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①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意境,了解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倡导尊重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诗句及其意境。

2. 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2. 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图画,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学习诗句(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古诗十九首》的诗句手册,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诗句,理解其表面意思。

随后,请学生按组为一个诗句选择一个意境,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解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背后意蕴和情感。

3. 学习诗人骆宾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骆宾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向学生介绍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骆宾王及其作品的进一步兴趣。

4. 欣赏诗词(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诵和解读。

鼓励学生在背诵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诗词的意境。

教师通过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解读水平。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所学的诗句和诗人骆宾王的信息。

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2. 诗句解读和朗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合作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了解诗人骆宾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提升。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余映潮猫》。

文章通过对猫的描述,展现了猫的可爱、聪明和灵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猫的特点,学会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打印稿3. 动物图片4. 学生作文本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对猫的认识。

引导学生谈论猫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猫的特点。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课堂展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方式,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讲述者的表现。

5. 写作练习(10分钟)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家的小动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展现小动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猫的特点:1. 可爱2. 聪明3. 灵性观察和描写方法:1. 仔细观察2. 抓住特点3. 生动描写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家中小动物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写作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用心去感悟它们的魅力。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案例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案例
d.探讨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现实意义。
e.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与分析,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及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2.增强文化自信,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朝花夕拾》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它通过讲述童年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散文这种文学形式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著称,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一篇章。它通过对宠物性格的描述,隐喻社会人性,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2.教学难点
a.对鲁迅散文中隐喻和讽刺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解释:鲁迅散文中常含有深层含义,学生需要学会透过文字表面理解其深意。
-教学策略:通过讨论、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隐喻和讽刺,深入理解文章。
b.对《朝花夕拾》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难点解释: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策略:结合历史背景,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c.对鲁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解释:鲁迅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同理心。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情感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朝花夕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让你回忆起童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如何通过散文表达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
优质课教
邓稼先教案是指关于邓稼先的教案。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为中国的核武器和原子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份邓稼先教案的参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邓稼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

2. 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 理解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有谁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谁研制的?
2.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二、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2. 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并进行分析。

三、深入探究
1. 提问:文章中提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你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邓稼先的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归纳总结
1.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探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2.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但其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抵达人性的另一张境界。

要求学生熟读精思,注重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以及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学情分析: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经验、兴趣和情绪是影响其注意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单元也有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为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也为老师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文常,认识课后生字词并且能熟读全文。

2.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4.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的情感四、重难点:重点: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长复杂的情感五、教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六、教具:PPT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课时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一)引入:(1min)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蛇的故事(二)说了又说——作者:(5mi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地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野草》、《坟》(三)我会认读——生字词:(10min)搁(gē)置掷(zhì)脐(qí)憎恶(zēng wù)菩(pú)萨竹竿烦琐土匪(fěi)辫子胸脯(pú)疮(chuāng)疤诘(jié)问寡(guǎ)哀悼(dào)茉(mò)莉书斋(zhāi)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补)骇(hài)破胆掳(lǔ)去惶(huáng)急画舫(fǎng)絮(xù)说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感到很奇怪(四) 解题:(5min)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一个女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课文知识点和描写方法。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春》、《济南的冬天》、《夏感》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课文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描写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体验描写方法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杨震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 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 对邓稼先兢兢业业、 不辞辛劳, 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 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 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 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 它的美 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 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 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 并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归 纳出下列内容: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 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 感染力强。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 2 -
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 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 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 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 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 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 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 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 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 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 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 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 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 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 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 运用蒙太奇手法, 逐 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 形象地表明了对 “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一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 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 指 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四、再读课文,师生互动。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 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 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 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 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段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
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 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 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这一段写得特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对 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和人生追求,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来没有彷徨、 没有 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 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他是我们永恒 的骄傲。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 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著 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课文的重要生字词。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 “任 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 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 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 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 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