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案1

合集下载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
度》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不同叙述角度的 特点和作用。
了解叙述角度在文学 作品中的应用。
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 同叙述角度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 同叙述角度的选择对作品的影 响。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实践不 同叙述角度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提高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角度在文学作 品中的运用,增强文学意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 情,培养创新精神。
第一人称叙述
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 读者更加亲近和信任故事,但
限制了叙述的范围。
第二人称叙述
以“你”的视角展开故事,给 人一种对话的感觉,但使用不 当容易让读者感到不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
以“他/她”的视角展开故事 ,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但
容易与读者产生距离感。
恰当选用叙述角度的重要性
总结词
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是本课的难点。
作业二
总结词
实践叙述角度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故事或事件,然后尝试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叙述,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 以实践掌握叙述角度的运用。
作业三
总结词
交流讨论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练习成果,讨论不同叙述角度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以及 不同叙述角度所带来的阅读效果。

《记叙要选好角度》作文讲评原创教案

《记叙要选好角度》作文讲评原创教案

《记叙要选好角度》作文讲评原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记叙文选择角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的能力。

3.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记叙文选择角度的方法和技巧。

2.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的实践。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不同角度进行记叙。

2.如何在作文中突出主题,使文章有深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记叙文知识,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顺序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记叙文选择角度的重要性吗?为什么说“记叙要选好角度”?第二环节:讲解记叙文选择角度的方法和技巧1.讲解记叙文选择角度的基本概念。

2.分析优秀记叙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

(1)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

(2)以空间为线索,描绘事物的空间关系。

(3)以人物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以情感为线索,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第三环节:实践演练1.给学生提供一篇记叙文素材,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构思和写作思路。

3.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全班交流、点评。

第四环节:作文讲评(1)选材是否新颖、独特。

(2)角度选择是否合理、恰当。

(3)记叙顺序是否清晰、流畅。

(4)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

(5)作文主题是否突出、深刻。

2.学生根据讲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以“我的家乡”为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完成一篇作文。

五、课后作业1.以“我的家乡”为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完成一篇作文。

2.阅读一篇优秀记叙文,分析其选择角度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讲评等环节,让学生明白了记叙文选择角度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进行记叙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我”的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恰当选用叙述角度,运用“我”进行记叙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中“我”的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2. 常用的“我”的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3. 如何恰当选用叙述角度,使“我”在记叙文中发挥最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记叙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我”的叙述角度:讲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定义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我”的叙述角度,让学生感受不同叙述角度的魅力。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我”的叙述角度写一段短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如何恰当选用叙述角度:讲解叙述角度的选择与文章主题、情节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恰当选用叙述角度,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修改上节课的练习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我”的叙述角度的写作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八年级上、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记叙文中如何运用“我”的叙述角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和效果。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写作中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1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1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1教案1:《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园丁赞歌》第二课《记叙要选好角度》。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选好记叙的角度,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学会选好记叙的角度。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学会选好记叙的角度。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展示一位辛勤的园丁在花园里劳作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园丁的动作、表情和环境,激发学生对园丁的敬意。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重点讲解选好记叙角度的重要性。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选好角度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让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选好角度进行记叙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要求学生以“我的老师”为主题,选好角度进行记叙。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分享(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大家,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选好角度2. 关注细节3. 表达真情实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人”为主题,选好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录像、讲解知识、例题分析、随堂练习、作品分享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学会选好记叙的角度。

高考作文系列教案: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高考作文系列教案: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高考作文系列教案: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第一篇:高考作文系列教案: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高考作文系列教案: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训练目的]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复习指导]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要求“构思新巧”。

构思时即应当考虑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了解叙述的角度,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呢?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

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审慎、含蓄,让人回味不尽。

《边城(节选)》则得益于作者开阔的视界。

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

《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苏教版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word教案1(1)

苏教版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word教案1(1)

苏教版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word教案1(1)恰当选用叙述角度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2、根据写作需要恰当地选用叙述角度教学重点与难点:1、叙述角度与人称的关系2、为了写作的需要适当转变叙述视角教学方法:讲练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叙事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叙述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阅读以下两段短文:(一)《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二)《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突然一个人闪将进来,在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思考:1、两个小段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哪段是原文?2、原文的叙述角度对体现中心有何作用?二、阅读P64—65“写作指导”部分。

(一)、明确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概念1、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2、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二)、明确第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1、第一段采用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第二段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第一段是原文。

2、第一段写的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由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

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

别人不注意的,他都注意到了。

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

思考:两段文字都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但叙述角度却不尽相同。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及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不同叙述角度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1.4 教学步骤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叙述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讲解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不同叙述角度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一人称叙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2.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一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3.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第三人称叙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的“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是文章线索的承担者。

2. 让学生掌握三种“我”的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多重视角。

3. 培养学生恰当选用叙述角度,使记叙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种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三种叙述角度。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中的“我”的叙述角度,使学生感知和理解各种叙述角度的特点。

2.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培养其写作能力。

3. 讨论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优秀作文样本,以便分析讲解。

2. 准备写作素材,以便学生实践训练。

3. 准备课堂讨论话题,以便组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三种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多重视角)的定义、特点及运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中的“我”的叙述角度,使学生感知和理解各种叙述角度的特点。

4. 实践训练: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写作,培养其写作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写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写作心得。

6.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三种叙述角度的运用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三种叙述角度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中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叙述角度的恰当性,关注其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通过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作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当选用叙述角度
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2、根据写作需要恰当地选用叙述角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叙述角度与人称的关系
2、为了写作的需要适当转变叙述视角
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叙事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叙述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阅读以下两段短文:
(一)《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二)《水浒传》第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茶蔬下饭,突然一个人闪将进来,在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人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来。

思考:1、两个小段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哪段是原文?
2、原文的叙述角度对体现中心有何作用?
二、阅读P64—65“写作指导”部分。

(一)、明确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概念
1、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2、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二)、明确第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1、第一段采用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第二段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第一段是原文。

2、第一段写的是“李小二眼中事”(金圣叹语),由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

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

别人不注意的,他都注意到了。

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

思考:两段文字都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但叙述角度却不尽相同。

那么叙述角度和人称之间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三)、明确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
第一人称“我”属于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可以是有限视角,也可以是全知视角。

(如以上两段)
思考:叙述角度和人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用不同的人称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四)、明确不同人称的不同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情感真实。

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

三、拓展
巧妙设计叙述角度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散文、诗歌以及新闻报道等文学样式。

品味以下各段:
(一)刘再复的《大河,永远的奔流》(节选)
许多少女般柔美的湖泊都干涸了她们的青春,
许多琴弦般的小溪都失去了它们的小夜曲,
许多浪子般的内陆河都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
唯有你,还在奔流着,还在追求着,
还在追求着不朽的抱负和不朽的情侣。

大河,你在永远地奔流着,
你才是真正伟大的!
思考: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达到了面与面、心与心的交流,包括大河的奔流、大河的追求、大河的痛苦,也包括“我”的景仰与崇敬,理解与感慨。

都是旁若无人的私语。

(二)余光中《朋友四型》(节选)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

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

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

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

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

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思考:“从按你门铃的一个个‘他’中选择朋友”这种叙述角度有何特别之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种叙述角度让读者和“你”拉近距离,无隔阂。

让你能看清一个个“他”,细细思索该选择怎样的朋友。

(二)张洁《第二次生命》(新闻背景)
本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感情故事。

女儿张玥琨九岁时不幸患上泌尿系统疾病,几年后发展为"尿毒症"。

从那时起,父亲张珪、母亲王立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女儿活下去。

12年过去,负债累累的父母决心背水一战,捐出自己的肾为女儿实施换肾手术,但遭到孩子姥姥的反对。

1999年3月11日,母亲王利民瞒着自己的母亲神态安然地躺在手术台上,父亲张珪在手术室门口紧张地守候着。

叙述角度鉴赏:以张洁为代表的编导们对有限视角的新闻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胆实践,创作出了《第二次生命》这样的杰出记录片,节目从主人公张玥琨在换肾手术前,做最后一次透析这一事件切入。

叙述者克服了巨大的叙述压力,以平静的姿态,严格保持了和观众及当事人一样的认知速度。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交代了亲属移植肾脏的利弊,第三部分通过父亲术前签字时的压力把悬念继续推进,到最后一部分则以近乎现场实录的方式展现手术的过程,把观众直接推到事件的进程中。

这种观众、当事人、叙述者和事件进程思维一体的有限视角叙述,制造出强烈的命运感和巨大的悬念。

四、写作练习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写作要求:要求以农夫为第一人称改写寓言,品味角度变化,表意亦变化。

五、布置作业:
许多反映战争主题的历史图片,记录了刻骨铭心的瞬间,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

请围绕下面这幅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故事,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
小说
散文全知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诗歌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新闻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