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渐过度的气候,地貌变化丰富多姿,以此为基础,植被变化与民族分布,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甘肃省的历史底蕴也异常的雄厚,由于地处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区的交接地带,因此,甘肃这块土地上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史,它一方面凝结着汉文化在边陲地区的独特呈现,一方面也是汉文化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前哨,它更是西部各民族吸收汉文化的地方,因此,甘肃这方土地上曾发生出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首先,由于它地处黄河上游,渭河穿境而过,所以,可以说是这块土地孕育并滋养了华夏文明,陇东和天水地区就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其次,这块土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交流的遗迹,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就是见证,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佛教传向中原地区的历史,纵贯甘肃全境的无数佛教石窟就是见证;它也是汉民族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舞台,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终点都在甘肃,而且军镇和古代兵城散布于甘肃各地;它更是西域各民族展示自身的舞台,藏族的佛教文化,回族的伊斯兰文化,蒙古族、裕固族等二十多个民族,还有古代的各少数民族,如党项、吐谷浑、楼兰,回鹘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迹。最终,所有这一些历史文化的意蕴又汇集为一个点——敦煌,它是历史的凝聚点,也是文化的凝聚点。

在这样一种地理格局与历史底蕴之上,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异常雄厚,而且,这种人文旅游资源与地理格局相呼应,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我们分为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三、陇东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旅游价值

陇东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这得益于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该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地位,是炎黄部落的发祥地,特别是穿越该地区的渭河谷地,是华夏文明早期的栖息地,而且这个地区是甘肃与陕西与交接地区,也是从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因此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区是以历史积淀与文化遗迹见长。

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心是天水市与平凉市,所依托的重点资源是天水麦积山石窟与平凉道教圣地崆峒山。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保存有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到明清为止的历代石窟149个,雕像7000余尊,壁画1300平米,被寓为“东方雕陈列馆”,其中泥塑最负盛名,与其它三大石窟相比,兼雕兼塑,在艺术传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麦积山所处位置自然风光优美,群峰青翠,温润多雨,植被茂密,称秦州林泉之冠。此山因酷似农家之麦堆而得名,山壁陡峭,佛像依峭壁而雕,加之常年云雾缭绕,佛因云而弥远,云因佛而显辉,颇显佛国之庄严与神秘。这种自然景观与佛像艺术的交融在四大石窟之中是唯一的,加上与之相邻的仙人崖等自然风光景区与其相互辉映,因此它既有文化艺术旅游的价值,也有自然风光游的价值,是这个地区旅游资源的重心所在。

天水本身是历史文化古城,原名秦州,是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城,该城有“羲皇故里”之称,城中有伏羲庙,是国内最早、得到公认的伏羲宗祠,也是海内外华人认祖归宗的圣地。庙内每年的正月十

五与农历五月十三都有大型的祭典活动,现已扩展为伏羲文化节。城杜甫曾居住过的杜甫草堂与颇具规模的道观玉泉观,都具有相当的人文旅游价值,与伏羲庙共同构成天水市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天水互为猗角的平凉市,其重点旅游资源为崆峒山。崆峒山是道教文化圣地,历史悠久,相传为黄帝得道处,山上道观林立,景色怡人,道教文化遗迹与宗教活动是该处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可以与天水共同构成陇东人文旅游资源的骨干。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天水地区与其相邻的陇南地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文资源——三国文化。该地区属于川甘交接地带,正好是三国时期蜀魏交战的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数次伐魏都是在这个地区与魏交战,五丈原、街亭等古战场都在本区。因此,发展三国文化旅游也是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之一。

就人文历史价值而言,陇东地区是最深厚也是最具开发性的,该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展开地,它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的。就其当代旅游价值而言,它可以满足当代人三个方面的人文需要,首先是文化寻根与民族寻根。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对民族起源的追思和民族文化起源的探寻已经成为一个热潮,伏羲文化,八卦文化,对每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炎黄子孙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它们的人文历史价值是超时代的,而对它们的追问与探源,构成了它们在当代的旅游价值。其次,与这种文化寻根相应,大地湾文化遗址又能够满足在文化寻根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考古的要求,这就把文化寻根与上古文化遗迹考古结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两者都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再

加上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特别是三国文化,盛唐文化,使得历史考古与文化的地域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凸现出了这个地区在文化考古与历史考古方面所具有吸引力与潜力,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历史素养的提高,它们势必成为富有当代旅游价值的热点地区。第三,宗教艺术文化资源。特别是麦积山的佛教文化艺术资源与崆峒山的道教文化艺术资源,它们都是极具人文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在宗教上和艺术上,都是久负盛名的名胜之地,它们的当代旅游价值必将随着人文旅游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陇中与甘南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从陇东地区向西北方向前进,我们就到了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市古称金城,是西北地区重工业和商业中心,也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兰州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穿城而过。南面有五泉山,林木蔽天,泉水甘美,景色清幽,是兰州第一胜景。山上有寺庙五座,依山而建,绵延不绝。北面有白塔山,因山上有白塔而得名,山上梵宇遍布,钟声不绝于耳,更有以索靖、张芝作品为核心的兰州碑林,尽收淳华阁帖与西北书法之精萃。登上白塔山顶,兰州全景尽收眼底,白云孤城,落日长河,实为登临休闲之胜地,更兼此山自1958年辟为公园以来,经过兰州人民近50年的不断绿化,山上已林木参天,在植被缺乏的周边环境中,令人感叹人工之奇。山上还有缆车横跨黄河,壮观惊险。近年来,兰州市依黄河沿岸而建成黄河风情线,黄河母亲、搏浪等着名雕塑依河而布,有黄河水车、羊皮筏子漂流等旅游项目,还有回汉群众自发的民歌花儿会。落日时分,夕阳无限;河山相应,灯桥互辉;更有清风拂面,歌声缭绕,黄河风情颇令人心醉。

在兰州周边,还有两处人文胜景,共同构成兰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一是离兰州市区约40余公里的兴隆山,此地是以原始的温带针叶林为主的自然景观,清泉甘冽,古木参天,雪山远立,云气氤氲,各种野生动物时现林中,景观迷人,是感受温带森林、避暑消夏的胜地。除自然景观外,此地还有成吉思汗的陵寝,与之相对的栖霞山上还有清初《西游原旨》的作者刘一明道人的曾主持过的道观,深山访道,颇有“云深不知处”的野意。兰州的另一处人文胜景是居刘家峡水库上游的炳灵寺石窟。该窟始凿于公元420年(西秦建弘元年),是我国所能考证的最早开凿的石窟。“炳灵”为藏语十万之意,其中有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余平米,颇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该窟紧临水库,乘船方可到达,船程约二小时,沿途峭壁林立,奇峰对峙,水蚀与风蚀地貌千奇百怪,素有小三峡之称,湖光山色与石窟艺术相佐相伴,是此处人文景观的特点所在。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版块是地处兰州西南的以临夏市与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地区。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缘,处甘青川三省之间,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人文资源的核心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风情和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愣寺。临夏市是回族集居区,市区建筑富有伊斯兰风格,各色民族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州内还有一些风景区定期有民歌花儿会,是体验西北民族风情的胜地。与之相伴的是相距不远的夏河县拉卜愣寺,该寺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依山而建,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因建筑顶端全部嵌金而显得金碧辉煌。该寺是藏传佛教的学术中心,宗教气息浓郁,宗教艺

术发达,定期有大型宗教活动如晒佛节等,是感受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欣赏藏传佛教艺术的圣地。而且此地紧临桑科草原,游览寺院之后可以信马游缰,夜宿藏包,颇能感受高原山河与草原风光,是体验青藏高原风情与牧民生活的绝好去处。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陇中与甘南地区的特点在于民族风情、高原风光、宗教艺术。它的优势在于,它们围绕省会城市兰州而展开,因此旅游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线路开发成熟。资源的重点在于兰州及其周边富于西北特色风光与人文遗迹,重中之重是拉卜愣寺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将它们与高原风光,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将人文旅游与自然风光游结合起来,这是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就其当代旅游价值而言,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桥梁作用上,它下接陇东,上接河西,具有中介作用,而它自身的当代旅游价值也不容忽视,它自身是对西北人文旅游资源的一个浓缩,兰州是西北城市的代表,穿城而过的黄河可以满足非黄河地区的人对黄河文化的向往,兴隆山可以作为温带原始森林的代表,炳灵寺堪为西北佛教石窟艺术的一个缩影,而拉卜愣寺所代表的宗教文化与高原民族风情也是极富代表性,再加上具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城所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风情,因此对于那些对于西北地区的神秘想作一个概览的人来说,这个人文旅游板块是一个好选择。

五、河西走廊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自兰州向西北方向前进就到了沿河西走廊人文旅游区,该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自古以来西部边陲的重要城市,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必经之路,自古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接处,是

东西贸易的中转站。它的旅游资源结合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石窟艺术、历史考古等,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兰州出发趋车穿越祁连山最南边的山口乌鞘岭,就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乌鞘岭就是传说中的周穆王会西王母处,此地海拔3000余米,草场辽阔,雪山高耸,牛羊遍野,野马成群。入夏时分,油菜花遍野开放,白云、蓝天、雪山、黄花,加之西风古道瘦马之意境,且有古长城踪迹伴随左右,实为领略西部风光之绝佳之处。过乌鞘岭不久就可进入河西走廊。

首先是历史文化古城武威。武威古称凉州,是丝绸之路要塞,也是西部边陲军事重镇和边贸中心。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佛教进入中原的中转站和中心,高僧鸠摩罗什曾长住近二十年译经,市中心的罗什塔和罗什冢是世界佛教徒常往的祭扫之地。该市历史古迹众多,最富特色的是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庙(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建筑群之一,现为博物馆,富藏历代文人题记,举世闻名的西夏碑就收藏其中),还有雷台道观,享誉世界的马踏飞燕(中国旅游的标志)就是出土于此。武威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辟有沙漠公园供游人游玩,是享受沙漠风情的好地方。武威盛产瓜果,农业发达,适于葡萄种植,加上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水质好,因此酿酒业发达,白酒和葡萄酒酿造久负盛名。

沿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就到了丝绸之路重镇张掖,西汉时期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丝绸古道之重镇,西北交通之咽喉。该城的人文景观有黑水国西汉墓群,大佛寺(寺内有中国最大之卧佛)等名胜,该城布局富有边塞军镇特色,城中心为钟楼,四方有城门。

张掖近处的山丹县有着名的山丹军马场,是国内唯一可以看到万马奔腾景象的地方。毗邻的肃南藏族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牧区是张掖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草原风光、裕固族风情和石窟艺术三位一体。游客可欣赏祁连雪峰、草原风光;在裕固族帐篷内,品尝民族餐饮,观看民族歌舞;在草原上骑马游乐,并参观马蹄寺石窟艺术。

出张掖向西可达酒泉市,一路之上可领略戈壁风光、雅丹地貌与海市蜃楼景观,茫茫戈壁,一望无垠,静寂无限,间或有绿洲出现,就是一个小城市,穿城而过,马上又投入到无生命带中。酒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素有“戈壁绿洲”之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酒泉主要名胜古迹有酒泉公园、钟鼓楼、酒泉博物馆、东晋壁画墓等。酒泉公园是一座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迹园林,园里的酒泉原名金泉,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上,泉旁一碑,上书“西汉胜迹”四字,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征匈奴凯旋,返至酒泉,汉武帝派人送来一罐御酒以示慰劳,霍去病不愿独饮,将御酒倒人泉中与将土分享,酒泉也因此得名。酒泉城也是典型的西域军镇格局,现在是一个工业城市,也是一个科技城,现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闻名于世。

自酒泉往西北方向前进,穿越茫茫戈壁,可到达举世闻名的嘉峪关。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麓,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嘉峪关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作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古往今来的军事要塞。嘉裕关城南枕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锁紫如铸铜的马鬃山,南北之间有两翼伸展的长城切断东西走向的河西走

廊。关内外有众多的城堡、烽火台,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号称“天下雄关”,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城设计精巧,建造严谨,关城有东西两城楼、四个角楼等,城墙高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余平方米。东城楼的瓮城外有关帝庙、文昌阁等清代建筑,登城楼可远眺祁连雪山、戈壁瀚海。附近有黑山石刻画像和魏晋壁画墓等多处名胜古迹。

从武威到嘉裕关构成了沿河西走廊展开的人文胜景,雪山、戈壁、沙漠、绿洲等自然风光与古道、残垣、边关、佛国、石窟、古墓为主体的人文风光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民族风情、地域风情,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最能体现西部风情的地区,在这个地区汇集了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只要穿越河西走廊,就意味着既穿越了丝绸之路,也穿越了长城,穿越了边塞,也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到过了河西走廊,就可以说到过了西部。

六、敦煌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敦煌位于甘肃西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北最着名的旅游城市。敦煌石窟举世闻名,敦煌学已成国际显学,其主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经历代增修。窟中主要艺术晶为雕塑和壁画。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有“丝路明珠”之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她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佛教艺术的巅峰。置身于莫高

窟中,佛国之庄严神秘,艺术之俊美崇高,文化之宏大深厚,令人身陷其中,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叹。敦煌除莫高窟外、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等佛教艺术胜地,其他名胜古迹有敦煌故城遗址、白马塔、阳关古城和玉门关,以及汉代烽火台等。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然后是阳关。阳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与玉门关南北呼应,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和通道。唐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阳关随之被废弃,逐渐荒芜并消失。如今只剩下“阳关耳目”墩墩山烽燧孤立于大漠戈壁之上。多数人都是先从唐代诗人王维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首次知晓阳关的大名,而一曲如泣如诉的《阳关三叠》更使阳关成为了绝域荒凉的代名词。如今阳关关城早已湮没,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砂质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米。遗址周围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

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不由自主回忆起丝路上阵阵悠远亘古的驼铃。阳关附近有南湖,也是是西汉以出天马而闻名的渥洼池,和葡萄长廊,风格独特,在这里可以探访当地民俗。阳关与玉门关,在民族文化中饱含深情,是怀古抒怀之绝佳之境。

敦煌的人文景观还有榆林窟值得一览。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现存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敦煌地区的人文价值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100年以来,已经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是西部最具有国际性旅游价值的地方,它的当代人文旅游价值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到过敦煌,那么他的文化之旅就是不完全的。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修养、艺术熏陶问题,它的显赫地位使得它已经成为文化人心目中的圣地,对它的敬仰已经到了宗教的地步,它本身已成为一种愿望,而不是一种价值。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宏观角度来看,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陇东、兰州——甘南、河西走廊、敦煌四大块。各有特色,陇东以人

文历史胜,甘南以宗教与民族风情胜,河西以域外风情与人文历史胜,敦煌以历史与艺术胜。各区又有互补,兰州的人文旅游和甘南的民族风情游结合起来,河西走廓旅游本身和敦煌游也是融为一体的。这就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以敦煌为重点,以天水为支撑,以甘南为辅助的旅游格局,可分为东南西三线。东线:到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以平凉崆峒山为辅;南线:为兰州、临夏、夏河的宗教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以兰州近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辅;西线:经武威、张掖、嘉峪关等历史文化名城到敦煌。现在甘肃省对人文景观的开发,除传统的丝绸之路全线精华旅游线路(西安一兰州(夏河)—嘉峪关——敦煌一吐鲁番——乌鲁木齐)外,还在完善河西“丝路画廊”和“大漠黄河风情”旅游线,并推出了宁夏一甘南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和天水一平凉一庆阳丝路胜迹、黄土风情、寻根朝觐旅游线等。虽然甘肃的人文景观过于分散,基础设施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但其人文旅游资源与价值,无愧为祖国大西北人文旅游的明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