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合集下载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光化学方法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实验研究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年(卷),期】2008(21)2【摘要】目的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程度,观察该方法对淋巴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随机选择捐献的全血将从中收集的淋巴细胞悬浮于核黄素终浓度为50μmol/L的1640缓冲溶液中,注入PVC透光转移袋内(440nm处透光率为80%),用400—500nm的可见光照射,照射量为8.8J/ml;对照组:为相同来源、悬浮于不含核黄素的1640缓冲溶液中、未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

以植物血凝素同步刺激2个组的淋巴细胞,用MTS非放射性细胞增殖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酶标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周期变化(RPT-lymphocytes)。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经过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后的淋巴细胞(RPT-lymphocytes)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为(99.21±1.06)%,淋巴细胞IL-1β、-2、-6、-8及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比对照组细胞分别降低了(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及(98.82±1.42)%、100%;实验组S期细胞占0.73%,对照组S期细胞则占32.5%。

结论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方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活性,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提示该方法可能是预防TA-GVHD的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核黄素;光化学;淋巴细胞灭活;细胞因子;植物血凝素;TA-GVHD【作者】崔振玲;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血液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市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3;R454.2【相关文献】1.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J], 钟涛;沈继龙;许伟;张循善;卞茂红;杨鹏2.人重组蛋白PDCD5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并促进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 [J], WANG Wanlin;MAO Chun;XIAO Juan3.人参根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自噬、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李芳宇;齐滨;边帅;赵月;卢姝言;王佳雯;赵大庆4.不同来源Lfcin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影响的对比研究 [J], 赵宁;许晓曦;张艳杰;张书义5.高瘦素影响小鼠细胞因子分泌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J], 李旭东;孙立江;王占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效果, 并用流式 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 白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浓度 5 m l L 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 6 2J・ l 紫外光 0I o ・ x . m 核黄素结 合紫外光照射可 以有效灭活细菌 , 而单采血
照射 8~1 i, 0mn 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 活至 <12 g F / 。结论 .2l C U ml o

8 0・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 et a o r a 2 1 a ;5 1 n u Mei d P am cui l un l 0 1Jn 1 ( ) aa c J
核 黄 素 结 合 紫 外光 灭 活 血 小板 细 菌 及膜 糖 蛋 白的变 化
卫玉芝 , 许 伟, 钟 涛, 张循善
( eat etfTas  ̄ n Te Dp r n rn ui ,h m o f o
£ f l t o i l A hi dcl n e i , e i 2 0 2 ) A i e H s t n u i i rt Hf 30 2 i f a d pa o f Me a U v sy e
b o d a d UV l h su e l mi ae te b o d b g b f r h a t r i r a a u e . h n cia in efc so ih ls r ra b n i t g wa s d i u n t h l o a , e oe t eb c ei t e sme s r d T e ia t t f t f l a t w v o e UV l t u i g p —
t t t me rn l o rt n . eh d 5 0 p o ・ r o a i ( 4 m ) a d e e a h rs lt e ( 2 1 bo d b g e s mba eg c po isM to s 0  ̄ l L i f v 1 1 w sa d d t t p eei pa l 1 5 m ) l a , e i y e m bl n oh s et o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中的病毒及抑制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安徽 医科 大学学报
A c t a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Me d i c i n a l i s A n h u i 2 0 1 4 J a n ; 4 9 ( 1 )
・1 3・
核黄 素联 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悬液 中的病毒及 抑制细胞 因子 的实验研 究
A n h u i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H e f e i 2 3 0 6 0 1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t a i n t h e h i g h l y p u r i i f e d t a c h i z o i t e s w i t h o u t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o f h o s t c e i l s a n d l o s s o f p a r a —
因子含量无显著变 化。结论 核黄 素结合紫 外光 照射可 以
2 0 1 3—1 0—1 4接 收
有效灭活血小板 中病毒 , 抑制血小板保存 中自细胞释放细 胞 因子 的能力 , 而单采血小板体外诸参数和阴性对照 比较无 明
显差异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 3 0 9 4 0 0 6 7 )
R 4 5 7 . 1
因子 ; 植 物凝 集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1 4 ) 0 1— 0 0 1 3— 0 5
沈继龙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 生 导师 , 责 任作 者 , E — m a i l
s h e n j i l o n g 5 3 @1 2 6 . c o n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刘鸿;莫琴;马荣钠;贾尧;伍晓菲;王迅【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24(26)1【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为建立血浆中污染细菌的灭活方法提供备选条件。

方法随机选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新鲜冰冻血浆,按照处理方式将实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只添加菌液但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第二类为只添加菌液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光照组,第三类为添加菌液与核黄素并接受光照处理的实验组。

其中实验组根据核黄素浓度又细分为50、100、150和300μM的核黄素浓度组。

光照组和各核黄素浓度组分别接受420 nm可见光的光照处理,每轮光照的光照强度分别为50 mW/cm^(2)、75 mW/cm^(2)和100 mW/cm^(2),光照时间为55 min(分别在25、35、45和55 min取样检测),光照结束后通过细菌培养评估不同核黄素浓度与可见光光照强度对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结果在420 nm光照55 min后,各核黄素浓度下大肠杆菌浓度分别下降了1.7~3.5 log(50 mW/cm^(2)),2.8~≥4.4 log(75mW/cm^(2)),4.0~≥4.7 log(100 mW/cm^(2))。

其中,高强度的光照(100mW/cm^(2))协同高浓度的核黄素(150μM和300μM)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大肠杆菌的浓度达到4 log以上。

而光照强度的增加与核黄素浓度升高也会增加对大肠杆菌的处理效果,两者与大肠杆菌处理效果之间也呈正相关。

结论在420 nm波长、光照强度75 mW/cm^(2)、核黄素浓度为150μM和300μM时,核黄素可见光照射方法对血浆中大肠杆菌具有最理想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血浆中污染的大肠杆菌浓度。

【总页数】7页(P29-35)【作者】刘鸿;莫琴;马荣钠;贾尧;伍晓菲;王迅【作者单位】上海市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相关文献】1.不同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杜氏盐藻psbA基因表达的影响2.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硝氮浓度下龙须菜对无机磷吸收的影响3.晴天和阴天不同光照强度对小头鲔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4.不同地区人群血浆标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抗体谱差异分析5.不同氧环境下维生素C对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大肠杆菌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卫玉芝;许伟;钟涛;张循善【摘要】Aim To explore a photochemical method using riboflavin plus UV light that can inactivate selected model bacteria and to detect its membrane glycoproteins. Methods 500 μmol · L -1 riboflavin(14 ml)was added to the apheresis platelet(125 ml)blood bag,then modelbacteria(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TCC12228 and 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were added to apheresis platelet, and broadband UV light was used illuminate the blood bag, before the bacteria titer was measured. The inactivation effects of UV light plus riboflavin for bacteria was studied. The impact of a new technology for pathogen reduction based on riboflavin plus illumination at 6.2 J ·ml -1 on function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T was evaluated. Its GP CD62p and PAC-1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With a riboflavin concentration of 50 μmol · L -1 and UV light 265 ~370 nm intensity of 6.2 J · ml -1, mode bacteria in apheresis platelet blood bag could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1.22 logCFU/ml in 10 minutes. Conclusions Riboflavin plus ultraviolet light could significantly inactivate selected bacteria. Its membrane glycoproteins CD62p and PAC-1 was adequately maintained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storage,this was not beyond accepted levels.%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污染菌的效果及其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 ml浓度为500 μmol·L-1核黄素加到125 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浓度的G+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和G-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分别注入上述混悬液中,经(265~370 nm)广谱紫外光(6.2 J·ml-1)照射8~10 min后,测定其浓度,观察灭活效果,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浓度50 μmol·L-1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6.2 J·ml-1紫外光照射8~10 min,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活至<1.22 logCFU/ml.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细菌,而单采血小板的CD62p、PAC-1的阳性表达率和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1(015)001【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核黄素/药理学;光敏感药药理学;细菌灭活;膜糖蛋白【作者】卫玉芝;许伟;钟涛;张循善【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血小板污染细菌的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98~2000年,美国疾控中心、美国输血协会、美国红十字会和国防部进行了一项细菌污染的研究,有104家采供血机构参加了调查,发放了单采血小板 1 804 725U以及混合血小板1 033 671 U,发生细菌污染 29例,其中 6例死亡。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

核黄素的研究历程核黄素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光色素,另外一部分为具有还原性的核糖。

常温下,核黄素以粉末的形式存在,呈酸性,所以中性、酸性条件稳定。

对于生物机体而言,核黄素是辅酶系统中的重要辅基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活性化合物。

核黄素能促进人和动物机体能量的吸收和铁元素的代谢,缺乏核黄素,这一代谢过程就会受到严重的障碍,最终使机体的生长受到影响。

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对铁元素的需求较大,如果缺乏核黄素,儿童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率则会降低,会引发一系列铁元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生命。

但是机体没有合成核黄素的相关酶,要想得到核黄素,只能从外界摄取,比如蛋、奶、水果、蔬菜等相关食物。

1 核黄素的发展历史上世纪20 - 40 年代,相关学者第一次从动物的卵蛋白中提取出了核黄素,随后,核黄素的研究进入热潮,最终的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是B 族维生素的一种,且其化学结构也被研究清楚了。

机体每天需要合成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化合物,在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离不开酶的参与,尤其是FMN 和FAD 这两种辅酶,恰恰这两种辅酶是核黄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核黄素能促进机体代谢和解毒的过程顺利进行。

2 核黄素的化学结构和名称核黄素的分子式为C17H20O6N4,其M 为376. 36。

系统命名为7,8- dimethy - 10 - ( 1- D - ribityl) soalloxazine。

3 核黄素的理化性质常温下,核黄素呈鲜黄色的粉末,熔点为278 ~282℃; 在水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液中溶解度较大; 显酸性,故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

随着温度的改变,核黄素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会改变。

尤其是在酰胺水溶液中,随着酰胺溶液的浓度增大,核黄素的溶解度也相应增大。

在石蕊溶液中,核黄素显中性,在水溶液中,核黄素显弱酸性,PH 约为6,并有较强的绿色荧光,在波长565nm,依据核黄素的这一性质,可以检测食物中核黄素的含量。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

背景技术血液病原体灭活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

血液病原体灭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或病毒核酸受到破坏,让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血液灭活技术常见的方法有巴斯德消毒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混合物(S/D)法、膜过滤法、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等。

其中,亚甲蓝法在国内应用较广,该方法要求亚甲蓝达到足够用量,可亚甲蓝具有残余毒性,处理后的血浆蛋白损失较大。

核黄素光化学法是新型的更为安全的病原体灭活方法,具有灭活谱广、添加剂安全等特性,应用前景更好。

核黄素病毒灭活法是先将一定量的核黄素加入到血液或血液制品中,然后将其放置到紫外光照射环境内,吸收光子能量后,对病毒核酸进行破坏,使病原体丧失复制活性,从而达到病毒灭活的目的。

现有的灭活柜虽然能够杀灭血液中的病毒,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紫外灯在工作时会释放较多的热量,从而使灭活柜中的温度升高,进而对血袋内的血液加热,从而降低了血液的质量。

2、血袋是静止不动,处于血袋中部的病毒并没有受到紫外光的照射,造成血液照不均匀,存在灭活病毒不彻底的缺陷。

3、现有的灭活设备只能单次进行灭活,存在制备量少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制备量大、提高制造效率、防止灯珠烧毁、提高血液质量、光照均匀、操作简单的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核黄素法血液病毒灭活系统,它包括箱体外壳、调温系统、摆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箱体外壳内固设有机架,机架的外壁与箱体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循环通道,机架内且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紫外灯板,紫外灯板内开设有水平设置的腔体,紫外灯板的上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灯珠,机架的左右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连通腔体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调温系统包括风扇I、风扇II、制冷系统、蒸发器、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和出风口温度传感器,蒸发器设置于循环通道内,且位于机架的右侧,制冷系统设置于箱体外壳的下方且与蒸发器经管道连接,风扇I固设于出风口的外侧,风扇II固设于循环风道的顶部,所述出风口温度传感器和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机架的左右外侧壁上;所述摆动系统包括动力单元、摇摆架和活动血袋托架,所述动力单元和摇摆架均设置于机架内,摇摆架设置于紫外灯板的后侧,摇摆架上设置有多个活动血袋托架,活动血袋托架设置于相邻两个紫外灯板所形成的区域内,动力单元固设于箱体外壳的底壁上,动力单元的输出轴与摇摆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摇摆架做左右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控制系统与进风口温度传感器、出风口温度传感器、灯珠、风扇I、风扇II、动力单元、制冷系统电连接。

核黄素与健康_王林静

核黄素与健康_王林静

8 展望IFN-γ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活性因子,以其抗病毒、抗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性,使许多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疾病或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使用I FN-γ治疗后,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基因重组IFN-γ的批量生产,价格低廉效果好的重组IFN-γ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1]来茶云,徐文玉,刑玉琴,等.基因工程干扰素γ气雾剂防治哮喘的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2):114.[2]张胜方,张堂德,邱贤文,等.特非那丁、γ干扰素联合治疗异位性皮炎36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2)85.[3]唐福林,汪国生,李明佳,等.人基因工程干扰素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Ⅲ期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1998,7(6):456.[4]屠文震,苏立德,孙家英,等.γ干扰素治疗系统性硬皮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1):26.[5]熊绍银,吕国明.重组Gamma干扰素治疗慢性肉芽肿和其他疾病[J].中国新药杂志,1994,3(1):17.[6]林剑国,石淑仙.干扰素治疗非病毒性感染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1):515. [7]丁日高.γ干扰素对多药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26(1):52. [8]张志安,金慰鄂.白细胞介素-2及γ干扰素治疗麻风病[J].医学导报,1994,13(3):116.[9]王晓明,沈时霖,王乃礼,等.重组γ干扰素气雾剂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2):91.[10]潘宜人,曹之航,王正旺.重组人干扰素γ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的疗效[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16(4):388.[11]蔡卫民,陈智,陈峰,等.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4(1):21.[12]杨松林,何清濂,林子豪,等.γ干扰素对瘢痕成纤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2):107.[13]马良.干扰素与寄生虫感染[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3):241.(收稿日期 2000-05-30) 核黄素与健康王林静综述 黄亿明审校(广东药学院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教研究室,广东广州510224) 摘 要 综述了核黄素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叙述了核黄素与生长发育、生殖、缺铁性贫血、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的淋巴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的
研究
【摘要】:背景输血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且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必然随之进一步突显;但另一方面输血亦和多数临床治疗方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受血者遭遇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称为输血风险。

虽随着输血相关管理和技术措施的改进,输血风险的发生几率已大幅度降低,但由于输血治疗覆盖面广、使用量大,其个案累计绝对数仍相当大,因此,如何在确保临床输血疗效的同时防范输血风险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输血风险主要由感染性输血风险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两大类构成。

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种病毒及某些细菌、原虫等诸多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而构成感染性输血风险;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则是后果最为严重的免疫性输血风险,一旦罹病,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

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是杜绝感染性输血风险的关键技术,核黄素光化学法(Riboflavinphotochemicaltreatment,RPT)是近年来在血液成分病原微生物灭活研究领域中被密切关注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

现知核黄素能与核酸结合,在光能作用下所发生的后续反应可导致核酸断裂并阻止核酸复制,由于这一原理在逻辑上亦适用于血液制品中淋巴细胞的灭活,因而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兴趣。

用RPT方法灭
活T淋巴细胞以预防TA-GVHD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建立一种事半功倍、能同时灭活病原微生物和淋巴细胞的方法,以简化血液安全处理的程序,避免反复处理对血液成分造成的不良影响。

核黄素作为一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对人体无害的特点。

目的本研究中拟用400nm~500nm波段的可见光替代目前多数研究中使用的紫外光源,减少光源本身对血液成分的不良影响,研究该波段光源所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对淋巴细胞,细菌,病毒的灭活作用,并对其灭活病原体的机理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将含有淋巴细胞或者细菌、病毒的培养液输注入血袋中,再加入核黄素溶液,核黄素终浓度为100umol/L,混匀后将血袋放在控温光照仪中,从血袋上下两侧照射,照射剂量为8.0J/ml~32.0J/ml,照射时温度为4℃。

照射后标本通过淋巴细胞存活趋势,增殖抑制率,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分泌量,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核酸损伤等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的效果和机理;通过大肠杆菌培养,电镜观察,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效果和机理;通过病毒滴度检测(细胞脖浞?,电镜观察和核酸检测分析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对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和机理。

结果可见光激发下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使淋巴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失去增殖特征,导致淋巴细胞死亡。

实验组淋巴细胞对PHA和CD3单抗刺激后的增殖抑制率分别达(99.01±1.30)%和(99.14±1.00)%;RPT可阻止淋巴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和细胞因子分泌,经PHA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分别达
95.09%±2.60%,98.20%±1.64%,98.77%±0.97%,92.30%±11.04%,98.82%±1.42%和100%,经CD3单抗和CD28单抗刺激后,实验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FN-γ分泌量受到抑制达89.13%±14.73%,99.02%±0.72%,94.35%±4.93%,84.41%±19.55%和100%;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后的淋巴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破裂,细胞核聚缩,无DNAladder出现,未检测到磷脂酰丝氨酸发生外翻,无caspase-3蛋白表达,bax基因转录量未增加,bcl-2基因转录未降低,细胞DNA严重损伤,导致一部分淋巴细胞在灭活过程中死亡,另一部分淋巴细胞灭活后进入无序坏死直至死亡。

相同波段内,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分别达6log和5log,使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核酸受到损伤,影响核酸的复制,导致大肠杆菌和sindbis病毒的死亡。

结论1.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淋巴细胞,抑制其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国际首次报道)。

2.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sindbis病毒两种具有指示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国内首次报道)。

3.核酸是核黄素光化学产生病原体灭活作用的主要靶点。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可以同时预防TA-GVHD和输血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并且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核黄素光化学淋巴细胞大肠杆菌Sindbis病毒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病原体灭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457.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综述12-59第一章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病原体灭活方法及进展12-48参考文献34-48第二章核黄素光化学法综述48-59参考文献54-59第二部分实验研究59-135第一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血液及血制品中淋巴细胞效果研究59-88材料59-62方法62-66结果66-79讨论79-84参考文献84-88第二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淋巴细胞机理探讨88-121材料88-89方法89-96结果96-109讨论109-117参考文献117-121第三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研究121-127材料121方法121-123结果123-124讨论124-125参考文献125-127第四章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Sindbis病毒的研究127-135材料127方法127-130结果130-131讨论131-132参考文献132-135结论135-136附录136-137致谢137-139附件139-1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