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流派之一,目前学习的人也有很多,关于如何学好孙式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好对动静关系的运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动和静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动与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两者是分不开的。
练习孙式太极拳,一动一静,乃至每一动作的形态、神意,都要有内外两方面的依据。
虽然这个依据,随练拳的深入,其内容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没有依据的动作则是盲练,练习效果要大打折扣。
有人到处教拳,想藏拙,但是这是藏不住的,想装出有内容的神态,更是东施效颦。
诚如孙禄堂先生所言:“观其外而知其内。
”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微的变化去掌握重要的线索。
练习孙式太极拳,从第一个动作——向左转身45度开始,就要有依据,内在的依据是什么,外在的依据是什么,心里要清晰的很,即要说得明白,又要做的清楚,这才是练明白拳。
稀里糊涂地一转了事,这个动作的锻炼效果就白瞎了。
练习孙式太极拳,就要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体味,去研修,弄明白每个动作的内外依据,如此练习才能提升练习的效率。
研修孙式太极拳,断断续续地已有二十余年,但至今也不敢说把每个动作的内外依据都搞明白了,正因为如此,练拳才是个研修、体悟的漫长过程。
更何况孙式太极拳内涵极为丰富、精炼而深灝,岂是智识浅近者能学明白的,非得好学敏求且性合其意者,才能略窥其一二。
所以说,孙式太极拳需要注重量的积累,一年半载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真正的实战技击家,真正的大武术家,对孙式太极拳往往情有独钟,他们能或多或少地体悟到形式简约的孙式太极拳所蕴含的一些精妙的内涵。
不会因为其外形动作的简约,而忽视其极为精妙、深灝的寓意。
练习孙式太极拳既然要内外有据,那么就需要有理论指导和规矩参照,这个理论指导是什么?这个规矩参照又是什么?其最高的原则就是中和,其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极还虚之道。
其基本理论就是“太极拳名称”一文。
拳学大师孙存周

拳学大师孙存周孙存周作为技击领域的一代天骄,其实战范例作为孙氏道艺武学的交手艺术而被人传诵。
孙存周在切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打法多样,效果奇丽。
如孙存周在与有“臂圣”之称的通背拳某宗师切磋时,因初次交流,对彼打法不熟悉,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闪战技能,采取长伏之法,诱彼意起之即,赚身闪进,其变无兆,以掖掌将彼击卧于地;又如,孙存周在与闻名全国的某八卦拳大师切磋时,因相互熟悉,对方又系长辈,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走控技能,十字环中,以梢制根,使对方完全被制,进不得进,退不得退,发不得发,化不得化,不暴而屈之。
此走控之艺,是将太极之空、八卦之变与形意之实结合至善的一种艺术,融合沾控之灵、走变之妙、压顶之势为一体;再如,孙存周在某著名岳氏连拳及鹰爪拳大师袭击下,则以孙氏拳独到的短接吞吐之艺在化掉对方毒手的同时,将对手凌空扔起置于餐桌之上。
此种吞吐技艺是孙氏拳独有的球劲妙用,是将纵横两个十字套圈与周身之裹翻合成一劲,产生化打同步的立体旋劲;再如,孙存周在与闻名全国的某查拳大师正面比武时,因某有“千斤力”之称,又身材高大,擅长掼跤,则运用孙氏拳独有的冷鞭闪战之艺,倏忽间伏身闪侧,一脚将某踢出门外。
此闪战之要,是以突起之势惊踏死门,迫其调身,在其将动之际,突施远击,击其变势之瞬。
需要启动隐蔽迅疾、变化神速自如、躯体伸缩如鞭;还如,孙存周在与某披挂拳名家交流时,彼谓“形意攀少横劲”。
孙存周曰:“形意纵横兼备,如崩举,看似直劲,实乃直横十字、八方劲共生。
”遂请彼任意进击,在彼进击之瞬,孙存周以崩举纵接横崩,使彼斜扑干地。
彼请再试,孙存周取攻势,在彼接手之瞬,上惊下取,以腿直趟斜顶,将彼横击倒地。
于是彼知孙门形意每一手纵横十字八方劲共生;还有,一次某著名武术家拜访孙存周,其间提出交流推手。
某擅太极拳推手全国知名,曾与全国摔跤冠军马文奎切磋,使马无从施技下手,对形意、八卦也造诣很深。
孙存周与彼搭手之瞬,吞吐于一,使彼摸空,彼两脚竞腾然离地。
孙存周论孙氏内家拳基础训练之进阶二形意拳劈拳

孙存周论孙氏内家拳基础训练之进阶二形意拳劈拳三体式与劈拳三体式起势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
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
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
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
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
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劈拳:第一动作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
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
第二动作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
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
向后转收式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前进,右足随即跟步。
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
形意拳劈拳实战注意要点劈拳的重要在于后手,很多朋友练形意拳都知道有句拳经叫:“如同撕绵”,其劲路就是指此。
真正的拳家交手,都讲距离,这在孙禄堂先生武学著作中有详解,在此不在多论。
拳师是不可猛然前冲,否则会被人以逸待劳。
好拳手是讲究“后发先至”,而且打拳更本就不是打人,而是打空间距离,更本不需要看人,讲究是“一”没有“二”;但如果先下手就有了“二”,“一”是引手。
形意拳的引手和其他门派的引手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实拳本无拳,凡事只是一理,如果道理明白,自然融会贯通。
孙式八卦掌的劲——万勇南

孙式八卦掌的劲——万勇南孙式八卦掌的劲——万勇南孙门八卦掌也强调基本功。
崔师道,没有每天几百上千的单换掌,不可能打好八卦。
每天没有数时辰的走桩,功夫出不来。
单换掌,实际就是一个裹滚,一个起钻,一个落翻。
可这里面含了多少东西,人常不知。
孙存周晚年曾来上海。
某天,崔师陪他到当时的上海百货大楼附近吃早餐,然后到楼的平台上谈拳。
当时上海百货公司的老板,乃是孙存周的记名弟子。
最后,他们往往到复兴公园转转。
公园里有位习练鹰爪功的师傅,开始对孙先生非常客气,递给他一条好雪茄。
孙存周先生晚年喜欢抽烟,见到了很高兴,忙接过含到口中。
那鹰爪师傅假意要点火,手伸到孙先生面门附近时,望脸上就打。
事发突然,周围人,包括崔先生,都惊得呆了。
孙存周先生却只半招的单换掌,一个起钻落翻,出手如电,抢先按在那人脸上。
说,看在您的雪茄份上,我这一掌就不往下打了。
此事发生在公园,当时看到的人极多,见者哗然。
那鹰爪师傅这才真心佩服孙先生的武功。
起是钻,不仅有向上的起,所谓钻,指手臂要有旋劲。
这个简单动作几乎可以接所有上三路的拳,比如一个直拳打来,起钻无需用力,就能很有效的把对方的拳往上引而化掉,同时使其重心上浮,自己的双手却自然到进攻位置,防守中含着严厉的反击。
而若起钻作为进攻的手法使用,可以由下而上,快速击打对方的脸、喉等要害。
向上的钻旋,可打掉敌人的根劲,类似太极里说的“拔根”或者“起根”。
根一断,人就难发出很大劲力。
重心不稳,便好接着下手。
自然的接下落翻。
落是翻,有向前向下的碾劲,手臂内旋,沉肩坠肘。
劲出腿起,肩催肘,肘催手,中宫一带都是你的,爱打哪打哪。
起钻落翻之间,单换掌里还有进步拧腰的动作。
常道:八卦的腿,太极的腰。
其实八卦掌不仅对腿,对腰胯的要求也非常高。
练八卦练对的,在肩到腰胯间会逐渐长出几块肌肉,到落翻时候肩一沉,腰一塌,这些肌肉会明显鼓动。
此长久修炼的结晶,即使从此不练,该肌肉也很难褪去。
若功夫下得深,这些肌肉会和手臂、肩膀、腰胯、腿部的肌肉连成一片,一沉,会有“沉到腰里去”的效果。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在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每个阶段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技击基本功孙存周先生极为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
”他把孙门的基本功总结为六项:一、无极桩,二、三体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单换掌,六、懒扎衣。
后期应该加入双换掌和虎扑二式,此八式构成孙门武学的大要。
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
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圆,打翻浪劲;崩拳如同中平枪,直出直入最难防。
孙门练法上有定步练法,不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还有双足不动,仅靠周身调整两膀发劲的练法。
劈崩是单手,走直线,所练步法为上步、寸步;虎扑为双手法,走曲折,所练步法为践步;孙氏形意从劈拳练起。
三月后自己感觉劲力顺达,周身轻灵。
僵劲已经化去。
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
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练习陈式太极拳必知的知识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
武学大师孙存周手稿较完整版.doc

武学大师孙存周手稿较完整版一.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
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
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
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
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
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
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
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
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
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
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
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苟有道心再参道门。
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二.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氏三体式(入门级)

孙氏三体式(入门级)众所周知,形意拳中的三体式是形意拳重中之重,“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现将孙禄堂所传三体式练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孙氏三体式练法: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面向斜前方,头向正前方,两眼平视,舌顶上腭,口唇虚合,喉头与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手心靠在腿上,两腿直立,膝盖后挺,左足尖朝正前方,右足足跟外撇45度,朝斜前方,足跟靠拢,左脚跟靠住右脚内踝, 二、太极式。
两臂慢慢抬起,,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
手向上抬时,两腿徐徐直立下蹲。
大腿与小腿的夹角以135度为宜,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
此式谓之:一气含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鸡腿:有金鸡独立之型。
龙身:身体三折,有龙之盘叠曲折势。
(大腿根折,膝盖折,脚腕折) 熊膀:两肩下垂与顶头竖項 虎抱头: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态势。
三、三体式。
左足向前迈一步,右足不动,此时人体重心在后足跟内侧,此谓单重。
步子的大小,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而定。
臀部要与后脚跟上下垂直,左腿膝盖要与左脚跟上下垂直。
前腿暗含有向前搓,后腿有暗含向上,向前蹬劲,两膝向内扣,脚跟向外拧劲。
当左足前迈时,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回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向前伸不可太直,肘至手腕成水平状。
左手高不过口,五指张开,虎口撑圆,大指横平,食指直立,掌心内缩,肘尖下垂,两肘有向内裹抱之意,坐腕,大鱼际向外撑。
右手拉至小腹处,大指跟紧靠肚脐,食指向上挑,眼平视左手食指尖。
将神气定住。
练形意拳要知“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叫做外三合,内外三合共称六合。
这里的合,就是指协调一致,劲力相合。
所以,在站三体式时,身子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后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
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
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如今能至是者极少。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
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
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
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
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
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
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
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
三是体力不足。
四是意不知毒。
五是志不能坚。
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
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
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
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
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
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
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
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
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
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
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
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
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
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
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
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
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
“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
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
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
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
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
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
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
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
太极拳开始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
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
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
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
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
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
形相异、意则一,与形似意不同研习孙氏太极拳即要体会其拳式间的形相异而意则一,又要体会拳式间的形相似而意不同。
如懒扎衣与云手,形式不同,但其两式之劲意有相通、相同之处。
又如手挥琵琶与高探马,其形式相似,但劲意不同,用法有别。
孙氏拳的同一式中能化出无穷的劲意,不同式中又能出同一劲意。
故一式一学,皆是学问,需要反复体会。
惟孙氏三拳式极简,而意极深。
孙氏拳的每一个式子都是对拳艺的高度抽象概括,堪称拳学中的经典之最。
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内涵极为丰富,结构极为精妙,劲意变化极多,需要反复体悟研练。
基本要求是能直接体现出虚实严灵、吞吐提按、敷盖对吞、掤捋挤按、采捩钻翻等劲意,并暗含着肘靠之意。
尤要能体悟到俞大猷《剑经》中的“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
”这段话的意境。
如果这些劲意在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中还未能走出来,说明对该式尚未做到基本领悟,需要多加研习,反复体悟之。
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若能入门,应付无规则的街头恶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发力来自哪里呢?发力来自虚空,虚空所以能发力,是来自身上的规矩,身上的规矩则来自拳架子。
要说力源,这就是力源。
真正通透的发力,无不是起自虚空中,任何假借或预示,都将破坏或至少降低发力的质量。
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拳架子,如果没有从拳架子中使规矩上身,即使内心虚无也产生不了通透的发力。
这就是有与无的辨证关系。
所谓有无不立,孤有不立,孤无亦不立,非有无不立而不可。
所以练拳,一要知规矩,二要多练,让规矩上身。
而用时,要忘掉规矩,自虚空而出,因敌成体。
发力如此,打法亦如此。
所以神要蓄,劲要缩,形要正,法要纯熟,明乎顺逆。
一、孙氏无极式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
惟圣人有道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
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大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
)。
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棚捋挤按(原注:坎、离、震、兑八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原注:即乾、坤、艮、),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
以棚拥挤按,采例肘靠言,渭之用。
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
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
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
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
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也。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
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
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律,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
动静不能自知也。
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
若言其静,则心中空空洞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
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联兆。
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
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
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谓之无极形式。
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二、孙氏三体式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
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
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
以后天之形按照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