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24分)(《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
不久,鸟飞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好的。
”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行。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您杀了他。
景公说:“不杀了,我听懂你的意思了。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今齐地/方千里2.解释加点的词语。
(8分)①私:偏爱②美:以……为美;③方:方圆④谤:指责别人的过错⑤亡:让……跑了;⑥以:认为⑦朝:朝见⑧重:重视(看重)3.翻译下列句子。
(8分)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ɡ):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páo):厨房。
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
⑤率:带领。
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②杀人以.梃与刃以: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C: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D: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 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
甲文强调的是;乙文强调的是。
(2分)5. 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2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4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1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小题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小题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不同的方法。
《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题(共8分)阅读《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8~10题。
(共8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使人问之/平白无故.∕故.弄玄虚 B.望桓侯而还走./走.漏天机∕走.为上策C.莫不私.王/正直无私.∕窃窃私.语 D.寡人之过./闭门思过.∕将功补过.9.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翻译:医生喜欢给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理解:这句话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表现,同时是他反驳扁鹊的名言,也常常成为他愚昧顽固的佐证。
【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严重啊。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甲] XXX见XXX,说:“我知道自己不如XXX,我的妻子偏爱XXX,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都以徐公为美。
现在齐国地方广阔,有120个城市,宫廷内的妇女都偏爱王,朝廷中的臣子都畏惧王,四周的人都有求于王。
由此可以看出,王的蔽屏很厚。
”XXX:“很好。
”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将得到上等奖赏;能上书劝谏我的,将得到中等奖赏;能在市井中谩骂我的,让我听到的,将得到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群臣就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之后,时常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XXX、XXX、韩、XXX听说了这件事,都朝拜齐国。
这就是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XXX失国后逃亡到了鄙陋之地,叹道:“我知道为什么失去了国家了。
我有一千个朝臣,他们处理政务,没有一个不说‘我的君主是圣人!’;我有数百个侍从妃子,她们穿着华丽的服装,没有一个不说‘我的君主是美丽的!’。
内外都听不到我的过失,所以才会落到这个地步!”从XXX的例子可以看出,人君之所以离开国家失去社稷,是因为谄谀者太多了。
所以XXX失国后逃亡,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家。
1、解词。
1)臣之妻私(偏爱)臣2)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吾知所以亡(失去国家)矣4)侍御数百人,被(穿着)服以立2.译句1)由此可以看出,王的蔽屏很厚。
2)所以XXX失国后逃亡,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家。
3.XXX的进谏为什么能让XXX称“善”?因为XXX指出了XXX的蔽屏很厚,让XXX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下令让群臣、吏民能够指出他的过失,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谄谀局面,让XXX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得到改进。
4.XXX和XXX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XXX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XXX能够下令让群臣、吏民指出他的过失,打破了原来的谄谀局面,让他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得到改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XXX初三语文复练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XXX审核:无做题:无班级:无姓名:无得分:无用时:无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XXX:“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XXX、XXX、韩、XXX,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XXX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XXX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XXX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
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XXX。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时时而间进:不时地进谏。
⑵故夙夜孜孜:一直勤奋地工作。
2.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在朝廷内斗胜利。
⑵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如果君主能清理朝纲,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但后来无人进谏,导致燕、XXX、韩、XXX朝贡,乙文中XXX的治国之道是XXX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得到了百姓的安乐。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XXX,曰:“臣诚知不如XXX。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XXX。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XXX:由此观之,XXX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答案1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完成24~28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斯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能谤讥于市朝()(2)臣之妻私臣()(3)以光先帝遗德()(4)盖追先帝之殊遇()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9、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1、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的方式。
受此启发,我们学校的学生想建议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
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时时而间进..孜..⑵故夙夜2.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分)⑵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题(共8分)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8~10题。
(共8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使人问之/平白无故.∕故.弄玄虚 B.望桓侯而还走./走.漏天机∕走.为上策C.莫不私.王/正直无私.∕窃窃私.语 D.寡人之过./闭门思过.∕将功补过.9.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理解:这句话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表现,同时是他反驳扁鹊的名言,也常常成为他愚昧顽固的佐证。
【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严重啊。
理解:邹忌利用自己的家事类比国事,而且分析了齐王身边的人对齐王的心理,从而才认为齐王受蒙蔽很严重。
【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拜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理解:燕、赵、韩、魏等国来到齐国是想拜见邹忌。
有邹忌这样可以巧妙进谏的大臣,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了其他国家。
10.两篇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都是关于进谏纳谏的,对于臣下的进谏,蔡桓公、齐王、隋文帝三位表现不尽相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每空不超过8个字)(4分)【链接材料】隋文帝①子秦王俊②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杨素③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
”文帝曰:“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④乎?我安能亏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②秦王俊:指杨俊,文帝的儿子,封秦王。
③杨素:当时的宰相。
④律:法律
人物
态度
结果
原因
蔡桓公
不听谏言
病发而亡
(3)
齐王
听取意见
(2)
善于纳谏
隋文帝
(1)
免秦王职
(4)
(二)文言文题
8. D(2分)
9. 乙(2分)
10. 答案示例:
(1)不纳谏言(拒绝接受、批驳谏言)
(2)修明政治(国富民强、战胜于朝廷)
(3)讳疾忌医(刚愎自用、盲目自信)
(4)依法治国(不损国法、不徇私枉法)
(共4分。
每空1分)
参考译文: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是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
杨素启奏道:“(对于)秦王,陛下十分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
”文帝说:“谁也不可违反法律。
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最终没有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