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们之间的 相互谈论,真实地反映出 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 众多方面。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
种思想,即仁、义、礼、智、 信、忠恕、孝悌。“仁者爱
人”,“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都是这些思想的表现。
对《论语》的极高评价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 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 入困境。
孔子说:“只是学习, 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 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3、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的必要性。阐明了“学”和 “思”的辩证关系。
(四)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 也。”
者: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 词后,表有此属性或做此动 作的人或事物。这里指 “……的(方面)”。
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
之:代词,它,指不好的东西 (“不善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
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 师的人。我看到他们的优点就 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 自己也有这些缺点)就改正。”
于:介词:对于。 哉:语气助词。与疑问词合用
于一句中表反问,可译为 “呢”。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 里记住它,勤奋好学从不感到 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 (这些)我具备什么呢?”
5、孔子严于律己,谈为 人师的条件。
(六)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其:代词:他们的。
❖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学习 态度)
❖ 1.给句子中加课点字堂注练音习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
小古文论语六则

小古文论语六则
导入语:
今天早上有位学生问我:“论语六则”的译文是什么?我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六则”吧!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也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的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的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几人同行,其的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我十五温就立志学习,三十温就能立足于世,四十温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温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温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温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翻译(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翻译(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中说明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12、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17、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8、《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三峡翻译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中考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3)负势竞上(4)望峰息心13、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3分)(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2、(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1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每空一分,意思对即得分)陋室铭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中考题1、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
作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
‚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
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
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
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
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2、《陋室铭》为什么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是因为本文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刘郎才气。
首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
‚比‛,就是用具体事物作比,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比喻;‚兴‛,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现为了引出后一句。
例如本文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如开头几句排比,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文势。
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如中间的六句对偶。
同时,本文押韵严格,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齐美的佳作,所以能传颂不衰,脍炙人口,成为千古赞誉的名篇,流传千古。
3、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爱莲说翻译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1.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成长环境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体态,香气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侵犯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风度,气质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
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他又向上翻圈上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
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扬。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水一样。
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友人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