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相遇问题(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相遇问题(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相遇问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概念;2.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学习难点相遇问题解题的推理过程。

四、学习内容1. 相遇问题的背景和基本概念1.1 相遇问题的背景相遇问题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道路上行走的两人相向而行,在某个时刻,两人相遇了,然后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继续行走。

那么问题来了,在什么条件下两人能够相遇呢?1.2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在相遇问题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两人的行进速度:设两人速度分别为v1,v2,单位:米每秒(m/s)。

•两人相对速度:两人相对速度为v12=v1−v2或v21=v2−v1,单位:米每秒(m/s)。

•相遇时间:两人相遇的时间为 $t=\\frac{S}{v_{12}}=\\frac{S}{v_{21}}$,其中S为两人相距的距离,单位:秒(s)。

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2.1 相向而行当两人相向而行时,两人的相对速度为v12=v1−v2。

根据相遇时间公式$t=\\frac{S}{v_{12}}$,可以推导出相遇问题的解题公式:S=v1t+v2t其中,S为两人相距的距离,单位:米(m)。

2.2 同向而行当两人同向而行时,两人的相对速度为v21=v2−v1。

根据相遇时间公式$t=\\frac{S}{v_{21}}$,可以推导出相遇问题的解题公式:S=(v1+v2)t其中,S为两人相距的距离,单位:米(m)。

3. 经典实例3.1 相向而行两辆汽车A和B从一个城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A走60公里每小时,B走80公里每小时。

两车相距300公里,问两车相遇需要多少时间?解:设两车相遇时间为t,由相遇问题解题公式可得:S=v1t+v2t=300带入数据得:60t+80t=300解得:$$t=1.5 \\text{小时}$$因此,两车相遇需要 1.5小时。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六单元课时备课(导学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的第六单元,主要涵盖了有关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部分内容。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加深对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知道带分数的含义,学习带分数的加减法;•理解排列和组合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发现题目中的规律,合理运用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1.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及其简单运用;2.带分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1.成功地理解带分数的加减法;2.能够发现排列和组合中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 知识点介绍首先,老师应当介绍本单元的两个核心知识点:排列和组合、带分数的加减法,并对概念进行简单阐述。

同时,应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 核心内容讲解接着,老师应该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理解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如: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带分数的化简等。

在讲解的同时需要与实际例子结合,注重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具体运用方法。

3. 练习总结在讲解完毕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

这个过程应该注重练习细节,贴近实际,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同时,老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

4. 课堂互动在进行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发问、讨论。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1.通过简单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规律;3.整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六、课程评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相信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排列组合和带分数的相关知识,并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其中,由于带分数的知识难度较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第七单元 单价 数量 总价(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七单元 单价 数量 总价(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七单元单价数量总价(导学案)
1. 单价
单价是指一件物品的价格,也就是每个物品的价格。

如:一支笔的价格是2元,那么这支笔的单价就是2元。

2. 数量
数量指的是购买某件物品的数量。

如:小明买了3支笔,数量就是3。

3. 总价
总价是指购买某件物品的总价钱,也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来算出。

如:小明买了3支笔,每支笔价格是2元,那么总价就是2元× 3支 = 6元。

4. 例题
1.小明去超市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那么他买了多少钱的苹果呢?
解题思路: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单价和数量的概念了。

这道题目给出了每个苹果的价格3
元以及买了5个苹果,因此,我们只需要将单价和数量相乘就可以得到总价了。

计算过程:
总价 = 单价× 数量
总价 = 3元× 5个
总价 = 15元
因此,小明买了15元的苹果。

2.小红要买一条裙子,这条裙子的单价是55元,她有100元,想买几条裙子呢?
解题思路:
这道题目需要我们用到整除的概念。

小红拥有100元的资金,她想买单价为
55元的裙子,那么我们只需要将100元平均分成55元的份数,就能算出她最多能
买几条裙子了。

计算过程:
裙子的单价是55元,小红有100元,那么最多能买几条裙子呢?
100元÷55元 = 1余45元
因此,小红最多只能买1条裙子,并且还剩下45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青岛版一、导学目标1.了解数值意义,认识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掌握1~100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3.了解数的分解和合成;4.用加减法口算和速算方法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二、导学重点和难点1.数值意义和大小关系的理解;2.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和速算方法。

三、导学步骤(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开课前,可以播放一个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进入学习状态,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目标和重点。

(二)讲解与辅导1.数的大小比较及数值意义:–学生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认识数值的大小关系,并进行大于、小于、等于的判断;–通过小学数学教材的讲解,学习数的意义及读法;2.数的分解和合成:–对于两位及以上的数,学生需要学习数的分解和合成,理解数的构成方式;3.两数加减法口算和速算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题的演示,学生可以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口算和速算的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三)知识扩展与实践1.通过多次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计算能力;2.配合教材,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思考题目1.下面两个数用哪个符号可以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32__45;2.史密斯家庭一天一共买了105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平均包含多少个苹果?3.请写出一个两位数,各位数字之和为8。

五、学习方法指导1.注意听讲,认真思考,理解教师的讲解;2.自己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3.要有耐心,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六、学习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及数值意义,掌握了对1~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也了解到了数的分解和合成方法,以及两数加减法的口算和速算方法。

在数学学习上,我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积极思考,注重实际生活运用,通过练习,逐步提高了计算能力。

复习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复习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复习课时备课(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知识点梳理在进行复习备课前,先要整理出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

数的认识1.自然数的认识和认识1以内的数。

2.0的数学意义,0与自然数的关系。

计数方法1.学生通过物品的分组和穿插数量进行计数。

2.给出一些数目,让学生背诵,增加熟练度。

数的合和分1.用物品以分步骤的形式进行数的合计和分解的演示。

2.大数分与小数合的转换。

口算题1.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一些大于10的加减法口算。

计算方法1.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计算方法解决数的合和分的问题。

几何图形1.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

2.给定一个图形,让学生用口语和文字对其进行描述。

二、教学活动安排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感性认识1.让学生通过游戏、动画等形式对自然数和0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在教室中布置各种数字,让学生通过计数发现数字规律。

3.在黑板上用生动形象的图案演示数字的合并与分裂,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变化和增减。

2. 认知训练1.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小物品,让他们运用计数方法,尝试不同的给出数量的计算。

2.在黑板上给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大数分和小数合的思路解决问题。

3.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以口算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合计出一定数量的物品,然后再分组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来自行发现计算方法的规律和特点。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作业互评活动,让他们对自己和其他组员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重点和难点:1. 重点1.让学生建立起数字意义,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加深他们对数字意义的认识。

2.教师在讲解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思维的引导。

2. 难点1.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式解决一些较大的数字计算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013青岛版)小数除以小数(1)课型探究课班级四年级单位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除数是小数的运算法则。

2、培养知识转化、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习环节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学法指导修改补充一、复习导入1、把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0.77 0.1252、填写表格,回忆商不变的性质。

引出小数除以小数方法的研究。

被除数1200120121.2除数6006060.6商二、自主探究1、解决问题:三峡大坝闸门的高是38.5米,小明身高1.4米,闸门的高是小明身高的多少倍?列式:38.5÷2、观察算式,除数是小数,你想怎样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在右侧3、在做小数除以小数时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35、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己的思想。

36、可以看课本p112第一个小红点有关内容。

三、合作交流1、小对子先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

3、合作解决:÷0交流时可围绕:思考:1、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2、小数点为什么点到这儿?3、为什么要添“0”?1、合作是学习的另一种形式,“他人之长可以补给之短”2、着眼方法,培养转化、迁移类推能力四、全班展示1、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组内对题目的理解和解答情况。

2、生生互动以完成对每一题的准确掌握生生质疑、解疑、评价(注意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把()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的问题。

)8、勇敢汇报,展示自己的风采。

9、学会倾听,互动中完成提升。

五、拓展练习1、笔算下面各题0.45÷0.15 0.25÷0.575.6÷0.032、解决实际问题张三家上半年节约水费21.6元,李四家第一季度节约水费16.2元。

两家每月节约水费各多少元?日小学数学导学案课题小数除以小数(2)课型练习课班级四年级单位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导学案】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数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导学案】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数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导学案)知识前置在学习小数除法之前,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小数与分数的转换方法;3.掌握整数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知识讲解1. 小数除法的概念小数除法就是在除数或被除数中有小数的除法。

例如,4.5÷0.5。

2.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在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例如,4.5÷0.5的计算方法如下:0.5 4.5÷÷÷0.590.00.5因此,4.5÷0.5=9。

3.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指小数除法中的除数为整数的情况。

例如,4.5÷2。

3.1. 整数除法基本原则在解决小数除法时,首先要确定整数除法基本原则: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当余数为0时,就可以得到整数商。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小数除法。

3.2. 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类似,如下所示:步骤1:将小数点移动,使除数成为整数;步骤2:同时将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使小数点仍然对齐;步骤3: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如,4.5÷2的计算步骤如下:步骤1:将除数2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变为整数20;步骤2:同时将被除数4.5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变为45;步骤3: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商为2,余数为1。

因此,4.5÷2=2.25。

4. 练习题(1)0.3÷5答案:0.06(2)1.2÷3答案:0.4(3)7.2÷4答案:1.8(4)4.5÷1.5答案:3总结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并且大量进行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

《观察物体》(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观察物体》(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观察物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体的不同属性,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

2.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属性,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3.提高观察物体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观察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

常见的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下面是一些示例:物体形状书桌长方形书正方形门长方形篮球圆形练习:观察周围的物体,写下它们的形状,并描述出来。

2. 观察物体的大小物体的大小是指物体的长、宽、高或直径等尺寸。

常见的表达方法有“大”、“小”、“中等大小”等。

下面是一些示例:物体大小书桌大书小门大篮球中等大小练习:观察周围的物体,写下它们的大小,并描述出来。

3. 观察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是指物体的外观颜色,常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

下面是一些示例:物体颜色书桌棕色书白色门黄色篮球橙色练习:观察周围的物体,写下它们的颜色,并描述出来。

三、思考题1.为什么观察物体的属性很重要?2.你观察过哪些有趣的物体?你能描述它们的属性吗?四、扩展学习1.观察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属性,增强观察和描述能力。

2.借助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寻找更多有趣的物体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和描述练习。

五、学习反思通过本次学习,我学会了观察物体和描述物体的方法,提高了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读法》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读出万以上的数(重点)。

2、我能理解计数单位的意义,掌握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难点)。

3、我会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从右边起,第三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2)读出下面的数。

9805 1000 7850 80052、我会预习自学课本2—4页,能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万一万地数,( )个一万是十万。

(2)拨计数器填一填: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

(3)完成第3页数位顺序表。

通过填表我知道: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 )。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 )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 )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

(4)我会读下面的数。

4086000 5094600 21600900 119000000二、合作探究我们怎样正确读出100008070和1400090008这两个数呢?思考: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怎样读万级的数?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小组内读一读,找出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区别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三、班级展示(1)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小组内的读法。

(2)汇报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温馨提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意见。

)四、梳理拓展1、总结:读万以上数的方法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五、达标检测1、与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位和( )位。

2、我会数出下面的数。

(1)从九十七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2)从三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从四百六十亿起,十亿十亿地数,数到五百二十亿。

3、我会读。

(1)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大钟——永乐大钟铸了230184个汉字。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2002年底已接近1300000000人。

(3)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总面积约178680000平方千米。

4、“自主练习”第5题。

10200 5006500 1350010020 5065000 135003500读一读并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5、“自主练习”第4题:在正确的读法后面画“√”。

100035 40044000十万零三十五( ) 四千万四万四千( )十万三十五( ) 四千零四万四千( )课题: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写法》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万以上的数(重、难点)。

2、我会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写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写的?九百七十五( ) 八百零六( )九千七百( ) 八百六十( )2、我会预习自学课本第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数时,从( )位写起。

(2)我知道写数时,什么情况下写“0”?(3)我能试着写出这些数。

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三一千六百四十七万六百四十万零三百九千零七十九万三千一百十三亿二、合作探究1、怎样写“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呢?这个数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你是怎样写的呢?2、(小组内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结合写出的这些数,说一说写万以上的数应该注意什么?三、班级展示1、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汇报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1、我会准确写出下面的数。

二百九十万写作:二百九十亿写作:三百六十万二千写作:三百六十万零二百写作:九十五亿零四万写作: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写作:2、我能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地球海洋总面积是三亿六千二百万平方千米。

( )(2) 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九千七百九十万八千三百人。

( )(3)北京——广州全程长二百三十一万五千米。

( )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十万零五十写作100500 ( )(2)三千六百万二千写作36020000 ( )(3)九千零一十万零四百写作901004000 ( )(4)四千零四万四千写作400440000 ( )(5)一个数由4个十万,五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4011111。

( )课题: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整万、整亿数》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重点)。

2、我会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并能正确运用(难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1——12页,完成下列问题。

1、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我知道:只要比较( )、( )和( )这三个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我是这样比较的:。

这三个数中,( )最大,所以( )陆地面积最大。

( )最小,所以( )陆地面积最小。

2、我会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300000000、1450000000、287000000的大小。

( )>( )>( )3、为了方便,我会以“万”或“亿”为单位,改写9600000和1300000000这两个数。

9600000=( )万1300000000=( )亿二、合作探究1、如何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小提示:位数不同时,我们这样比:。

位数相同时,我们这样比:。

2、我们怎样改写整“万”整“亿”数?思考:改写前后数的大小有变化吗?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作好记录。

(温馨提示:组长要给每位同学发言的机会。

)三、班级展示1、小组长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2、同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五、达标检测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93250○100250 130000○310000 79020○79202210001○2099992、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在书上完成。

3、不改变数的大小,将下面用“万”作单位的数去掉“万”字。

86万=( ) 280万=( )14万=( ) 9876万=( )4、我能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7300 72万1000万9720000 一亿零四千( )<( )<( )<( )<( )课题:第一单元《近似数》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感受大数目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我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做单位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重、难点)。

3、我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5——16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仔细读图中的数据,我发现:2、生活中有近似数吗?请至少举2例。

3、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1)11030比( )万多一些,比( )万少得多,11030接近( )万。

所以11030≈( )万。

(2)178680000比( )亿多得多,比( )亿少一些,它接近( )亿,所以178680000≈( )亿。

(3)观察上面的式子,我发现所用的方法有规律:(4)我知道: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 )。

二、合作探究我们怎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234108和195820的近似数?234108≈( )万195820≈( )万思考:如何确定是“舍”还是“入’呢?三、班级展示1、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汇报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温馨提示: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

)四、梳理拓展今天学到了哪些有关近似数的知识?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五、达标检测1、我会省略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90870 8739200 6527064270 898300 87332002、我会求现实素材中大数的近似数,从中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3、我能辨析。

(正确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496090米=50万米( )5700000=570 ( )273000千克≈27万( )4、“自主练习”第6题。

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5、“自主练习”第7题。

课题:第一单元《数字编码》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身份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的编码特点,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

2、感受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的身份证号是:( )妈妈的身份证号是:( )爸爸的身份证号是:( )比较以上三个身份证号码,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搜集到的由数字组成的编码有:(如邮编、车号、电话号码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19、20页,回答问题。

(1)某人的身份证号为340524************,从中我了解到的信息有:(2)邮政编码是由几位数组成的?各个数字代表什么?二、合作探究1、与本组同学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说一说他们各自表示的意义。

2、学号的编排应该包含哪些信息?给组内的同学编一个学号,并说出每组数字包含的信息。

3、看了这么多的数字编码有什么疑问?三、班级展示(1)各小组将本组收集的数字编码的信息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四、梳理拓展说一说本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温馨提示:可以从知识性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习惯,个人反思等几方面谈。

)五、达标检测1、给2013年入学的新生编学号,这个编号要反映出学校名称、入学年份、班级、在班上的序号、性别等信息。

2、这位“小马虎”同学,跟你们一样,课前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三个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他找出这三个号分别是谁的吗?填出来。

37010519651223XX11( )37010519700312XX47( )37010519950621XX29( )3、光明小学教师的工作证编号是由出生日期和报到顺序组成,如果一位女教师1980年7月4日出生,报到顺序是56号,她的工作证号应该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