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1978年翻译研究“黑八本”(包括企业管理流程技术等内容的专业资料)。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MIS研究室开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3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做出决定,亿次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负责。
10月,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项目。
12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要求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80万人;拥有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建成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1978年前后,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全世界各个区域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倒,生产的国际合作、资金的跨国流动、商品的全球交换、制造的全球化,推动着各国利益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在中断联系近30年之后,IBM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来到中国。
同年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台IBM中型计算机。
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这是中国计算机工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3月15日沈阳鼓风机厂国内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国内第一套MRPII系统、国内最早开始CAD研究、国内最先尝试将信息中心商业化。
1980年1月1日,沈阳鼓风机厂计算中心成立,这个全国最早成立的计算中心。
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适合中国需要的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中国微机工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当时选择的“创新战略”.并提出计算机工业以微小为主的方针。
1980年沈阳鼓风机厂启动生产管理系统。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计算机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奖银牌。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器件的DJS051微型计算机。
信息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 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 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 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 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 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 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 很多时间, 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 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 。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 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 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 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 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 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 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 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 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 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 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 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 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 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 理的手段。 理的手段。
比尔盖茨的十大经典人生定律
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2、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 就。 3、高中刚毕业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 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4、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 的。 5、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 称它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 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 如果你想消灭你父母那一辈中的"寄生虫"来拯救雨林的话,还是先去清除你房间衣柜里 的虫子吧。 8、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在 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会给你无数的机会。这和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9、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 自己找时间做吧。 10、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人们不得不离开咖啡店游戏比亚迪手机零部件5陈天桥家族盛大网络互动娱乐在线额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从初步建设到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现其演变和影响。
二、早期互联网的发展1994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北京成立,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时代。
接着,在1997年,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成立,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的发展。
三、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根据2020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9.3亿人,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
四、移动互联网的崛起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提速,人们开始更加便利地上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兴起。
五、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大门。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不断创新和演进,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
六、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兴起。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支付方式。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如P2P借贷、数字货币等。
七、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如人脸识别、智能语音助手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八、网络安全的挑战和对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挑战。
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频频发生。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网络安全管理,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
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
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
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
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
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
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大事记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软件行业的演变和壮大。
下面将回顾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些重要时刻。
1980年代,中国软件产业的起步阶段。
当时,由于计算机行业的起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软件产业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软件开发公司的成立,这是中国软件产业国家层面的第一家企业。
此后,一系列的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的产业化项目开始启动,标志着中国软件产业迈入了成长的阶段。
1990年代,中国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内,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迅速普及。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服务业协会成立,这标志着软件服务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同时,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99年,中国软件询价与采购中心在被国家认定,进一步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2000年至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开始兴起。
2000年,中国开发软件产业联盟成立,为软件开发企业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外国软件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2001年,中国政府将计算机软件发展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进一步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至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软件产业开始从传统的软件开发和服务向创新和高端产业的转型。
2006年,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软件行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协会成立,进一步加强了软件产业的自律和管理。
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软件企业数量超过10000家。
2011年至2015年,中国软件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内,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2年,中国制定和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创新目标。
中 国信息化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中国信息化大事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虽然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科研人员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一些企业和单位开始引入计算机用于办公和数据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此,中国与世界在信息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中国应运而生。
1999 年,阿里巴巴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交易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购物,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进入 21 世纪,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2000 年左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推出了短信服务,随后,彩信、手机上网等功能逐渐普及。
2008 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
在奥运会期间,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赛事直播、运动员信息管理、智能交通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信息化实力。
近年来,移动支付在中国蓬勃发展。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门不带钱包,只带手机就能完成各种消费。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精准营销,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应用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行电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自主研发。
中国电信行业开始建设国内通信网络,同时计算机也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1986年,中国建立了第一座卫星通信地面站,实现了卫星通信的初步应用。
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为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计算机普及。
中国电信开始大规模建设光缆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同时计算机也逐步进入企业和家庭。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应用也逐渐丰富,包括电子邮件、万维网浏览、在线聊天等。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兴起,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公司和初创企业。
1997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000年代初,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互联网应用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
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这个全球盛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通信和信息技术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在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宽带中国”战略,旨在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普及。
这一时期,中国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速度不断提升,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3年,中国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几大网站的发展史

中国互联⽹发展史和⼏⼤⽹站的发展史中国互联⽹发展史和⼏⼤⽹站的发展史今天⼜把咱们国家的互联⽹历史翻出来研究了,每⼀次看都有不少发现,⼲脆复制这⾥来,下次不需要搜了⼀、中国互联⽹产⽣1987年9⽉20⽇,钱天⽩教授发出我国第⼀封电⼦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使⽤Internet的序幕。
1990年10⽉,钱天⽩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络信息中⼼的前⾝DDN-NIC(相当于现在的INTER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邮件服务。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学运⾏CN域名服务器。
⼆、互联⽹泡沫泡沫的幽灵很早就在地球上游荡。
⽤他的魔⼒导演着“⼀夜成乞丐,⼀夜成富翁的”的⼈间悲喜剧。
1993年,在斯坦福⼤学读博⼠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站,1998年总收⼊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
进⼊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公司。
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站诞⽣。
到1999年,亚马逊⽹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
截⽌到1999年10⽉,收⼊达到3.56亿美元,⾃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
⽽⽹景,⼀个从成⽴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有挣过⼀分钱的公司,居然站到巨⼈微软的对⾯!⼀些⼈在⽐较雅虎和波⾳之后,甚⾄下了这样的定义:⽹络经济3年等于⼯业经济70年!⽹络就这样让⼈美梦成真。
互联⽹制造的“暴富速成”神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追随。
⽽⽹民队伍的⽇渐扩⼤,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永远⽆限。
这种泡沫⽰范作⽤迅速蔓延到中国,尽管中国的⽹民当时也不过600万左右。
1998年,被称为中国⽹络三雄(搜狐、新浪、⽹易)之⼀的搜狐盈利40万美元的消息,居然被各家媒体抢发。
据调查,迄今还没有⼏家⽹络公司站出来,声称⾃⼰投资⽹络有了盈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周蕾●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
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制出第一台具有中文字型、中文操作系统、中文程序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 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 -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
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
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81/Tech/Tt/5132.htm转载者标署出处为“摘自《网络世界》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时间事件备注1956 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由华罗庚授命筹建设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由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5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1958 103型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
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1959 104型机研制成功1960 105型机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 《程序设计》问世由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 109型机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由慈云桂支持研制,字长40位。
1965 DJS-II型机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机华北计算所设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
1965 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1969 150机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
1970 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 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 150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DJS-100机研制成功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4 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1976 仓颉输入法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DJS-183机研制成功1977 DJS-050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银河巨型计算机开始研制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1978 关幼波肝炎专家系统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1979 成功仿制8080 的微处理器和6800 微处理器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机HDS-9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 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1982 DJS-153机DJS-185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DJS-186机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nbsp][$nbsp]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 计算机外部设备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757型机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银河I型机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 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联想集团的前身1985 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1986 中华学习机1985 长城2861988 长城386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1989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1990199119921993 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41995 曙光100019961995 银河Ⅲ19981999 银河四2000 GB18030编码标准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