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这句话既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人们日常学习和思考方式的一种警示和规劝。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模仿和从众心理中,使自己进入一种“罔”的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消化,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才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二、思而不学则殆然而,如果只是纯粹地进行思考而不进行实际的学习和实践,那么也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中,使自己陷入“殆”的境地。

我们在进行思考的也要注重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

学而不思是一种盲目的学习行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财富。

思而不学则是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只有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两种特殊的学习与思考方式的最好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人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这就是学而不思的表现;而一些人则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是纯粹地进行空洞的思考,而忽略了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这就是思而不学的表现。

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示,注重理论通联实际的学习方式,培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这就需要学者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真理,积极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促进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
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十二章》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
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曾有一句古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提醒着人们研究之外,还应当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研究历来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掌握知识,并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但是,研究如果没有思考的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将无法从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加思考,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消化。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运用自如。

除此之外,思而不学也是不可取的。

思考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充分的知识和素养作为支撑,而这些知识和素养只有经过研究才能获得。

如果没有研究,思考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构成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只有在研究和思考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在总结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只有在研究和思考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只有通过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够真正进步,并从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赏析

论语六则赏析

论语六则赏析别人不理解自己,孔子为什么不恼恨?他在《论语·学而》中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六则赏析,欢迎阅读论语六则赏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代汉语中,“学习”已经聚合成了一个概念,而这里的“学”和“习”是两个概念。

“学”相当于初学,解决的是会的问题;“习”相当于练习,解决的是好和精的问题。

“学”是“师傅领进门”,“习”是“修行在个人”。

“时”解释为“经常,按时”。

学习是一个同遗忘斗争的过程,需要时时温习。

学习也是一个由知识向技能转化提高的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时习”就是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时”还可以理解成“及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

孔子很可能在学习实践中早就认识到了遗忘的规律,所以利用及时复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为什么说好朋友来了是件很高兴的事?儒家著作《学记》中也有近似的观点,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古代人们相互交流很不方便,为了避免在学问上闭门造车,古人有游学的传统,好朋友来了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切磋砥砺。

原来孔子是为此而高兴呀。

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用“说”和“乐”来谈学习的感受,显然,孔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事。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说:“好学的人必成大器。

”更不用说是乐学者了。

要想学得更轻松,更有效,最好的途径就是以学习为乐。

别人不理解自己,孔子为什么不恼恨?他在《论语·学而》中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里仁》:“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孔子待人宽责己严的道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静下心来。

【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学而不思其义,则迷惘无所得;仅凭个人思考而不学先王之道,则疑而不明。

出自《论语》。

罔,一种解释是:茫然无所得。

另一种解释是:“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意思是:如果不用心去体会,那么你就会一知半解,昏昏然而不会有什么收获。

如果不经常练习,那么你就会心烦意乱,时时都感到不安宁。

殆:危险。

殆,《公羊传》的解释是:殆,疑也。

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得;光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则无所依据,疑惑不觉。

孔子在本章中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需要以知识位作为思考的材料和对象,并以知识凝结作为思考的结果。

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就好比没有加油的发动机在空转,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还可能带来危险。

这种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的空想和瞎琢磨,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既流不长远又长不大。

不过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才能有所收获。

若是不经学习,只凭空思考,只是徒费精神。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有所得。

但在体会之前,必须先从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对其加以学习,通过勤奋的实践,然后再从中有所悟道,这才叫学。

等学到了这些道理以后,若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研究,彻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就是思。

学与思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头学习,而不去思索,永远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领会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终还是会迷惘不已。

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学习,只知道胡思乱想,最终只会落得个身心疲惫,终日惶恐不安。

由此可见,学习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思考,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弄透彻;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索出来的东西才有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1词解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

春秋末期卫国人。

孔子学生。

善于辞令。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识,记。

之,指学习所得。

诲:教导,教诲。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⑥出自《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善者:指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着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刘孟学) [赏析]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

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

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

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

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

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

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

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

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

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

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

《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

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

《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

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

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

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

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