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人音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6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6单元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嘎子嘎》,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嘎子嘎》,结合电影《小兵张嘎》了解革命历史,更好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景。
2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能即兴随歌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解《小兵张嘎》片段,让学生说出人物生活的时代以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放歌曲《嘎子嘎》,让学生说感受。
二欣赏
1再放歌曲,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2放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间奏部分伴奏。
三创编
1分组创编动作表现人物形象
2分组展示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在理解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歌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兴趣为出发点,将教学中的难点附点节奏,教学中欠缺的是电影没有给学生播放,使学生缺少了视觉上的感受,没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导入新课:
师语:在战争岁月里, 涌现出许多的优秀少年儿童, 他们不仅机智勇敢, 而且从小就立志干大事, 小兵张嘎就是其中的代表。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 请你听听这首歌里唱的是哪个小英雄?
三、学习歌曲:
1.完整的聆听歌曲:
播放录音《红星歌》, 学生听赏
(1) 介绍《红星歌》:
a学生自由发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表现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直接导入: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模仿吗?
二、基本部分:
(一)、音乐游戏:
1.学生模仿,大家听辩,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外婆的澎湖湾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外婆的澎湖湾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外婆的澎湖湾教案设计www.5ykj.com荣成市实验小学三年级音乐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新授课题外婆的澎湖湾课时一课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教学方法设计模唱、教唱、示范、表演等方法来执教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三、合作学习四、拓展练习目的是为引出民谣这种歌曲的题材,同时也是为了创设气氛。

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扩展学生视野]强化节奏朗读,以读促解,感受温情设计理念: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学习歌曲第一段,老师有感情的一句一句演唱,把每一句的歌词意境表达清楚,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然后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目的是解决切分节奏1、导入播放《兰花草》,老师带学生一起演唱然后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这首歌曲的题材,引出校园民谣,出示解释校园民谣,由校园民谣来认识其开山鼻祖台湾音乐人——叶佳修,去了解他的音乐作品《外婆的澎湖湾》2、学习歌曲首先初听歌曲,思考三个问题:1.歌曲是几拍子的?2.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3.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听歌曲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做小结:歌曲表达了对澎湖湾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的时候,结合幻灯片,边看边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二乐段的不同点。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情景交融,对所学歌曲的认识就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容易使学生进入音乐,引起共鸣歌曲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教学重点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流露;一些节奏在演唱中很难把握,所以难点定为切分节奏的解决。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三年级第六册音乐教案5.1 课题4.音乐会课时第一课时总节数教学目标知识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情感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

重点聆听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难点分析作品的段落教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幻灯片学具卡片教学内容教师调控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歌曲《我心爱的小马车》三、聆听《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师弹琴放伴奏曲1.听觉直接导入:(1)播放《游击队歌》与《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句音响。

(2)设问:你能听辨出这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唱师生问好歌全体学生随音乐齐唱聆听回答问题2.揭示作品的名称设境激趣(作为参加音乐会的入场券)四、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五、聆听《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六、小结歌谱,(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4.聆听《苗岭的早晨》(1)设问:听了这首作品你想像一下,苗寨早晨的美丽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2)教师简单介绍口笛乐器。

将曲名、音色、画面形象连为一体,1.欣赏《那不勒斯舞曲》——小号独奏:(1)初听《那不勒斯舞曲》。

要求:该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1)初听乐曲。

要求:该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属哪一类?(2)复听乐曲。

乐曲的主题音调出现几次?乐曲可分为几段?速度有没有(3)复听时,可允许班上会吹口哨的同学随录音跟着学吹片断,如:学生看口笛图片即:将听觉、视觉、人文联系在一起(2)复听《那不勒斯舞曲》。

要求:速度的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吹”、“拉”、“弹”属哪一类?聆听并回答问题复听并回答问题早晨》——口笛;出示幻灯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的能力。

(介绍三角琴:三角琴是东欧俄罗斯一带的传统乐器,以三角形琴身为特征的一种三根弦的拨弹乐器。

人教版三年级下6、7单元音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6、7单元音乐教案

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甜甜的秘密》的演唱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来了解作品。

3.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会使用八分音符。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地演唱《甜甜的秘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八分音符时值。

教学准备:音乐教材、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聆听导入阶段目标:初步聆听歌曲,了解歌曲相关信息,为学唱打好基础。

1.教师播放歌曲范唱,提问:你听出了什么?2.出示歌片,再次聆听,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二、学唱歌曲阶段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抒发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1.再次聆听歌曲,给歌曲划分乐段。

2.学唱歌曲以及八分音符,并能准确的演唱。

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写反思)教学内容:聆听歌曲《我爱米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来了解作品。

3.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歌曲的音乐基本要素以及二重唱;并能用乐器吹奏歌曲主旋律。

教学重点: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感受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聆听导入阶段目标:初次聆听,对乐曲各音乐要素有所了解1.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录音,提问:你听出什么?2.出示歌片,再次聆听,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二、分析歌曲阶段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分析,能准确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1.再次聆听歌曲,轻声唱词,给歌曲划分乐段。

2.通过对比各乐段的旋律特点,从而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

三、知识拓展阶段目标: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写反思)教学内容:歌曲《小草啊小草》的演唱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小学第六册音乐教案及反思第一课春天的歌《嘀哩嘀哩》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2、音乐知识(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

(2).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2.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学习过程:一、组织教学:游戏《照镜子》二、综合训练(一)、解决难点: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请看:屏幕显示风景,两只小黄鹂飞入,向学生问好并作自我介绍。

2、师:小黄鹂不仅有礼貌,它还会唱歌呢,你听:(屏幕显示两只小黄鹂唱歌,并随唱在小黄鹂的一侧出现节奏和歌词。

即歌曲的第五句和第六句。

)3、教师引导学生学唱这两句。

要求声音轻巧、有弹性,咬字吐字清晰,两句在力度上形成对比。

(二)、发声练习:用歌曲的五、六句做发声练习。

三、学习歌曲师:小黄鹂教会了大家唱歌,它还有问题要问大家呢?你听:(屏幕显示:小黄鹂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发现的?”)1、欣赏范唱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小草变绿了,花儿开了,说明春天来到了。

春天还有哪些景色呢?春天还在哪里呢?请认真看看,仔细听。

(多媒体展示歌曲《春天在哪里》的MTV)2、演唱第一段师: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映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刚才我们在欣赏范唱的时候,老师就发现一些同学忍不住唱了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教师出示大歌片)。

3、提出要求,进一步巩固。

师:歌曲的速度是怎么的?歌曲的情绪呢?那么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呢?对,应用活泼明亮、有弹性的声音,就像小黄鹂的歌声一样。

师范唱后,学生演唱。

4、揭示歌名师:曲的名字是什么呢?你能为它起个名字吗?学生讨论:(在这里教师应尽量的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我们经常在一些光盘和磁带上看到如:《嘀哩哩》《嘀里嘀哩》《春天在哪里》这样的歌名,它们都是指的同一首歌曲,还有刚才同学们起的一些很好听的名字都可以作为这首歌曲的名字,我们课本上把这首歌的名字定为《嘀哩嘀哩》。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斯特拉汶斯基》优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斯特拉汶斯基》优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斯特拉
汶斯基》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认识斯特拉汶斯基
2. 能听懂斯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并进行感性理解
3. 研究简单的音乐节奏
4. 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
音乐教室、音乐播放器、斯特拉汶斯基的作品CD、乐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集体唱一首简单的歌曲
2. 正文环节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斯特拉汶斯基,并播放《火鸟》、《春之祭》和《鸟之引》等作品,学生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行动,进行感性
理解。

2. 学生分小组,通过乐器模拟《春之祭》中的鼓声、钹声和木
琴声等,培养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唱《春之祭》的片段,体验作品中音乐语
言和节奏的魅力。

3. 巩固环节
学生小组进行创作,编写自己的乐曲,通过合理的乐曲编排练,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家中收集不同的音乐器乐声音,下节课共同探索如何
制作乐曲
四、板书设计
- 斯特拉汶斯基
- 作品欣赏
- 乐器演奏
- 合作创作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了学生们的学习潜能,在以上几个环
节中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既有集体合唱、又有分组活动,
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性理解作品中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在编写自己的乐曲中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音版三年级(下)第6册教案(表格式)

人音版三年级(下)第6册教案(表格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设计6(人音版)第一课《春天》(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感受春的意境,尝试用色块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聆听、表演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选择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美的赞颂。

教学重点:感受、表现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难点:模仿表现节奏型╳╳0╳| ╳0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聆听、表演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及其它展现“春”的歌曲,再次感受春的意境、春的美丽。

2、展开想象、联想,与同伴合作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教学重、难点: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第二课《可爱的动物》(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学唱《顽皮的杜鹃》,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并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低音“5 6 7...”,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听辨“5.、7.”的音高。

教学重点:1、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

2、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教学难点:用模唱、表演来表现小杜鹃的动态形象。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杜鹃手偶”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容,并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欣赏乐曲《赛马》,观察探究其不同演奏方式而产生的不同音乐形象与音响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热爱。

人音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音乐作业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音乐作业设计

人音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音乐作业设计
针对人音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音乐学习内容,为孩子设计一份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作简单音乐曲目
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创作一个简单的音乐曲目。

这个曲目可以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构成,孩子们可以通过吹口哨或者敲打简单乐器的方式来演奏这个曲目。

鼓励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培养音乐节奏感和创作能力。

2. 音乐词汇填空
准备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词汇并删除其中的关键字,让孩子们填补空缺。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忆音乐相关词汇,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选取乐器进行介绍
在课堂上,介绍一些不同的乐器种类,要求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介绍。

他们需要了解这种乐器的基本知识,如名称、外观、演奏方法等。

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孩子们对音乐器乐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我表达和研究能力。

4. 音乐比赛
在课堂上进行短暂的音乐比赛,要求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吹哨子或用小乐器演奏一个简单的乐曲。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发掘孩子们的音乐才能,更可以增强班级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意识。

总体而言,人音版三年级下第六单元音乐作业设计需要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和增强互动三方面入手,使孩子们充分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技巧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人音
版)
2016三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人音版)第六单元牧童之歌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剪羊毛》
2.选择铃鼓、三角铁、双响筒、串铃为歌曲的第二段用以下节奏伴奏
XX|0X0X|X-||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剪羊毛》,表达愉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少儿打击乐的节奏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乐趣,感受歌曲活泼、
愉快的情绪,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知道音乐与劳动、生活密不可分,从而进一步认识劳动
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

在歌唱中准确
地把握附点八分节奏。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三、教学进程
1.导入: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学唱歌曲的课题《剪羊毛》。

谜语是:两角弯弯细又长,一张嘴巴明晃晃,不吃米面不吃菜,单吃布匹和纸张。

2.认识八分音符,八分附点音符和节奏
用手掌练习以下节奏型:
XX|X.XXX|0X0X|X-||
3.课题拓展:
介绍澳大利亚风情文化:国旗,悉尼歌剧院和自然景观大堡礁。

介绍澳大利亚稀有动植物:考拉和袋鼠以及绵羊。

4.学唱歌曲
A.歌曲介绍:
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和
劳动激情。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剪羊毛是人们最主要的工作。

B.认识八分休止符
c.学唱歌曲第一段旋律,并练习带八分附点的四个乐句的节奏型,用手的拍击来展示。

D.学唱歌曲第二段旋律,并用少儿打击乐为歌曲旋律伴奏,使用以下节奏型:
XX|0X0X|X-||
E.学唱歌词:
设问:“白云,雪堆,丝绵,皮袄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
F.跟琴伴奏,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剪羊毛》。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2.认识“全音符”,以及延长记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能用流畅优美的声音表现放牧晚归的情景。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认识延长音记号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剪羊毛》的演唱,并随着歌曲旋律做律动。

2.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导入,
设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回到怎样的家?
3.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和内容。

4.结合歌曲聆听复习以前所学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认识新的音符
“全音符”。

认识延长音记号及其作用。

5.跟着琴声哼唱歌谱,老师纠正节奏和音准的错误,
6.学唱歌词,通过讨论理解歌曲的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7.完整演唱歌曲,用柔和亲切的声音表达对小羊的呵护喜爱之情。

8.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小放牛》(唢呐与乐队)。

2.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乐曲《小放牛》,认识唢呐并记住唢呐的音色,能听辨出音乐塑造的
村姑与牧童对答的形象。

2.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特点,并能在衬词“唻咿
噢都”处按指定节奏拍手。

三、教学进程
1.复习歌曲《剪羊毛》的演唱。

2.复习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的演唱。

3.聆听乐曲《小放牛》
A.初听,了解唢呐及其演奏方法和音色特点。

B.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唢呐的音色特点。

c.聆听第二段音乐,感受唢呐塑造的不同角色。

D.聆听第三段音乐,设问:这一段旋律与前两段是否相同,你听到几种不同的音色?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E.复听全曲,听后让学生说说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
4.聆听电影插曲《孤独的牧羊人》。

A.初听,说说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哪些地方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曲不同?
(多次出现“唻咿噢都”这样的衬词)。

B.再听歌曲,在听到“唻咿噢都”时,跟着老师按照预定的节奏拍手打拍子。

c.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

D.复听歌曲,随着音乐唱一唱,或者让学生边听边表演。

5.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