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肿瘤是指身体内某些细胞在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后失去正常功能,开始无限制生长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其中,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导致治愈困难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逃逸并在体内迁移并定植到其他器官组织的过程。

转移的细胞数目非常少,但却相当致命。

众所周知,原发灶切除掉后,如果存在转移的情况,此时的治愈几率是非常小的。

因此,对于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研究,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肿瘤细胞转移的机理在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脱落、入侵、迁移和定植。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分级的、单一的过程。

在遗传学机制的控制下,肿瘤细胞从原始良性肿瘤向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发展。

这个过程需要在转录和凋亡机制的控制下进行。

从肿瘤细胞迁移,进一步侵入循环系统(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然后到达机体中的其他组织器官。

此时,肿瘤细胞还能够长期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发病症状。

在合适的时机,肿瘤细胞在器官细胞中定植并开始新的生长。

转移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众所周知,转移相关的基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入侵、定植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某种控制,而且也参与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相关生理过程中。

目前,已经鉴定出很多转移相关基因,如:CD44、RhoD、NOTCH、PKB、CADherin、Vimentin和E-cad等等。

这些基因的表达失调,会导致细胞与结构蛋白的相互组合和动态变化失调,促使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并侵犯到体内的其他部位。

作为肿瘤转移过程中关键转移基因之一,CD44是一个广泛表达于液体肿瘤人群中的分子。

CD44是一种膜分子,用于标识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存在于循环组织中的干细胞,它与肿瘤细胞的转移程度密切相关。

CD44与信号通路相关,可在细胞粘附、细胞移动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CD44在癌细胞与环境细胞(如间充质细胞、免疫细胞)的互动中也显得至关重要。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肿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综述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研究的进展。

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指体内异常细胞的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分裂所形成的一类新生物体,它被视为一类疾病。

肿瘤可以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两种。

恶性肿瘤是指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而良性肿瘤则不会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其形成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有关。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肿瘤发生机制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影响肿瘤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突变(如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以及癌基因的激活等)会导致细胞的失控生长和分裂,从而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过量饮酒、高脂饮食、阳光曝晒等都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3.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对肿瘤的形成有影响。

例如,缺乏运动、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不足等都会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三、肿瘤的发展机制肿瘤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肿瘤的初期阶段、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阶段以及肿瘤的进展和演变阶段。

1.肿瘤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癌细胞已经开始在身体组织中生长。

这个阶段的征兆非常微弱,所以大部分的肿瘤在这个阶段都难以被发现。

2.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阶段在这个阶段,肿瘤继续生长并且开始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

这个阶段的肿瘤通常可以通过临床检查或者影像检查等方法被发现。

3.肿瘤的进展和演变阶段在这个阶段,癌细胞已经向身体的其他部分转移,形成了转移性肿瘤。

这会使治疗难度增加,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四、肿瘤研究的进展现状现在,肿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等。

其中,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的驱动基因和激活信号通路的变化已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肿瘤粘附与转移机制的研究

肿瘤粘附与转移机制的研究

肿瘤粘附与转移机制的研究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会引起对人体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免疫系统的削弱、身体内部环境的失衡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破坏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然而,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中,肿瘤粘附与转移机制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肿瘤粘附和转移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研究进展及发现。

肿瘤粘附的机制肿瘤粘附是肿瘤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黏附作用。

它是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肿瘤粘附是由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和周围环境中的受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其中,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包括整合素、选择素和黏附素等,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肿瘤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黏附作用。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会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黏附能力。

一般而言,肿瘤细胞越具有黏附能力,其恶性程度也就越高。

因此,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肿瘤转移的机制肿瘤转移是指由肿瘤细胞引起的远处器官的转移。

肿瘤转移是引起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侵入周围组织和血管、循环转移和在其他器官中生长的过程。

肿瘤细胞的脱落是转移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涉及到肿瘤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黏附作用。

当肿瘤细胞的黏附力减弱时,它们就会脱离基底膜,从而形成单个的非粘合性肿瘤细胞。

下一步是肿瘤细胞的侵入。

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结构的能力与黏附分子的表达和调控密切相关。

一些肿瘤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可以调控其他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降低肿瘤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力和相互作用。

然后,肿瘤细胞就会进入血管。

在血管内,肿瘤细胞必须依靠黏附分子与血管内壁的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进入其他器官。

最后,肿瘤细胞到达新器官后,必须通过黏附分子与细胞间相互作用,才能够在新器官中生长。

总结肿瘤粘附与转移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进展。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分子机制,并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

1. 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塑起着重要的作用。

ECM是由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的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胶原纤维、纤维连接蛋白和透明质酸等成分。

肿瘤细胞通过调节ECM的合成、分解和重组,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 上皮-间质转化(EMT)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间质细胞样特征的过程。

在肿瘤细胞转移中,EMT的发生使得肿瘤细胞脱离原始的密集连接,获取到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EMT的调控涉及多种关键的分子,如转录因子Snail、Slug和Twist等。

3. 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细胞转移的调控至关重要。

细胞间的黏附、信号传导和细胞外囊泡的释放等机制,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细胞间连接蛋白如整合素和选择素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癌干细胞癌干细胞(C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

CSCs在肿瘤细胞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具有增殖、抵抗药物和侵袭能力。

研究表明,CSCs的特定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识别和定位这些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它们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和机制。

5.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和物质的微环境,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等。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和信号分子可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过程。

总结: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是现代肿瘤学的热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机制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机制

3
血道转移
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远处的器官或组织。
02
肿瘤浸润机制
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的浸润
01
肿瘤细胞通过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破坏组织结构,向 周围组织浸润。
02
肿瘤细胞释放出多种酶和生长因子,刺激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
应,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
肿瘤细胞通过与周围组织的黏附和降解,逐渐扩散到周围组织
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
01
基于对肿瘤浸润与转移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以更 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02
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关键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以抑制 其生长、增殖和转移。同时,需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03
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 胞,有望实现更持久的治疗效果。研究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 标记物,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 法进行攻击,以阻止肿瘤转移。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 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 肿瘤转移。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 减缓肿瘤转移。
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
综合治疗
结合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治 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肿瘤浸润和 转移的风险。
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尽管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然是亟待解决的 问题。
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和治疗效果,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解析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解析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解析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对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形成过程,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I. 癌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发生癌基因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癌基因是指在正常细胞中的突变后,使其失去对细胞分裂和凋亡的正常调控能力,导致细胞无法受到抑制,进而恶性生长形成肿瘤。

常见的癌基因突变包括TP53基因、BRCA1/2基因、RAS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生长信号的异常传递、凋亡信号的抑制以及DNA损伤修复的异常,从而推动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

II.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与肿瘤发生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状态下通过抑制癌基因的活性、维持细胞的正常周期调控以及修复DNA损伤等方式保持细胞的稳定与健康。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肿瘤抑制基因可能会被突变、缺失或甲基化等方式失活,从而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抑制功能,癌基因的异常活化,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III. 遗传突变与非遗传突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还与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密切相关。

遗传突变是指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子代的突变,如家族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非遗传突变则是指在个体的细胞中发生的、不传递给后代的突变,如环境因素引起的DNA损伤等。

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遗传突变和非遗传突变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细胞的DNA损伤累积、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等,推动肿瘤的形成。

IV. 微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有关,还与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密切相关。

肿瘤微环境是指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其分泌的各种信号分子等所组成的环境。

这些细胞和信号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等。

同时,肿瘤微环境也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增加抗药性等方式对肿瘤发生起促进作用。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解析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解析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解析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肿瘤转移常常是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了解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对于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进行解析。

一、转移相关基因的改变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一些特定的基因发生改变,进而促使肿瘤细胞具备转移的能力。

这些基因包括转录因子、增殖和凋亡调控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

例如,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过度表达可以抑制细胞间黏附,并促使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进而转移到其他部位。

此外,凋亡调控因子Bcl-2的上调也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增强相关。

通过研究这些转移相关基因的改变,有助于揭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二、细胞外基质的参与细胞外基质(ECM)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对于肿瘤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ECM通过提供结构支持、调控细胞迁移和侵袭以及激活信号转导通路等方式参与肿瘤转移。

例如,转移相关基因在ECM上的调控和活化,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进一步侵袭并跋涉到其他组织。

此外,ECM中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如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也会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入侵产生影响。

三、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会促使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例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的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度激活的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可导致细胞极化丧失和上皮-间质转化,这些变化会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此外,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NF-κB和JAK/STAT等,也与肿瘤转移相关。

四、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血管生成是指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肿瘤转移的进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也为其提供途径以侵入其他组织。

在肿瘤中,血管生成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成员实现。

BS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进展

BS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进展

BS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进展针对近年来BGS(basigin)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BGS作为一种多种功能蛋白分子,参与炎症反应、胚胎发育、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BSG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机制作用明显,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已成为肿瘤浸润转移等方面的研究焦点,本文现就BS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发现及生物功能作用进行综述。

BSG;恶性肿瘤;细胞;转移doi:10.14033/ki.cfmr.20__.2.0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__)02-0182-03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的一种体现,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恶性肿瘤的并发率大概为0.25%。

随着BGS在恶性肿瘤临床意义和机制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方法。

BSG也称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7(CD147)[1],M6、5F7、OK、Neurothelin、OX-47或gp42,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分子结构中具有免疫球蛋白分子类似的结构域,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 superfamily,IgSF)[2]。

BSG也是一种IgSF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CAM),又称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ducer,EMMPRIN)或者肿瘤胶原酶刺激因子(tumor collagenase stimulating factor,TCSF)。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BGS在恶性肿瘤中的机制作用更加明确,针对BS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BSG的结构BSG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其分子量约为50~60 kU,隶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题"肿瘤转移是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复杂过程"首先’原发肿瘤细胞从原部位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与基底膜(-+,中大分子蛋白黏附"其次’激活细胞合成并分泌各种降解酶类’降解-+及)*+’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中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最后穿过脉管’外渗达继发部位形成克隆’增殖形成转移灶./0"现就其主要方面综述如下#/细胞运动机制与转移肿瘤细胞的迁移由运动因子启动"运动因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传导而引发癌细胞的运动.!0"影响细胞运动及生长的因子有#!肝细胞生长因子1分散因子$234154%#目前的实验研究发现’234154在许多肿瘤尤其在侵袭和转移表型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例如’在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234154及编码其受体的基因+67表达水平高’尤以其侵袭边缘为明显’而在恶性程度较低的星形胶质瘤中234154表达则较低.&0&"自分泌运动因子$8+4%#8+4与细胞膜上的8+49结合可促使8+49磷酸化’从而激活一种百日咳毒素敏感的!蛋白’刺激肌醇代谢’促进癌细胞的运动&肿瘤细胞转移除了需要具备细胞运动能力外’还需要对基底膜进行降解&组织蛋白酶"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与基底膜的降解密切相关.#0&!细胞黏附机制与转移!"#同质型黏附同质型黏附:)#;<=>6?@A$;<76A@A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对黏附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34和B34##通过)34受体可使)#;<=>6?@A和$#;<76A@A磷酸化导致复合体解体!影响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佟玲’王文萍’邢玉庆(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摘要!肿瘤转移是临床肿瘤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其研究较多的是有关其分子机制方面’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迁移’黏附’生长等’每一阶段都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全文介绍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肿瘤转移(运动(黏附(降解中图分类号!9C&D&C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EC/D/C%F(!%%#,%&D%$GHD%&96I6<?;>J?KL?6II KM+KN6;ON<?9KN6I KA BOPK?+67<I7<I@IBQR3S@AL’T8R3T6A#U@AL’FVR3WO#X@AL(!"#$%&%"’()*"+)+&,-*.)/)"+0$12)+34353.)6)+37823+9*+&$$%%&!712)+*,$%&’()*’++67<I7<I@I@I KA6KM7>6P<YK?;<OI6I KM=6<7>@A;<A;6?U<7@6A7IZ87U?6I6A77OPK?PKN6;ON<? P6;><A@IP><[6\66A@A[6I7@L<76=Z+67<I7<I@I@I PON7@DU><I6I’;KPUN@;<76=U?K;6II’@A;NO=@AL;<A;6? ;6NNI<\I;@II@KA’P@L?<7@KA’<=>6I@KA’L?K]7>67;Z^<?@KOI M<;7K?I?6LON<767>6U?K;6IIZ B>6?6I6<?;> U?KL?6II@A7>@I M@6N=@I@A7?K=O;6=@A7>@I U<U6?Z,-./0(1&+A6KUN<IP P67<I7<I@I_PK[6P6A7_<=>6I@KA_=6L?<=<7@KA收稿日期!!""#$!!$"%"修回日期!!"""$"#$!!!"#$%&’"()%*"’"+,细胞的黏附并导致游离!!’()*+,+的增加!近年来发现在缺氧和组织坏死的情况下"细胞可以释放-./#01/!""增加-!’(23*4,+复合体的解体"导致细胞侵袭能力增加和!!’()*+,+在细胞内积累567!8’34*+9等发现无浸润能力的犬肾上皮细胞:;<=有较多的-!<;分子表达"当用抗-!<;的羊抗作用后"其获得了浸润鸡心肌组织的能力!另外"经>(4?’@或:ABA+*@肉瘤病毒转化的:;<=细胞丧失了原有的-!<;表达也获得了浸润能力5C7!!"!异质型黏附!D!DE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细胞间黏附分子FG<H:!B"G<H:!!I$近年来研究发现J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浓度的<;6#可溶性分子片段J称为9<;6#J一般认为它是由细胞膜表面<;6#分子被蛋白酶裂解形成J以多聚体的形式或与其它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清中J恶性肿瘤9<;6#的水平远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已有报道J在黑色素瘤中9<;6#的高表达与转移相关!在胃癌#结肠癌#食管癌中转移组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织!高表达9<;6#的癌细胞可能通过K/H!E与肿瘤细胞浸润密切结合J可以导致癌细胞间黏附力降低J从而使肿瘤细胞容易进入血液! <;6#协助肿瘤的转移发生的机制可能为5L7M当肿瘤细胞出现<;##的变异表达后J某种黏附性的丧失或是改变J即可能成为诱发癌细胞脱离原发病灶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出现转移的一种因素!0*4N*5O7研究肾细胞癌的<;##表达表明J<;##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及肿瘤的进展关系密切! <3(+P等5Q7通过分析一组!C$例胃癌组织<;##"表达情况J发现<;##"阳性表达组的6年生存率为#&D!RJ阴性表达组为C&D#RJ提示胃癌组织<;##"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J阳性表达者的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者!!D!D!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整合素M介导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F-<:S之间的黏附反应!/H=%TA’(B(23*9,A+NB(UV*9S是整合素信号传导的结构基础!/H=!W(9!:HW=及/H=!XG!&=通路都可对细胞骨架调节重组"从而调节细胞的黏附!X(Y,BB,+和<(9证明与/H=直接相连"体外实验表明二者可被/H=或Z4’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骨架!:HX=亦可诱导胞质磷脂酶H! F’@)ANB(9[,’N3A9N3AB,N(9*H!J’XKH!S磷酸化和活化!’XKH!水解甘油磷酸脂"产生花生四烯酸"再经脂加氧酶氧化形成白三烯!白三烯能够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进而影响细胞迁移! /H=!XG!&=通路的产物XG%&"#&X!和XG%&"#"6&X&二者均与细胞骨架重组有关"从而调节细胞的黏附和迁移5E%7!&细胞降解机制与转移肿瘤转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肿瘤细胞对-<:的降解能力!在-<:中8:是阻碍肿瘤转移的主要屏障"#型胶原是8:的主要成分!降解-<:有关的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FXHS可分为尿激酶型FV!XHS和组织型F)!XHS"肿瘤细胞分泌的V!XH是纤溶酶形成的启动物"其作用涉及V!XH受体"V!XH的抑制因子FXHGS 等相互作用及调节5EE7!纤溶酶除直接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外"还可激活金属蛋白酶参与细胞外蛋白水解作用"而XH能够将血纤溶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而溶解纤维蛋白"也可直接降解-<:及基底膜"为肿瘤转移扫清障碍"刺激肿瘤血管生成5E!7!还包括白细胞弹力蛋白酶#组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F::XS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F0G:XS 0G:X是::X的天然抑制物!在细胞外基质中::X和0G:X的失衡已证实与多种病理状态"尤其是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抑制::X活性是抗肿瘤转移的一个新的靶点5E&7!::X在其合成"分泌及降解活性上受到严格的控制和调节!而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X活性增强"则可促进瘤细胞转移!实验证明具有转移能力的瘤细胞系要比非转移的瘤细胞系有更强的降解#型胶原的能力!有证据说明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需要多种基质水解酶协调一致地先后表达"才能使肿瘤细胞成功地完成转移J通过检测一系列不同生物学行为的体外肿瘤细胞系发现0G:X!B[W1H水平在转移性细胞明显低于非转移性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因子和生长因子血管新生是由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精细均衡作用的结果!&%$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括酸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J其中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介导血管生成的作用最强"且其可由许多肿瘤和正常组织产生!既是内皮细胞的丝裂原"又是内皮细胞运动的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S]血管通透因子肿瘤组织中的乏氧#各种细胞因子#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缺失与变异等均可诱导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产生\-./J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后相互作用J从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管腔形成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乏氧促进\-./的显著表达J而癌基因<!Z4’和N6&可正向调节!有研究表明将野生型N6&基因导入细胞后J可抑制\-./的分泌J阻碍大肠癌的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决定作用!另外研究表明"\-./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如大肠癌与乳腺癌细胞中产生的\-./通过抑制<;&#^细胞的成熟"阻止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可能逃避免疫系统的作用5E#7!6细胞凋亡与转移细胞凋亡作为一种重要的位点控制机制参与肿瘤转移过程中的瘤细胞脱离原发瘤!逃避免疫细胞杀伤及其远隔脏器的细胞积累等步骤!且与转移抑制有关’$()"*+,!!转染促进甲状腺癌细胞株#-+,!!!./0$生长!在体外侵袭实验中该细胞株化学趋化性及侵袭能力均加强!对凋亡刺激的反应也下降!但细胞因子1生长因子%甲状腺特异性转录产物及一些影响肿瘤侵袭基因的表达并未改变!提示*+,!!仅通过抑制对凋亡刺激的反应及加强增殖以增加./0恶性表型’23)"*+,!!转染的人膀胱癌细胞株&45677!$1*8$在裸鼠肺中形成多于对照组456++$1+&倍多的肿瘤’该细胞种植于裸鼠膀胱壁引起的淋巴结转移和血性腹水更为明显!这些恶性行为的增加与体外实验模型中停泊非依赖性状态下抗凋亡活性相关!但与生长速率%侵袭和运动能力无关"这些现象也说明转移过程中!*+,!!可能是通过延长不利环境下细胞生存而增强膀胱癌的转移能力’$9)"另外!肿瘤转移还与信号传导%归巢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这说明肿瘤转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研究和探讨其机制!进一步认识肿瘤转移!可为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张润玲: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兰州医学院学报<!%%%!!3&!$=(#>(3:(#)张国新!赵志泉:运动因子与肿瘤转移’;):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9!!#@#A=!%#:($)B5CDEFGF6<4FHF5IF8<455J5B<KH F,:LMNCKOOD5J5P QKNF!H5+EHK RC5SHQ PF+H5C1O+FHHKC PF+H5C FJT DHO CK+KNH5C+!BKHDJ-CFDJ HUG5CO=KVDTKJ+K P5C F C5,K DJ NC5RCKOOD5J5P FOHC5!+EHD+HUG5CO’;):WJH;B5BKT<2???<&X(Y=(&$>(&3:(%)张军!赵志泉!徐顺福: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转移’;):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3@3Y=&#$: (&)张文:’!钙黏蛋白复合体抑癌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Y=$?3>!%%( ())*KQCKJO;<BFCKK,BB<ZFJ/5E[B<KH F,:\DOOK+HDJR HU!G5C+K,,DJVFOD5J=LNDHQK,DF,+K,,O F+]UDCK DJVFODVK NC5N!KCHDKO FPHKC HQK,5OO5P^V5G5CU,DJ!GKTDFHKT+K,,!+K,,FT!QKOD5J’;):;7K,,*D5,<2?_?<2%_X3Y=!#&(>!##9:(9)8F,,FQFJ\L<‘DCUTF+QF,FG a:LPPK+HO5P DJHKC+K,,U,FCFTQKOD5J G5,K+U,K2XW7.B!2Y JU,,GUHFHD5J5J CFTDFHD5J!DJTU+KT NU,G5JFCE PD-C5ODO FJT CKONDCFH5CE DJOUPPD+DKJ+E DJ GD+K’;):;bFH,7FJ+KC WJOH<!%%!<?#X2%Y=9&&>9#2: (_)4DCDG+F[<aFCD5R,U a<7FGOFCD6<KH F,:LMNCKOOD5J5P 7\##FJT GFc5C QDOH5+5GNFHD-D,DHE+5GN,KM+,FOO!FJHD!RKJO+5CCK,FHK SDHQ CKJF,O+FCCDJR DJ NCDGFCE FJT OEOHKGD+ CKJF,TDOKFOKO’;):a+FJT;^C5,bKNQC5,<!%%2<&(X3Y=(%?> (2#:(*)7QFJR8Z<aUJR8b:dC5RJ5OHD+ODRJDPD+FJ+K5P7\##FJT JG!&KMNCKOOD5J DJ NFHDKJHO SDHQ OHFRK!FJT OHFRK".RFOHCD++FC+DJ5GF’;):;aUCR0J+5,<2???<92=!!:("+)BFH,KC Be</U5F,FQHD L:.ODRJF,DJR NFHQSFE PC5G HQK F,NQF(-KHF,FJT F,NQFXVY-KHF,&DJHKRCDJO HQFH K,KVFHKO *+,!!HCFJO+CDNHD5J’;):;*D5,7QKG<!%%2<!93X&%Y= !99(9>!993&:(,,)魏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作用系统与肿瘤转移’;):肿瘤!2??_!2_X!Y=22%:(,-)宋明:尿激酶系统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实用肿瘤学杂志!2???!2&X#Y=&29:(,$)陈华江!王杰军: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_X2Y=!&: (,%)张临友!刘大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转移’;):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X&Y=2&%:(,&)侯力!吕申:细胞凋亡与肿瘤转移’;):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X&Y=!%9>!%?:(,))[U,VD5*<eDOF[<.,PCKT5[<KH F,:d5HKJHDFHD5J5P HQK GF!,DRJFJH NQKJ5HENK5P HQK UJTDPPKCKJHDFHKT./0HQEC5DT +K,,,DJK-E DJOKCHD5J5P HQK*+,!!RKJK’;):WJH;7FJ+KC<2???<_2=?(3>?3!:(,.)8BDEFIK<W8FCF<4ZFGFJFIF<KH F,:0VKCKMNCKOOD5J5P *+,!!KJQFJ+KO GKHFOHFHD+N5HKJHDF,5P QUGFJ-,FTTKC +FJ+KC’;):*CDHDOQ;5UCJF,5P7FJ+KC<2???<9?X2212!Y= 23(2>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