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吕琢1

合集下载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自欺欺人: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 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内容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 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 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 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 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 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 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人生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 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最佳状态。
渴 见 水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 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 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 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鲁迅与《百喻经》

鲁迅与《百喻经》

作者: 涂宗涛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58-260页
主题词: 百喻经;金陵刻经处;鲁迅日记;僧伽斯那;譬喻经;民国;天竺;刻印;寓言故事;萧齐
摘要: <正> 下面介绍的这部《百喻经》,是鲁迅先生于民国三年捐赀、由金陵刻经处刻印的。

《百喻经》的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沙门求那毗地译。

明末释智旭《阅藏知津》记载:'百喻经二卷。

设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事。

'这是佛家宣讲大乘法的经书。

书中例举譬喻故事一百则,用以劝喻世人;但实际上只有上卷五十则,下卷四十八则,共计九十八则,'百喻'乃举其整数而言。

这是一部'寓言'性质的作品,自始至终运用譬。

百喻经经典故事

百喻经经典故事

百喻经经典故事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百喻经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百喻经经典故事:小儿得大龟喻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oy who was playing on dry land and caught a big turtle. He intended to kill it, but he did not know how to do so. Therefore, he asked someone and he was told, "You just throw it into the water and he'll be killed at once."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The boy believed the words and cast it into the water. Once in water, the turtle swam away.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乃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精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This is also held to be true with the common people. Hoping to protect their six sense organs and consecrating themselves to meritorious works,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do so. Accordingly, they begin to ask others how to bring about deliverance. T o them, the heretics, Maras, the evil ones and the wicked friends say in their words, "You just have to be fond of the six sense organs and indulge in the Five Desires. As I'm telling you, you'll get deliverance."白话:如是愚人,不谛思维,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从前有一个小偷,潜入富人的家里行窃。

他偷了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就用来包裹他那些破烂的毛织衣服。

明智人都讥笑他的行为。

世上愚昧的人,也同样是这样。

既有信心听从佛陀的教导,修行利他利世的教义以及读经、信佛、布施,却又由于贪图世俗的利益不能割舍,破除了远离欲望和烦恼的戒律及条例,最终受到人们的嘲笑,也是同样的道理。

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百喻经原文)本文转载于江湖侠客吴仲湛。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观作瓶喻南北朝-百喻经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翻译: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譬如两个人到陶匠师傅那儿,看他脚蹋转轮作瓦瓶,看得着了迷。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其中一人离去,前往参加盛大的宴会,得了极美的饍肴,又获了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另一人边看做瓶边想:待我看讫。

待我看完再去。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时间就这样渐渐地过去了,竞至太阳也下山了,依旧观瓶不已,结果误了吃饭。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愚人也是这样,做着家务琐事,不觉得非常之事发生了。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今日经营这桩事,明日造作那般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诸佛出世如大龙,法音之雷遍世间,法雨普降无障碍,琐事缠身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却此诸佛大会,不曾得佛法珍宝,常处恶道穷途中,背离弃置了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那位看瓶不已者,终究没有完结时,所以误失法会利,解脱机会永没了。

注释:①渐冉:渐渐过去。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百喻经扬汤止沸昔者有一国,其王好饮汤,每日必饮,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

有一智者,名曰扬汤,闻之,遂往见王。

王问曰:“朕好饮汤,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卿可为朕止之乎?”扬汤曰:“臣可止之,但须陛下遵从臣言。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从。

”扬汤曰:“陛下每日饮汤,而汤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盐。

陛下可命人将此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汤自然不沸。

”王从其言,果然汤不再沸。

原文:昔者有一國,其王好飲湯,每日必飲,而其湯常沸,無人能止。

有一智者,名曰揚湯,聞之,遂往見王。

王問曰:“朕好飲湯,而其湯常沸,無人能止,卿可為朕止之乎?”揚湯曰:“臣可止之,但須陛下遵從臣言。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從。

”揚湯曰:“陛下每日飲湯,而湯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鹽。

陛下可命人將此肉、骨、髓、油、鹽分別取出,湯自然不沸。

”王從其言,果然湯不再沸。

解释:昔者有一国,其王好饮汤,每日必饮,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

——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国王喜欢喝汤,每天必须喝,但是汤总是沸腾,没有人能够停止它。

有一智者,名曰扬汤,闻之,遂往见王。

——有一个聪明的人,名叫扬汤,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前去见国王。

王问曰:“朕好饮汤,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卿可为朕止之乎?”——国王问道:“我喜欢喝汤,但是汤总是沸腾,没有人能够停止它,你能为我停止它吗?”扬汤曰:“臣可止之,但须陛下遵从臣言。

”——扬汤说:“我可以停止它,但是陛下必须听从我的话。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从。

”——国王说:“你说吧,我一定听从。

”扬汤曰:“陛下每日饮汤,而汤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盐。

陛下可命人将此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汤自然不沸。

”——扬汤说:“陛下每天喝的汤中必定有肉,肉中必定有骨,骨中必定有髓,髓中必定有油,油中必定有盐。

陛下可以命人将这些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来,汤自然就不会沸腾了。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磨大石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翻译: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譬如有人磨治一块大石头,花费许多气力,历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玩具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用去的功夫极大,期望的目标轻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磨治大石块,譬喻做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做成小牛,譬喻为了名望,互相攻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做学问么,研究思索精微的玄理,广泛通晓种种知识,理应步步实践,去求得那遥远但究竟圆满的殊胜之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一旦为了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长过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
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 都弃”的结果。
寓意:
翻译: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都弃”的结果。
寓意: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
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 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
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 都弃”的结果。
寓意: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
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 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 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解析: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 时度势。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翻译:
解析:
寓意: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解析: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 称马死的愚人。
翻译: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寓意: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解析: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 称马死的愚人。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 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 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 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 有什么分别呢?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 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 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 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 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
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 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 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 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脚印。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寓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 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 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
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
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 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 能随遇而安。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 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 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 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 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 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 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 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 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 得更快、跳得更高。”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寓意: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 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 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 完。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 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 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 完。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 而放弃一切努力。
翻译: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翻译: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寓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
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 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 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 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 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百喻经》其他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 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 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 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 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 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 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 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 个道理。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 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 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 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 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 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 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