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根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根本原那么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拟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根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消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那么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历史地位:1、艺术性角度2、传统与现代角度3、世界性角度现代文学三条线索:1、战争的背景2、全世界共产主义从兴起到挫折3、发达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和第三世界工业化及民族独立过程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历史转型的时代背景,总结与憧憬,民族自救2、书报业兴起3、思想界的转机,天演论、茶花女王国维:叔本华,尼采哲学:生命本质是欲望和苦难以及对之的解脱,主张文学的非功利性“超然于利害之外,追求自己的一种价值”为艺术而艺术。

内心矛盾冲突,东西方文化、古现代冲突、本质是理智和情感的矛盾。

真正原因:悲剧的性格、心灵冲突,在东西方中无法选择。

4、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20世纪太平洋歌》,黄遵宪:“穷途竟何事,余事作诗人”不以诗人自命,反对拟古;“我书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新事物、新意境《今别离》“所愿君归时,佚乘轻气球”但诗歌艺术思维未变小说界革命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高小说地位,有转型但无彻底变革。

5、苏曼殊的文学创作1909《本事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传统意象,现代情怀,有现代化到来之前的个体孤独感和宇宙沧桑感小说特点:抒情体独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多,心理描写情绪取胜,有抒情性悲剧色彩;主题:死亡和爱情,同时介入宗教领域,打破大团圆结局;三角恋的情节模式,主人公谁都不选,遁入空门,逃避。

女主人公特点:西方奔放型和东方贤惠型,文化冲突化为两种女性的对比。

苏的无所适从不仅因为是和尚,也是对东西方的无所适从。

以文言写就,少新名词,传统意象多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与发展以及五四文化姿态文化思想运动:反传统、个性主义、人的觉醒、启蒙思潮、民族意识、人类意识1、文化思潮核心:启蒙主义、个人主义。

体现:人的觉醒2、彻底反对传统3、文化姿态:激进主义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潮后激进主义走不通;商品化必然结果;国粹主义、“华夏第一”五四文学的精神特质:1、理性主义色彩,对生命、宇宙、自由的思考2、感伤情调:苦闷、孤独、彷徨3、五四启蒙主题:人的发现(妇女、儿童、农民)五四小说类型自我抒情小说:郁达夫:自由人性,返归自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1、老舍短篇小说就文体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瞿秋白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

6、“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合著《汉园集》(1936)。

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8、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9、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0、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11、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和对小说《华威先生》(张天翼著)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14、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15、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16、冯至《伍子胥》17、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18、《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20、《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1分*15=15分)二、名词解释(3分*5=15分)三、简答题(5分*4=20分)四、论述题(15分*2=30分)五、评论(20分)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P4)1949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P4-8)(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P9)(1)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积极评价:①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和冲出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②重视人情和人性,回归人的文学,宗璞的《红豆》;钱谷荣的《论“文学和人学”》(4)是否落实: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该方针起到了积极影响,反右斗争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0)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提出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5.“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P12)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康生诬陷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大毒草”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1. 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P17)2. 三红一创(P17)(1)《红岩》作者:杨益言、罗广斌;主要人物:江姐等。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整理的可能还不到位,大家自己在复习时多注意补充完整。

)1、32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1949年7月12——19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上演“双簧信”的是刘半农、钱玄同。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改良论》。

4、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5、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6、《呐喊》、《彷徨》是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两部小说集。

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的社会现实。

大多数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民中,意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两部小说集子提出了一系列与反封建民主革命密切相关的问题。

7、《呐喊》、《彷徨》的特点:(1)、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2)、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客观的描绘了生活画面,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4)、创造手法的多种多样:《呐喊》、《彷徨》以现实主义为主,以象征主义、浪漫主义为辅。

(5)语言特别。

8、叶圣陶。

9、郁达夫《沉沦》。

10、郁达夫小说特点:(1)、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2)、着重心理描写,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

(3)、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浓郁的主管抒情性。

11、王鲁彦乡土小说。

12、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和潘谟华。

13、闻一多三美理论:三美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和徐志摩。

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以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广电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广电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广电版]一、选择1.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2.《人的文学》作者:周作人3.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汪曾宪4.林语堂:幽默闲适的主张5.《家》人物:最主要人物有高老太爷,觉慧,觉尼和觉新西方6.张爱玲融合参差对照的手法东方7.创造社为文学而文学8.新儒林外史:《围城》9.茅盾:《子夜》、《沉沦》10.冯至:鲁迅称“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京派作家三美主张11.左翼:丁玲李金龙主要诗集12.建国以后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13.艾青的创作风格:独特的意象与主题14.《日出》中的人物15.《原野》中的人物16. 《十四行集》17.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二、名词解释1.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2.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3.《野草》《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 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迅】
1、《文艺与革命》:①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②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③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①“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③战线应该扩大,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④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讲话成为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中国新文学运动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区域沿着同一方向推进。
1、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解放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和工农兵群众密切结合,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短篇小说、街头诗、朗诵诗活动等十分活跃;
【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2、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街头剧。

13、夏衍《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14、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15、洪深《农村三部曲》从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

16、李健吾,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17、李健吾以“刘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如评《雷雨》,评夏衍戏剧。

18、1937年夏衍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作《上海屋檐下》。

(知道写什么)19、30年代中期,田汉《回春之曲》(义勇军进行曲出自其中),曹禺《雷雨》、《日出》、《原野》,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20、周朴园、蘩漪人物形象。

21、曹禺在第三个剧本《原野》中对人性的剖析进一步向心灵深处开掘,是一个在封建宗法思想影响下农民复仇者的心理悲剧。

主人公:仇虎。

22、曹禺的戏剧创作在4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他创作了《北京人》(看剧情介绍)与《家》。

23、《北京人》曹文清与愫方是曹禺倾心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24、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拥有广大读者群。

25、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6、李广田,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友,合出过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27、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8、夏衍,《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录”。

29、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30、鲁迅杂文创作后期,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31、何其芳,以《画梦录》为代表的这些独语体散文,一方面写出了处在边缘状态的青年知识分子孤独灵魂的独语。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32、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3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如何评价?最初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讲话中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

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评价标准上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学要统一战线;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工农兵的文字素养。

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伟大意义:积极:①统一了思想对于革命斗争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②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发展的方向问题,促发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揭开新的一面。

③其发表标志着我党文艺理论、文艺思想的成熟。

为今后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一个丰富。

消极:政治直接操纵文艺,特别提出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眼中剥离文艺创作文艺发展的独立、自由,违背文艺规律,限制了文艺发展。

34、新秧歌剧运动的热潮,孕育与催生子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35、以李季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为代表的解放区“信天游诗派”。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一)36、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沦陷区和延安根据地三类区域。

37、路翎,以中国封建大家庭为描写对象的《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最重要的作品。

胡风说:“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被称为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38、40年代上海文坛:张爱玲39、北方有女作家梅娘,她的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

40、“现代罗曼司”是指以徐峧和无名氏为代表的都市大众传奇小说。

41、《风萧萧》曾有人称1943年为“徐峧年”。

42、无名氏《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这两部小说“以新奇艳丽的书名,风流倜傥的爱情故事,跌宕多姿的人际悲欢,以及迷乱苍茫的哲理思索。

”显示无名氏的独特魅力。

43、沙汀的主要作品是合称“三记”的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淘金记》曾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44、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念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45、(重要)《围城》包含三层意蕴:一、“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二、“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三、“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46、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一举成为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重要作品《金锁记》47、张爱玲小说艺术特点。

①意象化:出现特殊的意象如“月亮”;②语言感官化:语言有色彩,声音,张爱玲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也善于使用色彩传情达意;③意蕴苍凉:苍凉构成张爱玲一生创作的思想底色和情感基调。

张爱玲散文的价值在于:首先,它表现了女作家真切的乱世情结。

其次,她成功地运用“私语”诉说模式讲述自己的心声,造成情真意切、个性丰满的散文境界。

第十九章?40年代小说48、赵树理在解放区小说创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

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49、赵树理小说的总主题: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50、赵树理小说中塑造的两类农民形象和意义: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农村新人。

5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第二十章?40年代新诗52、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群体意志表现突出、艺术主张明确,并且取得较高文学成就的文学流派。

胡风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七月》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七月”派由此得名。

以《七月》、《希望》、《诗创作》等杂志为创作阵地;代表人物:鲁藜、绿原、阿垅、曾卓。

53、九叶诗派(名词解释):九叶诗派是四十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以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九叶集》而闻名;代表人物:辛笛、陈敬容、杜运燮、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杭约赫、唐湜;阵地:《诗创造》、《中国诗歌》;艺术特点:①特别注重诗歌本身审美价值的诗派,要求坚持文学本身的价值和独立的传统,保持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与和谐②追求个人与时代的密切结合,诗歌中既要有凝重的时代沉淀,又要有深切的个人投掷。

54、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55、艾青诗歌独特意象和主题:❖独特意象:“土地”意象:对祖国和劳动者的深沉的爱;“太阳”意象: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主题:①在“土地”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及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②太阳”意象(包括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火焰等)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息的追求。

③“爱国主义”和“追求理想”这两大主题的完美融合,既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交汇,也意味着民族感情与现代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56、穆旦诗歌艺术特点: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57、好一计鞭子58、阳翰笙,历史剧创作《李秀成之死》,刻画出一个鲜活的悲剧英雄形象。

59、陈白尘,三幕正剧《岁寒图》是一首悲壮深沉的知识分子“正气歌”。

三幕讽刺喜剧《升官图》显示出了陈白尘更为出色的讽刺才华。

60、夏衍,《法西斯细菌》将政治宣传与戏剧艺术结合得较好。

主人公俞实夫潜心搞科研。

《芳草天涯》描写了知识分子恋爱婚姻心理。

61、郭沫若,《棠棣之花》、《屈原》(最具有代表性)、《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

62、黄钢,代表作《开麦拉前的汪精卫》,极富讽刺性地凸现了汪精卫虚伪丑恶的嘴脸。

63、40年代,还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杂文流派:“鲁迅风”和“野草”。

64、“鲁迅风”杂文流派(名词解释):其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

1931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941年,“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65、“野草”杂文流派因《野草》得名,《野草》是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

夏衍是“野草”派重要的杂文作家。

66、国统区:梁实秋,《雅舍小品》。

67、沦陷区:张爱玲《流言》和苏青《浣锦集》。

经派、九叶诗派名词解释:因…得名、代表人物、主要刊物、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