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第4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4分)二、答案呈现: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三、评分细则: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答案变通:“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1. 审题能力欠缺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

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 缺乏答题思路“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由原文“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 录》多诬”,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并没有说嫉 妒黄庭坚。 故选D。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答案: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 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阅史有感·文彦博
登高·杜甫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弹铗莫平①言生始美自知事况皆俱真琐长非旅往薄②,,,须只枕有是戈清休③方风容信属鸩是后鸟雄来媒才。④。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 潦倒新停浊酒杯
5、要有自信。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弹铗始知 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平生自况真非薄”得出)
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
优秀卷展示
优秀卷展示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 变化;“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一句,对登楼远眺之 景进行总括评价;联想过往,六朝已成流水,“__________”,不禁产生惆怅 之感。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他忠 孝不能兼顾的窘状。

1.结交,交游,往来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鸿门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 又如:游艺(外出游学,以文交友);游合(交游聚会);游从 (相随同游;交往,特指与长辈交往);游集(从各处来聚集) 2.指孝察,学习。游学,游历 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汪曾祺(1)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2)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3)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

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儿,鱼就熟。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4)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5)王淡人的家很好认。

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匾上写的是“功福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

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6)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7)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

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

“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

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及教师作文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及教师作文

2020年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阅卷分析报告(本报告及作文例文仅供参考)第4、5题评阅细则(诸城阅卷组)第4题【参考答案】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

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4分。

①③各1分,②2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细则】第一个要点,答案只要包含“提出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冲突的问题”,即可得1分。

例如:(1)首先提出问题/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2)首先提出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的问题/论题;(3)首先提出问题论题: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

(三种答法都可以)第二个要点,答案只要包含“从从文创研发和从传播方式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即可得2分(每个角度1分)。

例如:(1)然后分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

(2)然后分析问题,一是供给文创作品要以创意审美为底线,二是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

(两种答法都可)第三个要点,只要答出总结出什么结论,或通过总结表明什么观点,且结论或观点正确即可得1分。

例如:(1)最后得出结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2)最后解决问题,表明“文创的最终意义是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两种答法都可以)其它注意事项:如果考生只笼统作答,如“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则不得分。

如果考生从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作答,而在表述中没有包含上述答案的要素,则不得分;如果考生从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作答,而在表述中包含了上述答案的要素,则按相应要素进行赋分。

【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1.不能独立审题,机械套用原有答题角度,导致答非所问。

2.缺乏对行文思路的准确把握,不能针对“如何一步步展开”来组织答案。

2020年潍坊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一些朋友可能会看过《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好多神,诸如财神、福神等,这也被当作“神话”。

以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话概念。

而学术界的神话概念是不大一样的,学术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

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保佑自己,这类的神的故事,学术界才称之为神话。

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就是说,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是把所讲的神话里面提到的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自己真实信仰的对象。

他们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

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

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

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真的,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

我们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

总之,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

社会文化的那些规范,都是通过神话得到证明、得到肯定的。

因此,神话在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学术界对神话进行严格定义的根本原因。

虚构的故事是无法完成上述社会功能的。

(摘编自陈连山《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材料二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

如何继承与利用好这些遗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神话观仍然有启发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如何“拿来”,关键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批判,继承发展。

以众所周知的女娲造人神话为例,我们怎样看待它?就要辩证分析,学会“拿来”与“扬弃”。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张照片李全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

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

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

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

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

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

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

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

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孔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孔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孔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南帆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

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

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

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

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

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

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

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

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

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

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

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

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

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

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

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

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

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

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

《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

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竞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

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天下服从一尊。

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

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第4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4分)二、答案呈现: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三、评分细则: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答案变通:“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1. 审题能力欠缺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

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 缺乏答题思路“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

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本题4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

4. 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多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

5. 答非所问回答内容不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训练;2.进行答题思路训练;3.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例如分条答题、根据赋分考虑分几条、每条简练概括等;4. 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

第5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5.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6分)二、答案呈现:(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2)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3)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4)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三、评分细则:答案及评分要点: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本点是综合三则材料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加强国家认同)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本点通过材料一推断得出,指向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但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且是谈香港而非台湾)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本点通过材料二得出,指向经济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本点通过材料二、三得出,指向政治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以上四条,每条2分,任答3条即可。

四、学生得分情况: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满分答案:五、问题分析:1.审题不清,未关注到“怎样”二字,泛泛而谈,表达不精准。

2.机械性从原文摘抄句子,缺乏思考,导致多条指向同一角度。

3.审题不清,混淆香港、台湾,滥用“两岸”一词,概念不清。

4.部分学生仍然不分条作答,或者分条意识不强;书写潦草,乱勾乱画。

六、教学建议:1.在复习过程中,在强化建模、规范作答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加强审题训练。

2.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现代文阅读I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

3.指导学生答题时要于文有据,不可天马行空。

4.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

5.答题时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注意卷面书写。

第8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二、答案呈现:“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三、评分细则: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没有作为采分点:一是学生解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二是后面的解释呈现了前面的具体意义。

2、具体采分点:只要学生答出“放弃优越、殷实、富有或阔绰的生活”意思,得1分,“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他人(更多人)不再贫穷”为了美好的中国”意思,得1分,“拒绝高官厚禄”“拒绝金钱诱惑”意思,得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厉行节俭”“清白生活”“节俭朴素”意思,得1分。

四、答题情况:(4分)(3分)(2分)(1分)(0分)五、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训练,文本内容、文章主题是答题依据的两大原则。

2、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语言的表达能力仍然是难点和重点。

3、常见字词却出现错别字,如“厉行节俭”的“厉”写成“历”,“俭”写成“检”等。

4、书写潦草,不工整、不清晰情况依然严重。

第9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二、答案呈现:①实地探访。

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

②解读资料。

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

③重温作品。

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④联想英雄。

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三、试题分析:《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质量描述2“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题应该是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是要求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一步步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两个词告诉学生,作者对方志敏是由浅入深逐步认识和理解的。

学生的答案对此应有体现。

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点,只是泛泛概括了人物特点。

四、评分细则:①参考答案每条2分,有两个要点“资源和手段”“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一个要点1分。

②只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1分。

③“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五、存在问题:(一)题目理解错误,有两种情况:(1)学生理解成“作者如何塑造方志敏这一人物形象”。

此种情况不得分。

①典型的“手法+分析”模式。

(答出类比,并分析,得分。

)如:①景物描写,描写了方志敏的故乡,反映出方志敏的清贫。

②侧面描写,通过当地居民及各种渠道了解方志敏的故事,刻画出清贫、高贵的方志敏。

③语言描写,写出了方志敏的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

④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方志敏临刑前的临危不惧。

②典型的“事例+分析”模式。

如:①通过描绘湖塘村方志敏故居的阔大、古雅,表现方志敏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革命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②通过年轻女子的描述和葛源的照片,表现方志敏自信、决绝,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

③通过讲述方志敏的故事,表现方志敏高贵的品质。

④通过描写方志敏被敌人逮捕后的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他高贵的精神。

(2)学生对题目中“资源和手段”的理解错误。

“资源”理解成文章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表述,酌情给分)“手段”理解成有什么好处或作用,答案中出现“引出下文”“引人沉思”“增强真实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启发”等句子。

此种情况不得分。

如:资源①方志敏的故事,利用方志敏被捕、施政等故事,从而更直观更真实地表现出方志敏为国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

手段:①通过拜访方志敏故居和倾听其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通过与外国人物类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的深度。

(二)学生答案只有“资源和手段”,缺乏对人物品质的分析。

如:①亲自到方志敏的故乡,听当地朋友介绍。

②听方志敏的故事。

③重读《清贫》,了解方志敏。

(三)对人物的品质分析错误。

如:与“牛虻”类比,突出其对“清贫”的坚守。

(四)大多数学生只会从原文中摘录,不会概括。

(只要摘录正确,也得分。

)如:“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学生只会写“来到方志敏的故居”“听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几个女子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的白马王子”。

“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学生只会写“创立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看到方志敏挥手告别的照片”。

(五)个别同学滥用术语,文体不分。

答案中出现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同时有人物分析。

如:①把亚瑟和方志敏进行类比论证,从而突出方志敏为国献身,为人民献身的无怨无悔。

②大量的举例论证,文章层层深入,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而使方志敏的形象更完整。

(六)个别学生不分条作答。

六、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指导,提高学生准确解读题目的能力。

2.加强文本解读训练,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

3.教给学生术语,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术语。

4.在训练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5.进一步强调规范作答,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把答案重点放在前。

第13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4分)⑵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4分)二、答案呈现:⑴(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

(共4分,“至于”“务”各1分,句意通顺2分)⑵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