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教学设计
(3)注重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吧!”
如:“同学们,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进行鉴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创作一首以“月亮”或“家乡”为主题的古诗词,不少于四句。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体现诗词的韵味。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提高自信心。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难度。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古诗词的知识点,巩固记忆。
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它们在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例如:“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结合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讲解相关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意,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诗中的缕缕情意和种种美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诗性。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哪些不同的意境?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苏轼、陈与义、辛弃疾、纳兰性德四位作者的简介。

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定风波》《浣溪沙》的写作背景,适当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信息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二、作品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学习四首词,每首词单独赏析,过程如下。

1.学生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自由朗读四首词,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学生进行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进行比赛。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序或注释,理解词的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3.赏析词句,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先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互相纠错补充。

【设计意图】感受词的韵律美,想象词描绘的场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课堂小结《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却不畏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包括《渔家傲·秋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骖 ·秋风萧瑟》、《夜泊牛渚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逢入京使》、《晚春》、《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诗词格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背景的了解不足,对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引导他们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意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2)二、学习新词定风波(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

预设:(出示课件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感知词作内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词人的形象。

3、学习本词对比及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早年多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浅语入诗,后期转而抒发爱国思想,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意境圆融。

陈与义亦工词,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

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词牌名。

洛中,指洛阳。

【读诗词】播放音频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课精讲】诗意:回忆当年在午桥上酣饮,同座的多是杰出才俊。

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

在杏花稀疏的清影里,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片忆昔。

以“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群贤毕至、夜饮午桥盛况的回忆,追慕向往之情,洋溢纸上。

“长沟”一句写月影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无声无息地送走。

这与“杏花"二句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动静结合,表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为下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长沙行》、《钱塘湖春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等。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朗读节奏不当、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教学诗词: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诗词鉴赏: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

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14岁随父及老师抗清。

父殉国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

文集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

其作品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一些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的悲苦生活。

著作有《王西楼乐府》(一卷)。

《朝天子·咏喇叭》选自《王西楼乐府》。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

行船时常吹号以壮声势,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于是写作这首散曲对此加以讽刺。

二、诗歌大意1.《南安军》: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2.《别动间》:三年抗清斗争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了牢房。

流不尽因大好河山失陷而伤痛之泪,天地广阔我却无处存身。

我已经知道自己快踏上黄泉之路,想要告别故乡却实在难分难舍。

待我的英魂归来的那天,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夺回故乡河山的战旗。

3.《山坡羊·骊山怀古》: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看见荒草疏落,流水回环曲折。

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课外古诗词
课时
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上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下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4、当堂检测:古诗直接性默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古今多少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六、教学过程
,吹笛到天明。
把酒问姮娥:。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风吹断马嘶声,。
一抹晚烟荒戍垒,
5、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背诵四首词(必做题)
文学常识填空 (选做题)
1.苏轼,字,号,世称苏东坡。
2.陈与义,字,号。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3.辛弃疾,字,号。南宋派词人。
4.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初年词人。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下片: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上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一、,世称苏东坡。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理解作品精神内涵,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更要读懂选文所蕴含的文化理解和传承之道。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理解词意
(1)《定风波》
上片: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