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一课一练及答案《论语》六则学习导航 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老师研究过去,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

B.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研究过去的知识。

C. 学生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D. 只有通过研究过去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

答案:D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学到新知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B. 研究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

C. 懂得研究,可以让人变得快乐。

D.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会变得简单愉快。

答案:B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学问广博,并且坚定地追求,反复思考并且用心向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仁慈。

B. 研究虽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有仁慈之心。

C. 只有博学和细心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D. 只有一心追求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仁人。

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尽量不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请简述“事实说话”的意思。

答案:“事实说话”指的是真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或歪曲。

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才是有利于真正了解问题的。

第三部分:论文题请以“孟子的人性观”为题,撰写一篇800-1000字的论文。

(此处省略)答案:(此处省略)。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论语六则同步练习阅读训练栏目: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延伸训练: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三、翻译句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 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案: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 平公曰:“善.哉”注释1 炳烛:把蜡烛点燃.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3 阳:这里指阳光.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延伸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 答案: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延伸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迁怒,不贰过.译文: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 答案: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 不迁怒,不贰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延伸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答案:ǎo lǎn shǔ kē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论语六则》课文阅读训练题

《论语六则》课文阅读训练题

《论语六则》课文阅读训练题满分120分做题时间6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100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_________________。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9)翻译下列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3分)《论语》是经典之一,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的纪录。

孔子,名,字,春秋末期家、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2.(3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2)学而不思则罔.(3)思而不学则殆.(4)学而不厌.。

3.(3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3)诲人不倦.(4)择其善者..而从之。

4.(3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

(3)敏而好学。

(4)不耻下问。

5.(3分)按要求默写原文。

(1)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

(2)要谦虚好学的句子是。

(3)学习要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课文里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它们是、。

(2)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3)文中总结了哪些学习方法?你还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试写下来。

(4)《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子曰:“不愤②不启,不悱③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由!诲女④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①凋:凋零。

②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③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表达。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______的观点。

答案:1. 孔子2. 学而3. 求知4. 述而5. 教育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一篇?A. 为政B. 学而C. 八佾D. 里仁答案:B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原则?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利益B. 道德C. 权力D. 财富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字意思是?A. 反省B. 检查C. 省察D. 节约答案:A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卫灵公B. 雍也C. 述而D. 子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2. 解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含义。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看法?答案:1.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之间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必在所有观点上都一致;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和谐。

2.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并在看到不优秀的人时反思自己,以促进自我提升。

4.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小人则常常忧虑和烦恼。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位是《论语》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 孔子2.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先秦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A. 春秋时期3. 以下哪个是《论语》的主要内容?A. 政治思想B. 伦理道德C. 宗教信仰D. 科学发展答案:B. 伦理道德4.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神的关系D. 人与动物的关系答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孔子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谁?A. 曾子B. 子路C. 子贡D. 子张答案:A. 曾子二、判断题1. 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3. 《论语》是一本道家经典著作。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触犯了道德规范的人持有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答案:《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弟子们在对待他人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福祉,尽量避免争斗和冲突。

2. 《论语》中有哪些著名的言论?答案:《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言论,例如: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言论都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题库带答案

论语题库带答案

《论语》:学而、述而、子路、为政、里仁 一、上下句背诵 一、《学而》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 二、《为政》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三、《里仁》1. 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 )。

"2.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述而》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 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 ,是吾忧也。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子曰:“若圣与仁德,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 矣。

”1.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徙。

”3.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

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二.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 吾日三省吾身 4. 为人谋而不忠乎?5. 敏于事而慎于言6. 就有道而正焉7. 学而不思则罔 8. 思而不学则殆 9. 诲女知之乎子路》时:以时按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练习题
一、填充:
1.《论语》是( )家经典之一,是(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言行的记录。

2.孔子,名( ),字( ),( )末期( )家、( )家、( )家,( )家的创始人。

被后人称为“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 习: 说: 愠:
而: 君子: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 而: 知: 为: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 而: 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乐: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必: 其: 从: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有: 或: 耳: 逾: 矩:
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四、“而”的用法,有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表递进等用法,试将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归类
A .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表顺接:_________________ (2)表转折: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回答问题
1.《<论语>六则》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
2.孔子认为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
3.文中那些语句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三条成语来。

并用其中一条成语造个句子。

4.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论语>六则》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充: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后人成为“大成至圣”。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说:同“悦”,愉快,高兴。

愠:怨恨,心里不满。

而:表示转折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而:表承接。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做。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惑不解。

通“惘”。

而:表转折。

殆:危险。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这里是“以(它)为乐”。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必:一定 其:他们,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或:疑惑 耳:听觉
逾:超越,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 意思: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意思: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四、“而”的用法,有表顺接,表转折,有表并列,有表修饰,有表递进,试将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归类
A .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表顺接:BD (2)表转折:AC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指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学业上陷入困境。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么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四、回答问题
1.《<论语>六则》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孔子认为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文中那些语句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三条成语来。

并用其中一条成语造个句子。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4.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