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译文

合集下载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 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结尾。人人都高兴满意
◆拖泥带水: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比喻说话干事不干脆利落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比喻别人怎么说也跟着怎么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神通广大: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
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 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本领高超, 无所不能
◆引火烧身: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 烧身”。比喻自讨苦吃,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 动暴露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 助。
◆同床异梦: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闭门造车:
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 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 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 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脱离实际,凭主观办事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 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 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 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 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 用来说明这个道理。现比喻事物随着它凭借 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百喻经》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百喻经

百喻经

百喻經尊者僧伽斯那著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引言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

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

唯愿說之。

”佛言:“善哉!”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

故說‘或有或無’。

”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

”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

”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

”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

”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

”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

”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曰:“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

”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

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

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復爾。

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於日日中轂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

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轂取。

”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

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即乾無有。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愚人食盐《百喻经》翻译注释

愚人食盐《百喻经》翻译注释

愚人食盐《百喻经》翻译注释
愚人食盐《百喻经》翻译注释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愚人食盐《百喻经》翻译注释,欢迎欣赏与借鉴。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之理皆
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
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
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
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