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摘要】血细胞分析仪是医学检验最常用的仪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的检测是临床止血与凝血疾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及各值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影响因素1 概述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发展,血小板分析项目已趋多样化,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已广泛应用。
血小板分析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对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MPV,PLT,PDW等指标的可靠基础。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血小板计数对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血小板离体后易聚集,粘附,破裂。
血液分析法测定血小板受干扰因数很多,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数进行讨论分析。
2 影响因数2.1操作技术误差及放置时间及室内温度的影响: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因此由于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使用不规范,都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果。
有资料表明[3],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在10分钟,30分钟时测定无显著性,但超过60分钟时开始出现差异性。
放置时间越长,细胞破坏越多。
分析仪误将破碎的细胞碎片计数为血小板,从而使结果增高。
检测血小板的最适宜温度为11-25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温度在对用稀释方法做全血细胞测定中更为显著。
2.2抗凝剂的影响:根据KSH推荐,在血常规检测中EDTA-K2作为抗凝剂。
[1]但EDTA-K2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自认血小板,而使检测结果偏低。
由于血小板可逆聚集不被溶血素溶解,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被计入白细胞小细胞群而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从而使白细胞结果假性升高。
2.3仪器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是靠电阻法以细胞为基础的“分群来计数的。
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与体积有相关性,当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被测标本存在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40 m, V、C P W 分别从整体 上反映血小 板体积 . MP P T、D
( 大小 )、 积及 分布的指标 , C 或 压 P T值 受血 小板数量 及大
19例 ( )血液病人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 , 0 次 对其 临床意义
进 行讨 论 。
1 材 料 与 方 法
3 讨 论
血 小 板 主 要来 源 于 骨 髓 成 熟 的 巨 核 细 胞 , 的 数 量 和 它 19例 ( )均 为 住 院 患 者 , 中 IP3 0 次 其 T 6
11 检测对 象 .
小的 影响 ,C 值 的变化 一般与 血小 板数 量变化 一致 , PT 在 血 小 板 增 多 症 、 ML 早 期 P T 常 增 大 。 M V 的 检 测 意 义 C C P
最大 , 研究 表明 M V 的 大小与 血小 板 的数 量呈 非线性 负 P
相 关 , 在 分 析 MP 的 临 床 意 义 时 应 结 合 血 小 板 的 变 化 故 V 来 考 虑 。 A 的 MP P T值 很 少 引起 注 意 , 们 的结 果 A V、C 我
L MI A底层瓷粉与蒸馏水调和均 匀涂布在耐火材料 模型 A N 的基牙上 , 厚度 0 1mm, . 预干 燥5m n 然后 进 行 5 0C ~ i, 0 ̄
加瓷贴面与牙表 面 的接触 而积 。牙 面与 瓷贴 面经酸蚀 后
90 3℃的真代燃烧 , 用 自 上釉法 上釉 (0 ℃ 一 2  ̄并 采 身 50 90 C
血小板 压积 、 血小板分布宽度值 , 并设正常对照。结 果 : 与 正常对 照相 比, 生障碍性 贫血 患者血 小板 分布 宽 ① 再 度 增高( P<00 ) 血小板压积降低 ( 0 O ) 而平均体积 无明显 差异 ( 0 0 ) ① 与 正常对照 组相 比, .5 、 P< . 1 , P> .5 ; 特发 性 血小板减 少性 紫癜 患者平均体积 大于正常对照( 0 0 ) 血 小板压 积低 于正常对照 ( 0 O ) 血小板 分布 P< . 1 , P< . 1 , 宽度 无显著变化 ( 00 ) ③ 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血 小板分布 宽度 、 P> . 5 ; 平均体积 、 小板 压积 均低 于正常对照组( 血 均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血小板是人体中主要的凝血细胞,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及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因此,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
一、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的关系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个体的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低血小板计数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例如,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中,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出血倾向,有助于血液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血小板计数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关系血小板计数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血液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会导致骨髓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疾病的进程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对骨髓的抑制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而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则意味着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预后的改善。
二、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监测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抗凝治疗的关系抗凝治疗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等。
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
因此,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2. 血小板计数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输血治疗是一些严重贫血或出血疾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存在输血后血小板反应不良的风险。
因此,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可以避免输血后的并发症,并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血小板计数,能够及早发现血液疾病患者的出血倾向,评估治疗的效果,判断病情的进程以及评估抗凝治疗和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是临床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检验项目。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与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血小板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症。
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具体而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凝血功能:血小板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率和释放功能,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2. 监测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一些疾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栓治疗。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
3. 预测临床预后: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一些疾病如肿瘤、心脏病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常常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辅助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预后评估依据。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微粒化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试验、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试验(TCT):TCT是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血小板的凝聚能力。
该试验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PFA-100):PFA-100是一种全自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器,通过测定血液在高剪切力下的凝结时间来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之一。
3.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通过刺激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并观察聚集程度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临床意义探讨

2 . 3± 5 5 08 .2 2 . ± 4. 2 18 0
2 . 9 6 5j 58± . 2 . 8Z 5 1 64- .3 _ -
2 . l 5 1 32土 .5 2 . 7土 4 8 09 .4
2 . 2 8 6 86± .2 27 2士 6 6 . .6
2 . 3± 8 6 43 .1 2 . ± 54 25 .2
统 计 分 析 。 结 果 在 年 龄 小 于 或 等 于 1 5岁 组 , 、 红 细 胞 : 小 板 比 率 均 值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男 女 血 P> 0 0 ) .5; >1~5 组 中, 5 O岁 男性 的均 值 显 著 高 于女 性 ( P<0 0 ) 而在 年 龄 大 于 5 .1 ; 0岁组 中 男 性 也 显 著 高 于 女 性 ( O 0 ) P< . 5 。
[ bt c A s a t O jci To e po et ecii l p l a i f B / L ai d tce ybo d cl n lz r r ] be t e v x lr l c pi t n o C P T r t ee tdb l e sa ay e. h n aa c o R o o l
D :0 3 6 /.s . 629 5 .0 12 .0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29 5 (0 12 -8 40 OI1 .9 9ji n 1 7 —4 5 2 1 . 3 0 4 s A 1 7-4 5 2 1 ) 32 2 2
Th l ia p l aino eci c l pi to fRBC P T rtod tce ybo d cl n lzr CHENG ofu( p rme t f Clnc l n a c / L ai eetdb lo el a ay e s Da — De a t n i ia o La o a oy, a gs a c rHo p t l Na jn J a g u 2 0 0 Chn ) b r tr Jin uC n e s ia , n ig, i n s 1 0 9, 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
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
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4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10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
康宇医疗表示血球仪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血球仪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今天主要主要讲一下血球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什么是血小板呢,康宇医疗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
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血小板的确很小。
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
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
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
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康宇医疗生产的血球仪,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增强诊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减少误诊漏诊,得到了当地医院、诊所、医务工作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