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百喻经对生活的启示

百喻经對生活的啓示
1.有所期待,但不斷地努力:《百喻經》教導人們要有目標,但不能像太陽那樣停滯不前,而要積極前行。
2. 面對挫折,坦然接受:《百喻經》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事情不會如預期般順利,因此,有時候面對挫折時,我們也應該勇敢地接受並從中得到啓發。
3.尊重他人的態度:《百喻經》中的故事表明,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即便我們不同意。
我應該學會接納不同的觀點,並努力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4.虛心求教:《百喻經》中提到,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就要尋求別人的指引和幫助。
想要成功,就應該做好虛心學習的態度,而不是擔心被人評價,勇於求教更是成功的重要法寶。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六则译文资料

《百喻经》六则译文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百喻经》六则

全称《百句譬喻经》,是以寓言申 教诫的一部著作。古印度伽斯那撰, 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有九十八篇寓言故事。所以称为 “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 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 共为百则。 结构形式,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 一步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
盲目模仿必败
孩 子: 勇于创新 见贤思齐 敢于挑战自我
由果及因:
结果: 原因: 被牧羊人抓住了。
没从实际出发 无自知之明 盲目模仿 勇于创新
见贤思齐
挑战自我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 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整体把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找关键句:
“这是一只 忘记自己 叫什么的 鸟。”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
盲目模仿必败
勇于创新 “它也很可 见贤思齐 爱啊!” 敢于挑战自我
找不同对象:
牧羊人:
牧羊人父子之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找关键句;
2、找不同对象; 3、由果及因; 4、整体把握
品味以下三则寓言的寓意。 《愚人食盐》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1、每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源自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记一记 1、找关键句;
2、找不同对象; 3、由果及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 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 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 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 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 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 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百喻经》六则

《渴见水》
结果:见水不饮,为人嗤笑。 原因:“此水极多,俱不可饮” 应该: 先解口渴之急 , 即做好眼前 不应该:因水之多而放弃,即放弃目标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做好眼前事; 不可因目标太远而放弃努力;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
《入海取沉水》
结果:卖沉香只得半车炭之价值 原因: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应该:耐心等待时机 不应该:急于求成,随波逐流,图小利失大利
立意:谎பைடு நூலகம்误身,诚实最美;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不可沽名钓誉。
达标反馈:
•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比赛,目标是登上一座很高的塔。一
大群动物在塔下观看比赛,为参赛者加油。
旁观者都不相信那些青蛙能够爬到塔顶。“哎呀,这太难了!
他们永远无法爬到塔顶。”“他们根本没机会成功。塔太高了!”
开始有些青蛙一只接一只地摔下来。那些步伐稳健的青蛙,
听了议论后,也都放弃了。
一些小青蛙看着眼前的高塔,更是没有信心,站在原地未动。
最后,其他青蛙都放弃了攀爬。只有一只青蛙,经过一番努
力,到达了塔项。
原来,那只登顶的青蛙是个聋子。
要专注,不被外界干扰。 不要轻言放弃。
小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 则寓言,只要你进行多角度分析,就 会从不同的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 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的理解,不仅寓 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要有恒心和耐心,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尝庵婆罗果》
结果:尝果买果,果却全被弃之 原因:买果时为知全部便一一尝之 应该: 尝一知其它,知个别而得整体 不应该:绝对实践
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一叶知秋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一朵花可以闻得春天的芬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解析: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寓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量力而行;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原文: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解析: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处困境,更需冷静;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原文: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解析: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寓意: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启示: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原文: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诚实不可抛弃;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启示: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原文: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寓意: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启示: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经典四边形习题50道(附答案)1.已知:在矩形ABCD中,A E⊥BD于E,∠DAE=3∠BAE ,求:∠EAC的度数。
_D _C2.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BC=CD=a且∠BCD=60度,E 、F 分别为梯形的腰AB 、DC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AD=BC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BD 平分∠ABC 交EF 于G ,EG=18,GF=10求: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
4、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以AD ,AC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CED ,DC 延长线交BE 于F ,求证:F 是BE 的中点。
5、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AC ⊥CB ,AC 平分∠A ,又∠B=60度,梯形的周长是20cm, 求:AB 的长。
6、从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的各顶点作对角线的垂线AE 、BF 、CG 、DH ,垂足分别是E 、F 、G 、H ,求证:EF ∥GH 。
7、已知:梯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为E_ A _ B_ A _B_ E _A _ B_ A _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