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翻译

合集下载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记录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

下面是论语六则原文及简要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强化。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华丽,但是缺乏真正的仁爱。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要关注内在的道德品质。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了解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重要性。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的开放心态。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不断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导的能力。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解释: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无法展现威严,如果不不断学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

重视忠诚和诚信,不和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

犯错误时不要害怕改正。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拓展知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每句话都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论语》分为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包括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供了思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六章原文如下: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子曰:“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子曰:“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子曰:“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翻译如下:1.孔子说:“晚辈小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长者,谨慎守信,泛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仍有余力,就要学习六艺之文。

”2.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孔子说:“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1、《论语六则》翻译

21、《论语六则》翻译

1、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是君子吗?”2、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先生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先生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了,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是君子吗?”2、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先生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先生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了,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是君子吗?”2、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先生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六则文言文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学习中不断复习巩固,以获得知识的提升。

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宽容态度,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不以他人不了解自己为怨,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

您以身作则,谁还敢不端正?”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的本质是正道,领导者应以正道为准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

”解读: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要有全面的素养。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仁者,就是爱护他人。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仁的本质,即关爱他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品质。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从中学习,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

综上所述,这六则《论语》经典语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内容及解析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内容: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析:这是孔子论述学习和交友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巩固,这是很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怨恨,这不是君子之风吗?这一则里,孔子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交友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内容: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三至六则也讲述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道理。

例如,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并且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还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等。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为大家分享了论语六则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六则原文及译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阅读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

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

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

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

厌:满足。

诲(huì):教导。

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

“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