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后感-我读《娱乐至死》有感1000字 精品

合集下载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所著的一本畅销书,书中探讨了娱乐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波兹曼认为,娱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方式也逐渐被娱乐化的形式所替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轻松、娱乐化的信息,而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复杂的问题。

这种情况导致了人们对于重要问题的忽视,对于娱乐的沉迷,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的放弃。

波兹曼在书中通过对历史、政治、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分析,指出了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危害。

他认为,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人们对于真相的忽视,对于深度思考的放弃,以及对于权威的盲从。

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注重情感、娱乐性和视觉效果,而不是事实、逻辑和深度分析。

这种情况导致了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淡漠,对于权威的盲从变得越来越盲目,对于深度思考的放弃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轻松、娱乐化的信息,而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复杂的问题。

这种情况导致了人们对于重要问题的忽视,对于娱乐的沉迷,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的放弃。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被媒体的操纵和政治的欺骗所左右,更容易迷失在虚假的信息和表面的娱乐中。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扭曲和民众的愚昧,使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波兹曼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改善这种情况的建议,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于深度思考的重视。

他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于权威的质疑的能力。

他还呼吁媒体应该更加注重事实和逻辑,提倡深度分析和客观报道,以及抵制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够改变娱乐至死的社会现状,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觉醒。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危害,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于深度思考的重视。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精选三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精选三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精选三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精选三篇导语:《娱乐至死》是2004年5月由广西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尼尔·波兹曼。

下面是由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第一篇】《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

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

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

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

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

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

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所包围。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搞笑段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电视上,各类真人秀、肥皂剧争奇斗艳。

我们沉浸在这看似无尽的娱乐之中,乐此不疲。

然而,在这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波兹曼在书中提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对身边现象的观察,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就拿现在特别火的短视频来说吧。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不停地滑动屏幕,期待着下一个更有趣、更刺激的视频出现。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刷短视频。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起床洗漱,而是躺在床上先刷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明明已经很困了,还是忍不住再刷几个。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着了魔一样,完全被短视频所控制。

我记得有一次,周末放假在家,本来打算好好打扫一下房间,再看会儿书充实一下自己。

结果,一拿起手机打开短视频,时间就像飞逝一样。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皱。

等我回过神来,发现已经下午了,房间还是乱糟糟的,书也一页没翻。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和懊悔。

我在那些毫无营养的短视频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

而且,短视频里的内容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感。

很多视频只是在表面上让人觉得有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和内涵。

我们在不停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时,大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再比如说电视节目。

各种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断地制造话题、炒作明星。

观众们也跟着起哄,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

还有那些肥皂剧,剧情千篇一律,却能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二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二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学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媒体环境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娱乐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波斯曼通过对电视等媒体形式的分析,指出了娱乐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并警示我们要警惕这种趋势。

《娱乐至死》一书首先分析了媒体的本质和功能。

波斯曼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波斯曼指出,过去的媒体形式如印刷媒体(报纸、书籍等)强调文字和逻辑思维,而现代媒体如电视则注重娱乐性和感官刺激。

这种媒体形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从以文字为中心的深度阅读转变为以图像为核心的表面浏览。

这种转变不仅使得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

波斯曼接着分析了电视对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性质使得政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政治人物被塑造成了娱乐明星,选举成为了一种娱乐节目。

波斯曼指出,电视让政治变成了一种表演,鼓励人们对政治问题进行感性而非理性的处理,使得政治演讲和政策讨论变得肤浅和空洞。

波斯曼还指出,电视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对于政治事务的关注变得散乱,容易受到媒体的引导和操控。

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下更加突出,人们往往只看到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被偏见和谣言所误导。

除了对于政治的影响,波斯曼还分析了电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冲击。

他认为,电视追求娱乐性和视觉刺激,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探索变得肤浅和片面,容易受到媒体的操控和宣传。

同时,电视的广告和商品化导向也加剧了物质文化的浮躁和功利主义。

波斯曼坚信,今天的社会已经沦为一个以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娱乐的价值取代了真理的价值,幸福的追求取代了思考和探索的追求。

《娱乐至死》一书的研究深度和洞察力令人钦佩。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

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

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

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毒药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

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

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

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当下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些文字: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这些物种现象的功臣是电视和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脑这个黄金搭档。

蜗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还要忙碌,不会无所事事,也不会难以打发时间。

打开电视,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频道和电视频道,每个电影、电视频道都有各种专题电影电视和国际电影电视剧,打发只有24小时的一天时间绰绰有余;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打开电脑,道理、情况,一样,甚至更上一层楼。

有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有几个混得不错的论坛,有几个交友聊天的QQ号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时刻关注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踪偶像发帖及时发表自身言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发表生活琐事和小感悟,还在博客上发表自身的篇章大论。

有十几个购物网站,及时为生活需要购买各种物体,有三五个邮箱和好几个网络游戏……总之,看一下新闻八卦,网上购一下物品,发表一下言论,追踪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戏,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会儿功夫的鼠标点击,都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天能有几个一会儿?因此一圈下来,刷新几下,都还来不及杀毒呢,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如今,我们正趋向于赫胥黎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童年的梦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现代媒体的影响和人们沉溺于娱乐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揭示了电视媒体对于社会和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现代社会追求娱乐化的趋势。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波兹曼的观点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结合自我体验和书中内容,分享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电视的媒体特性以及其对于信息传递的方式造成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体,过度强调形象和感官刺激,导致人们对于文字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下降。

这引发了我对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反思。

在电视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和图像来获取信息,而对于深度阅读和思考的需求逐渐减少。

我们在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很难保持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我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培养思维和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

其次,波兹曼还讨论了电视文化对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影响。

他指出,电视媒体的娱乐化特性使得政治和新闻变得像一场表演,倡导感性情绪而非理性讨论。

这使得公共讨论趋向于表面化和情绪化,而非深入问题本质。

我对此深有同感,现代的政治辩论和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于煽动情绪和制造话题,而非客观分析和深入探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被刺激和干扰,而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信息的来源和背景,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表面现象欺骗。

最后,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于教育和学术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文化对于学校和知识传授方式造成了深远影响,使得教育趋向于表演和娱乐化。

观点在这一部分,我对于现代教育的评价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往往更喜欢通过视频和游戏来学习,而传统的书面阅读和思考训练显得过时和乏味。

然而,我相信传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仍然具有重要性,学校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技能。

总的来说,阅读《娱乐至死》给我的启示很深刻,我意识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娱乐和消遣的追求可能会掩盖了真正的思考和理性。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1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

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

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

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

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

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娱乐至死》有感1000字
这是一个娱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需要会思考的灵魂。

呼吁大家不要让媒体时代娱乐了你的灵魂。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

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我读《娱乐至死》有感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

另外一个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认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前两个章节讲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

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

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讲述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

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它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

第十一章讲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