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

合集下载

孔子困难的典故

孔子困难的典故

孔子困难的典故一、陈蔡之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陈国和蔡国之间。

这两个国家的人啊,不知道为啥就把孔子他们给围困起来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那可真是惨啊,没什么吃的。

弟子们饿得都不行了,有的都站不起来了。

但是孔子呢,在这种特别困难的情况下,还在给弟子们讲学,还在弹琴唱歌呢。

这就显示出孔子那种坚定的信念,他觉得自己所奉行的道是不能被这种困境打败的。

二、丧家之犬有一次孔子到郑国去,结果跟弟子们走散了。

他一个人在城东门那等着。

郑国有人看到他,就形容他像“丧家之犬”。

这虽然听起来不太好听,但是孔子听到后却欣然接受。

这也说明孔子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四处奔波,没有一个安稳的地方,就像没有家的狗一样,这种形容虽然是一种调侃,但也确实反映出孔子面临的那种四处碰壁、居无定所的困难状况。

三、不被重用孔子一生都想把自己的学说推广出去,让各个诸侯国按照他的理念来治理国家。

可是呢,很多诸侯国的国君并不买账。

有的国君表面上尊敬孔子,实际上却不采纳他的建议。

像鲁国,孔子一开始在鲁国的时候,虽然也做过官,但是后来还是被排挤走了。

孔子空有满腹的才华和治国的良策,却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够让他施展拳脚的地方,这对孔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四、绝粮于卫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遇到了粮食断绝的情况。

弟子们都很发愁,但是孔子还是很淡定。

他觉得君子在困境中也要坚守自己的操守。

他还安慰弟子们说,老天是不会让他的学说就这么断绝的。

这也体现出孔子在面临食物短缺这种困难时,他的那种乐观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五、匡地被围孔子路过匡地的时候,被匡人给围困了。

这是因为孔子长得有点像阳虎,而阳虎之前对匡人做过不好的事情。

孔子他们被困在匡地,生命受到威胁。

可是孔子依旧镇定自若,他还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老天要是不想让我的学说传承下去,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种在危险和困难面前的泰然,真的很令人钦佩。

孔子绝粮七日的故事

孔子绝粮七日的故事

孔子绝粮七日的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被困在陈、蔡之间,粮食断绝。

他和弟子们一连饿了七天,众弟子都饿得无精打采,有的弟子还病倒了,甚至站不起来。

而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诵诗、歌唱和弹琴。

子路内心对如此困境很不理解,他向孔子问道:“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落魄在旷野里流浪,是我讲的道理有问题吗?假如我讲的道理没有问题,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见弟子们对他的道理有了质疑的倾向,便想考验一下哪个弟子坚信他的话。

他先问子路:“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落魄在旷野里流浪,是我讲的道理有问题吗?假如我讲的道理没有问题,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子路板起脸回答说:“君子无所困。

想来是夫子不够仁德,或是您不够智慧,所以人家不相信,不接受你的思想。

” 孔子叹道:“仲由,哪有这样的道理?你不明白,要是人们都相信大仁大智的人,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比干也不会被纣王挖心了。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他认为君子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使在困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同时,他也借此机会教育弟子们修身养性,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段坎坷的寻道之路。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后,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周游列国。

他们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这段旅程中有许多历史典故,以下是其中五个:
- 匡城受困:孔子在卫国时,曾坐着弟子颜刻的马车赶往匡城,由于阳虎曾洗劫过匡城,孔子被匡城的守卫误认为是阳虎,拘禁了五天五夜,孔子险些因此丧命。

- 丧家之犬:孔子周游列国时,和弟子走散,被形容为无精打采的丧家犬,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形容得很对。

这就是成语“丧家之犬”的出处。

- 陈蔡绝粮:孔子在陈国定居了三年,但依旧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此时收到楚王聘请,准备前往楚国,陈国担心孔子会说陈国的坏话,派人将孔子一行人困在途中,孔子和弟子们最后把带的粮食都吃光了,熬了7天,才被楚国派的人救出来。

- 强盗抢劫:孔子在去其他国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把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一些大臣和贵族在孔子被抢劫之后,凑钱买了马车和粮食,帮助他继续周游列国。

- 石桥晒书: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车载诗书万卷,带着门徒数十人,路过石桥时,西岸有三个放牛娃看了很好奇,其中一个叫徐中鬲的出了个点子,让大家用桥下的砖头瓦块往桥上丢,搭成一道城墙,挡住孔子的去路。

孔子的车过桥时,被乱石挡住,赶车的子路喊道:“大人到此,小人让之!”项托反问道:“到底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认为项托的话有道理,就让子路绕道而行,不料车轮一滑,一车书全翻倒在河里。

后来孔子一行人就在一个大土包上晒书,晒了三天之久。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3)原文·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3)原文·注解·译文

《孔⼦家语·困誓第⼆⼗⼆》(3)原⽂·注解·译⽂【原⽂】 孔⼦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弟⼦馁病,孔⼦弦歌。

⼦路⼊见⽈:“夫⼦之歌,礼乎?”孔⼦弗应,曲终⽽⽈:“由,来,吾语汝,君⼦好乐,为⽆骄也;⼩⼈好乐,为⽆慑也。

其谁之⼦,不我知⽽从我者乎?”⼦路悦,援戚⽽舞,三终⽽出。

明⽇,免于厄。

⼦贡执辔⽈:“⼆三⼦从夫⼦⽽遭此难也,其弗忘矣。

”孔⼦⽈:“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

⼆三⼦从丘者,皆幸也。

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不困⾏不彰。

庸知其⾮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注释】厄:穷困,灾难。

馁病:饥饿困顿。

馁,饥饿;病筋疲⼒尽。

慑:恐惧,害怕。

王肃注:“慑,惧。

”其谁之⼦,不我知⽽从我者乎:王肃注:“其谁之⼦,犹⾔以谁⽒⼦,谓⼦路也,虽从我⽽不知我也。

”援戚⽽舞:援,拿,拿过来;戚,斧,古代⼀种兵器。

善,恶何也:王肃注:“善,⼦贡⾔也。

恶何,犹⾔是何也。

”烈⼠:刚烈的猛⼠。

在:同“哉”。

【译⽂】孔⼦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断绝粮⾷七天,弟⼦饥饿困顿,孔⼦弹琴唱歌。

⼦路进见说:“先⽣唱歌,合乎礼吗?”孔⼦不予应答,⼀曲终了才说:“仲由,过来,我告诉你。

君⼦喜好⾳乐,为了避免骄横;⼩⼈喜好⾳乐,是为了消除恐惧。

你是谁的弟⼦,不了解我还跟从我?”⼦路听了⾼兴了,取来兵器戚就开始跳舞,三曲⽽终⽅才离去。

第⼆天,孔⼦⼀⾏摆脱围困。

⼦贡在车上⼿持缰绳说:“我们跟随先⽣遭此劫难,真是终⽣不能忘记啊。

”孔⼦说:“说得好,为什么呢?在陈蔡之间的遭遇,是我幸运啊。

你们跟从我,都是幸运的。

我听说,君王不经受危难,不会成就王道,刚烈猛⼠不经受危难,他的⾏为就不会得以彰显。

否则,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困厄境地在开始发奋励志的呢?”【原⽂】 孔⼦之宋,匡⼈简⼦以甲⼠围之。

⼦路怒,奋戟将与战。

孔⼦⽌之⽈:“恶有修仁义⽽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若以述先王,好古法⽽为咎者,则⾮丘之罪也,命之夫。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一、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孔子厄于陈、蔡之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孔子厄于陈、蔡之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孔子厄于陈、蔡之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1】,弟子皆有饥色。

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2】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汝。

汝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汝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汝以为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

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取材于《荀子》)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宰予备【3】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藜羹不糁: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

【2】隐:困境。

【3】备:同“惫”,衰惫,憔悴。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南适.楚适:到,往B. 关龙逢不见.刑乎见:看见C. 以俟.其时俟:等待D. 藉.夫子者不禁藉:欺凌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子路进问之.曰合抱之.木B. 奚居之隐也.进,吾往也.C. 贤不肖者.,材也知者.不惑D.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喟然而.叹曰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却不动播B.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那个人唱歌跳舞,没有体会到绝妙的音乐C.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我因此明白了松柏为什么仍是郁郁葱葱的D. 昔桓公得之莒——从前齐桓公因出奔莒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个文段中,子路对于孔子这样有德行的人却处于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孔子困陈蔡文言文翻译

孔子困陈蔡文言文翻译

原文《论语·雍也》载:“孔子在陈,陈侯使使召之,孔子辞。

既而陈侯又使使召之,孔子不辞,遂行。

至蔡,蔡侯亦使使召之,孔子又辞。

既而蔡侯又使使召之,孔子又不辞,遂行。

既而孔子至陈蔡之间,不得行,于是使子贡至陈蔡之间,请救于楚。

”翻译如下:孔子在陈国停留时,陈国的君主派遣使者去召见孔子,孔子推辞了。

不久,陈侯又派使者去召见孔子,孔子没有再推辞,于是出发了。

到达蔡国后,蔡国的君主也派使者去召见孔子,孔子又推辞了。

不久,蔡侯再次派使者去召见孔子,孔子又不推辞,于是出发了。

后来,孔子到达了陈国和蔡国之间,却无法前行,于是派遣子贡前往陈蔡之间,请求楚国的援助。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生活艰辛。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诗书,歌《商颂》,孔子之容,若将复见。

”此时,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困顿,粮食断绝,弟子们病倒,无法起身。

然而,孔子却依然讲授诗书,吟唱《商颂》,其容颜如同即将复见光明。

在困境中,孔子展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弟子子贡深知孔子的智慧与仁德,遂前往楚国寻求援助。

子贡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说服了楚昭王,楚昭王遂派兵救援孔子。

楚军到达陈蔡之间,解救了孔子及其弟子们。

孔子被困期间,虽生活困苦,却未曾动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深知,仁义道德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正道。

此次困陈蔡之事,不仅彰显了孔子的仁德,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孔子被困期间,弟子们对他的忠诚和敬仰更加深厚。

此次经历,成为孔子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其后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总之,孔子困陈蔡之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

在困境中,孔子展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此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穷(1)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2)食...让王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孔子穷(1)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2)食...让王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孔子穷(1)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2)食,藜(3)羹不糁,颜色甚惫(4),而弦歌于室。

颜回择菜(5),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藉(6)夫子者无禁。

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7)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8)而叹曰:“由(9)与赐,细人(10)也。

召而(11)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

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12),故内省(13)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14),霜雪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15)也。

陈蔡之隘(16),于丘其幸乎。

”孔子削然(17)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18)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19)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20)穷通也。

道德(21)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娱于颍阳(22),而共伯(23)得乎丘首。

【出处】本段属《庄子》·让王【注释】(1)穷:困。

陈蔡:陈国蔡国。

(2)这里本无火字。

(3)藜:灰菜。

糁〔sǎn〕:米粒。

(4)惫:疲惫,疲乏。

(5)择:选择。

一本作释。

(6)藉:欺凌、凌辱。

无禁:没有人禁止。

(7)君子:指孔子。

无耻:没有羞耻之心。

(8)喟然:叹气的样子。

(9)由:子路。

赐:子贡。

(10)细人,见识浅的人。

(11)而:通尔。

这里指“他们”。

(12)为:通谓。

何穷之为:何谓之穷。

(13)内省〔xǐng〕:反省,自己检查。

(14)天寒既至:即《论语·子罕》中的“岁寒”。

(15)知松柏之茂:即《论语·子罕》中的“知松柏之后凋也”。

(16)隘,同“厄”困厄。

(17)削然:一作俏然。

削、俏皆悄的借字,悄然即安然的样子。

反:通返。

反琴:返回到琴边又弹琴。

(18)扢〔xì〕然,威武的样子,一说喜悦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子路问津。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简介。

公元前497年。

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

开始周游列国。

到公元前484年。

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

先后到过卫。

曹。

宋。

郑。

陈。

蔡。

楚。

齐。

周等诸侯国。

期间。

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

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时。

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
“子路问津”。

“指点迷津”。

文献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

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

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

在问津处北。

相传桀溺旧居于此。

”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

从新蔡。

经息县。

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

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公元前489年。

吴伐陈。

楚救陈。

驻军城父。

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

而不在郢。

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

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

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

拜见叶公沈诸梁。

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

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

春秋晚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争取当权者的支持。

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

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

公元前489年。

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

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

可是前面有一条河
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

远远望去。

河道蜿蜒曲折。

水如银带。

近看河水清澈见底。

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

子路这天傍晚。

孔子师徒走到这里。

就是找不到渡口。

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

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

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

于是。

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

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

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

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

”长沮抬起头。

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

”“哦。

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

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子路讨个没趣。

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

桀溺停下锄头。

问:“你是谁?”“我是仲由。

”“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
的。

”“告诉你。

当今天下大乱。

犹如滔滔洪水。

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

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

做个隐士吧。

”桀溺说完话。

又忙着锄地。

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

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

孔子听后。

心里相当难受。

酸楚和悲凉还夹杂着一股落寞。

过了好一会儿。

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

鸟是飞的。

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

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

人各有志。

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

可是。

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

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

符合正道。

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后来。

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

过了河。

并顺利到达负函。

后人
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

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

“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

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

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

子路镇。

子路村。

子路街。

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

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

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

这三块石碑。

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

现存两块。

一块是明朝的。

首页 > 试题库/ 正文子路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

期间,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途中
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文献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情理推断,罗山县的子路问津处比较可信。

据清朝乾隆年间《罗山县志》记载:“桀溺畈,在问津处北,相传桀溺旧居于此。

”孔子及其弟子在“绝粮”事件之后,从新蔡,经息县,来到罗山县子路问津处,向南通过九里关可到楚国都城郢。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城父。

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而不在郢。

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拐个直角弯,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拜见叶公沈诸梁。

正是因为这个直角拐弯,子路问津处在今罗山县子路镇才成了必然。

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

公元前
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

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

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
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

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

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

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

”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

”“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
隐士桀溺。

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

”“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的。

”“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

”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

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酸楚和悲凉还夹杂着一股落寞。

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

鸟是飞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

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

可是,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