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_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戚晓曜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
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万人,常住人口万2,总人口约万。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亿元,高于苏州亿元。
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
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2资料来源:、较强的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
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三、经济效益比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出苏州%。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苏州与深圳比较实证分析

(n ,lH)lA, .4 (n , n ) 3 1 bh 1Y-n , n + 3 69 1K- H, . 07a = 0 l +0 t . - (.9 61 ) ( 21 ) 1 .9 R .9 O9 05
惠政策 的刺激 下 , 圳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 以超 常规的速度发 深 展 。 七 五” “ 期间 , 由于上一 阶段固定资产投资 的高速增长 , 本阶段增长速
21 人 力 资 本 水平 .. 3
资 劳 人力 人力 资 人力 人力 余 G P 本 动 资本 D 资本 本 资本 资本 值 阶段 正 投 投 存量 水平 贡 存量 外部 贡
增长 入 入 增长 增长 献 贡献 性要素 献 空 蜜 蜜 蜜 贡献率 蜜
再对深圳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 E IWS回归结果来看 , VE 各个参数都 通过 了 检验 , 但拟合度 不是很 高, 显著度也不如苏州 的高 。究其原因 ,
苏州与天津、深圳的投资比较

优 势 , 增 强 投 资 拉 力 , 促 进 苏 州 经 济 持续 稳定 发展 。
一
・
进 入 “九 五 ” 时 期 . 投 资 增 速 明 减 缓 .一 i市 的 投 资 年 均 增 速 分 别 为 96 .% 1 9 9.%和 9 1 . 苏 州 市 与天 津 、深 圳 两 .% 市 相 比 , 相 对 速 度 最 低 。 最 低 的 19 99 年 , 全 社 会 投 资 增 速 只 有 54 .低 t .% ‘ 深圳 l. 32个 日 分 点 .差 距 娃 而 易 见 3、投 资 结 构 上的 差 距 _ 市 的 投 资 结 构 存 在 管 明 的 二 异 近 几 年 . 苏 州 加 快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国 家 级 、 省 级 等 各 类 开 发 区 的 建 设 平 ¨ 大 规 模 的 招 商 引 资 . 使 得 T 业 项 臼 增 , “儿 五 ” 期 间 , 苏 州 的 : 产 投 资 占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比 蚕 在 5 %定 什 . 分 5 别高 于 天津 和 深圳 2 0和 4 0个 百 分 点 相 对 而 肓 苏 州 的 产 投 资 大 大 低 于 人 津 和 深 圳 , 2 01 年 二 0 t产 投 资 完 成
分 之 一 从 投 资 类 型 上 看 . 苏 州 州 低 于 天 津 和 深 圳 的 有 房 地 产 歼 发 投 资 、更 新 改 造 投 资 和 基 本 建 设 投 资 2 01年 , 天 津 市 完 成 房 地 产 投 0 l .7亿 元 , 占投 资 额 的 2 .% , 深 圳 612 29 市 完 成 3 26 0. 4 亿 元 , 占 投 资 额 的 4 .% , 而 苏 州 市 只 完 成 6 .2亿 元 . 49 86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档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我国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摘自:《商业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但相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则要小得多。
表1列出了2005年我国37个大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加上温州、苏州)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直观反映了这种现象。
从表1(略)可以看出,37个大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人均82390元,最低的是西宁,9906元,前者是后者的8.3倍。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仍然是深圳:21494元,最低的是哈尔滨:8273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
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序和人均GDP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
从收入角度看,GDP代表着生产者当期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转化为各经济单位的收入。
整个社会的生产者包括了居民、企业、政府,那么,人均GDP是GDP转移到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的人均水平。
人均GDP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但并不是GDP提高多少,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同样也提高多少,这要看居民、企业、政府三者分配比例的多少。
表1的数据表明:人均GDP越高的城市,总体上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越低。
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在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项的今天,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年37个大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对实际情况进行论证。
大城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聚类分析是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亲疏关系)。
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具有相似程度的样品(或指标)分别聚为一类,为便于笔者系统地分析问题。
中国(大陆)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
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一)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
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
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
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
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
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
区域竞争力的培养及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以深圳、苏州为例

硕 两 家 企 业 , 带 进 的 配 套 企 业 所
就 达 2 0 家 。这 些 企 业 在 当 地 形 0
主 转 变。让 本地 企 业加 入到 外 资企业 的供 应链 中 , 本 土企 业和 本 让
地 居 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到 产 业 升 级 和 技 术 进 步 的好 处 , 不 能 一 味 片 面 地 追 求 高 而 数 量 的 GDP, 则 就 会 使 经 济 的 发 展 缺 少 后 劲 , 能 形 成 持 续 的 竞 否 不 争 力 。在 这 方 面 深 圳 相 对 要 好 一 些 , 仅 有 富 士康 、 尔 玛 等 大 型 的 不 沃 外 资 企 业 , 是 培 养 了康 佳 、 维 、 为 、 兴 、 商 银 行 等 土 生 土 长 更 创 华 中 招 的 大 企 业 集 团 , 深 圳 持 续 竞 争 力 的 建 立打 下 了 很 好 的基 础 。 为 二 、 地 产 业 集 群 的效 应 分 析 及 启 示 两 区 域 竞 争 力 很 大 程 度 体 现 在 区域 内产 业 集 群 的 竞 争 力 上 , 业 产 集 群 已经 成 为 促 进 区域 经 济 发 展 , 提 升 区 域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 成
通 过 以上 可 受 启 示 , 后 地 区 在 发 展 经 济 的初 期 , 以 学 习 “ 落 可 苏
移 到 长三 角 一样 , 转 移 到其他 再 地 方 。 而 且 , 苏 州 仅 明 基 和 华 在
州 模 式 ” 充 分 发 挥 政 府 的 作 用 , 力 培 养 良好 的 投 资 环 境 , 引 大 , 努 吸 量 的资 金 。但 是 , 本地 的产 业具 备 一 定基 础 以后 要突 破 “ 州模 当 苏 式 ” 局 限 , 依 靠 政 策 吸 引 外 资 为 主 向 依 靠 增 强 本 地 企 业 实 力 为 的 由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和关系的学科。
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形态、地域经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发展模式及其转型机理等。
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区域性规律。
其中,有些规律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所决定的,另一些规律则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与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因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地形、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能、能源资源、生态资源等经济产出差别。
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由于具有更佳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往往有着优势。
例如:中国南方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自然产出的农业、林业、渔业、矿产资源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显着的优势。
而中国西北、西南、北部的气候干旱、地形崎岖、平原少、水资源短缺,如青海、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则由于受自然制约因素所限,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规律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和发展速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交通运输有助于消除地理空间障碍,促进资源、信息、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加速地域差异的弥合和区域间经济的互动。
同时,交通运输还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加快企业扩张和转型升级的进程,完成区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中国长江流域是我国早期的经济中心地带,由于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路,长江三角洲、江苏扬州、湖南湘潭等地经济在历史上都曾取得过较大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城市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心,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郑州、海南海口、云南昆明等地,均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
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
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
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戚晓曜
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
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
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29.75万人,常住人口1047.12万2,总人口约1232.25万。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95.8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8.07万人,常住人口876.83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7806.54亿元,高于苏州1105.5亿元。
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
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b245430/d9*******.htm
2资料来源:、/health/article_info.asp?inf_id=9801
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
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
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3.5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3.1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1.9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经济效益比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93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出苏州40.3%。
深圳经济密度是苏州的4.3倍,以相当于苏州23%的面积,创造了高于苏州的生产总值。
深圳的单位建成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财政贡献率等效益指标略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增值率略低于苏州,相差不大,可以认为两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创造税收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及加工贸易附加值不分伯仲。
深圳的万元生产总值耗电仅为苏州的59.1%,说明深圳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
总体而言,深圳的经济效益整体情况要好于苏州。
表2:2008年深圳与苏州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四、产业结构比较
3苏州的数据根据2008年1-9月数据计算。
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1:48.9:51.0,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的第二产业,标志着已进入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6:62.0:36.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8.6%,经济发展仍以工业经济为主。
深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苏州1547亿元,工业增加值比苏州少305.8亿元,两地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
从工业结构上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通信制造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都高于苏州,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尽管深圳重工业产值、大中型企业产值低于苏州,但所占工业经济的份额都高于苏州,体现了深圳工业结构在重型化和集中度方面的优势。
不难看出,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更具有竞争力。
表3:2008年深圳与苏州产业结构指标比较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深圳建成区面积占到全市面积的39.1%,苏州仅8.2%,苏州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是2.3倍,与深圳发展的空间严重不足有很大关系。
深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高于苏州,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于苏州。
在创新成果方面,尽管深圳专利申报量不及苏州,但发明专利申报数是苏州的3.5倍;深圳的专利授权量略高于苏州,但发明专利授权量是苏州的8.3倍,而且深圳的专利申报授权比和发明专利申报授权比高达51.9%和28.6%,苏州仅为37.7%和12.1%。
也就是说,深圳的专利申报和专利授权的科技含量远高于苏州。
表5:2008年深圳与苏州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比较
六、外向型经济比较
两地的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均较高,深圳的指标要略高于苏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更为明显。
深圳的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规模和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高于苏州,说明深圳的工业更依赖于出口市场。
两地的外资企业出口额大致持平,深圳
内资企业出口额是苏州的3.9倍,说明深圳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要超过苏州,而苏州的外资企业工业产值超过深圳1615亿元,占两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差距的58.3%,这正是深圳外资工业的不足之处。
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深圳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高于苏州,但所占比重低于苏州,说明深圳传统产业出口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额。
从贸易形式上看,两地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额相差不大,苏州的加工贸易比重要高于深圳,深圳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和比重均超过苏州200.9亿美元,占两地出口差额的41.8%,两地的出口差距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出口上。
表4:2008年深圳与苏州外向型经济指标比较
42008年美元和人民币平均汇率按6.9451计算,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其他指标单位为亿美元。
七、有关结论
两地的发展模式高度相似,具有典型的外贸、外资为主导的外源型特征。
在发展速度上苏州大有后来居上态势,但深圳比苏州显得更有效率。
深圳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趋势快于苏州,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发展上。
两地的制造业规模都很大,主要依赖于电子通信制造业、跨国代工龙头企业,但深圳的产业集聚度、工业集中度更高。
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两地制造业都位于低端位置,附加值不是太高,以至于苏州在对外公布统计数据时刻意回避工业增加值指标。
两地出口都以加工贸易为主,差别在于深圳内资企业更具有出口竞争力,而苏州外资企业更具有内销竞争力。
深圳发展的优势在于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苏州发展的优势在于城市规划合理性和充沛的土地资源,对外国资本而言,苏州更有吸引力。
可以断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州将继续保持高速扩张态势,而深圳则必须依赖于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苏州的经济规模超过深圳将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单位:宝安区贸易工业监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