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教学日历
中药鉴定基本技术—来源鉴定

➢ 检品不齐全的,须深入产地调查和采集实物,了解 其相关信息,否则就无法着手鉴定。
鉴定步骤及方法
2 查阅文献资料
➢ 通过查阅有关植物资料或植物分科、分属的检索 表,确定其科属。
➢ 对于某些未知品种鉴定特征不全或缺少有关资料 者,直接查阅与中药鉴定、药用植物等相关的综 合性书籍或图鉴。
中药鉴定基本技术
任务一
来源鉴别
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 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 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 (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 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 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鉴定步骤及方法
1 观察及描述
➢ 采用先观察整体、后观察局部形态的原则,掌握形 态上的共性和特性。
鉴定步骤及方法
3 标本核对鉴定
➢ 即与收藏的已经确定 学名的标本核对。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若能与模式标本(发 表新种时所被描述的 植物标本)核对,对 正确的鉴定更为有 利。
鉴定步骤及方法
4 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通常用于原植物鉴定的标本类型有:蜡叶标本、浸制标本 和生药标本
《中药材鉴别讲义》课件

《中药材鉴别讲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义基于《中药材鉴别》教材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的鉴别”进行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态特征、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方法以及常见药材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态特征和显微特征。
2. 学会运用理化方法对根及根茎类药材进行鉴别。
3. 能够识别并准确判断常见根及根茎类药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鉴别。
教学重点: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态特征、理化鉴别方法及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中药材实物、显微镜等。
2. 学具:中药材样本、放大镜、载玻片、刀片、镊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市场上常见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鉴别。
2. 理论讲解:a. 介绍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态特征。
b. 讲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
c. 阐述理化鉴别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几种常见药材为例,分析其鉴别方法。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药材鉴别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态特征2.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3. 理化鉴别方法4. 常见药材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5种根及根茎类药材,描述其形态特征。
b. 通过显微镜观察,描述某种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
c. 分析市场上某种根及根茎类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中药材鉴别领域的研究动态,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鉴别。
2. 教学重点:根及根茎类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实例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显微镜观察和理化鉴别方法分析。
一、显微特征鉴别的补充和说明1. 显微镜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包括调节光源、聚焦、切换物镜等基本操作。
2. 显微特征的观察:详细讲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横切面、纵切面、粉末等显微特征的观察方法,如细胞形状、细胞壁厚度、晶体形态等。
中草药鉴别技巧课件

传统切割方法
1
刀法要诀
了解正确的切割方法,可确保中草药的
切割顺序
2
有效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掌握何时先切哪种中草药,以充分发挥
它们的药效。
3
注意安全
切割中草药时,要注意使用锋利的刀具, 并戴上手套以保护手部安全。
中草药煎煮方法
1
水煎法
一种常见的煎煮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中
醋煮法
2
草药。
一些中草药需要以醋作为溶剂,以提取
作者:王从堂
《中草药鉴定》
作者:杨守奇
《中草药与中药学》
作者:赵俊生
中草药的气味与味道
香气四溢
有些中草药具有浓郁的香气, 如白芷和广藿香。
苦中带甜
部分中草药味道苦涩,但也 带有一丝甜味,如黄连和黄 芪。
酸甜可口
还有一些中草药具有酸甜的 味道,如枸杞和红枣。
中草药的形状与纹路
当归根
形状略呈人形,表面有明显的褐 色纹路。
五味子
形状小而圆,有不规则的凹凸纹 路。
茯苓
形状扁平而圆形,表面有许多褐 色纹路。
其有效成分。
3
酒浸法
某些中草药需要与酒一起浸泡,以强化 其药力。
如何保存中草药
1 防潮
将中草药保存在干燥通风 的地方,以防止潮气对其 质量造成影响。
2 避光
3 密封
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中草药, 以味 侵入。
参考书目
《中草药分类与应用》
中草药鉴别技巧课件
掌握中草药鉴别的技巧,以及如何辨别真伪,是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件将为您详细介绍。
中草药的颜色与质地
黄芪
中国的中草药之一,呈长而直的 形状,外观黄色,质地坚实。
常用中药来源植物的辨识

常用中药来源植物的辨识第一部分概述本课程是一门针对执业药师进行培训的药用植物识别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识别基础知识、药用植物分类两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药用植物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准确说出常用中药的药用植物来源,培养和提高执业药师对药用植物的识别技能。
我国地域辽阔,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同时,由于民族众多、各地方言有别、地区用药习惯及名称不同等因素,造成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
因此,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中药资源,必须应用药用植物学及本草学等学科知识,充分认识中药品种并对其基原植物进行准确的鉴定。
药用植物的辨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重视野外实践,充分运用系统比较、纵横联系、综合分析的方法。
其中,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是药用植物鉴定中最常用的技术。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一、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一)标本采集标本是辨认植物种类的第一手材料,是永久性的植物档案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是研究药用植物的重要环节。
要采集有代表性的植物标本,从而更好地辨认、鉴定物种。
标本采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本的完整性被子植物大多是根据花、果、叶和种子的构造以及地下茎或根的形态来鉴别。
因此采集标本如缺少某一器官,在鉴定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无法鉴定,所以我们必须采集尽可能完整的标本。
一般要求带有繁殖器官和地下部分(根、根茎等);雌雄异株植物,雌株与雄株均采,先花后叶的种类,应先后采花枝、带叶的枝条;寄生植物,则与寄主同采;叶形不同植物,要把不同的叶形采全;植物特殊部分,如植物上有棘刺、卷须、珠芽等,应注意采集齐全;此外,若需采集种子或幼苗标本,应与成年带花、果标本一起采全。
2.标本的代表性采集标本时,既要注意个体变异(生长环境等原因引起),又不要采极端个体(如最大、最小的植株);多年生草本应注意生长年限;大羽状复叶植物因叶太大没办法全采,可选取有代表性部分,但至少要保留顶端,同时,可以记录或拍摄照片补充。
《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课程大纲

《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课程大纲一、教学目的该课程是在学科化课程《药用植物学》和能力本位课程《药用植物识别技术》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中药材鉴别”进行任务分解,根据目标唯一原理和经验递进原理确定为《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认识当地常见药用植物300种以上,并学会药用植物标本制作方法,运用植物学分类知识,具备药用植物鉴别技能和中草药资源调查能力;在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具有善于和客户沟通,重合同信誉的良好素质。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见下表)三、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①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②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设置问题、观看录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将必须的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③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中药材及其来源鉴别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④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和适用性,所要鉴别的药材尽可能是地方品种和大宗常用中药材。
⑤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活动和方法建议①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②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和实物教学,应选用典型中药材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会药用植物识别和中药材来源鉴别。
③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专业教学环境,加大现场实操的容量,同时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中药材来源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学习指南

《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学习指南一、教学建议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和成长的生物学观点,课程设计遵循“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要求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药用植物园或药圃、公园或植物园、药用植物标本室、图库网站等教学资源,将植物的形态特征,结合具体植物让学生观察、鉴别和总结,不要单纯讲述药用植物形态和显微特征,一定先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即先总体识别药用植物,在对药用植物的形态进行细致观察基础上,对药用植物做出正确鉴别。
比如金钱草药材除了药典规定的报春花科过路黄之外,还有药典规定豆科广金钱草,地方习用品比如江西用天胡荽、白毛天胡荽(江西金钱草)、江苏一带用活血丹(大金钱草)、贵州一带用马蹄金(小金钱草)等;再比如大青叶药材除了药典规定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叶和蓼科植物蓼蓝的叶(蓼大青叶)之外,还有地方习用品如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以上药用植物分属不同科,性状鉴别明显。
同科植物如丹参药材除了药典规定的唇形科植物丹参之外,市场流通的还有南丹参、甘西鼠尾草、滇丹参和白花丹参等;再如五味子药材有木兰科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贝母药材仅药典品就达到11种之多。
通过对药材药典品和地方习用品原植物的观察鉴别,培养学生药用植物鉴别能力。
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一定要涉及药用植物学学科知识,诸如蕨类植物特征、裸子植物特征、被子植物特征、植物分类知识、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植物学名的规定等,均要在学生观察鉴别一定植物基础上学习,不要一开始就讲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药用植物鉴别程序中药材应先确定其来源,对其进行原植物鉴定。
应用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的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学名。
每种药材都有准确的学名,由于药材中文名称存在着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混淆情况,若没有准确的学名,就难以保证在临床应用上不发生误差。
中药材以植物药为主,凡新药所涉及的药材,均需进行原植物鉴定,一、二类中药材要深入生产地调查产地名称、分布以及用药习惯,采集带花、果实、种子等鉴定特征的植物标本,依据有关权威著作进行鉴定,必要时与已经鉴定学名的植物标本核对或请有关单位协助,以正确鉴定学名并报以上鉴定依据及鉴定人。
《中药材鉴别讲义》课件

《中药材鉴别讲义》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中药材鉴别的性状、显微和理化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和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药材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
难点:光谱、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药材样品、显微镜、光谱仪、色谱仪等。
2. 学具:中药材样品、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市场上常见的中药材伪品,引发学生对中药材鉴别的兴趣。
2. 理论讲解:a.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讲解中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对质量的影响。
b. 显微鉴定:介绍显微化学鉴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c. 理化鉴定:阐述光谱、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中药材样品。
b. 学生运用性状鉴定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初步鉴别。
c. 使用显微镜进行中药材的显微鉴别。
d. 运用光谱、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中药材的理化鉴别。
4. 例题讲解:讲解中药材鉴别的经典案例,分析鉴别过程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给定中药材样品进行鉴别。
六、板书设计1. 中药材鉴别的性状、显微和理化方法。
2. 光谱、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
3. 中药材鉴别实例。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药材鉴别的兴趣浓厚,实践操作环节积极参与,但对现代分析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了解中药材鉴别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实际操作方法。
2. 光谱、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
3. 学生对现代分析技术的掌握程度。
4.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药材鉴定方法的操作细节1. 性状鉴定:重点关注中药材的外观、气味、质地等特征。
《中药鉴别学课件》.

《中药鉴别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药鉴别学》第四章,主要介绍常见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具体包括黄连、黄芩、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等药材的形态特征、质地、颜色、气味等方面的鉴别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常见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提高中药材的真伪鉴别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鉴别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对中药鉴别学的兴趣,提高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连、黄芩、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难点:如何运用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准确鉴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中药材样本、显微镜、药材鉴别图谱。
学具:笔记本、显微镜、药材鉴别图谱。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中药材为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问题。
2. 理论讲解:介绍黄连、黄芩、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包括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方面。
3. 示范演示: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样本,讲解鉴别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材鉴别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答案讲解: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7. 作业设计:(1)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描述黄连、黄芩、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2)答案:黄连: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呈鲜黄色,味极苦。
黄芩: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硬,断面黄棕色,味苦。
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硬而韧,断面显粉性,味微甜。
甘草: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坚实,断面显露纤维性,味甜。
当归: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柔韧,断面显粉性,味甘、辛。
川芎: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质硬而脆,断面显木质,味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原植物来源鉴别》
一、课程基本信息
总体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认识山东省常见药用植物300种以上,并学会药用植物标本制作方法,掌握植物学分类知识;具备常用药材的来源鉴别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草药资源调查;在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具有善于和客户沟通,重合同信誉的良好素质。
专业能力
(1)掌握药用植物形态结构知识
(2)理解药用植物分类原则
(3)理解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目的意义
(4)了解中国药典的结构体系,并能利用药典查阅药材的来源
(5)能利用植物学知识,正确描述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
(6)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类型,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7)能根据要求,对指定地区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并能撰写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8)能根据植物花的结构特征,利用植物检索表进行检索
(9)熟记40种被子植物科的特征
(10)能利用各种文献资料,正确鉴别药用植物来源
个人能力
(1)在中药材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和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在中药材鉴定和中药资源调查过程中,要具有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具有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3)对中药材鉴定结果的失败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推诿。
(4)在中药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活动中,要具有药用植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理解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5)在中药鉴别、采购工作中,要以顾客和企业要求为导向。
社会能力
(1)根据中药材鉴别的工作性质,与其他工作人员及时沟通,交流,合作制定工作程序
(2)对取得的中药鉴定成果,能接受主管领导和同伴的合理评价,并主动进行交流,纠正。
方法能力
(1)在中药材鉴定和栽培过程中,按照顾客和工作要求,规划工作过程和流程
(2)在中药材的鉴别和分析过程中,能记录和分析工作成果并能实时展示工作成果。
(3)能对中药材鉴定的工作任务及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和论证。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课程进程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