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 年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来源:学*科*网]1. 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了解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形成原因。

4.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了解其危害。

5. 掌握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来源:学科网]1、设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谈谈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了解。

学生活动:谈论各自外出的见闻,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2、播放黄土高原图片,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过渡】: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黄土高原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来源:学.科.网Z.X.X.K]讲授新课1、文明的摇篮【过渡】谈谈生活中你对黄土高原的了解【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和地形类型。

读图6.25,学生在老师相关问题的引导下,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

提问:(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讨论:(1)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2)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以及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2.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貌特征。

2.讲解法: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上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准备PPT课件,对黄土高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3.准备案例资料,用于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点评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其地貌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人教版8下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说课 教案设计

《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

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

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特点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2.图片: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3.视频:黄土高原地貌形成的过程4.课件:教学PPT5.学生活动材料:小组讨论报告、问题思考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美丽与独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的水为什么那么黄,它流经了那个地形区?引出新课。

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一)黄土高原的范围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观察黄土高原在哪些地理事物的什么方位?再
总结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最后找出黄土高原主要跨越的省级行政区。

(二)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
同学阅读课本第25页,回答。

承转过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请同学阅读课本第27页活动1和第26页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风成说”的观点是什么?
2.支持“风成说”的证据有哪些?
3.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
介绍黄土高原地形景观分类。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结合图片说明:
A B
C D
1.黄土高原的地貌A______B______C_______D______
2.黄土地貌按照演变顺序如何排列呢?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在哪种地貌?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也就是说,他们的水土流失程度不同,下面我们来了解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板书: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6.34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植被。

假设:在同样的植被覆盖情况下,雨大和雨小、雨急和雨缓水土流失的情况会怎样?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降水(气候)。

假设:在同等降雨量情况下,雨下在疏松的尘土里和紧致的粘土里,水土流失的情况会怎样?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土质(土的特性)。

以上三种因素都属于自然原因,除了以上三种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人类活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黄土具有什么特性?
2.观察延安的气温降水量柱状图和教材34页2.18图,延安的年降水量接近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
3.分析窑洞与哪些自然环境有关系?
4、对照以上几种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②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③土的特性——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人类活动——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三)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黄土高原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2.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请同学们阅读30页课文和图6.36,回答水土保持的措施。

[课堂小结]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一)黄土高原的范围
(二)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二)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四、水土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