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血小板E. 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 少量嗜天青颗粒C. 血红蛋白D. 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A. 成熟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织红细胞D. 脂肪细胞E. 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8. 中性粒细胞含有A. 嗜天青颗粒B. 黏原颗粒C. 特殊颗粒D. 异染性颗粒E. 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41.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45.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 核分叶状B. 胞体巨大C.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 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 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 嗜天青颗粒B. 中性颗粒C. 嗜碱性颗粒D. 嗜酸性颗粒E. 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 外周血液B. 淋巴结C. 脾D. 胸腺E. 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03.血液及血发生考题

血液及血发生考题(一)名词解释1.网织红细胞2.单核细胞3.造血干细胞4.血象5.造血诱导微环境6.巨核细胞(二)填空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1)色的为(2);下层(3)色的为(4);中间薄层(5)色的为(6)。
2.血象是检查(1)、(2)、(3)与(4)等变化。
3.血液涂片通常采用(1)或(2)染色法。
4.红细胞少于(1),血红蛋白低于(2)则为贫血。
5.成人外周血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1),女性是(2),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是(3),女性是(4)。
6.成人外周血液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1),其中中性粒细胞占(2),嗜酸性粒细胞占(3),嗜碱性粒细胞占(4),淋巴细胞占(5),单核细胞占(6)。
7.红细胞直径(1),形态呈(2)状,中央较(3)周边较(4)。
成熟红细胞无(5),也无(6)。
细胞质的主要的成分是(7)。
8.红细胞的功能是(1)和(2)。
9.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天。
衰老的红细胞在(2)、(3)和(4)等处被(5)吞噬。
10.网织红细胞是骨髓进入血流(1)成熟的红细胞。
用(2)作活体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3),进入外周血(4)天后,细胞器全部消失。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5),新生儿可达(6)。
11.光镜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1),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又依其(2)的嗜色性分为(3)、(4)和(5)三种。
无粒细胞又分为(6)和(7)两种。
12.中性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分为(1)和(2)两种,前者颗粒含(3)和(4),是属于一种(5)。
后者颗粒中含(6)、(7)和(8)等。
13.嗜酸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含(1)、(2)和(3)。
该细胞吞噬(4)或(5),灭活(6)从而(7)过敏反应。
14.当机体内发生细菌性炎症时,(1)总数增加,(2)细胞比例增高。
当有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3)细胞数增多。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化学成分与临床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血液化学成分含量相对恒定, 仅在一定范围波动。
如正常血NPN含量为 14.28~24.99 mmol/L, 其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约占 NPN的1/2。
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体内物质代谢 状况,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 催化作用 许多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是血浆蛋 白。这些酶分为:血浆功能酶(凝血酶、纤溶 酶)、外分泌酶(AMS)与细胞酶(LDH、 ALT)。
➢ 营养作用 血浆蛋白在体内分解产生氨基酸, 参与氨基酸代谢池,用于组织蛋白合成,修复 损伤的组织,也可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 他含氮物质。
第二节 红细胞的代谢
➢ 在 组 织 , 红 细 胞 内 的 2 , 3-BPG 显 著 增 加 HbO2释放O2供组织需要。
➢ 缺O2时,红细胞内产生的2,3-BPG增加,有 利于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需要。由平原登高 山、或贫血、肺气肿等,红细胞内2,3-BPG 增加,有利于组织获得较多的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运输CO2的形式: (1)物理溶解
➢线粒体内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 ALA) 合酶(ALA synthase)催化琥珀酰CoA与甘 氨酸缩合生成ALA。 ➢ALA合酶的辅酶为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缺乏 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6反应性 贫血。
琥珀酰CoA
甘氨酸
ALA由线粒体转运到胞液。 ALA脱水酶催化 两分子ALA缩合成胆色素原(PBG)。
PBG
在尿卟啉原Ⅰ同合酶(UPGⅠcoynthase) 及UPGⅢ同合酶协同作用下,4分子PBG脱 氨缩合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
血液保存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参数变化

血液保存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参数变化邓梅英;宁芳;蒋利星【摘要】目的观察血液在不同保存时间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含量的变化.方法取2008年5月~2009年2月264份库存红细胞悬液的血标本,分别于6个时间段(4℃贮存0、7、14、21、28、35 d)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比值.结果血液在保存7、14、21 d,其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变化并不明显;而血液在保存了28、35 d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与前三组结果比较明显的下降.Hb、RBC 、HCT三项检测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在体外保存过程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比值随着血液保存的时间延长而减少和降低,尤其是贮存后期的血液.对于急性失血患者、慢性贫血患者和造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输血,应给予保存期较短的血液输注,以提高输血的治疗效果.%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banked blood conversed in different durations. Methods 264 specimens of banked erythrocytic suspension collected from May 2008 to February 2009 were take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the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after grouping and conserving in six different durations (0 day, 7 days, 14 days, 21 days, 28 days and 35 days) under the same temperature (4 celsius degree). Results The changes in specimens which were conserved in 7th day, 14th day and 21th day durations were indistinct. Comparing with the former groups, the mentioned indexes in the latter 2 groups evidently showed a decrease or adecline after 28 and 35 days' conservation. Those indexes were certified by t-test, showing that the consequ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erving blood in vitro,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banked blood decreases or declines, especially those collected in the earlier time, as the time of conservation exten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lood transfusi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hemorrhage, chronic anemia or hematopoietic disorder should be treated with recently banked bloo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18【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安全输血【作者】邓梅英;宁芳;蒋利星【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广西桂林541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心血站,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临床上有80%以上的输血患者需要补充的是红细胞而非全血。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通过比它直径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窦间隙时,发生卷 曲变形,通过之后 又恢复原状,这种 特性称为可塑变形 性。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 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
其生理功能: 1.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2.具有缓冲功能 3.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 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4.免疫和防御功能
血
浆
水: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血 液
8~10%
无机盐(电解质)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称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小分子物质
组织学和胚胎学——血细胞

引 导 学生 联系 嗜碱 性 粒 细胞与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 *结构
与巨噬细胞相联系
胞体直径 14~20µm,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功能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结构
简述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指 出 平常 出血 后可 见 的 为血清
(二)血细胞
血细胞: 55min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数量。
述 各 种血 细胞 形态 结 构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和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25~30%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 (100~300)×109/l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颗粒。
以 小 电影 说明 中性 粒 细
*功能
胞的吞噬功能,结合功能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了解临床上的“核左移,
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酸性粒细胞
*结构 直径 10~15µm,胞质充满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常为 2 叶。 *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
基本内容
关于血的生成描述

关于血的生成描述
血液是人体内至关重要的液体组织,起着运输氧气、养分和细胞废物排出等多种重要功能。
在人体内,血液的生成是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成的,主要发生在骨髓和其他相关器官中。
血液的生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红细胞的生成和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生成。
1、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部位。
红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的造血组织中,其过程称为红细胞生成。
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和分裂的过程,最终转化为成熟的红细胞。
这个过程称为红细胞的血细胞生成线。
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关键因素包括EPO(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元素的供应以及足够的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
2、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入侵。
血小板则起到止血和血管修复的作用。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也发生在骨髓中。
干细胞经过分化和分裂形成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控制,包括细胞因子和荷尔蒙的影响。
总体来说,血液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各种细胞因子、荷尔蒙和充足的营养物质的参与。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其中的干细胞通过分化和分裂过程最终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成分,确保血液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这个过程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任何干扰或异常都可能导致造血系统疾病和相关问题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红细胞的描述哪项正确○
①圆球形②内有细胞器③主要可携带CO 2 ④胞质充满大量血红蛋白
2.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平均值为○
①350万~450万个/mm 3 ②400万~500万个/mm 3
③400万~500万个/cm 3 ④350万~500万个/mm 3
3.成年女性的红细胞平均值为○
①350万~500万个/mm 3 ②350万~450万个/mm 3
③350万~450万个/cm 3 ④350万~500万个/cm 3
4.寄生虫病患者血中哪种细胞可增多○
①淋巴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碱粒细胞④嗜酸粒细胞
5.急性细菌感染的患者血中哪种细胞增高显著○
①淋巴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碱粒细胞④嗜酸粒细胞
6.关于红细胞的描述哪项错误○
①双凹圆盘②胞质内线粒体较多
③细胞膜上含有血型抗原④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7.关于网织红细胞下述哪点不正确○
①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②细胞核很小
③胞质内含残余的核糖体④其数量变化具临床意义
8.关于中性粒细胞哪项错误○
①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②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
③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④有吞噬和杀灭细菌的功能
9.哪种血细胞无细胞核,也无颗粒○
①成熟红细胞②血小板③淋巴细胞④单核细胞
10.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是○
①淋巴细胞②单核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嗜碱粒细胞
11.来源于骨髓幼单核细胞的细胞是○
①单核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嗜碱粒细胞
12.血液中可减轻过敏反应的细胞是○
①血小板②嗜碱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中性粒细胞
13.关于嗜碱粒细胞哪项不正确○
①是数量最少的一种白细胞②涂片上嗜碱颗粒仅见胞质内,核清楚可见
③功能与肥大细胞类似④颗粒内含组胺等物质
14.哪一项不是嗜酸粒细胞的功能○
①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②止血与凝血③减轻过敏反应④破坏寄生虫
15.血涂片上红细胞的直径为○
①6μm ②8μm ③7.5μm ④9μm
16.健康成人血中白细胞的正常值是○
①4000~10000个/ml ②10000个左右/ml
③4000~10000个/mm 3 ④4000~10000个/cm 3
17.有关血小板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①由巨噬细胞胞质脱落而成②有颗粒区与透明区之分
③正常为10~40万个/mm 3 ④在止血与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双项选择题
1.有关红细胞描述正确的有○○
①无细胞核②是终末细胞③直径7.5mm
④胞质内有少量血红蛋白⑤可转变成网织红细胞
2.不含有特殊颗粒的白细胞有○○
①中性粒细胞②淋巴细胞③单核细胞
④嗜酸粒细胞⑤嗜碱粒细胞
3.血液中数量最多与最少的细胞是○○
①红细胞②淋巴细胞③血小板
④嗜喊粒细胞⑤嗜酸粒细胞
4.具吞噬功能的细胞有○○
①血小板②淋巴细胞③中性粒细胞④嗜酸粒细胞⑤嗜碱粒细胞
5.血液中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
①中性粒细胞②嗜酸粒细胞③嗜碱粒细胞④单核细胞⑤血小板
6.有关中性粒细胞的描述哪两项不正确○○
①细胞直径大于红细胞②胞核多呈分叶状③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和中性颗粒
④有减轻过敏反应的能力⑤与凝血功能有关
7.成熟红细胞的特点是○○
①呈双凹圆盘状②中央部分染色浅淡③可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④其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随病理情况而改变
⑤在高渗液中,红细胞可肿胀,破裂产生溶血
8.健康成年男女其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
①10.5~13.5g/100ml ②10.5~13.5g/mm 3 ③12~15g/100ml
④10.5~15g/mm 3 ⑤8~12g/mm 3
9.嗜酸粒细胞○○
①核多分两叶②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③可引发过敏反应
④与肥大细胞功能类似⑤来自骨髓幼单核细胞
10.光镜下区分三种有粒白细胞的主要依据为○○
①胞体大小②核的形态与分叶的多少
③特殊颗粒的大小、染色及分布状况④胞质的染色情况⑤细胞数量的多少
11.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有○○
①红细胞②血小板③脂肪细胞④肥大细胞⑤表皮角质细胞
三、填空题
1.血液由和组成。
2.成熟红细胞无和。
3.血红蛋白具携带与功能。
4.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又可分为与。
5.中性粒细胞的核可为状,与状。
6.中性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有和。
7.中性粒细胞具和细菌的功能。
8.嗜酸粒细胞具和的作用。
9.光镜下,血小板可分为区与区。
四、判断题
1.血清是指血液中的非有形成分,即血液的细胞间质。
2.红细胞具一定的可塑性,在高渗与低渗液中其形态不变。
3.白细胞根据其胞质内有无嗜天青颗粒分成有粒与无粒白细胞。
4.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分解细菌后,其本身也常受损,坏死,成为脓球。
5.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内含物与肥大细胞类似,它的功能也与肥大细胞很相似。
〖HT5”H〗五、简答题 〖HT5”SS〗
1.血液的组织构成特点是什么?
2.血小板
3.网织红细胞
4.血液中的无核细胞有什么?结构与功能如何?
六、论述题
1.光镜下如何区分各种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