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氏献璧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和氏之璧文言文

和氏之璧文言文

和氏之璧文言文1. 文言文《和氏之璧》的句子和字的翻译选自《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奉而献之厉王2。

厉王使玉人相3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4。

及厉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8,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10曰:“和氏之璧”。

【注释】:1 和氏:一作卞和。

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

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2 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3 玉人:治玉的工匠。

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4 诳(kuang):欺骗。

刖(yue):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

再犯,砍右脚。

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5 薨(hong):诸侯死称为“薨”。

6 泣:一作“泪”。

7 子:你。

奚:何,为什么。

8 题:名。

贞士:精诚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翻译】: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之璧》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和氏之璧》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和氏之璧》全文、注释和鉴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鉴赏】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满心欢喜地拿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叫玉石工匠来鉴别,工匠说:“这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罢了。

”于是厉王大发雷霆,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

多年以后,厉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即位,卞和又跑去献那块玉石。

武王找工匠来鉴别,匠人说道:“这还是一块石头啊。

”这次卞和被砍去了右脚。

后来,武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文王登上了王位,卞和还是想要去献那块玉石,但是害怕遭到和之前同样的下场,于是他抱着那块玉石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连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情,便派人去问他:“天底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多了,为什么你悲戚成这样啊?”卞和说:“我不是为了我失去的双脚而感到难过,而是痛心于这宝玉被当成石头,我的忠心被当成欺诈啊!”武王立即叫人把卞和献的那块玉石找来,命令玉石工匠来雕琢,果然得到一块美轮美奂的玉。

这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一件事物的是非好坏,不会因为人们暂时的认识而改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因此,我们在选择事物、判断事物的时候必须保持谨慎、细致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披沙拣金,发现真正的“美玉”。

初中语文文言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与鉴赏

初中语文文言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与鉴赏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与鉴赏一、《韩非子·和氏》(节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相关评论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

(〔明〕茅坤《史记钞》卷四九)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八一)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

数人共一传,只如一人。

贤才关系国家,从文字章法中错综写出,此史之识也。

(〔明〕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廉蔺传》或分或合,或详或略,真得奇正错综之法,而四人优劣自显。

(〔清〕陈仁锡《陈评史记》卷八)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钟伯敬谓,二人皆古人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

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

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

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当人服耳。

《韩非-和氏之璧》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韩非-和氏之璧》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韩非-和氏之璧》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韩非-和氏之璧》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先秦韩非和氏之璧亦题《和氏璧》、《和氏献璧》。

三年级《和氏献璧》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和氏献璧》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和氏献璧》一等奖说课稿1、三年级《和氏献璧》一等奖说课稿《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

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

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

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

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古诗和氏璧翻译赏析

古诗和氏璧翻译赏析

古诗和氏璧翻译赏析文言文《和氏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注释】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

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翻译】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b/19703。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北师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6 和氏献璧

北师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6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教材分析: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

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教学要求: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1、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

(齐读课题两遍)2、理解“献”、“璧”的意思。

(1)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2)教师小结。

二、新课:(一)质疑: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指名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汇报。

3、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三次)(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次献璧。

(第1自然段)(1)自愿起立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一次献璧,结果如何?(3)指名回答。

(欺君之罪,砍去左脚)2、学习第二次献璧。

(第2自然段)(1)自愿起立读第2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如何?(3)指名回答。

(欺君之罪,砍去右脚)3、齐读第1、2自然段。

4、学习第三次献璧。

(3—5自然段)(1)指名接读3—5自然段。

(2)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3)小组讨论: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a互相交流,读一读。

b指名汇报。

c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和氏献璧(精选4篇)

和氏献璧(精选4篇)

和氏献璧(精选4篇)《和氏献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玉的珍贵和卞和忠诚之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和氏献璧》。

理解“献”、“璧”。

引导学生看题质疑。

二、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先解决。

2、检测字词。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那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4、学生回答,了解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卞和的忠诚。

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体会卞和说的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谈一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作业:把和氏献璧的故事请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细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玉的珍贵卞和的忠实之心。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氏献璧》。

全班一起课文。

二、学生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呢?讨论之后,学生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而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和氏献璧翻译赏析
文言文《和氏献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1璞:含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的玉。

2诳:欺骗。

3刖:砍去脚。

古代的一种酷刑。

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

再犯,砍右脚。

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4薨:古时诸侯死叫薨。

5奚:何,为什么。

6理:去掉玉外层的石质。

7和氏:人名。

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

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8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9玉人:治玉的工匠。

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10 泣:一作“泪”。

11子:你。

12 题:名,叫13贞士:精诚的人。

14遂:于是,就15相:鉴别16使:派遣17及:等到18乃:就19得:得到【翻译】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

厉王
叫玉匠鉴别。

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

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

武王又叫玉匠鉴定。

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

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b/20080,连血也哭出来了。

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