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甲骨文时代,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由简单的象形文字转变为复杂的象形、形声和会意文字。

随着秦朝的统一,大篆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并由此演变为小篆,为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形态在秦汉之后经历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阶段。

二、汉字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记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字形、结构和意义传达古代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2. 弘扬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推动文化创新: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构灵活性给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具有跨国界的交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汉字,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符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瑰宝,为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同时也积淀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演变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一、汉字的演变1.甲骨文时期汉字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所刻划的文字,通常用于祭祀、卜辞等领域。

甲骨文看上去通常比较刻板,但它们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其中有些字形十分精美,如“人”字、“口”字等,令人叹为观止。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时期,它们的形体逐渐趋于规范,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字形。

如“今”字,原为“止”字加上“木”字,表示“站在树下”,后来由于“止”字和“木”字的形体相似,就被缩短了,“木”字部分成为现在的“今”字。

此外,还有“感”字,原本是由“心”字和“聿”字组成,意味着“心中有话想要表达”,后来“聿”字部分被改为“手”字,成为了现在的字形。

3.隶书时期隶书是汉字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汉字形式更加规范,规范的程度可以用“一草一书一楷”来形容。

同时,这段时期的汉字也开始注重笔画的变化,注重“横平竖直、结构疏密、气韵生动”。

如“永”字,其隶书的字形由上至下是“丨丶⺼一一一”,其形似藤蔓上的藤条,寓意永不断裂。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1.象形深含哲理汉字的象形基础是深刻的,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哲理。

如“山”字,由于它的形状酷似山峰,因此从图像上来看,它就代表了山的概念。

但从哲学上来说,“山”字也代表着世上最稳定的东西,山巅如尖顶,也代表着顶峰、高峰。

又如“水”字,它的形状表现了水流动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润泽万物”、“滋养人类”的意义。

2.充满历史沧桑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

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古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演化过程。

如“人”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上半部份形似头,下半部份接近两条腿,代表了人的形态特征。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较长,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包括独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其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记录,它的形态较为原始,笔画简单,便于记忆。

甲骨文的填写对象是龟甲和兽骨,主要是记录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卜辞等。

它的结构多是长方形的,上面刻有线形符号,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诞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

二、金文的演变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所出现的一种汉字书法,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对象是青铜器。

金文笔画整齐,经过漫长的时期之后形成了一种规整的书法体系。

它的书法特点是笔画直短,有力度,气势雄浑,主要用于刻制贵族墓葬上的铭文。

金文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秦汉隶书的演变隶书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金文、篆书等前人的成果,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隶书的笔画要求精细,其穿透力强,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法风格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古代汉字的文化意义古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和意义。

第一,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都是通过汉字的文字表达体现出来的。

第二,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造福于后世。

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历程。

第三,汉字的形态美和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之,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汉字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遗产,也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复杂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古代的中国黄河流域,据考古学家推断,距今约有5000年的“甲骨文”就是汉字的初代。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贵族用于占卜的文字,以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为特征,形状类似象形图案,虽已是最早的汉字,但读音和现代文字已大不相同。

到了周代,古代汉字逐渐形成了基础,并出现了一些象形、表意图案,例如:日、月、山、水等。

同时,由于文字在广泛使用中难以快速、准确地表述许多复杂的思想和事物,于是又产生了很多造字方法,例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即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演变,使汉字的表现力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汉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由简入繁的汉字演变历程中,经历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和形态,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中文汉字体系。

二、汉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力强等优秀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

1. 呈现古老中国文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和灿烂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通讯和记事工具,更是寓意和智慧的载体,通过汉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彰显中华文化精髓汉字的书写方式、文化内涵都透露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例如:一个“降”字,可以玩味出“官位降低”、“天气降温”、“人降格”等含义,丰富多彩地表现出汉字的多重内涵和刻画人性的智慧。

3.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通用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符号,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汉字也逐渐成为了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进而促进了国际交流和沟通。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感知生活中的汉字现象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汉字的造字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汉族人民的智慧,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一、汉字的造字过程汉字的造字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汉族先民将具体的物体形状或抽象的概念用简单的符号刻写在兽骨或龟甲上,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文字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汉字系统逐渐完善,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含义。

汉字的造字方式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等几种形式。

象形是通过直接描绘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来表示其意义,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脉。

指事是通过简单的指示物体或动作来表达意思,如“上”字表示方向上升,“下”字表示方向下降。

会意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人”字和“大”字合在一起形成“夫”字,表示成年男子。

形声是通过一个字的形状部分来表示字的音义,如“木”加上“早”构成了“朝”字,表示早晨。

转注是通过一个字的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如“爱”字原本表示亲近,后来引申为喜爱、热爱等。

造字的过程中,汉字的意义和形状逐渐演变,但仍保留了最初的基本特征。

汉字的造字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鉴证。

二、汉字的演变与生活汉字的演变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和思考的一部分。

在城市街头巷尾,我们随处可见汉字的身影。

从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到报纸、书籍中的字句,汉字无处不在,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需求。

汉字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不断创新和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和概念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

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需要新的词汇和符号来表达网络世界的概念,像“网友”、“微信”等词汇就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新汉字。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到现代的简化字、繁体字,中国文字经历了漫长而璀璨的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主要流传于商代。

它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商代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结构相对简单,字形多为图像与符号组合而成,其表现方式简洁而生动。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发展性的分化,形成了半篆体,也为后来的书法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金文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一种文字形式,得名于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它的构成较为复杂,字形多变,但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指事文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

金文的风格轻盈隽秀,富有生命力,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篆文篆文是古代印章书写用的文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篆文字形古朴刚健,具有钢笔般的笔画和韵律美,被誉为“书法之祖”。

篆文的发展对于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篆法书法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风格,流传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大篆书的一种发展,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和三国时代。

它结构严谨,气韵雄浑有力,寓含着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力量。

隶书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书写速度和规范性,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隶书风格由宋徽宗、赵孟頫、李邦琳等大师的创作达到巅峰,并为后来流行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中心,流行于东汉至现代。

它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有规范化、端正、优美的特点。

楷书成熟的时期,创作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一批大师,为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汉字的造字法与文字演变

汉字的造字法与文字演变

汉字的造字法与文字演变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造字法和文字演变是一个千百年来的漫长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造字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早期的汉字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示意义的。

比如,“山”字就是通过描绘山峰的形态而来,而“水”字则是通过描绘流动的水流形状而来。

这种象形文字的造字法直观而生动,使人们能够通过汉字来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表达更加复杂的概念和抽象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于是,汉字的造字法逐渐演变为会意、形声和转注三种类型。

会意是一种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字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通过将具有相关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来表达更加抽象的概念。

比如,“夜”字由“夕”和“亚”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太阳下山后的黑暗时刻。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语言的需求。

形声是一种通过将一个字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是在会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通过将一个字的声音部分与另一个字的意义部分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字,来表示新的概念。

比如,“话”字由“舌”和“舌”两个字组合而成,声音部分取自“舌”,意义部分取自“舌”,表示人们用舌头发出的声音。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

转注是一种通过借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在形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通过借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比如,“旦”字在古代曾用来表示日出的意义,后来转注为表示时间的“早”字。

这种造字法使得汉字的意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转变。

汉字的文字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汉字形状较为简单,笔画结构清晰,而后来的汉字则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这种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汉字是我国的特色之一,它独特的形态和创造了不少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演变也像历史一样丰富多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介绍一下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商代时期,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字,它是采用龟甲和兽骨刻成的图形文字,主要用于预测吉凶和鬼神的祭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可以从甲骨文字开始说起。

二、甲骨文字的特点甲骨文字是古代文字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线条古朴简洁,形式各异,有时难以辨认。

甲骨文字的制作过程需经过烧、折、磨等多道工序,可以说每一件甲骨都是一件工艺品。

三、隶书汉字发展到秦朝时期,成了当时统治者交流和阅读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必要统一形式。

于是秦开始将汉字进行规范,创造出了小篆、大篆、隶书等体系,其中隶书更是逐步成为了当代汉字的书写法则。

隶书以其章法严谨、笔画清晰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官方文书、印信、碑刻和绘画等领域,被誉为“书法之母”。

四、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繁荣,书写工具也在改良。

五代时期,楷书诞生,其意为“正式的字”,这也是指宋代开始,书法家针对隶书进行改进、精简和演化后形成的标准汉字书法表现形式。

楷书形式正经庄重,用笔谨慎,线条流畅、挺健,并且活泼、自然。

它逐渐取代隶书并成为汉字书法的主流。

五、行书行书,又称“行草”,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字体,以行楷为基础演化而来,是书法家在处理隶楷之间的过渡时期时创造的。

以草书为起点,行书则更加潇洒自如,能体现出书法家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行书写起来快速自如,线条流畅虽但不失刚劲有力,这种特征使它成为了诗篇书法的主要体式。

六、草书草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笔画简练、线条纤细。

草书源于隶书,它的发展走向多样,呈现出极为潇洒的书写状态。

草书特别适用于写作短篇文字,特别是古诗、古文等成句词语。

它以刚猛、灵活、勇敢为特点,可以有效地传达出书法家的气质和意蕴。

七、篆书篆书是用篆刻刀在玉、石、金属、铜等器物上刻出的汉字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以“吃”为例
内同摘要:中国是一个极其善于吃且也把吃看得很重的国度,尤其是在古代,这种吃的观念更为浓厚。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他吃什么,怎么吃基本上就代表了他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念追求。

伴随着这种吃的文化,我们当代的人寻根也就相应能找到一些古代文化的蛛丝马迹。

本篇就旨在通过一系列古代关于吃的的用法来探讨吃与中国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吃的字形演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吃的字义流变、吃与中国文化、吃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说明:本篇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吃”这个字,也不仅仅是包含“吃”字在内的有关吃的古今文化,还包括一系列的有趣的饮食文化和古今观念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近来发现有网友在讨论说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他们的观点是既然人是铁饭是钢,那为什么铁要吃刚?有网友则用科学的观点指出刚化后也会变成铁,而铁是一种化学元素,是最常用的金属,从化学和物理的观点来看,铁相比钢要复杂的多,某种程度上铁则和饭一样,铁这种化学元素同时还是生命之需,因此刚也就相应和铁扯在了一起。

其实网友的讨论显得多此一举,这句话本来就没什么深意,就是将铁与钢来对比说明吃饭的重要性,将铁与钢放到此句中给人于鲜明印象。

然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这句古话理解为:吃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人是铁(相对钢比较柔软)饭是钢(相对铁较强硬)我们也不得不吃它,明知道是拿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但也还是不能不去吃,估计也是可以的,古话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吃的重要性。

一.“吃”字的由来
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记载:吃字的古字形是“”,音“彳”chī,言蹇難也。

从口。

气聲。

居乙切。

[1]由此也可以发现“”字初为一张口和一个人的会意字,表示用嘴巴吃东西。

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的字形和字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演变。

先是繁体的“喫”音chī彳,【动词】(形声。

从口,契声。

本义:吃东西。

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

“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

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二,“吃”字字义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演变不仅是表现在字形上,也表现在字义的演变上,吃字也是如此。

后来的吃已由最初的“吃东西”的意思逐渐延伸出以下几种新意:①消灭(多用于军事、棋奕):吃掉敌人一个连。

②吸:吃烟。

③感受:吃惊。

吃紧。

吃一堑,长一智。

④挨:吃官司。

吃板子⑤承受,支持:吃不消。

吃苦。

吃亏。

⑥船深入水的深度:吃水深浅。

⑦被:吃那厮砍了一刀。

⑧说话结巴:口吃等。

吃还有一些其他灵活用法,如吃大碗,指用大碗吃)。

吃食堂,指在食堂吃。

吃公饭,指帮公家做事,拿公家的工资。

吃软饭,专用来形容男人靠女人吃饭,自己不做事。

三、“吃”与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字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追求。

古代把一些大户人家称作“钟鸣鼎食之家”,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写道“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解释为“遍地是里巷宅舍,用钟来提醒家里人吃饭,用鼎来盛肉的富贵人家”。

)而在一般的寻常老百姓家里,绝对不可能用敲钟来提醒人吃饭,也不会用鼎来做餐具。

因此“吃什么”“用什么吃”“怎么样吃”便成了衡量一
个家庭社会地位的标志。

从字法看,古人把“”和人首先连在了一起,足以见得吃的重要性。

上文也提到吃的字义发展演变情况。

比如古人和今人都有会把靠女人生存的这种情况的男人称作“吃软饭”。

其实“吃软饭”本来就是个很男权的观点。

女子寄养于男家,自古以来都是天经地义,可是一旦男子归养女家,就成了“吃软饭”。

这是民间的歧视。

据说官方对吃软饭人的歧视则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汉武帝发布诏书称道:召集天下商人、赘婿——即入赘妻家吃软饭者——及杂役当兵远征大宛国取汗血宝马(至于这诏书究竟出于哪本具体历史史料,我至今还未能找到,不过大体说来应该是确有其事的)。

尽管无从考究,但史学界现在基本上还是以这次诏书的颁发作为考证吃软饭一词来源的正史依据。

然而有勇有谋的一代佼佼者皇帝——汉武帝为什么会让那些所谓的“赘婿”都去参加对大宛国的战争?难道说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说因为缺少兵源?其实不然。

汉代自建朝以来便开始注重休养生息,尤其是经历过“文景之治”以后国家更加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不可能找不到兵源。

唯一的一种可能就是如史学家所说的,汉武帝攻打大宛国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汗血宝马,故不愿多派兵力增援,只好派了些他所瞧不起或是不喜欢的人物出战,而赘婿就是其中一种。

众所周知,在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压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有“钱图”的商人在古代是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而杂役则更不需解释,几乎就可以看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阶级群体。

而汉武帝在这样需要兵力的情况下把杂役、赘婿、商人三种社会人士相提并论,足以见得赘婿本身地位的低下。

站在历史的观点立场来看,这样关于吃软饭的观点则正好体现了古人甚至今人的重男轻女思想。

又比如说同样是要表达“喝茶水”这一意思,但却有吃茶、喝茶、饮茶、品茶几种叫法。

[3] 不细心品会的人估计不会发现这其中的细微差别,但仔细斟酌却倒也大有学问在里面。

吃茶和喝茶更强调的是吃和喝的动作,仿佛更注重解渴的结果。

饮茶、品茶更则更强调的是慢慢品味、体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较多地注入了人的精神情感。

前两种叫法一般出现在平常人家。

比如当你走进一寻常人家,主人大都会直接热情地招呼你“泡茶水喝”“吃茶”这一类的话,他们正常情况不会客气、优雅地招呼你“饮茶”“品茶”。

农家人的大方,纯朴,热情不表自明。

饮茶和品茶两种叫法则大都出现在富贵之家,显得比较高雅,有品位,使人感觉到一种文邹邹的感觉,也使饮者同增拘束感,这样的客气有时反而使我们难以承受,难免显得尴尬。

当然,万事都会因人而异,本身富贵的客人走到简朴的农家可能会因眼前所看到的简朴而觉有压力,因此不习惯这样的热情与淳朴,反而显得尴尬。

而贫穷的人走进富贵人家则也可能会因眼前所看到的富丽堂皇而倍增自卑感和矜持欲。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话语的安排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因此待人接物、招呼亲朋好友或是陌生的客人,察言观色也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话语技巧也是交友之道。

适当观察客人的言语、谈吐、性格,想好该用客气的还是热情不拘泥的言语来待客,这定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四、从“吃”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讲究“吃”,见面大都会问“吃了没?”“在哪儿吃?”“我们喝一杯去”“走,上馆子去”“听说你最近发了,要不要请客啊?”之类的话语。

西方人见面则基本上会说“What a nice day it is!”“Hello!”“Where are you going?”“How do you do?”但几乎不会说“Have you eaten?”而且即便都是表示“吃”,东西方文化里用字的习惯也不同。

中国的“吃”是强调“口”的享受,
偏向于尝到美味的东西,即便是换成其他字,如“”“”“”“”“”“”(即依次为食、饮、吮、吸、喝、品的古体字)也离不开强调“口感”的美味。

而西方则是除了“eat ”外还有“have”“take ”之类单词来表示“吃”这个意思,如“吃早饭”除了可用“eat breakfast”
外还可用“have breakfast ”和“take breakfast”,而“have”强调的是“有,占有”。

“take ”强调的则是表示“带走,拿,取”,强调的也是“拥有”而不是“口感”的美好,美味的诱人。

中国古代便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当代作家阿城的《棋王》里视棋如命的王一生在就“我”对于他奶奶给他讲的老掉牙的关于“吃”的故事的争议后回复文中的“我”时说:“这太是吃的故事了。

首先得有饭,才能吃,这家子有一囤一囤的粮食。

可光穷吃不行,得记着断顿儿的时候,每顿都要欠一点儿。

老话儿说‘半饥半饱日子长’嘛。

”后来他又改口道:“对,说什么吃的故事,还是下棋。

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

”接着谈到跟他一样爱棋如痴的那个老人不为贫困所左右但却也终究逃不出吃的诱惑时最后定口说:“下棋不当饭。

老头儿要吃饭,还得捡烂纸。

”[4] 文学作品里的良好人物形象王一生,他不参加正式的棋艺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却也难逃“吃”的诱惑,在吃的面前毫无形象可言,更加从侧面给我们诠释了“吃”的重要性。

五、总结
“吃”的艺术各国尤其是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历史文化地位,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场景里都无所不在,在“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关于“吃”的学问,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悠久的文明史,正确处理好生活的琐事从而创造更积极,更先进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王勃《滕王阁序》,P1176,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北京
[3] 鑫顺祥《吃茶、喝茶、饮茶、品茶有什么不同》原文于2011年10月27日发表在《东南网——茶馆风情上》
[4] 阿城《棋王》原载于《上海文学》1984年第七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