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合集下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这句话既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人们日常学习和思考方式的一种警示和规劝。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模仿和从众心理中,使自己进入一种“罔”的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消化,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才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二、思而不学则殆然而,如果只是纯粹地进行思考而不进行实际的学习和实践,那么也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中,使自己陷入“殆”的境地。

我们在进行思考的也要注重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

学而不思是一种盲目的学习行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财富。

思而不学则是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只有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两种特殊的学习与思考方式的最好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人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这就是学而不思的表现;而一些人则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是纯粹地进行空洞的思考,而忽略了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这就是思而不学的表现。

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示,注重理论通联实际的学习方式,培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这就需要学者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真理,积极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促进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学知识而不思考,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这句话的含义是,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实践,就会导致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和准确。

因此,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和实践,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注重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出自: 孔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扩展资料: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名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一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古老的名言,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像没有看牢的迷魂药一样,使人迷失方向;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面临危险,无法全面了解事物。

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思考则是理解和评估信息的过程。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才能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学习的表面,而不深入思考和探究,我们就很难理解事物的
本质和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陷入盲目和危险的境地。

如果我们没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理解复杂的问题,甚至可能会犯错误。

因此,只有在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这句话还提醒我们,学习和思考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依存。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而思考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深层次的联系和意义。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取
得成功。

这句话还提醒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典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这句话提倡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典的教育格言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质疑和探索,才能真正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而一些人却只顾自己的思考,却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我们需要既注重学习,又要重视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了解公式和定理,还要学会搜集数据、解决问题和创新应用。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才算真正的学有所用。

学而不思则罔就对应着只有死记硬背而不会运用所学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是片面的、表面的,只会限制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思考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提炼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质疑和拓展所学知识。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继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激发我们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思而不学则罔强调了只顾自己的思考,却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导致片面性和盲目性,不能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和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通过思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个人看来,这句话也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成长和学习。

曾经在学习中,我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直到意识到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学习而不反思则会迷失,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学而不思会迷失,思而不学会陷入危险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思考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思考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学而不思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萍蓬,没有根基,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和其他思想所左右。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或者被曲解。

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是积木拼图,只是简单地堆砌而没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和框架。

相反,思考而不学习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危险。

思考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可以推动我们超越现实,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没有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思考就会受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思考方式容易导致知识的滞后和思维的僵化,进而使我们陷入被动和困境。

那么,如何避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自我驱动力。

我们应该有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追求学历。

学习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外部的约束。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思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思考的质量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分析和反思,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获取信息来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观察、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梳理,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框架。

同时,我们要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成果。

最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翻译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就会茫然无所得;光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则无所依据,疑惑不觉,更加危险。

罔,意思是迷惑无所得,被蒙蔽,欺骗,被愚弄;殆,本意是危险。

《公羊传》的解释是:殆,疑也。

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孔子曾经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思而不学,就是想致富却不修路,想上北大清华却不努力学习,想当总经理却整天追剧。

终日沉醉在白日梦里而不自觉。

学而不思,好比天天瞎忙活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不思考人生的意思和人生的方向,终日劳碌不知所求。

如果说‘思而不学’是整日做白日梦,那‘学而不思’就是没梦可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就是我们既要有梦想、有诗和远方、有方向;还要有当下的思考。

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是学,那思就是:归纳总结,认真的反思,以怀疑论进行推导,辨别是非黑白,分析比较,参禅悟道。

学是思的基础,学是思的原材料。

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就像开车去旅游,目的地是方向,燃油是原材料,只有有了原材料,然后汽车才能发动,然后才能转化成前进动力。

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整天思考,凭借着自己主观意向来判断一些事情,无所依据,所以你判断出来定有偏差,错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个人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有局限性,所以我们整天思而不学,无益,不如学也。

我们就得不断的增加新的认知,不断的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人的智慧,然后加以运用。

《中庸》完整地揭示进学的全部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给出的解释是:“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怠”。

朱子注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相比较而言,朱子把“思”解释为“求诸心”,属于“知”的范畴,把“学”解释为“习其事”,属于“行”这个环节,更契合《论语》此章本义。

而何晏认为“学”就是读书,“思”是思考,解释得浅了,对本章主旨的领会有偏差。

《中庸》区分“至诚”与“致曲”两种境界,“致曲”功夫纯熟后即是“至诚”,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所以,应该以“至诚”为参照来把握“致曲”的内涵。

同样,要真正发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章所蕴含的义理,还需要结合《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以及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来解读。

孔子称赞颜子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子当然不可能只“博学”而不“慎思”,颜子好学,不必说“思”,“思”已经包涵在“学”之中。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由于“思”是“天之所与我者”,是先天之“思”,故不必说“学”,“学”已经收摄在“思”之中,如同《中庸》之“至诚”(生而知之)自然统率“致曲”(学而知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面上把“学”与“思”对举,强调二者不可偏废,然而这只是浅层的意思。

深入研读此章,可知孔子是站在“学”“思”相互交融转化的高度来分别论“学”与“思”之不可或缺。

“学”与“思”交融并进,功夫纯熟后,“学”与“思”合一,即是颜子之“好学”或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

“思”是“知”,“学”属“行”。

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但不是“知”与“行”从外面合二为一,所谓“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而是“知”“行”相互转化以至于无息而不间断,“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

当“知”“行”相互转化而达到尽精微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阳明先生强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
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知行合一”确实不是阳明先生凿空杜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章即蕴含“知行合一”的思想。

此外,《中庸》四章也是在阐述“知行合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般都把“中”简单理解为“无过无不及”,先确立一个不知、不愚作为“中”,然后判定知者之“过”与愚者之“不及”。

但需注意,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的结果不是“道之不明也”,而是“道之不行也”。

可见,孔子是从“知行合一”的高度来判定知者之“过”与愚者之“不及”,复得“知行的本体”,实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中”。

同样,贤者与不肖者之“行”,前者“过之”,后者“不及”,也是从“行”不能转化为“知”的高度而判定“过”与“不及”,故曰“道之不明也”。

领会了《中庸》四章的主旨,再来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互转化而互为终始,其实不是“不思则罔”,而是“学”如果不转化为“思”则“罔”;不是“不学则殆”,而是“思”如果不转化为“学”则“殆”。

孔子是从知行合一、学思并进的高度来谈二者不可偏废。

“罔”不能仅仅理解为心中迷惑,而是“道之不明也”。

“殆”更不能解释为“疲怠”或“危而不安”,与“怠”相对的是“达”,不能通达为“怠”,所谓“道之不行也”。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是“行不能明觉精察”;“思而不学则殆”,是“知不能真切笃实”。

“学”是“习其事”,是向外“开”的环节,《大学》所谓“格物”。

“思”是向内“合”,返回心性,“反”的当下即是“明”,往而不返则是“罔”。

学而不思,“学”本身也会受到影响,孟子所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阳明曰,“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

反之,则是“思而不学”,只悬空守着一颗心,不能诚其意,对内既不能明明德,对外也无仁民爱物之“用”,此所谓“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