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中 性 粒 细 胞
酸性磷酸酶
趋化作用 变形运动 过氧化物酶 杀死细菌
溶菌酶
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 1~ 3 % * 直径约10-15μm * 特征性的双叶核
* LM:大量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鲜红色,
含有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 阳离子蛋白 * EM : 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颗粒内 含电子密度高的长方形结晶体,其周围是一层电 子密度低的基质 *抗过敏、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4.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 25~30%
*呈圆形或卵圆形,小(6 ~ 8 μm,多) 、中 (9 ~12 μm) 、大(13 ~20 μm) 三型 *小淋巴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浅凹, 染色深;胞质较少,环绕核周围呈一窄带, 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 *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若RBC < 300万/μ
l 和Hb <10
g/100ml即为贫血
二、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细胞核和核的形态
(圆形,分叶或其他形状)
胞质颗粒的类型: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
白细胞分类:
特殊颗粒: 分泌颗粒
溶菌酶
吞噬素
有粒白细胞
Granulocyte
血小板 (100~300)×109/L
血像 o 血细胞数目(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o 血红蛋白量
o 血细胞的形态
一、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RBC
(1)数量多, 双凹圆盘状,直径: 7.5μm
A 表面积大
05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双凹圆盘状,7~8.5μ m,厚1.0-2.0μ m,新鲜 单个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呈猩红色,红细胞缗 线。 可塑性,ATP-棘球状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 男性约400万~500万个/μ 1,女性约350万~ 450万个/μ 1。每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100ml,女性约10.5~13.5g/100ml。 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 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
º Ç Ä Ë À ¿ Ê ± Ï Ü ¿ « ® ´ ª ¼ ö Ö ¼ È Ê ´ È Ð Ô ´ õ õ È ¾ Ô ö º À ¼ È ì ´ ä ¾ È õ Î ¢ Î Þ º ì º ì º ì ² Á ó ¿ ² Á ó ¿ ² Á ó ¿
7¡ 9 Ô Å Î « ° Ì Þ ² ¬ Î Þ 7 Ô Å ² ° Ì ¬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 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 成熟阶段 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 Ó ½ ´ º à ± «ù ¬Î Í ø Æ ø Ì ©å ø º ©Ë ø Ö © Ê Ê ¼ Ð Å É Ñ º ³ ¬ Ö Á Ä Á È î Ô ¬« ª ì ©© «Ñ Ü ¦ ² Ð Ð ² Ð ² È É Ö º È º Ö È ó ¡ Î ¬ Î ¬ ¾ « Ê Ë Ê Ë Ê ª £ ¦ m£ ¨Ì © Ô Ê ½ ´ Ô º Ï ø 14¡ 22 Ô Ô Ï Á ² 2¡ 3 > 3£ 4 ¼ ¬Î ì µ © « ° ° µ £ ¬ « ¯ Ó Ô Ó º Ï ø ¬ç ¬ì µ © Ö Ö Ó º Ï ø É Ð ¬ì µ © ½ Í Ó º Ï ø ¬ í ¬ì µ © ´ Î ± É Ê Í Ö º Ï ø ì ÷ ¯ ì µ © ½ º Ï ø ¬ ì µ © ´ Î 11¡ 19 Ô Ô ² Á ² Å ¼ >1£ 2 « ° ° Ö £ ¬ ¼ ø ¯ 10¡ 14 Ô Ô ² ¿ ² Ï Ê Ô 1£ 2 « ° ° Ö é ¬ ø § ¼ ¯ 9¡ 12 Ô « ° Ô Ö Ã ¿ Ï Ê µ Ð ° Â Ü é ø § ü ¡ Ç ¿ Ä Ë « ® Î Þ Ó Ð Ó Ð È õ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在人体中,血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还帮助排除废物并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而在血液中,血细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和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生,构成了人体健康的基石。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组成。
而血细胞则可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富含铁元素的蛋白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红细胞也会携带二氧化碳回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形态特殊,呈现出一个酒庄形状,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在狭窄的血管中流动,并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
接下来是白细胞,它们是身体的一线免疫力量。
白细胞可以分为多个亚种,每种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可以抵御病菌和疾病,清除废弃物和异常细胞。
当身体受到感染或遭受伤害时,白细胞会快速增加,并聚集在受伤或感染的区域,形成炎症反应。
这些白细胞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资源,以保护整个身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理物质的侵害。
白细胞还可以通过吞噬和分解病原体来清除它们。
在免疫系统中,白细胞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是身体抵抗疾病的重要力量。
最后是血小板,它们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片段,负责止血过程。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的区域,并释放出一种称为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物质。
血小板激活因子能够使周围的血小板黏附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同时还能激活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血小板在维持正常止血功能和防止过度出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和相互作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身体的氧气供应和代谢平衡;白细胞则负责抵御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保卫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血小板则能够凝结血液,止血防止过度出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PPT课件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双凹圆盘状,7~8.5μm,厚1.0-2.0μm,新鲜 单个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呈猩红色,红细胞缗 线。
可塑性,ATP-棘球状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
男性约400万~500万个/μ1,女性约350万~ 450万个/μ1。每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100ml,女性约10.5~13.5g/100ml。
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 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
贫血: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 10g/100ml, 。大红细胞贫血>9μm,小红细胞贫 血<6μm。缺铁性贫血中央淡染区扩大。
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性是:
①有很强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 大量增殖;但在一般生理状态下,多数细 胞处于G0期静止状态。
②有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 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
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即细胞分裂后的子代细 胞仍具原有特征,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 持恒定的数量。
小鼠脾集落(spleen colony)生成实验
脾集落生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S),它代 表一个造血干细胞。
近年还发现,造血干 细胞中存在不同分化 等级的细胞群体,如 髓性造血干细胞可分 化为红细胞系、粒细 胞巨噬细胞系、巨核 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淋巴造血干细胞可分 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血细胞发生
2.造血祖细胞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PPT课件
一.血液(blood)
医学课件:血液和血发生

血细胞发生
血液和血发生
Hale Waihona Puke 各 种 血 细 胞白细胞 红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400)
中性粒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嗜酸性粒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嗜碱性粒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单核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淋巴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淋巴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单核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血小板
血涂片 (瑞氏染色, ×1000)
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图
嗜酸性粒细胞超微结构图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透射电镜图
血细胞与血发生精品医学课件.ppt

1、形态:直径7-8.5微米,双凹圆盘状,无细 胞核和细胞器,中央色浅,称苍白区,胞 浆中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Hb正常值
男性:12~15g / 100ml 女性:10.5~13.5g /100ml
2、特征: ① 有一定弹性; ② 膜上有血型抗原; ③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 形态: 直径:14~20微米。 胞核:肾形或马蹄形,染色浅。
染色质粗线网状。 胞质:丰富,灰蓝色, 少量嗜天青颗粒。 E.M:有皱褶和微绒毛,有吞噬泡、溶酶体等。
❖ 功能: 分化为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和造血调控。
5、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20~30%
❖ 形态: 直径:6~16微米,分大、中、小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为主。 胞核:圆形、卵圆形,可有小凹陷; 染色质呈块状,色深。 胞质:少,天蓝色,可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E.M:有大量游离核糖体, 其它细胞器均不发达。
颗粒区:(中央)含血小板颗粒,兰紫色。 E.M:有小管系、微丝、微管
以及血小板颗粒等。
❖ 功能: 参与止血与凝血。
凝血因子Ⅲ(血小板表面)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凝块
止血
三、血细胞发生(hemopoiesis)
(一)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壁的血岛 肝 脾
骨髓
(胚胎13-15天) (胚胎6周-5月)(胚胎4月-永久)
溶血、出血、贫血
3、功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4、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未完全成熟 的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时,胞浆内有染成 兰色的细网或颗粒,是残存的核糖体。
成人:0.5~1.5% 正常值
新生儿:3~6%
05_血液及血发生-PPT课件

病理状态
溶血:血影(ghost) 贫血:RBC数量< 3×1012 /L Hb 含量 < 100g /L
出血:RBC流出血管外。
(二)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 过客细胞 球形,有核、有细胞器。根据有无特殊颗粒: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3% (granulocyte) 终末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0%~1%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30%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RBC) (3.5 ~ 5.5)×1012 个/L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 (4 ~ 10)×109 个/L 血小板(blood platelet,pt) (1 ~ 3)×1011 个/L
白细胞分类计数
3.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核分叶或不规则,胞质含嗜碱性颗粒。 形态结构:
嗜碱性颗粒:蓝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含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等,胞质内含白三烯。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与肥大细胞来自同一种造血祖细胞
4. 单核细胞 (monocyte,M)
形态结构:
最大,核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 染色质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弱嗜碱性,灰蓝色,含少量嗜天 青颗粒。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pt)
形态结构:
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块,双凸圆盘状,受刺激后可 伸出突起;无核,有细胞器。 颗粒区:中央,紫蓝色,有特殊、致密颗粒、溶酶体 血小板颗粒 透明区:周边,浅蓝色,有微丝和微管
人体结构功能学《血液与血细胞发生》课件

C.红细胞少于3.0×1012/L,Hb 含量低于100g/L,称贫血
D. 有一定弹性和可塑性,可变 形通过毛细血管
–血细胞发生
412
复习题
• 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细胞)有哪些?分别说 出其名称、正常值和功能。
血液与血细胞发生
血 液 ( Blood )
一、血液
细胞 (血液的有形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细胞间质 (血浆 plasma)
水 蛋白质(白蛋白、球 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无机盐、酶、激素、 维生素及代谢产物
Wright染色
红细胞 M: 4.0~ 5.0×1012/L
F: 3.5~4.5×1012/L
原始:原红细胞 幼稚: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 成熟:网织红细胞、红细胞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红系
晚幼红
白细胞的发生 原始
幼稚 成熟
粒细胞发生示意图
原粒
早幼粒
粒系
Mb
中幼粒 晚幼粒
小板的发生
课堂小结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 血液
–血细胞分类、结构、功能和正常值
B.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诱发过敏反应
4.淋巴细胞(lymphocyte)
A. 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分大、中、 小。核占细胞大部分,圆 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 色质致密呈块状。胞质很 少,染成天蓝色,含少量 嗜天青颗粒
B.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血小板E. 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 少量嗜天青颗粒C. 血红蛋白D. 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A. 成熟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织红细胞D. 脂肪细胞E. 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8. 中性粒细胞含有A. 嗜天青颗粒B. 黏原颗粒C. 特殊颗粒D. 异染性颗粒E. 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41.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45.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 核分叶状B. 胞体巨大C.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 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 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 嗜天青颗粒B. 中性颗粒C. 嗜碱性颗粒D. 嗜酸性颗粒E. 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 外周血液B. 淋巴结C. 脾D. 胸腺E. 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述无粒白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3.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 D2. C3. A4. E5. E6. D7. E8. E9. B 10. A11. A 12. C 13. D(二)B型题14. D 15. A 16. C 17. B 18. C 19. E 20. B 21. D 22. E 23. C24. A 25. D 26. B 27. B 28. A 29. C 30. E 31. D 32. A 33. C34. B 35. D(三)X型题36. AC 37. BD 38. AC 39. BDE 40. BD 41. AC42. ABC 43. ABC 44. ACE 45. ABCDE 46. ABCDE 47. ABCDE48. ABCDE 49. AD 50. ABCE二、名词解释1.对血液中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查称血象。
2.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有少量残存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可显示残留的核糖体,呈网织状。
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残留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3.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核常呈分叶核,或为杆状。
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特殊颗粒较小,占80%,中性,染为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较大,占20%,染为淡紫色。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杀灭细菌。
4.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橘红色。
电镜下,颗粒呈圆或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长方形结晶体。
颗粒属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芳香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
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等作用。
5.嗜碱性粒细胞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1%。
核分叶或不规则。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匀,染成紫蓝色,并具有异染性。
电镜下颗粒有膜包被,内含肝素、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血岛内。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向多种血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复制。
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7.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失去多方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分化,因此也称定向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无自我复制能力,其数量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补充。
造血祖细胞保持高度的增殖能力,各系细胞的扩增主要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
三、问答题1.有粒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
①中性粒细胞直径约10~12μm。
细胞核呈分叶状,可分2~5叶不等,多见2~3叶;此外也可见杆状核。
核内的染色质颗粒粗大,凝聚成块状,核仁不明显。
胞质颗粒可分为两种:特殊颗粒染为淡红色,较小,约占80%,颗粒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染为淡紫色,较大,约占20%,颗粒内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
中性粒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由血液进入结缔组织中,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时,其数量增多。
②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μm。
细胞核多分为两叶,染色质颗粒粗大。
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为橘红色;电镜下,可见颗粒有膜包被,内含晶状小体,以及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可吞噬异物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以减弱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当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嗜碱性粒细胞直径为10~12μm。
细胞核亦分叶,但常不规则或呈S形,轮廓不清楚。
细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染为深紫蓝色,并具有异染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常遮盖细胞核;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等,白三烯存在于细胞基质中。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2.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①淋巴细胞按其大小可分为小、中、大淋巴细胞,血液内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染色深;细胞质很少,常在细胞周边成一窄缘,嗜碱性,染为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大、中型淋巴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呈椭圆形,胞质较丰富,内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3类。
T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75%,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