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拓展阅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
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1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说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砚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逻辑学生答)那末,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引见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古诗三首-部编版

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习俗的描绘,但韩翃的这一首传诵最广。
诗歌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的景物,通过“飞”“斜”,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
“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诗歌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情感悲剧,随后便沉浸于对织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
诗中对织女的描绘非常细腻:“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极富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弄”字动态尽出。
这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勤苦。
从“不成章”到“不得语”,隐忍、静默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含而不露,反而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赏析全诗:
这首诗前两句首先描写春天长安城的景色。暮春临近, 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 随风飘拂。后两句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焚火, 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点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景象,由白 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讽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 ( B ),诗中的“牵牛星”指的是( E ),“河汉女”指 的是( F ),“河汉”指的是( D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黄河 D.银河 E.牛郎 F.织女
课后习题解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我体会到了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感受到他们不得团聚 的悲哀。
诗歌结构
牛郎织女——迢迢 皎皎
迢迢牵牛星 织女相思
纤纤 札札 泣涕如雨
诗人慨叹
河汉清浅 盈盈 脉脉
离别相思
诗歌主题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 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 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 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 得团聚的悲哀。
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 乡愁之深。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 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尤其是三、四两句, 写好的书信已经装封好,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 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 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诗人借临行 “开封”的举动,表现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 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结构图示
写景 马诗
抒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苍茫辽远 怀才不遇
借借 景马 抒自 情喻
石灰吟
诗文解读
古代诗歌的一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粉骨碎身/浑不怕,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夸张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平常
题目 不同点事物源自《马诗》 马《石灰吟》 石灰
《竹石》 竹
写法 情感
表面写马,实际是诗人 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 表面写竹子,实际是
借马抒情。
石灰自喻。
诗人以竹自喻。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 不屈的高尚品质。
借竹子的傲气,表达 自己的刚正不阿、铁 骨铮铮。
托物言志
状物 喻人
坚堂 韧堂 不正 屈正
竹石
诗文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凭。 任尔/东西/南北/风。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拟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写字指导
凿 záo
结构:上下 部首:业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业”居上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左 右,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凵”,从左、下、右包围“ ”。
写字指导
焚 fén
结构:上下 部首:火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林”,主体居上半格,左低右高; “火”,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末笔捺较长,捺脚超出上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拓展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古诗《上元夜》,完成练习。
上元夜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1.解释词语。
莫:彻:闻:闲: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A.除夕夜B.中秋节C.元宵节D.端午节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1.不要整,通看悠闲 2. C 3. 且莫催 4. 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5. 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二、阅读古诗《中秋月》,完成练习。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银汉:玉盘: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 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答案:1.银河月亮 2. A 3.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

第3课《古诗三首》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参考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拓展阅读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
【参考答案】
1.B
2.C
3.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4.(1)√(2)X (3)√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