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合集下载

铜离子吸附树脂

铜离子吸附树脂

铜离子吸附树脂铜离子吸附树脂引言:树脂是一种具有高度发展潜力的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树脂树脂是通过聚合反应获得的高聚物,具有多种形态,如颗粒、粉末、膜和胶体等。

树脂树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环境保护、药物制备、化学分离等领域,其中铜离子吸附树脂是一种常见的吸附树脂。

一、铜离子的环境影响铜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物体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和生物学效应。

然而,过量的铜污染会对环境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铜离子的主要环境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冶金废水、农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等。

高浓度的铜离子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同时也会对生物体内的多种酶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二、铜离子吸附树脂的类型吸附树脂是一种将目标物质从液体中吸附到固体表面的功能材料。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铜离子吸附树脂,如阴离子交换树脂、聚合物吸附树脂、纳米吸附树脂等。

这些树脂具有吸附效果好、再生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三、铜离子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铜离子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机械混合、浸渍和热压等方式将吸附剂和催化剂混合制备成树脂。

化学法则是通过聚合反应将具有吸附功能的单体聚合成树脂。

生物法则是利用微生物、酶或其他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吸附剂,通过化学方法将其固定在树脂中。

四、铜离子吸附树脂的性能测试方法铜离子吸附树脂的性能测试方法包括离子交换容量测试、吸附等温线测试、吸附动力学测试和吸附效率测试等。

离子交换容量是评价吸附树脂对铜离子吸附能力的指标,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铜离子溶液与树脂接触一段时间,然后测定液相中剩余铜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

五、铜离子吸附树脂的应用铜离子吸附树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水处理领域,它被用于废水处理和自来水净化等过程中,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的铜离子。

在环境保护领域,铜离子吸附树脂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和去除,减少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铜的综述——精选推荐

铜的综述——精选推荐

铜的综述第七章铜⾦属铜(copper,Cu),原⼦序数29,价电⼦层结构为3d104s1,原⼦量63.54,相对体积质量8.92,熔点1083℃,原⼦半径127.8pm。

纯铜呈浅玫瑰⾊或淡红⾊。

氧化态有+1、+2。

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化学稳定性强,抗张强度⼤,易熔接,具有抗蚀性、可塑性、延展性。

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属形成合⾦,形成的合⾦主要有三类:黄铜是铜锌合⾦,青铜是铜锡合⾦,⽩铜是铜钴镍合⾦。

铜加热产⽣⿊⾊的氧化铜,长时间存放在潮湿的环境中,铜的表⾯会产⽣⼀层铜绿。

铜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可缓慢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也能与浓盐酸在加热情况下反应。

铜是与⼈类关系⾮常密切的有⾊⾦属,被⼴泛地应⽤于电⽓、轻⼯、机械制造、建筑⼯业、国防⼯业等领域,各企业铜消费的⽐例为:电⼦(包括通讯)48%、建筑24%、⼀般⼯程12%、交通7%、其他9%。

第⼀节铜在环境中的分布⼀、空⽓中的铜美国空⽓中的铜浓度为10~570ng/m3,南极空⽓中平均铜浓度是0.036ng /m3。

⼆、⽔中的铜地球上的⽔体是铜存在和迁移的场所之⼀。

铜随着岩⽯风化、⽔⼟流失、降⾬和⽣物迁移进⼊江河湖海。

天然淡⽔中浓度中铜的含量很低,平均仅为3µg /L。

在⼤⽓降⽔中的铜主要以⽔溶性铜(占总量80%)降落到陆地表⾯。

北美(北纬40°~50°)的⼤陆降⽔铜浓度为21.0pg/L,俄罗斯平原(北纬50°~70°)的⼤陆降⽔铜浓度为4.0pg/L,⼤西洋(北纬35°~40°)的海洋降⽔(⾬⽔)铜浓度为2.6pg/L,南极沿岸地带的海洋降⽔(雪)铜浓度为0.9pg/L。

铜在海⽔中的浓度为30pg/L。

江河湖⽔中的铜含量⼀般不⾼,⼤约3µg/L。

但天然⽔源多受铜的污染,使⽔源铜含量增加。

例如⽢肃省监测的13个⽔库中,铜超标率33.3%。

黄河⽔在有些城市河段铜超标,长江⽔中的铜在靠近⼀些城市的江段也有超标,例如安徽的芜湖段超标31.11%。

cu与健康

cu与健康

赖氨酸氧化酶 维持胶原组织的正常交联及组织的韧性和 弹性,缺铜使此酶活性降低, 弹性,缺铜使此酶活性降低,胶原蛋白和 弹力蛋白形成不良,导致骨骼 弹力蛋白形成不良,导致骨骼、血管及皮 导致骨骼、 肤弹性下降 孕妇缺铜可导致羊膜早破
酪氨酸酶 参与色素沉着, 参与色素沉着,黑色素是在酪氨酸酶作用 下,由酪氨酸经系列生化过程而生成,缺 由酪氨酸经系列生化过程而生成, 铜无法催化酪氨酸最终转化为黑色素, 铜无法催化酪氨酸最终转化为黑色素,结 果常形成毛发脱色症或使得局部皮肤呈白 常形成毛发脱色症或使得局部皮肤呈白 毛发脱色症或 斑样,研究表明色深的毛发比色浅的铜量 斑样, 多
全 血
血:0.64~1.28mg/L 血:0.64~ 浆:0.01~1.40mg/L 浆:0.01~
红细胞:0.75~ 红细胞:0.75~1.31mg/L 血 清:0.87~ 清:0.87~1.64mg/L
发样中铜含量:6 发样中铜含量:6~10μg/g
铜安全充足摄入量:婴儿0.4~ mg。 铜安全充足摄入量:婴儿0.4~0.7 mg。儿童 0.4 与青少年为0.7~ ,成人为1.5~ 成人为1.5 mg。 与青少年为0.7~2.5 mg ,成人为1.5~3.0 mg。 0.7
2.影响铜吸收的因素 2.影响铜吸收的因素 钙、锌、镉、汞可干扰铜吸收 硫离子与VC可与铜形成难溶复合物而妨碍 硫离子与VC可与铜形成难溶复合物而妨碍 铜的吸收 蔗糖、果糖对铜的吸收有不利的影响,胃 酸缺乏、胃肠胰切除等皆影响铜吸收 食品中的有机铜较无机铜容易吸收
3.铜的排泄 3.铜的排泄
铜主要从胆汁排泄,大部分铜与蛋白质结 主要从胆汁排泄,大部分铜与蛋白质结 合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少量经尿液排出 正常每天排泄1 正常每天排泄1-3.6mg WHO 推荐按每天每千克体重铜的供给量是: 推荐按每天每千克体重铜的供给量是: 婴幼儿80μg ,儿童和青少年40μg ,成人 婴幼儿80μg ,儿童和青少年40μg ,成人 30μg

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毒性效应研究

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毒性效应研究

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毒性效应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

其中,重金属污染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铜等轻重金属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危害。

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学、建筑、医药等领域。

但是,铜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害物质,其在生物体内造成的毒性效应广泛存在。

因此,研究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毒性效应,对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铜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金属离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是许多生物体内重要酶的活性中心。

铜能够与多种生物分子反应,这种反应是有益的,也可能有害。

铜离子的存在对于细胞的正常代谢、分裂和增殖都是必须的。

此外,铜还可以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生化过程、细胞信号传递、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铜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物学研究中。

例如,铜离子被用于制备DNA电化学传感器。

当DNA与铜离子相互作用时,可以形成复合物,可以用来检测DNA分子的结构及其含量。

此外,铜离子还可以用作生物分析试剂,主要用作比色试剂、熔点试剂、溶解度试剂和葡萄糖测定试剂。

这些应用广泛的铜离子的使用对于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铜离子与生物分子的不利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分裂、毒性作用,尤其是对于细胞膜和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铜离子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增加,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和酶的折叠,影响它们的功能。

此外,铜中毒也会引发严重的肝、心、脑等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人体的生命安全。

2. 铜离子的环境毒性效应研究在自然界中,铜广泛存在于各种矿物、天然水域、土壤和水中,但它在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很低。

人类活动引起了大量的铜排放,使其浓度大幅上升。

铜离子可以通过工业废水、锅炉废水、冶炼废水、化工废水等渠道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大量的铜离子排放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铜的污染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短期污染,这种污染是由于某一事件或事故引起的,通常只限于这次事故的范围内;另一种是长期污染,这种污染是由长期排放和累积造成的,是更严重的铜污染。

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研究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了许多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呼吸作用、骨骼形成、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

但是,如果人体内的铜离子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铜在人体内的来源主要是来自食物,如肉、海鲜、全谷类、坚果等,而人体内的铜离子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

相比其他微量元素,铜离子在人体内的含量较低,但是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铜离子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铜离子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铜离子参与了细胞呼吸过程的第四步,即细胞内呼吸链复合物IV中的两个亚基的组合。

这一过程中,铜离子接受一对电子,并将它们转移给氧分子,从而使氧分子还原为水分子释放出能量。

同时,铜离子也参与了线粒体膜电位的维持,从而使呼吸作用得以顺利进行。

骨骼形成中的铜离子作用铜离子在骨骼形成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体内,铜离子参与了胶原基质的合成和铜蛋白的合成。

胶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它是皮肤、骨骼、软骨、韧带以及肌腱等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铜蛋白则是参与了铜离子运输的重要蛋白质,在人体内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铜离子与铜蛋白的合作能够促进铁离子的吸收,从而对红细胞的生长和骨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铜离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铜离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也已经被证实。

人体内的铜离子可以促进中性白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同时,铜离子还可以抑制不良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当细菌进入人体后,铜离子就会对其进行攻击,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铜离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铜离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铜离子可以促进线粒体中的ATP合成,同时对神经元的电导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而在神经元可塑性中,铜离子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事实上,铜离子的缺乏已经被证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有一定的关系。

铜离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铜离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是最近才得到证实的。

食品中铜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铜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0 . 1 2 0 ag r . L — l 范 围 内符 合 比耳定 律 ,相 对 标 准 偏 差 低 于 3 . O %, 回 收率在 9 5 . 3 %~ 1 0 8 %范 围 内 。龙 巍 然 等 【 5 】 合 成 了新 的 三 氮 烯 试 间 。 结 束语 剂: 1 一 ( 8 一 喹 啉) 一 3 一 ( 2 一 苯并 噻唑) 三氮 烯( Q B T I ) , 并 研 究 了该 试 剂 目前 , 除 了 常 用 的分 光 光 度 法 和 原 子 吸 收 法 外 , I C P — A E S 与C u 2 + 的显 色 反 应 , 建立 了测定铜 的灵敏度 较高 、 选 择 性 较 好 的光 度 分 析 新 方 法 。 法、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法 等方 法 也 可用 于检 测 铜 的含 量 。这 些方 法 灵 1 . 2催 化 动 力 学分 光光 度 法 敏度高 。 选择性好 , 但是 由于仪器和试 剂昂贵 , 使 其 应 用 推 广 受 催 化 动力 学 光 度 法 是 以 测 量 反 应 物 浓 度 与 反 应 速 率 之 间 的 到很 大 的 限制 。此 外 随 着 新 型 多 元 配 合物 的合 成 发 展 , 可 以获 得 定量关 系为基础 , 用分光光度计 、 荧 光 光 度 计 等 作 为 检 测 手 段 的 灵 敏度 更 高 、 选 择 性 更 好 的铜 离 子 显 色 剂 , 为 分 光 光 度 法 测 定 铜 种 动力 学 分 析 法 。在 盐 酸 介 质 中 铜 催 化 过 氧 化 氢 酸 性 铬 蓝 K 含 量 开 拓 了广 阔 的前 景 。 褪 色 是一 个 动 力 学 光 度 法 测 定 痕 量 铜 的新 方 法 。并 应 用 于 饮 用 参考文献 : 水 中 铜 的 测 定 。孙 雪 花 等 [ 6 】 用 此 方 法 建 立 了微 波 消 解 测 定 农 产 [ 1 】 张 录强 . 铜对人体及 动物的生物学效 应生物学通 报, 1 9 9 9 , 1 —1l 2. 品 中痕 量铜 的分 析 方法 。方法 的线 性 范 围 为 0 . 1 2 8 ~ 1 4 . o 8 t e d 8:l1 2 5 mL , 检 出 限为 0 . 0 1 6 L g / 2 5 m L , 回收率为 9 8 . 1 %~ 1 0 1 . 6 %。 宝 迪 春 [ 2 】 陈志 慧. 饮 料 中微 量 铜 的 分 光 光 度 法 测 定 『 J 1 . 广 州 食 品工 [ 7 】 等研究发 现 , 微量 C u 2 + 对 H 2 0 2氧 化 1 一 羟基一 2 一 f 5 一 氯一 2 一 吡 业 科 技 , 2 0 0 4 。 2 0 ( 4 】 : 1 0 8 - 1 0 9 . 啶偶 氮 ) 一 8 一 氨基一 3 , 6 一 萘二磺酸( 5 - C I - - P A H ) 褪 色 有 强 烈 的 催 化 作 【 3 】 乔 守 良等 . 改进 D D T C法 测 定 水 中铜 【 J 】 . 农 业 环 境 与发 展 , 用 。在 p H =7 . 4 ~8 . 5的 硼 砂一 盐 酸缓 冲体 系 中 可 形 成 l : 1的 蓝 色 1 9 9 8 , l 5 ( 3 ) : 2 4 — 2 5 . 配合 物 ,其最 大吸收 波长位 6 4 0 n m 处 。表 观 摩 尔 吸 光 系 数 为

铜对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途径

铜对动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途径
1 S OD的 分 类 、 结 构 特 点 及 功 能
生 物 体 在 正 常 生 命 活 动 过 程 中通 过 单 电 子 还 原
产生 超氧 阴离子 ( 0 一 ) 、 羟基 自由基 ( 。 O H) 、 过氧 化 氢
( H 2 0 ) 等 活性氧 , S O D 是 机 体 内 唯 一 能 够 特 异 性 清 除
关键 词 : 铜 锌超 氧化 物歧化 酶 : 锰超 氧化 物歧化 酶 : 铜 中图分类 号 : ¥ 8 6 5 . 1 2 0 .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0 2 5 8 — 7 0 3 3 ( 2 0 1 3 ) 2 1 — 0 0 7 9 — 0 5
超 氧化 物 歧化 酶 ( s u p e r o x i d e d i s mu t a s e , S O D) 是

S O D是 一 类 金 属 酶 , 真核 生物 体 内的S O D 根 据 金 属 辅基 和分 布的不 同分 为铜 锌超 氧化 物歧 化 酶 ( C u / Z n — S O D) 、 锰 超氧 化物歧 化酶 ( M n — S O D) 和 细 胞 外 超 氧化物歧化酶( E C — S O D) 3 种类型 ( 表1 ) 。虽然3 种 S O D 都 具 有 类 似 的 催 化 功 能 , 但 在 基 因 序 列 上 的 同 源相 关性 较低 , 在机 体 内作用 的部位 也各 不相 同 , 而 起 到清 除0 一 原 字 符 串 ,发 挥 抗 氧 化 功 能 的 主 要 是
挥作 用 , 将0 一 歧化 为H 0 和O : , 被 视 为 生 物 体 抗 氧 化
系统 的第 一道防线…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2

自然铜的生物转化研究

自然铜的生物转化研究

自然铜的生物转化研究自然铜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铜元素。

它可以通过地壳中的矿物被提取出来,并在工业生产中用于制造各种物品,包括电线、管道、建筑材料、货币等。

在自然界中,铜可以通过生物转化进行生物循环。

生物转化是指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铜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

例如,可以通过微生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将铜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生物转化铜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铜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利用以及铜的生态学效应非常重要。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如何保护自然界中的铜资源的信息。

在进行生物转化铜的研究时,科学家通常会使用各种生物模型,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来探究铜的生物转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铜的生物转化过程的机制,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如何利用这些过程来获得更多铜的信息。

此外,生物转化铜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铜在生物体内的生物效应的信息。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来了解铜对生物体的毒性,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如何预防铜中毒的信息。

自然铜的生物转化是指铜在生物体内通过代谢过程转化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这种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

在生物体内,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转化。

例如,铜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成铜氧化物或铜金属。

铜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酶氧化反应转化成铜离子或其他化合物。

铜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布、蓄积和排泄过程转化成其他物质。

例如,铜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吸收过程进入生物体内部,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生物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在生物体内,铜可以被蓄积在某些组织和器官中,并通过排泄过程从生物体内排出。

自然铜的生物转化是指铜在生物体内通过代谢过程转化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这种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并且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布、蓄积和排泄过程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张录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石家庄050016)
铜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1928年威斯康星大学哈特(Hart)的研究证明,由于喂饲乳汁而患贫血症的大白鼠饲料中添加铜和铁,对血红素的形成是必要的。

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构成体内具有特殊生理机能的物质,是多种酶系统的活化剂、辅因子或组织成分,参与和调节生物的多种生命活动过程。

1.动物对铜的吸收代谢
铜在动物饲料中多以难溶或不溶状态存在,饲料铜是以复合物的形式被小肠粘膜吸收,仅有极少部分以离子状态进入体内。

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铜是与肠粘膜内的含巯基金属蛋白和过氧化物歧化酶结合携带进入体内的,小部分铜与小分子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转运入小肠粘膜细胞而被吸收到体内。

进入血液的铜存在于血清和血红细胞中,铜先与血清蛋白形成松散结合,在肝脏内铜再与a2-球蛋白形成牢固结合而合成铜蓝蛋白(约占成人血浆铜的95%)。

血浆铜蓝蛋白与铜含量可以调节小肠粘膜对铜的吸收,二者含量的高低与存在于肠道食物中的铜维持着某种平衡关系。

当血浆铜蓝蛋白和铜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肠道中的铜不吸入体内。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大量铜被吸收到体内,在机体蓄积产生危害。

动物体对铜的吸收还受饲料中的钼含量高低的影响。

在落基山脉区域土壤中钼含量很高,水中钼含量也很高,在当地发生的一种病叫“羊缺铜症”,可通过皮下注射铜螯合物,如铜甘氨酸或日粮中含有8~11×10-7水平铜即可预防。

钼干扰铜的吸收机理被认为是:钼干扰硫化物氧化酶,使动物体内硫化物增多,而导致硫化铜沉积,使铜不能为代谢所利用,造成铜缺乏。

铜在动物体内主要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小部分呈游离态存在,机体中铜总量的50%~70%存在于肌肉与骨骼中,20%的铜贮存在肝脏中,5%~10%的铜分布于血液中,微量铜存在于酶分子中。

在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在肝、肾及脑铜浓度较高、肝组织中铜浓度最高,是铜最大的贮存器官,而且肝中铜的含量反映出对饲料铜的摄取情况,给予高铜饲料,肝中铜含量能增加数倍。

对于动物而言,食物中铜的吸收率是较低的,大约只有摄取量的5%~10%被吸收和存留,不被吸收的部分随粪排出,体内的铜又以胆汁的形式随粪排出,其他途径仅排出少量。

2.铜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2.1铜与铁代谢铜与铁代谢密切相关,它影响动物对铁的吸收、运输以及利用。

在体内铜通过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解除抑制铁吸收的因子,从而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

由肠粘膜进入血浆中的Fe2+不能直接与血浆中的运铁蛋白结合,需在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下由Fe2+→Fe3+后,再与运铁蛋白结合,并随运铁蛋白运送到骨髓、肝脏及全身组织。

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含铁酶类,或在骨髓和肝脏内形成铁贮备。

铜蓝蛋白还参与机体内贮存铁动员,使其迅速释放出来,并与血浆中的β1-球蛋白结合形成运铁蛋白,参与铁的运输和代谢。

铜还是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即造血过程)的原料和调节因子,缺铜时,降低了铜对血红蛋白的催化作用,就可能导致贫血。

2.2铜参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的系统的构成。

主要催化弹性蛋白肽键中赖氨酸酰残基、氨基氧化脱氨为醛基,并与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另一肽键的类似醇基或氨基进行醛醇缩合或醛氨缩合、而形成胶原纤维及弹性蛋白共价交联结构,使弹性纤维形成不溶性状态,从而使机体组织维持正常弹性和韧性。

2.3铜影响一些动物的生殖机能与生长发育将适量的铜盐注入孵化的鸡蛋内,雏鸡可
奇迹般地增加50%的重量。

又如事先在发情的母猪子宫内注入适量的5%乙二胺四乙酸的铜复合物,一次输精与不注药物而重复输精的受胎率及胎产仔数相同。

由此可见,铜复合物能消除过迟排卵。

2.4铜参与和维持骨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缺铜影响含铜酶的合成,如赖氨酰氧化酶,或胺氧化酶生成量减少,从而使骨胶的多胶键的交联不牢固,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均降低,导致骨质疏松易折,骨骼畸变、幼兽发生类似佝偻病的症状,成兽出现骨软化、骨折和骨关节肿大及其骨营养失调等症状。

2.5铜对动物的其他生物学效应缺铜可导致动物机体贫血、骨质疏松症、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作用,使新生仔兽运动失调、生长受阻、发育异常,繁殖机能障碍,胃肠功能失调,心力衰竭等。

给动物补铜,可喂给硫酸铜添加剂(拌于日粮中),也可将一定浓度的硫酸铜喷洒到饲草上投喂。

如果动物摄入过多的铜盐或铜含量正常而钼含量低的饲料都可以发生铜中毒。

铜盐直接作用于胃肠道而患严重的胃炎、粪便呈绿蓝色粘液状。

过量的铜吸收进入机体内,作用于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使肝、肾、神经和血液受侵害,肾功能衰竭、少尿、血尿、蛋白尿或葡萄糖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休克直至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