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合集下载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面 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356.5万 人,有汉、藏、羌等13个民族。
2、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温 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素 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旅游资源 极为丰富。
AAA:山丘型旅游地
蜀山之王——贡嘎山
AAC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腾格里沙漠
撒哈拉沙漠
AAE奇异自然现象
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6、术语和定义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
3、旅游资源调查实际上是针对基本类型 单体的调查,包括准备、实地调查与资料 验证、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等3个步骤 。
4、标准应用“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 价体系”对调查所获得的旅游资源单体 价值和程度进行评价。依据旅游资源单 体得分,从高到低将其分为五级、四级、 三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
5、本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 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 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 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
BFA冰川观光地
黑龙江五大连池
海螺沟
DAB光环现象观察地 DBB避暑气候地
峨眉山佛光
避暑胜地—青城山
EBE交通遗迹
茶马古道
古蜀道
古蜀道地图四川段
二、旅游资源调查
1 基本要求 2 旅游资源详查 3 旅游资源概查
三、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及市场分析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及市场分析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
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四)评价的方法
2、定量评价 (1)单因子评价法(海滨浴场评价标准、滑雪场所评价--
P169) (2)多因子评价法(指数表示法、综合评分法、旅游地综合评
F、建筑与设施(7亚类)
FD 居住地与社区 (8基本类型)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FDB 特色街巷 FDC 特色社区 FDD
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FDE 书院 FDF 会馆 FDG 特色 店铺 FDH 特色市场 FE 归葬地(3基本类型) FEA 陵区陵园 FEB 墓(群) FEC 悬棺 FF 交通建筑(6基本类型) FFA 桥 FFB 车站 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 FFD 航空港 FFE 栈道 FG 水工建筑(6基本类型)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FGB 水井 FGC 运河与渠道段落 FGD 堤坝段落 FGE 灌区 FGF 提水设施
性 性 度 度 度 度 丰 组 影 状 地 价价 价 度 合 响 况 位 值值 值
1、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
(2)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与开发等级
旅游资源的质 量、特征评价
旅游资源的价 值、功能评价
旅游资源的规 模、密度评价
旅游资源的结 构、组合评价
开发 价值 综合 判断 评估
国际级优质资源
列入国家计划重点开发
2、种类齐全。 通过调查,全州共有旅游资源8个主类,25个亚类,116
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案例分析-湘西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 --湘西旅游资源分类表-地文类
主类
地 文 景 观 (A)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是指供旅游者观赏、体验和消费的特定地理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世界遗产等元素。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与评价。

一、地理景观地理景观是指由地球上的地形、水系、气候等因素所形成的自然景观。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地理景观可分为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理景观可以提供壮美的自然景色,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

例如,中国的黄山、九寨沟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等地,都以其壮丽的地理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或改变的景观,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

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人文景观可以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宗教建筑等。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和中国的故宫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三、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山脉、峡谷、沙漠、森林等。

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景观可以分为高山、沙漠、海洋等。

这些自然景观以其原始、独特的风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例如,美国的大峡谷、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巴西的亚马逊雨林等,都是享有盛名的自然景观。

四、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具有特殊文化、自然或历史价值的地点、景点或建筑群体。

根据其类型的不同,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遗产。

这些世界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卢克索庙宇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历史中心等,都是著名的世界遗产。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例如,美丽的自然景色、独特的地质构造等都能够吸引旅游者。

二、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是其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等都能够吸引旅游者。

三、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设施和服务是旅游资源的重要保障。

例如,便捷的交通、高质量的住宿和优质的导游服务等都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
旅游资源评价赋值标准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
资源要素价值(85分)
珍稀奇特程度(15)
规模、丰度与几率(10)
完整性(5)
资源影响力(15)
知名度和影响力(10) 适憩期或使用范围(5)
附加值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旅游资源评价赋值标准
评价依据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 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 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 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 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 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 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 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 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

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表1 旅游资源分类表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6。

3.2。

2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表A。

1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释义。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一、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02.24•【文号】•【施行日期】2003.05.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发布2003年5月1日实施)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一、旅游资源分类根据相关文献,我了解到旅游资源的一些分类方法1.按旅游资源成因分类分类依据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不同原因,即由在旅游资源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所决定的具体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1自然赋存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山岳、滨海、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1.2人类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古人类以及、帝王陵寝、古代宫殿建筑等1.3天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如野生动物园等。

1.4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如迪斯尼乐园。

2.按资源的等级及管理范围分类等级指资源的规模、级别和价值决定的在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某种旅游资源所占的位置;管理范围指某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属于何种组织结构。

2.1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网》的旅游资源,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的旅游资源。

2.2国家级旅游资源,包括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地质公园。

2.3省、市级中型旅游资源,如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2.4县级以下小型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等级较低,在县级以下的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客源几乎均为本地居民,通常被作为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平时以及周末的休闲旅游场所。

3.按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根据资源自身特征及游客体验的不同课分为三类3.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即市场对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场上利用者的使用导向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与保障资源价值的实现。

3.2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这类资源以市场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高品位的资源是其核心吸引力所在。

3.3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这类资源既具备客源优势,又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能够全面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让他们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

4.按属性分类旅游学者按照属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开始将旅游资源分为低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建筑类、消费健身类、购物类7大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忽视了这些资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概念和旅游价值,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考虑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更为细致的了解资源内涵,挖掘深层次的意义。

有些学者开始讲旅游资源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两部分。

硬资源是已经成型的,能被游客直接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景区、景点等。

软资源是指潜在的,还不一定被游客直接消费,但又具有很大开发价值,富含文化品位或具有特殊时机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文积淀、绝妙策划、政策环境等。

5.按资源的功能分类按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5.1观光游览型,如自然风光、园林建筑等,5.2文化知识型,如总监文化建筑艺术知识社会风情等。

5.3参与体验型,如,漂流、攀岩、节庆活动等5.4购物型,以纪念品、土特产为主。

5.5情感型,如名人故居、各类纪念地等5.6休闲度假型,如温泉度假地、海滩等。

6.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6.1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6.2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6.3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7.国家标准分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是分为自然、人文、社会旅游资源。

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匪类、调查与评价》以旅游资源性质上的差异分出(具体内容见表1)。

目前公认的是国家标准的分类,分为8项主类,31项亚类,155项基本类型。

表1.旅游资源分类表二、旅游资源调查1.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1旅游资源存在区域环境条件的调查。

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环境调查,人文环境调查,环境质量调查。

1.2旅游资源本身存量的调查。

包括类型调查,特征调查,成因调查,规模调查,组合状况调查,开发现状调查1.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调查。

包括旅游要素调查,客源市场调查,邻近资源及区域内资源的相互关系调查2.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资料搜集分析法(间接调查法);野外综合考察法;现代科技分析法;询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分类分区法。

3.国家标准中的调查方法3.1基本要求(表2)3.2旅游资源详查(表3)3.3旅游资源概查(表4)四、旅游资源评价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在西方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心里和行为学家参与到研究工作中,运用心里和行为偏好等实证方法,从视觉质量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并不断吸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先进技术和多学科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

国外研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外部环境良好。

2.在研究内容上,在视觉质量评价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注重旅游资源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

但相对来说,视觉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对成熟。

3.在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各种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

同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吸收。

4.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评价理论和方法上除视觉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对较成熟外,人类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仍缺乏理论体系。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我国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和时间研究时间较短,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合我国旅游资源的实际,国内诸多学派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各学派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

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容量评价(承载力评价)、旅游资源区域评价旅游资源地域旅游吸引力评价、地域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综合评价等。

研究不足之处1.常规的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方法,过于注重评价的物理技术,注重资源整体价值评价、数量统计表达,缺乏组合与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而评价,缺乏评价结果的实用性;2.在没有长期研究计划以及相应的研究基地和科研基金的支持的情况下,资源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建立,会缺乏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与实际验证分析;3.关于环境旅游资源的专门评价较少,没有进行景观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资源评价3.1旅游资源评价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全面系统原则3动态发展原则4三大效益兼顾原则。

(即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3.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1.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

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三方面。

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四个方面。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投资条件,建设施工条件,开发现状条件五方面。

3.3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三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1.2黄辉实先生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特、奇、名、古、用。

从资源所处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1.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

根据评价的深入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指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概率,从而确定一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

美感质量评价是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在旅游者或旅游专辑一般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里无力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2.定量评价方法指评价者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额统计方法和数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2.1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指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典型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

其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一般只限于自然资源评价,对开展专项旅游活动较为适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旅游湖泊评价、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康乐气候评价、溶洞评价、化学旅游资源评价、地形适宜性评价等。

2.2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这一方法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多为数量指标,具有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优点。

此类评价方法很多,有层次分析法、指数表示法、美学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价值工程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法、观赏型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法等。

2.3国家标准综合评价法国家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该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

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5。

表5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度假时间的增多,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国内旅游正逐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度假游蓬勃兴起。

然而,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虽然在指导我国旅游资源普查、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是,国家标准当中所进行的资源分类全部都是围绕着观光旅游资源所做的,对于休闲度假旅游所需要的环境旅游资源没有做出任何的认定与评价,对于休闲度假地的品味、质量的认定还没有一个依据的标准。

针对度假旅游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即环境旅游资源的好坏。

因此,要对环境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要明确环境旅游资源是更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环境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及通过其物质实体所反映的环境整体的自然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容量(或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强调环境与资源的统一性。

很多优秀的旅游度假区所依托的是其独特的未被污染的环境资源,其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该度假区优劣的重要标准。

比如海南的三亚,张家口坝上草原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在国家标准当中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