气体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作的功.3. 一卡诺热机(可逆的),当高温热源的温度为C 127 、低温热源温度为C 27 时,其每次循环对外作净功8000J .今维持低温热源的温度不变,提高高温热源的温度,使其每次循环对外作净功10000J .若两个卡诺循环都工作在相同的两条绝热线之间,试求:(1) 第二个循环热机的效率; (2) 第二个循环的高温热源的温度.4. 某种单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作卡诺循环,已知循环效率%20=η,试问气体在绝热膨胀时,气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几倍?5. 1mol 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作如T9-3-5图所示的可逆循环过程,其中1-2为直线,2-3为绝热线,3-1为等温线.已知13128,2V V T T ==,试求:(1) 各过程的功,内能增量和传递的热量;(用1T 和已知常数表示) (2) 此循环的效率η.(注:循环效率1A =η,A 为每一循环过程气体对外所作的功,1Q 为每一循环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1p VT9-3-1图T9-3-2图123T9-3-5图6. 如T9-3-6图所示,一金属圆筒中盛有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用可动活塞封住,圆筒浸在冰水混合物中.迅速推动活塞,使气体从标准状态(活塞位置I)压缩到体积为原来一半的状态(活塞位置II),然后维持活塞不动,待气体温度下降至0℃,再让活塞缓慢上升到位置I ,完成一次循环. (1) 试在p -V 图上画出相应的理想循环曲线;(2) 若作100 次循环放出的总热量全部用来熔解冰,则有多少冰被熔化? (已知冰的熔解热 3.35×105 J·kg -1,普适气体常量 R= 8.31J·mol -1·K -1)7. 比热容比 1.40的理想气体,进行如T9-3-7图所示的abca 循环,状态a 的温度为300 K . (1) 求状态b 、c 的温度;(2) 计算各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气体所作的功和气体内能的增量;(3) 求循环效率.8. 一台冰箱工作时,其冷冻室中的温度为-10℃,室温为15℃.若按理想卡诺致冷循环计算,则此致冷机每消耗的功,可以从冷冻室中吸出多少热量?9. 一可逆卡诺热机低温热源的温度为7.0℃,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50%,则高温热源温度需提高几度?10. 绝热容器中有一定量的气体,初始压强和体积分别为和.用一根通有电流的电阻丝对它加热(设电阻不随温度改变).在加热的电流和时间都相同的条件下,第一次保持体积不变,压强变为;第二次保持压强不变,而体积变为.不计电阻丝的热容量,求该气体的比热容比.11. 空气中的声速的表达式为,其中ρ是气体密度,是体弹性模量,满足关系式.就下列两种情况计算其声速: (1) 假定声波传播时空气的压缩和膨胀过程是一个等温过程(即等温声速模型,亦称为牛顿模型);(2) 假定声波传播时空气的压缩和膨胀过程是一个绝热过程(即绝热声速模型); 比较这两个结果你得出什么结论?(设空气中只有氮气)12. 某热机循环从高温热源获得热量Q H ,并把热量Q L 排给低温热源.设高、低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T H =2000K 和T L =300K ,试确定在下列条件下热机是可逆、不可逆或不可能存在的.(1) Q H =1000J ,A =900J ;(2) Q H =2000J ,Q L =300J ;(3) A =1500J ,Q L =500J .13. 研究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是热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内燃机以气缸内燃烧的气体为工质.对于四冲程火花塞点燃式汽油发动机来说,它的理想循环是定体加热循环,称为奥托循环(Otto cycle ).而对于四冲程压=λ=γJ 1020p 0V 0V 1p 0p 1V u κρ=κVp Vκ∆∆=-IT9-3-6图 I IT9-3-7图2)(m 3V 6Pa)10(2⨯p a 2b c O 4134燃式柴油机来说,它的理想循环是定压加热循环,称为狄塞耳循环(Diesel cycle ).如T9-3-13图所示,往复式内燃机的奥托循环经历了以下四个冲程:(1)吸气冲程(0→1):当活塞由上止点T 向下止点B 运时,进气阀打开,在大气压力下吸入汽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2)压缩冲程:进气阀关闭,活塞向左运行,混合气体被绝热压缩(1→2);活塞移动T 点时,混合气体被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可以认为是定体加热过程(2→3),吸收热量.(3)动力冲程:燃烧气体绝热膨胀,推动活塞对外作功(3→4);然后,气体在定体条件下降压(4→1),放出热量.(4)排气冲程:活塞向左运行,残余气体从排气阀排出.假定内燃机中的工质是理想气体并保持定量,试求上述奥托循环1→2→3→4→1的效率.14. 绝热壁包围的气缸被一绝热的活塞分成A ,B 两室,活塞在气缸内可无摩擦自由滑动,每室内部有1摩尔的理想气体,定容热容量.开始时,气体都处在平衡态.现在对A 室加热,直到A 中压强变为2为止.(1) 加热结束后,B 室中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2) 求加热之后,A 、B 室中气体的体积和温度; (3) 在这过程中A 室中的气体作了多少功? (4) 加热器传给A 室的热量多少?15. 如T9-3-15图所示,器壁与活塞均绝热的容器中间被一隔板等分为两部分,其中右边贮有1摩尔处于标准状态的氦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左边为真空.现先把隔板拉开,待气体平衡后,再缓慢向右推动活塞,把气体压缩到原来的体积.求氦气的温度改变量.16. 如T9-3-15图所示,一固定绝热隔板将某种理想气体分成A 、B 两部分,B 的外侧是可动活塞.开始时A 、B 两部分的温度T 、体积V 、压强p 均相同,并与大气压强相平衡.现对A 、B 两部分气体缓慢地加热,当对A 和B 给予相等的热量Q 以后,A 室中气体的温度升高度数与B 室中气体的温度升高度数之比为7:5.(1) 求该气体的定体摩尔热容C V 和定压摩尔热容C p ; (2) B 室中气体吸收的热量有百分之几用于对外作功?17. 有两个全同的物体,其内能为为常数),初始时两物体的温度分别为.现以两物体分别为高、低温热源驱动一卡诺热机运行,最后两物体达到一共同温度.求(1);(2)求卡诺热机所作的功.18. 温度为25℃、压强为1atm 的1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3倍.(普适气体常量R =8.31 ,ln 3=1.0986)(1) 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2) 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19. 图T9-3-19为一循环过程的T -V 曲线.该循环的工质为的理想气体,其中和均已知且为常量.已知a 点的温度为,体积为V 1,b 点的体积为V 2,ca 为绝热过程.求:1Q 2Q ηR c V 25=),,(000T V p 0p (u CT C =21T T 、f T f T 1--⋅⋅K mol J 1mol μV C γ1TT9-3-15图He空真T9-3-17图AB。
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研究生考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关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B. 指令和数据存放在不同的存储器中。
C.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分为运算器、显示器和键盘三大部分。
D. 程序指令存储在内存中,但数据不能存储在内存中。
2、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通常采用哪种形式表示?A. 十进制B. 八进制C. 十六进制D. 二进制3、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是哪一个?A. 软盘B. 硬盘C. 内存D. 光盘4、在计算机网络中,以下哪项不是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之一?A. 网络接口层B. 网络层C. 应用层D. 物理层5、以下哪个算法是用于查找非平衡二叉搜索树中某个特定节点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A. 二分查找B. 中序遍历C. 平衡二叉搜索树查找D. 二叉树遍历6、以下哪个语言是用于实现编译原理的?A. JavaB. C++C. PythonD. Haskell7、在计算机系统中,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可以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
如果某计算机系统的地址总线宽度为32位,则该CPU的最大直接寻址空间为:A. 4GBB. 8GBC. 16GBD. 32GB8、在数据结构中,队列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特点是先进先出(FIFO)。
若在一个初始为空的队列中按照顺序插入元素A、B、C、D,然后执行两次删除操作,再插入元素E、F,接着再次执行两次删除操作,此时队列的队首元素是:A. AB. BC. CD. F9、在关系数据库中,两个表之间的连接是一种生成新表的操作,它将第一个表中的行与第二个表中的行匹配。
如果连接操作没有找到匹配项,则返回NULL。
假设我们有两个表:Table1(A, B),Table2(C, D),其中A与C是连接字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下列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A、希罗多德B、修昔底德C、色诺芬D、柏拉图2、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汉武帝和汉昭帝B、汉文帝和汉景帝C、汉光武帝和汉明帝D、汉宣帝和汉元帝3、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马克思4、关于历史学方法论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历史比较法的特点?A.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B. 分析历史现象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C. 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D. 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5、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文献研究法B. 考古研究法C. 历史比较法D. 社会调查法6、在历史学研究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历史哲学的研究内容?A. 历史观B. 历史认识论C. 历史方法论D. 历史编纂学7、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7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8、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8题: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历史循环论”?A. 奥古斯丁B. 马克思C. 黑格尔D. 斯宾格勒9、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卷选择题第9题: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0、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以下哪个分期是错误的?A. 夏商周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宋元明清11、下列哪位学者被称为“历史之父”?A. 司马迁B. 贾谊C. 班固D. 刘知几12、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A. 五代十国B. 宋朝建立C. 元朝建立D. 明朝建立1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后人誉为“历史之父”?A. 荀子B. 埃德温·伯内特C. 希罗多德D. 威尔·杜兰特14、中国古代史上的“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武宗15、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史的开始?A.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B. 哥伦布发现美洲C.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D. 尼德兰革命16、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17、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韩非D. 庄子18、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选择题:以下哪项不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特点?A. 基督教会的权力极大B. 城市兴起和发展C. 世俗权力衰落D. 学术研究繁荣19、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主要依据了前朝官方史书。
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复习题答案

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复习JUJU一、名词解释1. 基因gene:是指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指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2. 基因组genome:是指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基因组的结构主要指不同的基因功能区域在核酸分子中的分布和排列情况,基因组的功能是储存和表达遗传信息.3. 基因家族gene family:是指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的结构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组基因.同一个家族的基因成员是由同一祖先基因进化而来.4. 假基因pseudogene: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能表达出有功能的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用ψ表示.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同源,原来也可能是有功能的基因,由于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原因失去活性,成为无功能的基因,它们或者不能转录,或者转录后生成无功能的异常多肽.5. 质粒plasmid: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遗传成分,它是由环形双链DNA组成的复制子.质粒DNA分子可以持续稳定的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可逆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随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6. 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是指一组由多基因家族及单基因组成的更大的基因家族.它们的结构有程度不等的同源性,可能是由于基因扩增后又经过结构上的轻微改变,因此它们可能都起源于相同的祖先基因.但是它们的功能并不一定相同,这一点正是与多基因家族的差别.这些基因在进化上也有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较远.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7. 卫星DNAsatellite DNA:为非编码区串联重复序列.通常存在于内含子和间隔DNA内.重复次数从数次至数百次,甚至几十万次,串联重复单位从最短的2bp 起,长短不等.这类重复顺序组成卫星DNA的基础.可分为三类:大/小/微卫星DNA.8. 基因多态性:是指由于等位基因间在特定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造成的,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9. 操纵子operator:是阻遏蛋白识别与结合的一小段DNA序列,转录过程存在阻遏调控机制的基因中均含有这样的序列.操纵子紧接在启动子下游,通常与启动子有部分重叠.10.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原核生物中主要是启动子、阻遏蛋白结合位点、正调控蛋白结合位点、增强子等.真核生物中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11.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elements: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特异性转录因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这些因子通常是通过与增强子或上游启动元件结合而发挥作用.反式作用因子通过与通用转录因子及RNA聚合酶相互作用而刺激转录,这些相互作用促进前起始复合物的形成.12. 增强子enhancer:是一种较短的DNA序列,能够被反式作用因子识别与结合.反式作用因子与增强子元件结合后能够调控通常为增强临近基因的转录.增强子序列通常是数个形成一簇,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100~-300bp处,但在基因之外或某些内含子中也有增强子序列.13. 启动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启动子具有方向性,一般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启动子本身并不被转录.也有一些真核生物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下游,且可以被转录14. 载体vector:携带外源DNA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无性繁殖或表达的小分子DNA. 这种DNA进入受体细胞后,可自主复制,或插入到基因组中,随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一起复制.载体上还常带有特定的药物抗性基因,便于筛选.按功能可分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按来源可分为质粒、噬菌体、噬菌粒、粘粒、病毒和人工染色体载体等.15.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将基因进行克隆,并利用克隆的基因表达、制备特定的蛋白或多肽产物,或定向改造细胞乃至生物个体的特性所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统称为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制备DNA, 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或定向创造生物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传给下一代.16.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在DNA聚合酶、模版DNA、引物和4种dNTP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体外酶促DNA合成反应,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依据细胞中DNA半保留复制机理,DNA在不同温度下变性、复性的特性,人为控制温度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循环多次后使目的基因得到扩增.17. RNAiRNA interference:RNA干涉,是指外源性的dsRNA所致的细胞内有效的和特异性的基因封闭.其作用机制是双链RNA被特异的核酸酶降解,产生干扰小RNAsiRNA,这些siRNA与同源的靶RNA互补结合,特异性酶降解靶RNA,从而抑制、下调基因表达.已经发展成为基因治疗、基因结构功能研究的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是指在生物体细胞内,dsRNA引起同源mRNA的特异性降解,因而抑制相应基因表达的过程.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指在生物体细胞内,外源性dsRNA酶切产生siRNA引起同源mRNA的特异性降解,因而抑制相应基因表达的过程. 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外源性dsRNA被一种叫DICER的dsRNA内切酶剪切产生siRNA,其可识别靶mRNA分子并使其被相应的核糖核酸酶切割成片段,从而抑制正常基因的表达,正常时生物体内不会有RNAi现象,只有在外源性RNA导入的情况下会发生.18. 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是指具有互补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酸对原则形成双链的过程.19. 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是以DNA和RNA作为诊断材料,通过检查基因的存在、缺陷或异常表达,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和过程.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变化与否,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以确定被检查者是否存在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20.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应用基因或基因产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狭义的说,基因治疗是把外界的正常或治疗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人体的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表达,改善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21. miRNA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其大小长约20~25nt.成熟的miRNA是由较长的初级转录产物经过一系列核酸酶的剪切加工而产生的,随后组装进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靶mRNA,并根据互补程度的不同指导沉默复合体降解靶mRNA或阻遏靶mRNA的翻译./长度约20-25个碱基对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 mRNA3'UTR互补的机制结合到mRNA上,抑制其转录或直接导致其降解,从而抑制基因表达.有高等生物基因组编码,在物种进化中相当保守.miRNAs的表达具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节中起多种作用22. 反义RNAanti-sense RNA:其碱基序列正好与mRNA互补,从而可与mRNA配对结合形成双链,抑制mRNA作为模板进行翻译.23. 转染transfection:指真核细胞主动摄取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24. 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将质粒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使之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转化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是常见的基因转移方式之一.25. 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效应的全过程.但并非所有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生成RN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2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识别序列内或附近特异切割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 27. 基因组学genomics: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核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28.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群体的研究,它是指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体系包括:样品制备,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的染色,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分析,蛋白质组数据库等./是指对在一定时间内或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内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即蛋白质组进行系统的、总的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内容包括鉴定蛋白质表达、存在方式、结构、功能的互相作用方式等,它不同于传统的蛋白质学科,是在生物体或其细胞的整体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的,从一个机体或一个细胞的蛋白质整体活动来揭示生命规律.包括表达蛋白质组学和细胞图形功能蛋白质组学.29. 顺反子cistron:编码单条多肽链的一个遗传功能单位,即转录单位.有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即是由结构基因转录出的、并作为模板与核蛋白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RNA分子.在真核细胞中一种mRNA分子只能翻译出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在原核细胞中一种mRNA分子可翻译出多种蛋白质,为多顺反子.二、问答题1.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P351结构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氨基酸的序列被非编码序列打断,因而被成为断裂基因.编码序列之间的序列称为内含子,被隔开的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2顺式调控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3基因家族:是指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的结构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组基因.同一个家族的基因成员是由同一祖先基因进化而来.根据基因家族同源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型:①基因序列相同;②基因序列高度同源;③基因序列不同,编码产物具有同源功能区;④基因序列不用,编码产物具有小段保守基序;⑤基因超家族.4假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能表达出有功能的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用ψ表示.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同源,原来也可能是有功能的基因,由于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原因失去活性,成为无功能的基因,它们或者不能转录,或者转录后生成无功能的异常多肽.5重复序列: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序列,除了编码rRNA、tRNA、组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因外,大部分重复序列是非编码序列.根据出现频率不同可分为: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6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是一些可以移动的遗传因素.7端粒:真核生物基因组染色体DNA为线性分子,其末端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称为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其在染色体的定位、复制、末端保护以及控制细胞寿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8非编码序列:占基因组90%以上,编码序列小于DNA总量的5%.9为单基因结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10有多复制起点,每个复制起点大小不一.2.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的异同点. P35①真核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②真核基因具有许多复制起点,每个复制子大小不一.原核基因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每一种真核生物都有一定的染色体数目,除了配子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外,体细胞一般为双倍体,即含两份同源的基因组,而原核基因组则是单拷贝的.③真核基因都是由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关的调控区组成,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monocistron,即一分子mRNA只能翻译成一种蛋白质.原核基因具有操纵子结构,即由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连同它们的调控序列组成一个转录单位.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④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重复顺序,而原核生物基因组除rRNA、tRNA基因外,重复顺序不多.⑤真核生物基因组内非编码的顺序占90%以上.基因中非编码顺序所占的比例是真核生物与细菌、病毒的重要区别,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物进化的标尺.⑥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即编码序列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开来,基因与基因间的非编码序列为间隔DNA,基因内非编码序列为内含子,被内含子隔开的编码序列则为外显子.而原核基因是连续的.⑦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它们可串联在一起,亦可相距很远,但即使串联在一起的成簇的基因也是分别转录的.⑧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也存在一些可以移动的遗传因素,这些DNA顺序并无明显生物学功能,似乎为自己的目的而组织,故有自私DNA之称,其移动多被RNA介导如哺乳动物及人类基因组中的逆转座子,也有被DNA介导的如果蝇及谷类中的DNA 转座子.1、原核结构基因无重叠现象,即同一部分DNA序列不编码两种蛋白质2、原核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3、原核DNA分子中有多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与终止区、转录启动区与终止区等,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特殊序列,并含有反向重复序列.3. 人类基因组的组织结构特点.P371人类基因组的重复序列:按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分类①反向重复序列:是指两个顺序相同的拷贝在DNA链上呈反向排列.人类基因组中约含5%的反向重复序列,散布于整个基因组中,常见于基因组的调控区内,可能与复制转录的调控有关.②串联重复序列:特点是具有一个固定的重复单位,该重复单位头尾相连形成重复顺序片段,约占人类基因组10%.A.编码区串联重复序列:如组蛋白基因、5sRNA基因等,其意义在于快速大量合成相应基因的mRNA.B.非编码区串联重复序列:其通常存在于间隔DNA和内含子内,是组成卫星DNA的基础.③散在重复序列:除串联重复和反向重复序列之外的所有重复序列,不论重复次数多少,都可归在散在重复序列.根据重复序列的长度可分为短散在核元件和长散在核元件.2人类基因组中的DNA多态性:DNA多态性是指发生在DNA水平的多态性.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结构的改变、DNA突变、重组、交换以及转座子的插入等,使得除了单卵双胞得个体外,没有两个个体的DNA组成是完全相同的.人类基因组多态性都是按孟德尔规律遗传的,具有体细胞稳定性和种系稳定性,因此可用它们作为染色体上疾病基因座位的遗传标记.①基因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间在特定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造成的.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指突变、重排、单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可使DNA 顺序发生改变,其中有些可能造成限制酶切位点的增加、缺失或易位,致使DNA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数目、位置发生改变.用限制酶切割不用个体基因组时,所产生的限制性片段的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不同.③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是以相同的核心序列按首尾相连的形式串联排列在一起形成一段特殊的序列的重复次数有较大变化.为DNA序列长度多态性.主要发生在小卫星和微卫星DNA.④单核甘酸多态性:是指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的一种在群体中的频率不低于1%.4.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P78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偶联,mRNA降解快、半衰期短.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其次是翻译水平.有两种方式:起始调控启动子调控和终止调控衰减子调控,转录是通过负调控因子和正调控因子进行复合调控的.以大肠杆菌E.coli为例介绍.1)转录起始调控的主要模式:①σ因子控制特定基因的表达:不同的σ因子可以竞争结合R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核心酶与不同σ因子组成的全酶识别不同基因的启动子.②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在大肠杆菌的许多操纵子中,基因的转录不是由单一因子调控的,而是通过负调控因子和正调控因子进行复合调控的.细菌通常优先以葡萄糖作为能源,葡萄糖代谢产物能抑制细胞腺苷酸环化酶和激活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结果使细胞内的cAMP水平降低.葡萄糖耗尽时,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即可通过CAP调控其它操纵子的表达.E.coli的乳糖操纵子有Z、Y、A三个结构基因,编码β-半乳糖甘酶、乳糖透酶和半乳糖甘乙酰化酶,结构基因上游有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操纵子O.启动子上游有一个CAP蛋白的结合位点.启动子、操纵子和CAP结合位点共同构成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区.I基因是调节基因,编码产生阻遏蛋白.阻遏蛋白为四聚体,每个亚基相同.在没有乳糖的条件下,阻遏蛋白能与操纵子结合.由于操纵子与启动子有部分重叠,阻遏蛋白与操纵子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的转录.但是阻遏蛋白的抑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乳糖存在时,乳糖经透酶作用进入细胞,经β-半乳糖甘酶催化,转变成半乳糖和葡萄糖,同时催化一小部分乳糖转变成异乳糖.异乳糖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导致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的解聚,引起结构基因的转录.lac操纵子中的lac启动子是弱启动子,RNA聚合酶与之结合的能力很弱,只有CAP结合到启动子上游的CAP结合位点后,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才能有效转录.在这种调控中,CAP起正调控作用.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起始由CAP和阻遏蛋白两种调控因子来控制,可因葡萄糖和乳糖的存在与否而有4种不同的组合.A.葡萄糖存在、乳糖不存在:此时无诱导剂存在,阻遏蛋白与DNA结合,而且由于葡萄糖的存在,CAP也不能发挥正调控作用,基因处于关闭状态.B.葡萄糖和乳糖都不存在:在没有葡萄糖的情况下,CAP可以发挥正调控作用.但由于没有诱导剂,阻遏蛋白的负调节作用是基因仍然处于关闭状态.C.葡萄糖和乳糖都存在:乳糖的存在对基因的转录产生诱导作用.但由于葡萄糖的存在使细胞cAMP水平降低,cAMP-CAP复合物不能形成,CAP不能结合到CAP 结合位点上,转录仍不能启动,基因处于关闭状态.D.葡萄糖不存在、乳糖存在:此时CAP可以发挥正调控作用,阻遏蛋白由于诱导剂的存在而失去负调控作用,基因被打开,启动转录.1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在没有乳糖的条件下,阻遏蛋白能与操纵序列O结合,抑制了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的结合,从而抑制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使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2CAP的正性调节:分解代谢基因激活CAP分子内存在DNA和CAMP结合位点,当没有葡萄糖使,CAMP浓度升高,CAMP与CAP结合,CAMP-CAP复合物结合于CAP结合位点,提高了乳糖操纵子的转录活性.3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协调调节:是指LAC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与CAP的正性调节机制协调合作.CAP不能激活被阻遏蛋白封闭的基因转录,反之没有CAP的存在来加强转录活性,即使阻遏蛋白从操纵子上解离,基因仍无转录活性.具体以下4种情况.③阿拉伯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④色氨酸操纵子的转录调控⑤DNA片段倒位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转录终止的调控:分为依赖p因子和不依赖p因子的终止调控,核糖体也参与转录终止.2)翻译的可调控性及调控方式:①SD序列对翻译的影响A.SD序列的顺序及位置对翻译的影响不同的SD序列有一定的差异,因而翻译起始效率不一样.SD序列的核心序列是六个嘌呤AGGAGG,SD序列与核糖体小亚基中16S rRNA 3’端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使起始密码子定位于翻译起始部位.SD1、SD2、SD3的序列可以不同,SD1/ORF1,SD2/ORF2,SD3/ORF3的AUG和SD 之间的距离也不同.核糖体以不同的效率结合不同的SD和起始翻译.SD序列位于起始密码子AUG上游8~13个碱基处,不同的开放阅读框上游的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这使得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起始部位定位的精确度不同,因而翻译的起始效率也不相同.此外,某些蛋白质与SD序列的结合也会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翻译.不同的SD序列有一定的差异,因而翻译起始效率不一样.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也影响mRNA翻译效率.核糖体以不同的效率结合不同的SD和起始翻译. 不同的开放阅读框上游的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是不同,这使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起始部位定位的精确度不同,因而翻译的起始效率也不同. B. mRNA二级结构隐蔽SD序列的作用在某些mRNA分子中,核糖体结合位点在茎环中,使核糖体无法结合,只有破坏茎环结构,核糖体才能结合.红霉素抗性的细菌编码一种红霉素甲基化酶,该酶使核糖体23S mRNA上特定位点的一个腺嘌呤甲基化,阻止红霉素的结合.红霉素通过该位点结合于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②mRNA的稳定性许多细菌mRNA降解速度很快,细菌的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mRNA的降解速度.细菌mRNA的降解是由核酸内、外切酶共同完成的.③翻译产物对翻译的调控:如核糖体蛋白的调控、翻译终止因子RF2调节自身的翻译.1.核糖体蛋白:核糖体蛋白合成的控制主要是在翻译水平.每个操纵子转录的mRNA所编码的蛋白质中都有一种蛋白或两种蛋白形成的一个复合物可以结合到多顺反子上游的一个特定部位,阻止核糖体结合和起始翻译.2.翻译终止因子RF2调节自身的翻译:RF2 识别终止密码 UGA 和 UAA,RF1 识别终止密码 UAG 和 UAA.④小分子RNA的调控作用1.调整基因表达产物的类型2.低水平表达基因的控制5. 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P89。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卷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实验法B、观察法C、文献法D、梦境分析法2、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客观测量的?A、结构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3、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防御机制?A、压抑B、否认C、投射D、同化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神经电生理技术5、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A. 独立变量B. 因变量C. 控制变量D. 自变量6、以下哪种心理现象属于知觉的范畴?()A. 记忆B. 思维C. 情感D. 感觉7、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A. 构造主义B. 行为主义C. 精神分析D. 认知心理学8、在心理测量学中,信度指的是:A.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B. 测量结果的客观性C.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D. 测量结果的可比性9、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要目的是:A. 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B. 排除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C. 确保实验结果的普遍性D. 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10、心理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组成部分?A. 无条件刺激(US)B. 有条件刺激(CS)C. 无条件反应(UR)D. 有条件反应(CR)E. 强化(SR)11、在心理测量学中,信度是指:A. 测量的一致性B. 测量的准确性C. 测量的难度D. 测量的速度12、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梦的象征性意义主要源于:A. 潜意识B. 前意识C. 有意识思维D. 现实生活经历13、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主要特点是:A. 对变量进行操纵B. 系统地观察和记录C.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数据D. 以上都是14、以下哪一项不是心理测量学中的信度:A. 重测信度B. 分半信度C. 同质信度D. 稳定信度15、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以下哪一项是无关刺激:A. 声音B. 电击C. 食物D. 耳塞16、题干: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最适合用来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发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行为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7、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A. 记忆B. 注意C. 情绪D. 思维18、题干:在心理测量学中,以下哪种统计量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A. 平均数B. 标准差C. 中位数D. 算术平均数19、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A. 减轻心理压力B. 增强自信心C. 保护自尊心D. 促进心理成长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以下哪个阶段遗忘速度最快?A. 5分钟B. 30分钟C. 1小时D. 24小时21、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的?A. 行为主义B. 认知主义C. 心理动力学D. 社会学习理论22、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动机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通过驱使个体产生能量并维持行为的过程来调节个体的行为?A.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B.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C. 认知动机理论D. 需求层次理论23、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最常用于探究个体差异?A. 实验法B. 调查法C. 实证研究法D. 案例研究法24、以下哪个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受到先前的经验和期望的影响?A. 认知失调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25、以下哪种心理现象不属于认知过程?()A. 注意B. 记忆C. 情感D. 思维26、在实验心理学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
考研法律硕士综合(非法学498)研究生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法律硕士综合(非法学498)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我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A、出生B、成年C、结婚D、死亡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合同成立的条件?A、要约B、承诺C、合同标的D、合同形式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A.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B.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C. 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D.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4、关于法律关系,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 法律关系是法律事实的组成部分B. 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C.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直接体现D. 法律关系是法律责任的必然结果5、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A. 买卖合同B. 侵权行为C. 代理D. 无因管理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哪项行为属于无效合同的行为?A、甲乙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其中甲为卖方,乙为买方B、甲乙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其中甲为出租方,乙为承租方C、甲乙双方签订的保证合同,其中甲为保证人,乙为被保证人D、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其中甲为卖方,乙为买方,但乙故意隐瞒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A. 意思表示真实B. 合同双方一致同意C. 形成书面合同D. 实际履行合同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下列哪项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A.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B.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C.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D.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无效合同的情形?A. 欺诈B. 暴力C. 赠与D. 指示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A. 制定和修改宪法B.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C. 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D.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A.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B.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C. 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D.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和其他的基本法律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合同无效的情形?A. 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B.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C.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D. 合同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人格权?A. 名誉权B. 股东权C. 物权D. 知识产权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以下哪种形式?()A. 必须采用书面形式B. 必须采用口头形式C. 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D. 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人格权?A. 生命权B. 身份权C. 荣誉权D. 名誉权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合同的要约邀请?()A. 商业广告B. 招标公告C. 招股说明书D. 购买合同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以下哪种情况下,合同当事人不得主张解除合同?A. 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但当事人尚未履行完毕B.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C.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D. 合同成立后,合同性质发生变更1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甲在路上遭遇乙持刀抢劫,情急之下甲拿起路边的砖头将乙打伤,夺路而逃。
研究生考试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复习题及答案参考

第6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一、选择题1. 一个不带电的导体球壳半径为r , 球心处放一点电荷, 可测得球壳内外的电场. 此后将该点电荷移至距球心r /2处,种情况? [ ] (A) 对球壳内外电场无影响 (B) 球壳内外电场均改变(C) 球壳内电场改变, 球壳外电场不变(D) 球壳内电场不变, 球壳外电场改变2. 当一个导体带电时, 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A) 表面上电荷密度较大处电势较高 (B) 表面上曲率较大处电势较高 (C) 表面上每点的电势均相等 (D) 导体内有电力线穿过3. 关于带电导体球中的场强和电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导体内的场强和电势均为零 (B) 导体内的场强为零, 电势不为零(C) 导体内的电势与导体表面的电势相等(D) 导体内的场强大小和电势均是不为零的常数4. 当一个带电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 ] (A) 导体内任一点与其表面上任一点的电势差为零 (B) 表面曲率较大处电势较高(C) 导体内部的电势比导体表面的电势高 (D) 表面上电荷密度较大处电势较高5. 一点电荷q 放在一无限大导体平面附近, 相距d , 若无限大导体平面与地相连, 则导体平面上的总电量是 [ ] (A)2q (B) 2q- (C) q (D) q -6. 在一个绝缘的导体球壳的中心放一点电荷q , 则球壳内、外表面上电荷均匀分布.若使q 偏离球心, 则表面电荷分布情况为[ ] (A) 内、外表面仍均匀分布 (B) 内表面均匀分布, 外表面不均匀分布 (C) 内、外表面都不均匀分布 (D) 内表面不均匀分布, 外表面均匀分布7. 带电量不相等的两个球形导体相隔很远, 现用一根细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若大球半径为m , 小球半径为n , 当静电平衡后, 两球表面的电荷密度之比 σ m /σ n 为[ ] (A) n m (B) mn(C)22n m (D) 22m n8. 真空中有两块面积相同的金属板, 甲板带电q , 乙板带电Q .现将两板相距很近地平行放置, 并使乙板接地, 则乙板所带的电量为 [ ] (A) 0 (B) -q (C) 2Q q +- (D) 2Qq +9. 在带电量为+q 的金属球的电场中, 为测量某点的电场强度E, 现在该点放一带电量为(+q /3)的试验电荷, 电荷受力为F, 则该点的电场强度满足[ ] (A) q F E 6> (B) q FE 3>(C) q F E 3< (D) qFE 3=10. 在一个带电量为Q 的大导体附近的P 点, 置一试验电荷q , 实验测得它所受力为F .若考虑到q 不是足够小, 则此时F/q 比P 点未放q时的场强[ ] (A) 小 (B) 大(C) 相等 (D) 大小不能确定11. 有一负电荷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孤立导体, 则导体内场强大小将[ ]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其变化不能确定12. 一个带正电的小球放入一个带等量异号电荷、半径为R 的球壳中.在距球心为r (R r <)处的电场与放入小球前相比将 [ ] (A) 放入前后场强相同 (B) 放入小球后场强增加 (C) 因两者电荷异号, 故场强减小 (D) 无法判定13. 真空中有一组带电导体, 其中某一导体表面处电荷面密度为σ, 该表面附近的场强大小0/εσ=E , 其中E 是[ ] (A) 该处无穷小面元上电荷产生的场 (B) 该导体上全部电荷在该处产生的场 (C) 这一组导体的所有电荷在该处产生的场 (D) 以上说法都不对14. 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半径为R 的导体球带电后其电势为U , 则球外离球心距离为r 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3qQqq[ ] (A) 32r U R (B) r U (C) 2rRU(D) R U15. 一平行板电容器始终与一端电压恒定的电源相连.当此电容器两极间为真空时, 其场强为0E , 电位移为0D; 而当两极间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εr 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时, 其间场强为E , 电位移为D, 则有关系[ ] (A) 00,/D D E E r==ε(B) 00,D D E E ==(C) r r D D E E εε/,/00== (D) 00,D D E E r ε==16. 一空气平行板电容器接上电源后, 在不断开电源的情况下浸入媒油中, 则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大小E 和电位移大小D 的变化情况为[ ] (A) E 和D 均减小 (B) E 和D 均增大 (C) E 不变, D 减小 (D) E 不变, D 增大17. 把一个带正电的导体B 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导体A 时, 导体A 的电势将[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变化与否不能确定18. 有两个大小不等的金属球, 其大球半径是小球半径的两倍, 小球带有正电荷.当用金属细线连接两金属球后[ ] (A) 大球电势是小球电势的两倍 (B) 大球电势是小球电势的一半 (C) 所有电荷流向大球 (D) 两球电势相等19. 在无穷大的平板A 上均匀分布正电荷, 面电荷密度为σ,带净电荷的大导体平板B , 则A 板与B 板间的电势差是 [] (A) 02εσd (B) 0εσd(C) 03εσd(D) σεd 020. 导体壳内有点电荷q , 壳外有点电荷Q , 导体壳不接地.当Q 值改变时, 下列关于壳内任意一点的电势和任意两点的电势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势改变, 电势差不变 (B) 电势不变, 电势差改变T6-1-15图(C) 电势和电势差都不变 (D) 电势和电势差都改变21. 两绝缘导体A 、B 带等量异号电荷.现将第三个不带电的导体C 插入A 、B 之间, 但不与A 、B 接触, 则A 、B 间的电势差将[ ] (A) 增大 (B) 减小(C) 不变 (D) 如何变化不能确定22. 两个薄金属同心球壳, 半径分别为R 和r (R >r ), 若分别带上电量为Q 和q 的电荷, 此时二者的电势分别为U 和V .现用导线将二球壳连起来, 则它们的电势为[ ] (A) U (B) V(C) U +V (D) )(21V U +23. 就有极分子电介质和无极分子电介质的极化现象而论 [ ] (A) 两类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过程不同, 宏观结果也不同 (B) 两类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过程相同, 宏观结果也相同 (C) 两类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过程相同, 宏观结果不同 (D) 两类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过程不同, 宏观结果相同24. 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充满相对电容率为r ε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已知电介质表面极化电荷面密度为±σ', 则极化电荷在电容器中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 (A)εσ' (B)2εσ'(C)rεεσ0'(D)rεσ'25. 一导体球外充满相对电容率为r ε的均匀电介质, 若测得导体表面附近场强为E , 则导体球面上的自由电荷面密度σ为[ ] (A) E 0ε (B) E r εε0 (C) E r ε (D) E r r )(0εεε-27. 在一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 以点电荷处为球心作一球形封闭高斯面, 电场中有一块对球心不对称的电介质, 则 [ ] (A) 高斯定理成立,并可用其求出封闭面上各点的场强 (B) 即使电介质对称分布, 高斯定理也不成立 (C) 高斯定理成立, 但不能用其求出封闭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 (D) 高斯定理不成立28. 在某静电场中作一封闭曲面S .若有⎰⎰=⋅sS D 0d , 则S 面内必定[ ] (A) 没有自由电荷 (B) 既无自由电荷, 也无束缚电荷(C) 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D) 自由电荷和束缚电荷的代数和为零29. 关于介质中的高斯定理⎰⎰∑=⋅sq S D 0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斯面的D通量仅与面内的自由电荷的代数和有关(B) 高斯面上处处D为零, 则高斯面内必不存在自由电荷 (C) 高斯面的D通量由面内的自由电荷和束缚电荷共同决定(D) 高斯面内不包围自由电荷时, 高斯面上各点电位移矢量D为零30. 关于静电场中的电位移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起自正电荷, 止于负电荷, 不形成闭合线, 不中断 (B) 任何两条电位移线互相平行 (C) 电位移线只出现在有电介质的空间(D) 起自正自由电荷, 止于负自由电荷, 任何两条电位移线不相交31. 两个半径相同的金属球, 一个为空心, 另一个为实心.把两者各自孤立时的电容值加以比较, 有[ ] (A) 空心球电容值大 (B) 实心球电容值大 (C) 两球容值相等 (D) 大小关系无法确定32. 有一空气球形电容器, 当使其内球半径增大到两球面间的距离为原来的一半时, 此电容器的电容为[ ] (A) 原来的两倍 (B) 原来的一半 (C) 与原来的相同 (D) 以上答案都不对33. n 只具有相同电容的电容器, 并联后接在电压为∆U 的电源上充电.去掉电源后通过开关使之接法改为串联.则串联后电容器组两端的电压V 和系统的电场能W [ ] (A) U n V ∆=,W 增大 (B) U n V ∆=,W 不变 (C) U n V ∆=,W 减小 (D) U nV ∆=1,W 不变34. 把一充电的电容器与一未充电的电容器并联.如果两电容器的电容一样, 则总电能将[ ]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小 (D) 如何变化不能确定35. 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面积为S , 两极板间的间距为d , 极板间介质电容率为ε. 现对极板充电Q , 则两极间的电势差为[ ] (A) 0 (B)S Qd ε (C) S Qd ε2 (D) SQdε436. 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 再将两极板拉开, 则电容器上的[ ] (A) 电荷增加 (B) 电荷减少 (C) 电容增加 (D) 电压增加37. 将接在电源上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间距拉大, 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 (A) 极板上的电荷增加 (B) 电容器的电容增大(C) 两极间的场强减小 (D)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不变38. 真空中带电的导体球面和带电的导体球体, 若它们的半径和所带的电量都相等, 则球面的静电能W 1与球体的静电能W 2之间的关系为[ ] (A) W 1>W 2 (B) W 1=W 2 (C) W 1<W 2 (D) 不能确定39. 如果某带电体电荷分布的体密度ρ增大为原来的两倍, 则其电场的能量变为原来的[ ] (A) 2倍 (B)21倍 (C) 4倍 (D) 21倍 40. 一空气平板电容器, 充电后把电源断开, 这时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为0W .然后在两极板间充满相对电容率为r ε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 则该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W 为[ ] (A) 0W W r ε= (B) rW W ε0=(C) 0)1(W W r +=ε (D) 0W W =41. 一平行板电容器, 两板间距为d , 与一电池联接时, 相互作用力为F.若将电池断开,极间距离增大到3d , 则其相互作用力变为[ ] (A) 3F (B)F 3 (C) 9F(D) 不变42. 金属圆锥体带正电时, 其圆锥表面[ ] (A) 顶点处电势最高 (B) 顶点处场强最大 (C) 顶点处电势最低(D) 表面附近场强处处相等43. 平板电容器与电源相连, 现把两板间距拉大, 则 [ ] (A) 电容量增大T6-1-42图(B) 电场强度增大 (C) 带电量增大(D) 电容量、带电量及两板间场强都减小44. 空气平行板电容器接通电源后, 将电容率为ε的厚度与极板间距相等的介质板插入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则插入前后, 电容C 、场强E和极板上的电荷面密度σ的变化情况为[ ] (A) C 不变, E不变, σ不变(B) C 增大, E不变, σ增大 (C) C 不变, E增大, σ不变(D) C 增大, E增大, σ增大45. 空气平板电容器与电源相连接.现将极板间充满油液, 比较充油前后电容器的电容C 、电压U 和电场能量W 的变化为 [ ] (A) C 增大, U 减小, W 减小 (B) C 增大, U 不变, W 增大 (C) C 减小, U 不变, W 减小 (D) C 减小, U 减小, W 减小46. 一空气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 然后在两极间充满某种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比较充入电介质前后的情形, 以下四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为[ ] (A) E增大, C 增大, ∆U 增大, W 增大(B) E减小, C 增大, ∆U 减小, W 减小(C) E减小, C 增大, ∆U 增大, W 减小 (D) E增大, C 减小, ∆U 减小, W 增大47. 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可看作无限大平板)间的相互作用力F 与两极板间电压∆U 的关系是:[ ] (A) U F ∆∝ (B) U F ∆∝1 (C) 2U F ∆∝ (D) 21U F ∆∝48. 在中性导体球壳内、外分别放置点电荷q 和Q , 当q 在壳内空间任意移动时, Q 所受合力的大小[ ] (A) 不变 (B) 减小(C) 增大 (D) 与q 、Q 距离有关49. 在水平干燥的玻璃板上, 放两个大小不同的小钢球, 且小球上带的电量比大球上电量多.发现两球被静电作用力排开时, 小球跑得较快, 这是由于 [ ] (A) 小球受到的斥力较大 (B) 大球受到的斥力较大(C) 两球受到的斥力大小相等, 但大球惯性大 (D) 以上说法都不对50. 一带电导体球壳, 内部没有其它电荷, 则 [ ] (A) 球内、内球面、外球面电势相等(B) 球内、内球面、外球面电场强度大小相等 (C) 球壳内电场强度为零,球心处场强不为零 (D) 球壳为等势体, 球心处电势为零51. 如果在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平行地插入一块与极板面积相等的电介质板, 则由于电介质的插入及其相对于极板所放置的不同, 对电容器电容的影响为 [ ] (A) 使电容减小, 但与电介质板的位置无关 (B) 使电容减小, 且与电介质板的位置有关(C) 使电容增大, 但与电介质板的位置无关 (D) 使电容增大, 且与电介质板的位置有关52. 一均匀带电Q 的球体外, 罩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和R 的同心金属球壳. 若以无限远处为电势零点, 则在金属球壳r <R '<R 的区域内 [ ] (A) E =0, U =0 (B) E =0, U ≠0(C) E ≠0, U ≠0 (D) E ≠0, U =053. 把A 、B 两块不带电的导体放在一带正电导体的电场中,如T6-1-53图所示,设无限远处为电势零点,A 的电势为U A ,B 的电势为U B ,则[ ] (A) U B > U A ≠0 (B) U B > U A = 0(C) U B = U A (D) U B < U A二、填空题1. 两金属球壳A 和B 中心相距l ,原来都不带电.现在两球壳中分别放置点电荷q 和Q ,则电荷Q 作用在q 上的电力大小为F = .如果去掉金属壳A ,此时,电荷Q 作用在q 上的电力大小是 .T6-1-51图ABC2. 在T6-2-2图所示的导体腔C中,放置两个导体A和B,最初它们均不带电.现设法使导体A带上正电,则这三个导体电势的大小关系为.3. 半径为r的导体球原来不带电.在离球心为R (rR>)的地方放一个点电荷q, 则该导体球的电势等于.4. 金属球壳的内外半径分别r和R, 其中心置一点电荷q, 则金属球壳的电势为.5. 一个未带电的空腔导体球壳内半径为R.在腔内离球心的距离为d处(d < R) 固定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用导线把球壳接地后,再把地线撤去,选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球心O处的电势为.6. T6-2-6图所示的11张金属箔片平行排列,奇数箔联在一起作为电容器的一极,偶数箔联在一起作为电容器的另一极.如果每张箔片的面积都是S,相邻两箔片间的距离为d,箔片间都是空气.忽略边缘效应,此电容器的电容为C = .7. T6-2-7图中所示电容器的电容321CCC、、已知,4C的值可调.当4C的值调节到A、B两点的电势相等时,=4C.8. 位于边长为l的正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点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q2和q4-,这个系统的静电能为.9. 有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 若球体内、外电介质的电容率相等, 此时球内的静电能与球外的静电能之比为.10. 电荷q均匀分布在内外半径分别为1R和2R的球壳体内,这个电荷体系的电势能为,电场能为.11. 一平行板空气电容器, 极板面积为S, 间距为d, 接在电源上并保持电压恒定为U.若将极板距离拉开一倍, 则电容器中的静电能改变量为.12. 有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 若球体内、外电介质的电容率相等, 此时球内的静电能与球外的静电能之比为.三、计算题1. 真空中一导体球A原来不带电.现将一点电荷q移到距导体球A的中心距离为r处,此时,导体球的电势是多少?2. 真空中一带电的导体球A半径为R.现将一点电荷q移到距导体球A的中心距离为r处,测得此时导体球的电势为零.求此导体球所带的电荷量.3. 一盖革-米勒计数管,由半径为0.1mm的长直金属丝和套在它外面的同轴金属圆筒构成,圆筒的半径为10mm.金属丝与圆筒之间充以氩气和乙醇蒸汽,其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103.4⨯V⋅m-1. 忽略边缘效应,试问金属丝与圆筒间的电压最大不能超过多少?4. 设有一电荷面密度为0(0)σ>放置一块原来不带电,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板,不计边缘效应, (1)板两面的电荷分布;(2) 把金属板接地,金属板两面的电荷又将如何分布5. 在一块无限大的接地金属板附近有一个电量为q(>0)的点电荷,它与金属板表面相距为h,求金属板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分布及感应电荷总量.6. 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的面积都是S,其间充有N层平行介质层,它们的电容率分别为Nεεεε、、、321,厚度分别为Ndddd、、、321.忽略边缘效应,求此电容器的电容.7. 如T6-3-7图所示,一球形电容器由半径为R1的导体球和与它同心的半径为R2的导体球壳组成.导体球与球壳之间一半是空气,另一半充有电容率为ε的均匀介质.求此电容器的电容.8. 静电天平的原理如T6-3-8图所示:面积为S、相距x的空气平行板电容器下板固定,上板接到天平的一端.电容器不充电时,天平恰好处于平衡.欲称某物体的质量,可将待称物放入天平另一端,再在电容器极板上加上电压,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如果某次测量测得其极板上的电压值为U, 问此物的质量是多少?9. 两块面积相同的大金属平板A、B, 平行放置,板面积为S,相距d,d远小于平板的线度.今在A,B板之间插入另外一面积相同,厚度为l的金属板,三板平行.求A、B 之间的电容.10. 真空中两个同心的金属薄球壳,内外球壳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1) 试求它们所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2) 如果令内球壳接地,它们之间的电容又是多大?11. 已知一均匀带电球体(非导体)的半径为R,带电量为q.如果球体内外介质的电容q率均近似为ε,在半径为多大的球面空间内的电场能量为其总能量的一半?12. 半径为R 的雨点带有电量q .现将其打破,在保持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分成完全相同的两点,并拉开到“无限远”.此系统的电能改变量是多少? 解释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13. 一面积为S 、间隔为d 的平板电容器,最初极板间为空气,在对其充电±q 以后与电源断开,再充以电容率为ε的电介质; 求此过程中该电容器的静电能减少量.试问减少的能量到哪儿去了?14. 一种利用电容器控制绝缘油液面的装置示意如T6-3-14图,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插入油中,极板与电源以及测量用电子仪器相连.当液面高度变化时,电容器的电容值发生改变,使电容器产生充放电,从而控制电路工作.已知极板的高度为a ,油的相对电容率为εr ,试求此电容器等效相对电容率与液面高度h 的关系.15. 如T6-3-15图所示,在场强为E的均匀电场中,静止地放入一电矩为p 、转动惯量为J 的电偶极子.若电矩p与场强E 之间的夹角θ 很小,试分析电偶极子将作什么运动,并计算电偶极子从静止出发运动到p与E 方向一致时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第6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一、选择题 1. C 2. C 3. C 4. A 5. D 6. D 7. B 8. B 9. B10. A 11. A 12. B 13. C 14. C 15. D 16. D 17. A 18. D 19. A 20. A 21. B 22. A 23. D 24. A 25. B 26. B 27. C 28. C 29. A 30. D 31. C 32. D 33. B 34. C 35. B 36. C 37. C 38. B 39. C 40. B 41. D 42. B 43. D 44. B 45. B46. B 47. C 48. A 49. C 50. A 51. C 52. B 53. D二、填空题 1.20π4l qQ ε,20π4l qQε 2. 0>>>C B A U U U3. R q 0π4ε4. Rq 0π4ε 5.)11(π40Rd q -ε 6. d SNC 0ε=7. 1324C CC C =8. lq W 02π25ε-=9. 1:510. 2222121023222122131)(π40)2463(3R R R R q R R R R R R +++++ε,2222121023222122131)(π40)2463(3R R R R q R R R R R R +++++ε 11. dSU 420ε-12. 1:5 三、计算题1. 解:导体平衡时是一等势体,球的电势即球心的电势.据电势叠加原理,球心的电势等于点电荷在A 球心处的电势与导体球在球心处的电势之和 点电荷q 在导体球A 之球心处的电势为rqU q 0π4ε=设导体球A 的半径为R , 因静电感应在为⎰⎰'''='=q q A q R R q U d π41π4d 00εε 因导体球感应电荷之和为0,所以0d ='⎰'q q球心处的电势rqU U U A q 0π4ε=+=2. 解:由上题的讨论可知,球心的电势应等于点电荷在A 球心处的电势与导体球在球心处的电势以及导体球上感应电荷球心处的电势之和A6-3-1图q设导体球带电Q ,它在球心处的电势为RQU Q 0π4ε=利用上题的结果, 球心处的电势为RQr q U U U U Q A q 00π4π4εε+=++=由题意有0π4π400=+=++=RQr q U U U U Q A q εε所以,导体球的带电量Q 为q rR Q =3. 解:设金属丝单位长度上的电量为λ,由高斯定理可求得金属丝与圆筒之间离轴线r 处电场强度大小为rE ελπ2=于是,金属丝与圆筒之间的电势差为内外内外外内外内R R rE R R r r U R R R R ln ln π2d π2d ==⋅=⋅=⎰⎰ελελr E此式表明:max U 对应于m ax E ,由rE ελπ2=知m ax E 对应着内和R r =max λ (V)1098.11.010ln 103.4101.0ln363max max ⨯=⨯⨯⨯⨯==-内外内R R E R U4. 解:(1) 不计边缘效应,则金属板两相对表面均匀带电,设其上的电荷面密度分别为1σ和2σ,如A6-3-4(a)图所示.因金属板原来不带电,由电荷守恒定律有120σσ+= ①设P 点为厚板内任意一点,根据场强叠加原理及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可得P 点的场强应满足0222020100=-+=εσεσεσP E ② 由①、 ②两式可解得2,2201σσσσ=-=σA6-3-4(a) 图(2) 把金属板接地后,板与地成为一个导体, 达到静电平衡后两者的电势必须相等,因而金属板右表面不能带电.反证如下:设板的右表面带电,则必有电场线从金属板的正电荷发出终止 于地面(或由地面发出终止于金属板的负电荷),这样,板与地之间一定存在电势差,这与静电平衡时导体的性质相矛盾,因而不可能.设接地后,板的左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为σ,按与(1)中相同的解法,根据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和导体静电平衡条件,求得金属板内任一点处的电场强度满足022000=+εσεσ 因此0σσ-=, 即金属板接地后不仅(1)中板右表面的正电荷被来自地面的负电荷中和,而且板的左表面的负电荷也增加了一倍,这时电场全部集中在带电平面与金属板之间, 如A6-3-4(b)图所示.5. 解:接地意味着该金属板的电势与地电势同为零,为满足静电平衡条件和零电势,感应电荷只出现在金属板上与点电荷相近一侧的表面,且不均匀分布.在金属板的带电面的内、外侧选取两个无限接过的场点P '和P ,它们与点电荷相距r ,与垂足O 点相距R , 如A6-3-5图所示.设q E 和PE ''分别表示点电荷和金属表面感应电荷在P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则根据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P '点的合场强为零,有0='+=''P q P E E E 即,q P E E -='',由此得PE ''的大小为 20π4rq E Pε=''由于P 和P '分居金属板带电面两侧,位置对称,可知其面上感应电荷在此两点产生的场强也对称,即,PE ' 的大小应与P E ''的大小相等,而其方向如A6-3-5图所示.同时,由于P '和P 二者无限接近,点电荷在此两点产生的场强相同.因此,金属板外侧P 点的合场强Pq P E E E'+= , 由矢量合成图可见,合场强的大小 2/322020)(π2π42cos 2R h qhr h r q E E q P +===εεθ P E的方向垂直表面指向导体内部, 即与带电表面的外法线反向.根据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电场强度n e Eεσ=,可得P 点处感应电荷的面密度为 2/3220)π(2R h qhE P +-=-='εσ 结果表明,金属板表面的感应电荷分布不均匀,在0=R 处,σ'的绝对值最大,在离开O 点很远处(即R →∞)感应电荷面密度趋势于零.选取以O 为中心,半径为R 到R R d +的圆环,其上的电荷为σA6-3-4(b) 图P E-=''PA6-3-5图R R q d π2d σ'='=R R h qhRd )(2/322+-故整个表面上感应电荷的总量q R R h qhRq q q -=+-='='⎰⎰∞'2/322d )(d 即与金属板旁点电荷q 等量异号.6. 解:设电容器两极板加有电压U ,极板上的电量为Q ±.由高斯定理可得,第i 层介质内电场强度的大小为SQ D E i i i i i εεσε===极板间电压∑∑⎰⎰==-+-+===⋅=N i i iNi i i d S Q d E l E U 11d d εl E由电容器电容的定义∑===Ni iid SUQC 1ε7. 解:设想通过球心的平面将一个球形电容器分成了两个半球形的电容器,再相互并联.已知球形电容器的电容为1221π4R R R R C -=ε于是,两半球形电容器的电容分别为122100π2R R R R C -=ε, 1221π2R R R R C -=εε所求之电容为)(π2π2π2012211221122100εεεεε+-=-+-=+=R R R R R R R R R R R R C C C8. 解:设加上电压U 后电容器极板上的带电量为q ±,则电容器上极板所受的电力为Sq q qE F 02022εεσ=== 由电容定义CU q =和平板电容器dSC 0ε=可得20)(21xU S F ε=天平平衡时 mg F =所以20)(21xUS F ε=A6-3-6图A6-3-8图9. 解:方法一设A ,B 两块板分别带有+q 和-q 的电量,在题设条件下,由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可确定,电荷均匀分布在两极板的相对表面上,其电荷面密度分别为S qS q -=-=σσ和,而插入的第三个金属板两侧表面感应带等量异号的面电荷.由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可知,金属板之间的电场强度的大小SqE 00εεσ==方向垂直于板面,而金属板内场强为零;因此A ,B 两板之间的电势差为Sl d q l d E U 0)()(ε-=-==∆ 根据电容的定义式,得ld S U qC -=∆=0ε 解法二 设所插入的金属板的左侧面与A 板相距d 1,则其右侧面与B 板相距12d l d d --=A ,B 之间的电容可看成A 与插入的金属板的左侧面之间的电容C 1和B 与插入的金属板的右侧面之间的电容C 2串联而成.由平板电容器电容公式,有202101,d SC d SC εε==由串联电容公式 Sl d S d d C C C 002121111εε-=+=+= 故A ,B 之间的电容为ld SC -=0ε两种解法结果相同.10. 解:(1) 设两球壳分别带有+Q 和-Q 的电量,由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可知, 电荷均匀分布于球面. 因此,两球面之间的电场强度方向沿径向,大小为 20π4rQE ε=两球壳之间的电势差为)11(π4d π42102021R R Q r RQU R R -==∆⎰εε 按定义,球形电容器的电容为12210π4R R R R U QC -=∆=ε (2) 令内球壳接地,则其电势为零解法一 由于无限远电势也为零,即与内球壳等电势,故此时外金属球壳和接地内金属球壳之间的电容可看作一球形电容器1C 和一由外A6-3-9图S SA6-3-10(a)图球壳与无限大(远)球壳构成的电容器2C 二者的并联,而后一电容器的电容实际就是孤立导体球的电容,因此此时两金属球壳之间的电容为1222201221021π4π4π4R R R R R R R R C C C -=+-=+=εεε 解法二 令金属球壳带电,由于内球壳接地,它所带的电荷不可能与外球壳的电荷等量异号,而应满足一定的关系.设分别为Q 1和Q 2 ,它们各自均匀分布在两个球面上,由电势叠加原理,二同心均匀带电球面在内球面形成的电势为0π4π42021011=+=R Q R Q U εε因此1221R R Q Q -= 又两金属球壳之间的电势差为 )11(π42101R R Q U -=∆ε 此时,外球壳是电容器的一个完整的电极,它所带的电荷才是电容器所带的电量,因此按定义,电容值为)(π41212101212R R Q R R R R Q U Q U QC -⋅=∆=∆=ε 1222π4R R R -=ε 结果与解法一的相同.结果讨论: 对球形电容器,如果两球壳的间距远小于球壳的半径,即1212,R R R R R <<-=∆,则221π4π4R R R ≈,为球壳面积S .由此电容器的电容可近似为 RSR R R R C ∆≈-=012210π4εε式中R ∆是两电极之间的距离d , dSC 0ε=,球形电容器的电容演化为平板电容器的电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题1、嗜盐菌视紫红蛋白与视网膜视紫红蛋白都起质子泵作用。
( )答案:错2、构型的改变必需有旧的共价键的破坏和新的共价键的形成,而构象的改变则不发生此变化。
( )答案:对3、镰状红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其病因是由于血红蛋白的代发生障碍。
( ) 答案:错4、双缩脲反应是肽和蛋白质特有的反应。
( )答案:错5、在一定的底物浓度围,底物浓度的变化不足以影响酶的反应速度,这是负协同别构酶对底物浓度的变化的不敏感性。
( )答案:错6、虽然Km可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但用Ks表示则更加有效。
( )答案:对7、碘乙酸因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中心的-SH以共价键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使糖酵解途径受阻。
( )答案:对8、核酸( ribozyme)只能以RNA为底物进行催化反应。
( )答案:错9、非竞争性抑制剂和反竞争性抑制剂均能与底物和酶形成酶-底物-抑制剂三元复合物。
( )答案:对10、类病毒是一类不含蛋白质的RNA病原体。
( )答案:对11、tRNA曾被称为“可溶性RNA”,是因为它具有较多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稀有碱基。
( )答案:错12、限制性切酶是一种碱基专一性的切核酸酶,其生物学作用是水解外源DNA以保护自身。
( )答案:错13、线粒体中也存在一定量的DNA。
( )答案:对14、RNA中的双螺旋结构取C构象。
( )答案:错15、在熔解温度时,双链DNA分子会变为无序的单链分子。
( )答案:错16、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其尿液对费林试剂(Fehling test)呈阳性反应。
( )答案:对17、杀鼠药氟乙酰辅酶A的毒性是由于其抑制了柠檬酸合酶,从而阻断了TCA循环。
( ) 答案:对18、脂肪酸合成的直接前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 )答案:对19、代物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的作用是与cAMP形成复合物后,再与启动基因结合,促进转录过程。
( )答案:对20、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需要Rho因子的参与。
( )答案:错1、生物膜上有许多膜固有蛋白,它们的跨膜肽段大多呈α-螺旋结构。
( )答案:对2、酶与底物作用时酶的构象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底物可诱导酶产生活性中心。
( )答案:错3、核酸大分子因受热或酸碱作用而引起变性时,紫外吸收值降低,发生减色效应。
( ) 答案:错4、胸腺嘧啶核苷酸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 )答案:错5、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不同(T/U),这一差别与DNA是遗传物质有关。
( ) 答案:错6、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只能由DNA→RNA,不能由RNA→DNA。
( )答案:错7、经过分析发现,利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时,A种生物基因组DNA形成的区带位于B 种生物基因组DNA形成的区带的下面,由此推测A种基因组DNA的Tm值高于B种生物的Tm值。
( )答案:对8、核酸分两大类即DNA和RNA,所有生物细胞及非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都会有这两种类型的核酸。
( )答案:错9、食用过量维生素能引起中毒,主要是指脂溶性维生素。
( )答案:对10、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氨基酸氧化生能的最终共同通路。
( )答案:对11、脂肪酸的β-氧化和α-氧化都是从羧基端开始的。
( )答案:对12、从乙酰CoA合成1分子软脂酸需消耗8分子ATP。
( )答案:错13、嘌呤类化合物的分解代可以在核苷酸、核苷和碱基三个水平上进行。
( )答案:对14、THFA所携带的一碳单位只在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中有用。
( )答案:错15、尿素是多数鱼类及两栖类的嘌呤碱代排泄物。
( )答案:对16、生物体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一般通过氧化反应。
( )答案:错17、每个原核细胞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复制起点,而每个真核细胞染色体是有多个复制起点。
( )答案:对18、拓扑异构酶I能使双链超螺旋DNA转变成松弛型环状DNA,但不能催化相反的反应。
( )答案:对19、代物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的作用是与cAMP形成复合物后,再与启动基因结合,促进转录过程。
( )答案:对20、脂类在分解过程中能释放出较多能量,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作为供能物质。
( ) 答案:错二、填空题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_________在蛋白质多肽链中的_________。
答案:氨基酸排列顺序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酪氨酸丝氨酸氨酸3、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大多数在酸性溶液中带________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_______电荷。
当蛋白质处在某一pH值溶液中时,它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待,此时的蛋白质成为_________,该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__________。
答案:正、负、两性离子(兼性离子)、等电点4、不同酶的Km________,同一种酶有不同底物时,Km值________,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是__________。
答案:不同、也不同、酶的最适底物5、L-精氨酸只能催化L-精氨酸的水解反应,对D-精氨酸则无作用,这是因为该酶具有_________专一性。
答案:立体异构6、乳酸脱氢酶(LDH)是_______聚体,它由________和_________亚基组成,有________种同工酶,其中LDH1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组织。
答案:四、H 、M、5种、心肌7、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前者的作用是_________,后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酶蛋白、辅酶(辅基)、决定酶的促反应的专一性(特异性)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即具体参加反应8、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________;糖原分解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答案: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9、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___________携带,限速酶是___________;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___________结合成___________。
答案:肉碱、脂酰-碱转移酶Ⅰ、草酰乙酸、柠檬酸10、σρRNA转录过程中识别转录启动子的是_________因子,识别转录终止部位的是_________因子。
答案:σ、ρ1、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前者的作用是_________,后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酶蛋白、辅酶(辅基)、决定酶的促反应的专一性(特异性)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即具体参加反应2、嘌呤环上的第________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________位碳原子相连形成________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_________。
答案:9 、1、糖苷键、嘌呤核苷3、_________是糖异生中最主要器官,______________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答案:肝、肾4、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辅助因子。
答案:丙酮酸脱羧酶、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TPP、硫辛酸、FAD NAD CoASH5、脂肪酸的β-氧化在细胞的_________进行,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连续反应步骤。
每次β-氧化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线粒体、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1分子乙酰CoA 、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新酰CoA6、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___________携带,限速酶是___________;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___________结合成___________。
答案:肉碱、脂酰-碱转移酶Ⅰ、草酰乙酸、柠檬酸7、体脱氧核苷酸是由_________直接还原而生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酶。
答案: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还原酶8、嘌呤核苷酸补救途径生物合成由________和________催化实现,另外,此反应还需________参加。
答案:腺苷磷酸核糖转移酶;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PRPP9、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此反应受________的驱动,这是生化反应中一种常见的模式。
所合成的第一个核苷酸是________。
答案:PRPP和谷氨酰胺形成5-磷酸核糖胺;焦磷酸水解;次黄嘌呤核苷酸三、单选题1、细菌肽聚糖中存在下列哪种成分?( )A、GalB、NAMC、ManD、Xyl答案:B2、下列哪种糖没有变旋现象?( )A、葡萄糖B、果糖C、蔗糖D、乳糖答案:C3、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生物膜上通道蛋白的科学家,他们阐明了( )。
A、水通道和K+通道B、Cl-通道和Na+通道C、Ca2+通道和H+通道D、乙酰胆碱通道答案:A4、一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这个蛋白( )。
A、二级结构一定改变B、功能不一定改变C、三级结构一定改变D、功能一定改变答案:B5、下列哪个性质是氨基酸和蛋白质所共有的?( )A、胶体性质B、两性性质C、沉淀反应D、变性性质答案:B6、下列关于肌红蛋白的叙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A、肌红蛋白是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B、肌红蛋白含有高比例的 -螺旋C、血红素位于两个His残基之间D、大多数非极性侧链位于分子表面,所以肌红蛋白不溶于水答案:D7、一RNA片段(GITCmUψ)含修饰核苷( )。
A、二个B、三个C、四个D、五个答案:C8、DNA的变性( )。
A、双螺旋解链,氢键的断裂B、可以由低温产生C、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是不可逆的答案:A9、以下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
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ED、维生素K 答案:B10、巴斯德效应是指( )。
A、随着无氧代转变为有氧代,由丙酮酸生成的乙醇增多B、随着无氧代转变为有氧代,葡萄糖的利用减少C、随着无氧代转变为有氧代,由丙酮酸生物的乳酸积累D、随着无氧代转变为有氧代,磷酸戊糖途径增强答案:B11、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 )。
A、食入脂肪过多B、肝脂肪分解障碍C、肝脂肪合成过多D、肝脂肪运出障碍答案:D12、PRPP不是下列哪些代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代物( )。
A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B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C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途径D 、NMP-NDP-NTP答案:D13、下列关于痛风症的叙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 、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B 、血清中PRPP 水平升高C 、别嘌呤醇可减少体尿酸生成的量D 、与嘌呤代发生障碍有关答案:B14、机体利用嘌呤核苷酸补救途径的主要组织器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