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反思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椎管内麻醉与镇痛的思考ppt课件

左旋(L)
15±9ng/ml
相同 相同 相同
左布比卡因分布广泛,血浆游离浓度低,毒性小
Groen K, mantel M, Zeijhnans PWM et al. Cardiovascula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ects of intravenous levobu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in sheep[J].A neth Anagl, 1998,86(2):361-366
新型长效局麻药结构
布比卡因分子结构中非对称性的C原子是手征性的中心,从而产生了 一对左旋-和右旋-异构体
右旋布比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右旋/左旋异构体比较
右旋(R)
游离血浆峰浓度
20±11ng/ml
机体清除率
高20%
达最大血浆浓度时间(Tmax) 相同
半衰期(t1/2)
相同
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 相同
ED50:分别为4.8mg和5.9mg ED95分别为5.9mg和8.3mg
两者阻滞效能之比为0.83 (95% CI, 0.69-0.99)
Camorcia M, Capogna G, Lyons G, Columb M.. Br J Anaesth 2004;92:850–3.
Parpaglioni 研究报道
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
ED50
95% CI
5.481 5.229~5.733
7.217~7.827
7.522﹡
﹡
B(mg)
4.277
﹡﹟
4.074~ 4.498﹡﹟
4.305 4.019~4.591﹡
《椎管内麻醉》课件

定位
确定穿刺点位,一般为腰椎L3-L4的 空隙。
穿刺
使用针头穿刺患者脊椎腔并准确定位。
椎管内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1 低血压
药物作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3 腰背痛
穿刺可能引起腰背部不适。
2 头痛
少数患者注射后可能出现持续头痛。
椎管内麻醉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药物泄漏
问题:药物泄漏影响麻醉效 果。
解决方法:通过合理调整注 射速度和穿刺角度来减少泄 漏。
分娩镇痛
对于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椎管 内麻醉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疼痛管理
椎管内麻醉可用于疼痛管理, 减轻术后或慢性疼痛的不适。
结论和展望
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操作技 术和麻醉药物,进一步提高椎管内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
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
手术范围广泛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腹部、骨科等。
特殊人群适用
对于高龄、孕妇等特殊人群,椎管内麻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
快速恢复
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步骤
1
无菌准备
对手术区域和相关器械进行无菌处理,
确保操作安全。
3
注药
4
将麻醉药物缓慢注射至脊椎腔,并观 察患者反应。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欢迎来到《椎管内麻醉》PPT课件!本课件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原理、 适应症、操作步骤、风险与并发症、问题与解决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结论 和展望。
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和原理
1 定义
2 原理
椎管内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至患者 脊椎腔使其实现局部麻醉效果的一种麻醉 方式。
麻醉学.第七章.第五节椎管内麻醉PPT

椎管内麻醉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介绍
利多卡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 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 膜外阻滞。
布比卡因
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长时 间手术,但起效较慢。
罗哌卡因
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 阻滞的特性,常用于术后 镇痛。
药物作用机制探讨
阻断神经传导
局部麻醉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
穿刺部位选择与定位方法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 穿刺部位,如腰椎、胸椎等。
定位方法
采用体表标志、X线、超声等定位方法 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
穿刺技巧
掌握正确的穿刺角度、深度和速度,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影响效果因素探讨
01
02
03
04
患者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并存 疾病等可影响椎管内麻醉效果
。
药物因素
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 注射速度等可影响麻醉效果。
技术因素
穿刺技术、导管放置位置、注 药方式等可影响麻醉效果。
其他因素
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环境温 度等也可对麻醉效果产生一定
椎管内外组织结构关系
01
硬膜外腔
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其内有疏松结
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等。
02
蛛网膜下隙
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
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
03
椎管内外组织结构关系的重要性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介绍
利多卡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 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 膜外阻滞。
布比卡因
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长时 间手术,但起效较慢。
罗哌卡因
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 阻滞的特性,常用于术后 镇痛。
药物作用机制探讨
阻断神经传导
局部麻醉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
穿刺部位选择与定位方法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 穿刺部位,如腰椎、胸椎等。
定位方法
采用体表标志、X线、超声等定位方法 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
穿刺技巧
掌握正确的穿刺角度、深度和速度,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影响效果因素探讨
01
02
03
04
患者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并存 疾病等可影响椎管内麻醉效果
。
药物因素
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 注射速度等可影响麻醉效果。
技术因素
穿刺技术、导管放置位置、注 药方式等可影响麻醉效果。
其他因素
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环境温 度等也可对麻醉效果产生一定
椎管内外组织结构关系
01
硬膜外腔
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其内有疏松结
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等。
02
蛛网膜下隙
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
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
03
椎管内外组织结构关系的重要性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椎管内麻醉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从而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后者包括骶管阻滞。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定义
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1
2
3
7
6
5
4
8
3
穿刺与置管关并发症
椎管内血肿
*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处理
1、严重低血压 麻醉后低血压的定义为:低于术前基础值30%或收缩压绝对值低于90mmHg。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椎管内麻醉前注入一定量晶体液或胶体液可减少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椎管内麻醉时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应视为常规。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发生血压下降,如果病人心率不低于60次/分,提升血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为主,尽量避免使用麻黄素与多巴胺。
*
美国局麻学会2003年抗凝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操作指南:
血小板低于5万/mm3的病人不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停药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置管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应停用低分子肝素后24小时后方可拔除导管。 椎管内导管拔除至少1小时后可使用肝素治疗;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置管)后至少1小时后方可应用肝素; 应用华法令的病人应在停药后5-7天,应用华法令拮抗剂24小后,应用氯比格雷病人应停药8天以上方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率)<1.4,PT(部份凝血酶原时间)>50%时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口服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不视为禁忌,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上述病人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下肢运动情况,如果怀疑有硬膜外血肿的可能,应尽早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影象检查,一旦证明有硬膜外血肿,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防止发生严重不良预后。
*
椎管内麻醉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从而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后者包括骶管阻滞。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定义
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1
2
3
7
6
5
4
8
3
穿刺与置管关并发症
椎管内血肿
*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处理
1、严重低血压 麻醉后低血压的定义为:低于术前基础值30%或收缩压绝对值低于90mmHg。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椎管内麻醉前注入一定量晶体液或胶体液可减少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椎管内麻醉时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应视为常规。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发生血压下降,如果病人心率不低于60次/分,提升血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为主,尽量避免使用麻黄素与多巴胺。
*
美国局麻学会2003年抗凝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操作指南:
血小板低于5万/mm3的病人不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停药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置管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应停用低分子肝素后24小时后方可拔除导管。 椎管内导管拔除至少1小时后可使用肝素治疗;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置管)后至少1小时后方可应用肝素; 应用华法令的病人应在停药后5-7天,应用华法令拮抗剂24小后,应用氯比格雷病人应停药8天以上方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率)<1.4,PT(部份凝血酶原时间)>50%时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口服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不视为禁忌,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上述病人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下肢运动情况,如果怀疑有硬膜外血肿的可能,应尽早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影象检查,一旦证明有硬膜外血肿,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防止发生严重不良预后。
医学课件椎管内麻醉

• 椎管内麻醉在孕妇中的应用需权衡其对胎儿的影响,并注意避免药物过量和过敏反应。
孕妇与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以及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特点。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监测呼吸、循环等生命 体征的变化。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避免药物过量和过敏反 应。
肥胖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 和给药速度。
07
椎管内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 究方向
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开发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具有更强的镇痛效 果和更低的副作用。
研究不同麻醉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更高效 、更安全的麻醉效果。
探讨椎管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泄机制,以制 定更合理的用药方案。
布比卡因
起效慢,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长时间手术或区域阻滞 麻醉。
罗哌卡因
感觉和运动分离,适用于术后镇痛和区域阻滞麻醉。
药物选择原则
要点一
根据手术部位和时长选择药物
例如,腹部手术可选用布比卡因;下肢手术可选用罗 哌卡因。
要点二
根据患者情况和禁忌症调整药 物
例如,高血压患者慎用罗哌卡因;过敏体质者慎用布 比卡因。
椎管内麻醉的优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
椎管内麻醉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导致 严重的不良后果。
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尿潴留等并发症。
02
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肛肠手术
妇科手术
腹部手术、盆腔手术等下腹部手 术
泌尿系手术
骨科手术等
禁忌症
预防
在麻醉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血管状态,以降低低血压的风险。
孕妇与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的椎管内麻醉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以及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特点。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监测呼吸、循环等生命 体征的变化。
新生儿期接受椎管内麻醉时, 应注意避免药物过量和过敏反 应。
肥胖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 和给药速度。
07
椎管内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 究方向
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开发新型椎管内麻醉药物,具有更强的镇痛效 果和更低的副作用。
研究不同麻醉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更高效 、更安全的麻醉效果。
探讨椎管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泄机制,以制 定更合理的用药方案。
布比卡因
起效慢,作用时间长,适用于长时间手术或区域阻滞 麻醉。
罗哌卡因
感觉和运动分离,适用于术后镇痛和区域阻滞麻醉。
药物选择原则
要点一
根据手术部位和时长选择药物
例如,腹部手术可选用布比卡因;下肢手术可选用罗 哌卡因。
要点二
根据患者情况和禁忌症调整药 物
例如,高血压患者慎用罗哌卡因;过敏体质者慎用布 比卡因。
椎管内麻醉的优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
椎管内麻醉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导致 严重的不良后果。
缺点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尿潴留等并发症。
02
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肛肠手术
妇科手术
腹部手术、盆腔手术等下腹部手 术
泌尿系手术
骨科手术等
禁忌症
预防
在麻醉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血管状态,以降低低血压的风险。
椎管内麻醉幻灯片课件

11
自主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从胸腰段脊髓发出,而副交感 神经从颅底和骶部发出。
椎管内麻醉不能阻断迷走神经(第X对脑 神经)
椎管内阻滞的生理反应系交感神经的张 力减弱,和/或副交感神经失拮抗所致。
12
生理反应——心血管表现(1)
原因: 静脉扩张、静脉淤血,静脉回流减少 阻滞水平以下动脉扩张,减少了阻滞水
41
起效
注入试验剂量并逐渐加大剂量 试验剂量:常用含1:20万(0.005mg/ml) 肾
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3ml。如15ugAD入血 管可使HR加快(超过20%)和/或BP升高, EEG显示T波增高超过25%。 简单的回抽,并不能完全避免意外的血管内注 射。 试验量+逐渐增加剂量+每次注药前回抽,可避 免多数的局麻药中毒和鞘内注射的发生。
28
29
椎管内麻醉——体位选择
坐位:容易确认中线,肥胖者优势明显 侧卧位:常用 俯卧位(折刀位):与肛门直肠手术体
位相同,缺点是脑脊液无法顺利流出, 但可进行X-线定位
30
注意调整进针角度
31
椎管内麻醉——解剖入路
正中入路
旁正中入路
32
蛛网膜下腔阻滞
穿刺针 锐头穿刺针 (切割型)
吸暂停和低血压 低位阻滞时也可因低血压致延髓供血不足,
引起呼吸暂停
50
处理:保持气道通畅 保证通气 循环支持
51
蛛网膜下腔麻醉时心搏停止
原因:迷走反射和前负荷下降 预防:预扩容
早期对心动过缓进行抗迷走治疗 必要时使用麻黄素和肾上腺素
52
穿刺针或导管相关并发症
A. 麻醉或镇痛不全 蛛网膜下腔阻滞失败常见原因: 穿刺针移位 穿刺针开口未安全进入蛛网膜下腔 硬膜下注射 局麻药失效 硬膜外麻醉失败原因见前述
自主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从胸腰段脊髓发出,而副交感 神经从颅底和骶部发出。
椎管内麻醉不能阻断迷走神经(第X对脑 神经)
椎管内阻滞的生理反应系交感神经的张 力减弱,和/或副交感神经失拮抗所致。
12
生理反应——心血管表现(1)
原因: 静脉扩张、静脉淤血,静脉回流减少 阻滞水平以下动脉扩张,减少了阻滞水
41
起效
注入试验剂量并逐渐加大剂量 试验剂量:常用含1:20万(0.005mg/ml) 肾
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3ml。如15ugAD入血 管可使HR加快(超过20%)和/或BP升高, EEG显示T波增高超过25%。 简单的回抽,并不能完全避免意外的血管内注 射。 试验量+逐渐增加剂量+每次注药前回抽,可避 免多数的局麻药中毒和鞘内注射的发生。
28
29
椎管内麻醉——体位选择
坐位:容易确认中线,肥胖者优势明显 侧卧位:常用 俯卧位(折刀位):与肛门直肠手术体
位相同,缺点是脑脊液无法顺利流出, 但可进行X-线定位
30
注意调整进针角度
31
椎管内麻醉——解剖入路
正中入路
旁正中入路
32
蛛网膜下腔阻滞
穿刺针 锐头穿刺针 (切割型)
吸暂停和低血压 低位阻滞时也可因低血压致延髓供血不足,
引起呼吸暂停
50
处理:保持气道通畅 保证通气 循环支持
51
蛛网膜下腔麻醉时心搏停止
原因:迷走反射和前负荷下降 预防:预扩容
早期对心动过缓进行抗迷走治疗 必要时使用麻黄素和肾上腺素
52
穿刺针或导管相关并发症
A. 麻醉或镇痛不全 蛛网膜下腔阻滞失败常见原因: 穿刺针移位 穿刺针开口未安全进入蛛网膜下腔 硬膜下注射 局麻药失效 硬膜外麻醉失败原因见前述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幻灯片PPT

用,加肾上腺素可加重鞘内
应用局麻药引起的神经损伤
预防
‹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 方法,预防尤为重要: 1‹ .连续腰麻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的深 度‹ 不宜>4cm,以免置管向尾过深 2.采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最小局麻药 剂‹ 量,严格执行局麻药最高限量 ‹( 1.25-8%)不得>8% 3.选用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 4.注入蛛网膜下腔葡萄糖的终浓度
穿刺、置管、拔管后1小时可应用 2与)皮抗下凝肝、素溶栓联合增加风险
险2)单次腰麻平安 3)预防量12小时后、
< 外 >1穿1)00刺000000单 单位 位//天 天无 ,禁 同忌 静(脉衰肝弱素者,除4治)术疗前量22小4小时时那后么可防止
应用5天以上者必须行血小板测 椎管内阻滞
定,正常前方能应用椎管内阻滞 5)穿刺24小时后,
治疗
1.早期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营 养神经 .2后期高压氧治疗、理疗、针灸、功 能3 锻炼 .局麻药神经毒性引起马尾综合征
者,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较为明 显,需支持疗法以免继发感染等其他 并发症
什么是短暂性神经综合征 T( ransient neurologic syndrom TNS) ?
理缓自解 行缓解
药物 有作用,中度到重度等待自行缓解者用咖
啡治因疗
250mg静脉,或300mg口服,需反复给药口服醋氮酰 胺250mg,每天3次,连续3天
硬膜 1.最有效,适用于严重病症不缓解者。有效
率外>腔
90%,无效可重复1次。2.方法:在硬膜穿破的节 段或下一个节段注入无菌自体血10-20ml。3.一般
治疗
‹ 血管性损伤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损神伤经应影立像即学请检神查经提外示科有会神诊经占位性 在‹迫病 可症以发使生神经8小功时能内得外到科最解大除可神能经的压恢 复
椎管内麻醉教学课件PPT模板图文

椎管内麻醉教学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椎管内麻醉简介 •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学基础 • 椎管内麻醉的方法与技术 •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 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 椎管内麻醉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目录
01
椎管内麻醉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 管内的某一腔隙,使脊神经根受 到阻滞,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 作用的方法。
麻醉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适当的麻醉前用药,如 镇静药、镇痛药等,以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麻醉方法
硬膜外麻醉
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通过阻 断神经根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腰麻
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 阻断神经根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
骶麻
将麻醉药注入骶管腔,通过阻断 骶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循环波动
由于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 抑制作用,导致血压下降或心 律失常。
头痛
由于脑脊液漏出或注入空气等 原因,导致颅内压降低,引发 头痛。
感染
椎管内麻醉操作过程中无菌操 作不严格,导致椎管内感染。
尿潴留
由于麻醉药物对膀胱括约肌的 抑制作用,导致尿液无法排出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04
05
脊柱的曲度
脊柱的韧带
脊柱周围有多个韧带,如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对维持脊柱的 稳定性和防止脊柱过度活动具有重要 作用。
脊柱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生理曲度 ,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缓冲外力 对身体的冲击。
椎管内结构
01
02
03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椎管内麻醉简介 •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学基础 • 椎管内麻醉的方法与技术 •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 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 椎管内麻醉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目录
01
椎管内麻醉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 管内的某一腔隙,使脊神经根受 到阻滞,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 作用的方法。
麻醉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适当的麻醉前用药,如 镇静药、镇痛药等,以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麻醉方法
硬膜外麻醉
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通过阻 断神经根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腰麻
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 阻断神经根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
骶麻
将麻醉药注入骶管腔,通过阻断 骶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循环波动
由于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 抑制作用,导致血压下降或心 律失常。
头痛
由于脑脊液漏出或注入空气等 原因,导致颅内压降低,引发 头痛。
感染
椎管内麻醉操作过程中无菌操 作不严格,导致椎管内感染。
尿潴留
由于麻醉药物对膀胱括约肌的 抑制作用,导致尿液无法排出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04
05
脊柱的曲度
脊柱的韧带
脊柱周围有多个韧带,如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对维持脊柱的 稳定性和防止脊柱过度活动具有重要 作用。
脊柱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生理曲度 ,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缓冲外力 对身体的冲击。
椎管内结构
01
02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选L3-4做腰麻。两针法。
病人入手术常规监测,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穿刺。 常规操作,当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时,病人出现异感,
并见有脑脊从硬膜穿剌针内流出,立即拔除硬膜外穿剌针, 请上级医生会诊。
11
病例一
上级医生检查穿剌点后发现穿剌点为L1-2间隙,重 新定位L2-3间隙,进行穿剌,硬膜外针顺利进入硬 膜外腔,送入联合阻滞针后见有脑脊回流后, 注入 0.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 退出联阻针后置入硬膜 外导管。
cord ends at L1 or L2. Ⅲ.3% of the poulation the
cord ends at L3.
理论上有3%的病人将要出神经损伤
23
反思(2)
为什么不在L3-4间隙做麻醉?
24
可能考虑用联合阻滞? 既可用L2-3硬膜外麻醉,也可同间隙做腰麻。 L3-4做硬膜外,麻醉平面不够? 最早联合组织就是先选择高位间隙做硬膜外,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的反思
1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 低血压 • 全脊髓麻醉 • 头痛 • 尿潴留 • 硬膜外血肿 • 硬膜外脓肿
2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机械性损伤: 硬膜外穿刺针接触到脊髓和脊神经---神 经损伤 目前,做联合阻滞麻醉发生率很高
3
并发症---腰背痛
• 相对于腰麻,硬膜外麻醉穿刺后出现腰背 痛更为常见,严重和持续时间会更长。 原因:
7
短暂神经症(TNS)
• TNS临床表现:症状于腰麻作用能够消失后24小时 内发生。
• 表现: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病人并 存背痛,少数有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 钝。6 h至4天消失。
• 体查和影像学检查无阳性结果;
8
短暂神经症(TNS)
发生率: • 利多卡因可达4-33%,布比卡因极少。 • 结石位时高达30-36%,仰卧位为4-8%。 • 膝关节镜手术为-22%;
9
短暂神经症(TNS)
• 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 • 对神经毒性,无直接作用。 • 但动物实验显示,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会增强
局麻药诱导的神经损伤 • 动物实验显示,肾上腺素能明显减少外周神经的
血流。
10
病例 一
女患,62岁,左膝关节硬化症,择期行左膝人工关节置换 术。
一年前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 后经过良好。拟在在联合阻滞麻醉下完成手术。
• 同时经硬膜导管泵入3%氯普鲁卡因溶液,每小时 10ml,30分鈡后麻醉平面上界达T2,停用氯普鲁卡 因溶液泵入。
18
病例二
术中出现血压下降,上肢发麻等感觉,给予麻黄素处 理。手术顺利。
术后6小时,病人双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正常,术后次日, 拔除尿管,不能自行排尿,重新置入尿管。
三天后再次拔除尿管,仍不能排尿开始。再次置入尿 管,一周后排尿功能仍无恢复。
原因:1)穿刺直接损伤
2)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血肿或脓 肿
3)鞘内局麻药的直接神经毒性 5
马尾综合征
• 局麻药的种类: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相比,有更 高的神经毒性;
• 局麻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如肾上腺素,
• 尤其是含高浓度防腐剂的局麻药更加危险 如:含防腐剂2%硫酸氢钠的氯普鲁卡因到蛛网膜下 腔---脊髓损伤 1%罗哌卡因属高浓度---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
可能为局麻药通过椎间孔扩散作用于脊旁 肌肉组织,造成肌细胞毒性所致; 椎管内穿刺后腰背部疼痛,也是医疗 纠纷的诱因之一。 这也可能是美国做椎管内麻醉数量较 少的原因吧?
4
并发症----马尾综合征
是以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受损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排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 会阴部感 觉和下肢运动功能减弱。
12
病例一
10分鈡后麻醉平面为T6-S1, 术中麻醉效果佳,术 后经硬膜外导管行PCEA。
术后6小时病人右下肢活动正常,左下肢感觉、运 动障碍,麻醉医生会诊后立即停用PCEA。
术后次日,感觉运动仍无恢复,一周后症状无攺 善。
13
病例一
行腰部CT及核磁共振扫描,发现T12-L1脊髓园椎有 高信号区,诊断为脊髓损伤。
因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
21
反 思1
为什么我们总在L2-3间隙上做文章? (习惯)
22
腰椎水平相当于脊髓末端(圆锥) 在椎管内重要的地标建筑
Ⅰ. In 3% of the population the cord ends at L1 or
above. Ⅱ.94% of the population the
采取激素、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等治疗措施。 三个月后,感觉恢复至膝部,运动仍有障碍。一
年后,踝以下运动障碍,肌力为三级,CT、核磁 共振检查表现为T12-L1部位脊髓有软化灶。
14
病例一
医学会组织医疗鉴定,认定为脊髓损伤与联合阻滞选 定的穿剌部位过高,且硬膜外穿剌时误入蛛网膜下腔 造成脊髓损伤所致,定为三级医疗事故,院方负全部 责任。
15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4
病例二
女患,29岁,子宫肌瘤,择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行子宫肌瘤核除术。
17
病例二
• 选择L2-3间隙穿刺,硬膜外针顺利进入硬膜外腔, 送管顺利;
• 注入2%利多卡因5ml,5分鈡后无腰麻现象,再次注 入2%利多卡因5ml,5分鈡后再次注入5ml;
因其增加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对神经末梢的血液 供应,致神经损伤
6
马尾综合征
• 局麻药神经损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1)早期采用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和营养神经药
物; 2)后期采用高压氧、理疗、针灸和功能锻炼; 多数局麻药神经毒性引起的马尾综合征,运动功能
受损较轻,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明显,需要 支持疗法,避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19
病例二
CT腰椎扫描正常。 三个月后可自行排尿,但有尿失禁,不能自行排便。 一年后,排尿功能恢复,但排便困难依靠人工排便。 肌电图检查表现为S2-5神经传导及诱发电位振幅异常。
20
病例二
经医学会鉴定认为,病人出现的马尾综合症为椎管内 麻醉并发症;
本例病人在应用利多卡因后麻醉平面已满足手术需要 时,施麻者仍采用3%氯普鲁卡因泵入,缺乏用药依据, 是造成马尾综合症的可能原因;
病人入手术常规监测,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穿刺。 常规操作,当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时,病人出现异感,
并见有脑脊从硬膜穿剌针内流出,立即拔除硬膜外穿剌针, 请上级医生会诊。
11
病例一
上级医生检查穿剌点后发现穿剌点为L1-2间隙,重 新定位L2-3间隙,进行穿剌,硬膜外针顺利进入硬 膜外腔,送入联合阻滞针后见有脑脊回流后, 注入 0.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 退出联阻针后置入硬膜 外导管。
cord ends at L1 or L2. Ⅲ.3% of the poulation the
cord ends at L3.
理论上有3%的病人将要出神经损伤
23
反思(2)
为什么不在L3-4间隙做麻醉?
24
可能考虑用联合阻滞? 既可用L2-3硬膜外麻醉,也可同间隙做腰麻。 L3-4做硬膜外,麻醉平面不够? 最早联合组织就是先选择高位间隙做硬膜外,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的反思
1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 低血压 • 全脊髓麻醉 • 头痛 • 尿潴留 • 硬膜外血肿 • 硬膜外脓肿
2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机械性损伤: 硬膜外穿刺针接触到脊髓和脊神经---神 经损伤 目前,做联合阻滞麻醉发生率很高
3
并发症---腰背痛
• 相对于腰麻,硬膜外麻醉穿刺后出现腰背 痛更为常见,严重和持续时间会更长。 原因:
7
短暂神经症(TNS)
• TNS临床表现:症状于腰麻作用能够消失后24小时 内发生。
• 表现: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病人并 存背痛,少数有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 钝。6 h至4天消失。
• 体查和影像学检查无阳性结果;
8
短暂神经症(TNS)
发生率: • 利多卡因可达4-33%,布比卡因极少。 • 结石位时高达30-36%,仰卧位为4-8%。 • 膝关节镜手术为-22%;
9
短暂神经症(TNS)
• 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 • 对神经毒性,无直接作用。 • 但动物实验显示,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会增强
局麻药诱导的神经损伤 • 动物实验显示,肾上腺素能明显减少外周神经的
血流。
10
病例 一
女患,62岁,左膝关节硬化症,择期行左膝人工关节置换 术。
一年前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 后经过良好。拟在在联合阻滞麻醉下完成手术。
• 同时经硬膜导管泵入3%氯普鲁卡因溶液,每小时 10ml,30分鈡后麻醉平面上界达T2,停用氯普鲁卡 因溶液泵入。
18
病例二
术中出现血压下降,上肢发麻等感觉,给予麻黄素处 理。手术顺利。
术后6小时,病人双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正常,术后次日, 拔除尿管,不能自行排尿,重新置入尿管。
三天后再次拔除尿管,仍不能排尿开始。再次置入尿 管,一周后排尿功能仍无恢复。
原因:1)穿刺直接损伤
2)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血肿或脓 肿
3)鞘内局麻药的直接神经毒性 5
马尾综合征
• 局麻药的种类: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相比,有更 高的神经毒性;
• 局麻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如肾上腺素,
• 尤其是含高浓度防腐剂的局麻药更加危险 如:含防腐剂2%硫酸氢钠的氯普鲁卡因到蛛网膜下 腔---脊髓损伤 1%罗哌卡因属高浓度---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
可能为局麻药通过椎间孔扩散作用于脊旁 肌肉组织,造成肌细胞毒性所致; 椎管内穿刺后腰背部疼痛,也是医疗 纠纷的诱因之一。 这也可能是美国做椎管内麻醉数量较 少的原因吧?
4
并发症----马尾综合征
是以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受损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排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 会阴部感 觉和下肢运动功能减弱。
12
病例一
10分鈡后麻醉平面为T6-S1, 术中麻醉效果佳,术 后经硬膜外导管行PCEA。
术后6小时病人右下肢活动正常,左下肢感觉、运 动障碍,麻醉医生会诊后立即停用PCEA。
术后次日,感觉运动仍无恢复,一周后症状无攺 善。
13
病例一
行腰部CT及核磁共振扫描,发现T12-L1脊髓园椎有 高信号区,诊断为脊髓损伤。
因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
21
反 思1
为什么我们总在L2-3间隙上做文章? (习惯)
22
腰椎水平相当于脊髓末端(圆锥) 在椎管内重要的地标建筑
Ⅰ. In 3% of the population the cord ends at L1 or
above. Ⅱ.94% of the population the
采取激素、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等治疗措施。 三个月后,感觉恢复至膝部,运动仍有障碍。一
年后,踝以下运动障碍,肌力为三级,CT、核磁 共振检查表现为T12-L1部位脊髓有软化灶。
14
病例一
医学会组织医疗鉴定,认定为脊髓损伤与联合阻滞选 定的穿剌部位过高,且硬膜外穿剌时误入蛛网膜下腔 造成脊髓损伤所致,定为三级医疗事故,院方负全部 责任。
15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4
病例二
女患,29岁,子宫肌瘤,择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行子宫肌瘤核除术。
17
病例二
• 选择L2-3间隙穿刺,硬膜外针顺利进入硬膜外腔, 送管顺利;
• 注入2%利多卡因5ml,5分鈡后无腰麻现象,再次注 入2%利多卡因5ml,5分鈡后再次注入5ml;
因其增加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对神经末梢的血液 供应,致神经损伤
6
马尾综合征
• 局麻药神经损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1)早期采用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和营养神经药
物; 2)后期采用高压氧、理疗、针灸和功能锻炼; 多数局麻药神经毒性引起的马尾综合征,运动功能
受损较轻,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明显,需要 支持疗法,避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19
病例二
CT腰椎扫描正常。 三个月后可自行排尿,但有尿失禁,不能自行排便。 一年后,排尿功能恢复,但排便困难依靠人工排便。 肌电图检查表现为S2-5神经传导及诱发电位振幅异常。
20
病例二
经医学会鉴定认为,病人出现的马尾综合症为椎管内 麻醉并发症;
本例病人在应用利多卡因后麻醉平面已满足手术需要 时,施麻者仍采用3%氯普鲁卡因泵入,缺乏用药依据, 是造成马尾综合症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