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第一章遥感概述§1-1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Sen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

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二、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1-2遥感过程及系统一、遥感过程的实现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

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

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二、遥感的技术系统依据遥感过程遥感系统分为:1.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和接收传感器遥感平台地面站:是为了接收和记录遥感平台传送来得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数据而建立的。

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

3.信息的处理4.信息的应用-1-§1-3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4.按信息获取方式分:5.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6.按应用领域分:较多§1-4遥感的发展简史一、遥感发展概况(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从以下四个阶段了解遥感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三、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图象和数据;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复习题1.试述遥感的探测系统及其实现过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复习

遥感复习

遥感复习资料1、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得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探测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与及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应用领域:(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地质,气象,水文,城市,工程,灾害,军事)遥感4、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信息的提取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数据挖掘技术不完善。

)5、电磁波谱的概念: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漩涡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漩涡磁场,是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减或递增排列,形成电磁波普。

6、电磁波谱的划分:(从高到低)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7、概念: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J)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朗伯源:辐射的亮度L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8、绝对黑体(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电磁波遥感原理:⼀切物质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性。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声波、⽔波和地震波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传播。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38-0.76 µ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的波段。

基尔霍夫:良好的吸收体也是良好的辐射体⿊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 ):⿊体的热辐射称为⿊体辐射。

普朗克定律:⿊体辐射电磁波的能量和波长由它的温度唯⼀决定⼤⽓窗⼝:通过⼤⽓⽽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的电磁辐射波段。

地物波谱:地物波谱是地物各⾃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者反射辐射)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射能量之⽐。

反射率随⼊射波长⽽变化。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与地球⾃转周期相同,轨道⾯可与地球⾚道⾯相交,也可重合,若重合,即为地球静⽌轨道。

地球静⽌轨道:卫星与地球绕地轴作同步运转,卫星看起来似乎悬在空中不动。

24⼩时绕地球⼀周,因⽽其距地约35400-37000公⾥。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是指卫星轨道⾯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内的夹⾓,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改变。

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经过若⼲时间的运⾏后,回到该地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雷达:是⽤⽆线电波探测物体并测定物体距离的仪器采样:空间坐标数字化量化:图像灰度的数字化地球投影:将地表的球⾯点转换到平⾯投影⽅式:等⾓投影、等积投影等遥感图像构像⽅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对应点的⼤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何畸变:遥感图像的⼏何位置上发⽣变化,产⽣诸如⾏列不均匀,像元⼤⼩与地⾯⼤⼩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成新的图像的过程直⽅图均衡: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线判读标志: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形状、⼤⼩、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类型等空间分辨⼒:传感器瞬时视场内所观察到地⾯的⼤⼩⼏何分辨⼒:能分辨出的最⼩地物的⼤⼩。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业、林业、矿产、军事等各领域,成为资源调查、环境监调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2、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的属性和特征。

3、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二、遥感系统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三、遥感的类型1、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①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②航空平台:80 km以下,包括飞机和气球。

(大气层内)③航天平台:80 km以上,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大气层外)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一可见光遥感:0.38-0.76〃m 红外遥感:0.76-1000〃m紫外遥感:0.05-0.38〃m 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②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4、按照遥感应用领域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四、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多时相性一动态监测、变化分析多波段性一信息量丰富;4、经济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局限性①不确定性一同物异谱、异物同谱②分辩率受光学技术限制,目前最高0.45m,③不能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

④发展高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提高准确性。

五、遥感的发展趋势1、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3、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由定性遥感转向定量遥感2、高光谱遥感的迅速发展4、由资源遥感转向环境遥感6、与GIS、GPS的进一步结合一3S集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一、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电磁波:是交变电场和磁场在空中的转化和传播特点:①电磁波是横波,②传播速度为光速,③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遥感概论复习

遥感概论复习

问题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1.遥感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P1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P13.遥感的特点?P54.遥感的信息源?遥感探测的依据?P35.遥感的类型?P3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重点:地物波谱特征难点:电磁辐射原理1.大气层次与成分?P262.散射现象的实质?P293.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P294.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P295.物体的反射状况?(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反射)P376.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P317.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8.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象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P35 9.黑体辐射定律?P19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4、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5、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1.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P46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特征?P53、P57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674.扫描成像和摄影图象有何区别?5.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有何本质的区别?6.如何评价遥感图象的质量?P80-P837.气象卫星特点?P488.海洋遥感的特点?P529.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P5810.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P5911.光/机扫描成像的概念?P6712.瞬时视场角(像元)的概念?P6813.总视场角的概念?P6814.固体自扫描成像的概念?P6915.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概念?P7016.微波遥感的特点?P7217.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P74-P8018.遥感解译人员需要通过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P8019.遥感图像的特征?P80-P83第四章--遥感图象处理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2、数字图像的校正3、数字图像增强4、多源信息复合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1.影响亮度值的两个物理量?P982.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P983.辐射校正的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P1004.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P1035.几何畸变校正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P1076.空间滤波的概念以及手段?P1167.彩色变换?P1208.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P1229.多光谱变换(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P12310.遥感信息的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P128 11.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P13012.简述多波段彩色变换的不同方法?P120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3、遥感制图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P1352.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P1423.摄影像片的特点?P1454.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P1455.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P1496.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P1537.遥感扫描影像特征?P1618.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P1619.微波影像的特点?P16310.微波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P16611.微波影像的判读方法?P17112.目视解译方法?P17113.目视解译步骤?P17414.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征?P17615.对比分析MSS影像与TM影像的不同特点?P154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1.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概念及其难度?P1872.按波段数量,遥感数字图像的类型?P1903.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的数据格式?P1904.航空像片的数字化过程?P1925.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原理?P1936.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P195、P196 7.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基本过程?P1958.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P399.计算机分类存在的问题?P20110.地物边界跟踪的方法?P203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P214-P21712.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P219第七章--遥感应用1、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2、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3、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4、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1.地质遥感的任务?基础?P2252.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地质构造的内容?P2313.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影像进行识别?P225-P230 4.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P2315.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P237-P2396.植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植物类型,监测植物长势?P240-P2447.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P2458.土壤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土类的识别?P249-P2529.什么是高光谱遥感?它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P25310.高光谱提取地质矿物成分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411.高光谱在植被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6第八章--3S综合应用1.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功能?P2612.GPS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其组成?P2643.RS的作用?P267概念第一章--绪论1.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包括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3.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4.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5.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6.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7.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8.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9.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象10.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象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2.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3.绝对黑体:一个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4.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太阳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6.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者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8.比辐射率=发射率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2.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方时)经过每个地点的上空,使资料获得时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3.高轨:指地球同步轨道4.摄影机:成像遥感最常用的传感器,有分幅式和全景式摄影机之分,通常的遥感探测和制图大都采用分幅式摄影5.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6.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有时为了获取较好的立体效果且对制图要求不高时采用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的现象,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8.感光特征曲线:横坐标为曝光量的对数值,纵坐标为胶片的光学密度9.光学密度:指胶片经感光显影后,影象表现出的深浅程度10.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理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

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2.像素;数字图像最根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与属性特征。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展的系列操作过程。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所构成的图谱。

5.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区分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差异的能力6.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7.直方图;对于数字图像来说,直方图实际就是图像灰度值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离散化图形。

8.累积直方图;以横轴表示灰度级,以纵轴表示每一级灰度级及其以下灰度级所具有的像素数或此像素所占总像素数的比值,做出的直方图即为累积直方图。

9.窗口;对于图像中的任一像素〔x,y〕,以此为中心,按上下左右对称所设定的像素范围,称为窗口。

10.邻域处理〔运算〕;对于中心像素〔x,y〕,其值用ƒ〔x,y〕表示,可按照相邻性规那么通过计算产生。

11.伪彩色合成;是把单波段灰度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按特定的函数关系变换成彩色,然后进展彩色图像显示的方法。

12.真彩色合成;如果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及红绿蓝的波长一样或近似,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及真彩色近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

13.密度分割法;是对单波段遥感图像按灰度分级,对每级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变为一幅彩色图像。

14.辐射误差;传感器所得到的目标测量值及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亮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差值称为辐射误差。

15.几何精纠正;又称为几何配准〔registration〕,是把不同传感器具有几何精度的图像、地图或数据集中的一样地物元素准确地彼此匹配、叠加在一起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就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遥远的感知,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与传统对地观测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二、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3、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遥感平台的构成)生产运行系统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各自任务:接收站:主要负责完成跟踪卫星,传送接受卫星数据任务。

数据处理中心:做一系列的辐射校正及几何校正处理,消除畸变,恢复图像。

光学处理中心:光学处理中心配有黑白与彩色胶片和相片冲洗设备,光学彩色合成设备,放大与复制设备以及各种质量控制与检测设备,可以生产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比例尺的图像产品。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飞成像遥感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6、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

第二章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

也称为电磁辐射。

黑体辐射:研究实际物体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的性能时的一种理想化的比较标准。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反射曲线的形态很不相同,表明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不同。

除了因为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下反射率也不同。

一般说来,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在真空中传递时速度就是光速。

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能量的传播,电磁波的能量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

电磁波入射到平面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漫反射,折射现象。

大气散射类型:一、瑞利散射二、米氏散射三、无选择性散射1、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并绘制几个主要地物的光谱特征曲线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以划分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利用最多的:可见光,红外,微波曲线图:略2、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地物的光谱特点吗?植被:植被的光谱特征规律性非常明显,其反射光谱曲线主要可分为三段。

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在近红外波段因为植被叶子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叶内细胞壁和胞间层的多重反射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在中红外波段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大增加,反射率大大下降,形成几个低谷。

岩石:其曲线形态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有关系土壤: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均降低。

土壤的种类和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

水体: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

第三章1、在遥感影像生成过程中,真彩色片和假彩色片有什么不同?真彩色片:由自然景物反射来的彩色光分别通过红、绿、蓝三个滤光片成为单光色,分别使曝光,产生黑白负片。

由负片在产生黑白透明正片,影像上的灰度变化分别反映了景物的红、绿、蓝光谱辐射强弱变化。

假彩色片:只是滤光片更换成绿、红、近红外滤光片,投射出的分光辐射经过光学处理形成四幅黑白负片。

负片上灰度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波段辐射的强弱变化,光强处密度低,透过率高,发白;光弱处密度高,透过率低,发黑。

第四章传感器的分辨率有哪几种,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分辨率?一、空间分辨率为了能够详细区分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二、光谱分辨率当某一特定波长范围值,波长范围值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时。

三、时间分辨率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或者需要通过预测发现地物运动的规律以及进行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1、传感器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何谓高光谱遥感?在紫外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划分成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波段来进行探测的遥感系统。

与多波段遥感相比,其光谱分辨率较高。

第六章1、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卫星遥感数据源有哪些?地球资源卫星:IKONOS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地球观测卫星主要产品:IKONOS卫星:IKONOS卫星影像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CCT磁带,胶片,像片。

地球观测卫星:高级陆地成像仪,LEISA大气校正仪,高光谱成像仪。

数据源:Landset数据,spot数据3、简述TM数据?TM1:蓝通道,TM2:绿通道,TM3:红通道,TM4近红外短波通道,TM5:近红外中波通道,TM6近红外通道,TM7:近红外长波通道第八章坐标变换的两种方案:直接法,间接法。

领域法增强:平滑,边缘增强图像运算:图像运算是通过对图像多波段代数运算及逻辑运算达到增强目的。

什么叫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是植物生长状态以及植被空间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被分布密度呈线性相关。

1、遥感图像几何畸变概念和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概念:图像中的几何图形与该物体在选定投影中几何图形的差异,或与地面实况的差异。

原因:传感器成像几何形态影像,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畸变,地球自转的影响,2、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象元灰度值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数字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由于校正前后图像的分辨率可能变化,像元点位置相对变化等原因,不能简单的用原图像像元灰度值代替输出图像像元灰度值。

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双三次卷积法优劣:最邻近法优点是简单、省时,但精度较差,图斑边缘会出现“锯齿”现象。

双线性内插法:优点是精度和最邻近法相比要高,但是费时双三次卷积法:有点精度高,但是三者中最费时的。

3、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一、多项式纠正法的精度与地面控制点的精度、分布、数量及纠正范围有关。

二、GCP应尽可能在整幅图像内均分布,否则会在GCP密集区几何纠正精度较高,而在GCP分布稀疏区将出现较大的拟合误差。

4、什么叫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合成图像的色彩不同于原景物色彩的图像合成技术。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常用非线性增强方法有哪几种?对数增强,指数增强。

6、K-L和K-T的主要作用是什么?K-L:多光谱数据各波段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应用K-L变换可以达到去除相关性、突出地物特征、压缩数据目的。

同时,由于K-L变换后信息载荷量随主分量顺序迅速减少,“噪声”信息更加突出、利用这一特点,在动态监测中,许多变化信息可以通过主分量里被当做“噪声”的信息提取出来。

K-T:变换后得出6个新的分量,前3个分别称为:Y1 亮度,Y2 绿度,Y3 湿度;后三个分量没发现有特定指示意义。

这样TM1,2,3,4,5,6六个波段数据经过K-T变换提取出有特定含义的三个分量,这在植被和土壤分类以及作物估产研究中都有重要作用。

7、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和常用方法是什么?(1)主要目的:①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改善图像几何精度,增强特征显示能力,改善分类精度,提供变化检测能力,替代或修补图像数据的缺陷等。

②发挥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弥补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提高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

PS:若题目为“信息融合”,则需再答上下面一条:③在仅用遥感图像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加入非遥感数据进行补充,使更综合、更深入的分析得以进行,为进一步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打下基础。

(2)常用方法:①彩色变换:指采用不同的彩色坐标系统,把不同的遥感器数据或不同性质的数据融合起来,产生彩色合成图像。

常用的彩色变换有RGB彩色合成和HIS变换。

②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需要信息的目的。

常用的图像运算方法有差值运算、比值运算和混合运算。

③图像变换:常用的图像变换方法有主成分分析、相关统计分析(又称相关系数法)、空间滤波分析、回归变量代换(RVS-Regression Variable Substitution)、小波变换等。

第九章简述遥感目视判读具体方法:1、直接判定法 2、对比分析法 3、逻辑推理法1、什么叫非监督分类,什么叫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

监督分类: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计算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

2、简述波谱分类原理。

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波谱曲线,不同的曲线可能意味着是不同的类别,是根据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曲线进行的图像分类。

3、简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各有何优点和适用条件?区别:监督分类是需要学习训练的分类方法,即是需要事先为每类地物在遥感图像上采集样本数据,之后通过学习训练过程才来分类;非监督分类不需要人工采集地物样本点数据,多是通过聚类的方法来自动分类。

优点:监督分类:1、可充分利用分类地区的先验知识,预先确定分类的类别;2、可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并可通过反复检验训练样本,以提高分类精度,避免分类中的严重错误3、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组的重新归类。

非监督分类:1、无需对分类区有较多的了解,仅需一定的知识来解释分类出现的集群组;2、人为误差减少,需输入的初始参数较少;3、可形成范围很小但有独特光谱特征的集群,所分的类别比监督分类的类别更均质;4、独特的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够被识别4、用框图方式说明最大似然法分类的过程:P268第十一章1、高光谱遥感概念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紫外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划分成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波段来进行探测的遥感系统2、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在精确农业综合应用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遥感: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等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