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译文

《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2. 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孔子说:“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实践这些品德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4.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5.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论语》原文及译文6.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7.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8.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9. 原文:子曰:“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
”10. 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孔子说:“仁者关爱他人,智者了解他人。
”11.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意见不同;小人虽然意见相同,却不能和谐相处。
”12.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六章原文如下: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子曰:“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子曰:“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子曰:“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翻译如下:1.孔子说:“晚辈小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长者,谨慎守信,泛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仍有余力,就要学习六艺之文。
”2.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孔子说:“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论语》六则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学习中不断复习巩固,以获得知识的提升。
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宽容态度,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不以他人不了解自己为怨,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
您以身作则,谁还敢不端正?”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的本质是正道,领导者应以正道为准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
”解读: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要有全面的素养。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仁者,就是爱护他人。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仁的本质,即关爱他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品质。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从中学习,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
综上所述,这六则《论语》经典语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翻译(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注释、说明]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