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华东师大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概念:是研究动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分类:整体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生理学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慢性动物实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进行手术,暴露所研究的器官(如消化道各种造痿手术)或破坏某器官(切除内分泌腺等),然后在接近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观察所暴露器官的某些功能,观察摘除或破坏某器官后产生的功能紊乱等.(二)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in vivo):从活的或刚死的动物身上切离要研究的器官(如小脑蛙心等)或组织(如肌肉强直收缩)放在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以便进行实验研究.2.离体实验法(离体器官实验法in vitro):将动物麻醉或破坏大脑(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暴露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以便进行实验观察。
第二节机体功能与内环境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转移过程。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三)适应性(adaptation):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之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四)生殖(reproduction):是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二、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环境,又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为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1)稳态的新陈代谢的必要保证。
温度、PH值影响酶的活性,水溶液渗透压影响物质交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一、教学目标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
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
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
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学时主要内容: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
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主要内容: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主要内容: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主要内容: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
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主要内容: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说明:生理学课程主要讲解以人体为主的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和机制,配合生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机制。
增加对人体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
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文字说明,图片以及动画,配以教师的讲解。
以求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讲授技巧结合一体,达到深入浅出,教与学都轻松的目的。
全部课程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学时需要72-76学时。
教材: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绪论(2学时)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第二章神经系统(16学时)第三章感觉器官(6学时)第四章血液(2学时)第五章循环系统(8学时)第六章呼吸(6学时)第七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第九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第十章内分泌(6学时)第十一章生殖(2学时)第十二章生长与发育(4学时)绪论(2学时)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in vivo)2、离体实验(in vitro)(二)慢性实验三、生理学的研究层次1. 整体水平2. 器官、系统水平如:心脏、血压3. 细胞分子水平如:细胞培养、递质测定四、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五、如何学好生理学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2、掌握细胞上的信息传导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制。
3、了解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及收缩的外部表现4、了解影响生物电和细胞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二、兴奋和兴奋性三、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1、刺激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变化率四、强度---时间曲线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的概念五、兴奋性的指标1、阈强度2、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二)、阈下总和1、空间总和2、时间总和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发现一、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七年级科学下册 5.1 生物体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五章第一节生物体(学案)教学目标:1)与其他动物比较,说出人体外部形态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功能。
2)说出构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个体的器官。
教学过程:引入:地球上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在生物体中找到。
生物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联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由不同的器官构成进而形成生物体。
一、生物体:1.地球上的生物体种类非常多,包括、、、、。
它们的共同点是。
2.以人体为例,观察动物体的组成。
想一想:人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例来研究人体的组成)总结归纳:人的身体可分为、、、。
1)头部:高等动物的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能明显看到眼鼻口耳头等器官。
眼:视觉器官,功能;耳:听觉器官,功能;鼻:呼吸器官,功能;口:消化器官,功能。
所以,头部的功能是。
思考:①.你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五官”指什么吗?②.人的头部与其他动物头部有何区别?(小组讨论)2)颈部:位于头部和躯干部之间,高等动物的颈部能左右转动,从而。
讨论:动物中谁的颈部最长?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颈部?3)躯干:是动物体的主要部分,通常呈或,躯干从腹面可分为、;从背面可分为、、。
躯干的最外面为,内有、、。
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排出废物等功能;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人体产生各种动作;骨骼对人体起支撑作用,同时保护内脏。
4)四肢:动物躯干上长有附肢,功能是。
人的附肢称为四肢,分为上、下肢,上肢有肩、上臂、肘前臂、手等部分,它们有灵活的关节,下肢有髋、大腿、膝、小腿、足等部分,适应直立行走。
思考:人的手有哪些功能?(并举例说明)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附肢发生了演变,如鸟的前肢变成翅(翼),适应在空中飞翔;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的前肢变成鳍状;有些动物有许多附肢,如河虾、蜈蚣、蜘蛛等;还有些动物没有附肢,如蚯蚓、蛇等。
讨论:动物的身体分部与人是否是相同的?如有不同,试举例说明。
(以小组为单位)3.植物体:植物体的外形与动物体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固定在土壤中,整个身体不能发生位移。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6章 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
要进行有性生殖,动物就必须具有生殖系统。
、从结构上看,其演化过程由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由不完善到完善。
、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动物的受精有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种类型。
体内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
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营养和温度恒定的发育条
胚胎营养来卵黄的是卵生、卵胎生,胚胎营养来母体的是胎生。
生动物中,卵内卵黄含量较少的,胚胎发
两栖类;属于卵生的
、根据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程度,胚后发育可以分
D
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它的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为胚胎发
它由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子在输卵管结合形成的
、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泡,一面沿输卵管下移,植入子宫内膜。
子宫后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全、第一性征指的是男女生殖器官的差
两性在性格和行为上出现明显的差异。
同变化有:身高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体毛,体型向成人过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动物生理学教案

动物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动物的生理特征和适应机制;3.能够分析和解释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4.培养学生对动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生理学概述1.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3.动物体温调节机制。
2.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1.神经元结构和功能;2.神经传递过程;3.不同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1.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消化过程中的酶作用;3.营养吸收机制。
4.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1.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动物体内的运输和交换;3.呼吸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5. 循环系统与血液运输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血液成分和功能;3.血液循环过程。
6. 排泄系统与体液平衡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尿液的形成和排泄过程;3.动物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演示:展示一些动物生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
5.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四、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期末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演示等内容。
2.实验器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他们深入阅读和学习。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六册第四章“我们身体里的秘密”。
本章主要介绍人体及动物的生理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的主要器官、人体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人体的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人体各器官的协同工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模型、消化系统模型、PPT、视频资料。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同学,发现他们在运动时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人体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使用PPT和模型,讲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肌肉、关节)和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和功能。
3. 例题讲解:播放视频资料,展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各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人体生理学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在运动和消化过程中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人体运动系统:骨骼、肌肉、关节消化系统: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七、作业设计1. 画出人体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2. 写一篇关于人体生理学的小短文,可以描述一个人在运动和消化过程中的体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组成1.1 细胞:介绍细胞的概念、类型和功能,重点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2 组织:介绍组织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1.3 器官:介绍器官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心脏、肺、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4 系统:介绍系统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人体的生理功能2.1 神经系统的功能: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2.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激素的作用和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
2.3 消化系统的功能: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吸收和排泄。
2.4 呼吸系统的功能: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肺通气、气体交换和呼吸调节。
2.5 循环系统的功能: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心脏泵血、血管结构和血液运输。
第三章: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3.1 生长发育:介绍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规律,重点讲解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和青春期发育特点。
3.2 骨骼系统:介绍骨骼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骨骼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3.3 肌肉系统:介绍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肌肉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4 生殖系统:介绍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殖过程。
3.5 青春期生理变化: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特点,包括第二性征、月经、遗精等,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变化。
第四章: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4.1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介绍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重点讲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4.2 内分泌调节:介绍内分泌调节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激素的作用和内分泌腺的调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教师简历姓名袁崇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3.5学位博士职称(职务)教授专业: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工作简历:1987年起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工作1994年起担任本科生《动物及人体生理学》专业必修课的主讲教师。
曾担任本科生、函授生的《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工作。
获得学生的好评。
2002年,主持的《生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系的构建》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工作:科研主要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同位素示踪方法、离体细胞培养法以及电生理方法等,研究动物发育和衰老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受体、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神经干细胞的体外诱导与移植研究等。
曾参与和负责的研究项目有:1、不同年龄大鼠脑内5-HT结合位点亲和力的变化,脑蛋白合成率的变化;2、应激对大鼠中枢单胺类递质、脑内核糖体多聚态的影响和年龄差异;3、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腺苷受体拮抗剂对帕金森病动物的影响;4、褪黑素对骨髓、胸腺细胞的影响;5、神经生长因子模拟功能肽的研究。
发表论文20多篇。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概述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以阐述人体及高等动物的基本生理为主,并按照人体的系统分类划分章节。
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的一门科学。
根据某种生命活动现象探讨其内在的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的过程,或通过研究获得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结果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是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特征。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任何生理机制的阐明都以实验结果为依据。
因此,生理学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和良好的逻辑性。
根据人体的系统分类,课程从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入手,首先阐明可兴奋细胞的一般生理活动过程及特性,为掌握和了解后面章节各系统的功能和功能调节打下基础。
然后以人体的九大系统(除了运动系统外)为主线,按照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生殖的次序进行阐述。
学习建议:1、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
学习生理学,首先要了解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或现象,如血液流动、心脏跳动、呼气与吸气过程、消化与吸收过程、尿的形成与排泄过程等,同时,也要了解产生这些过程的内在机制。
2、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机制的阐明都依赖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了解各种机制阐明的过程、实验背景及依据很重要,可以多阅读一些参考书。
不仅有助于了解生理学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3、对初学者而言,较难抓住生理学的重点内容。
每章的思考题将围绕各章的重点内容及重要概念提出,希望同学认真思考与复习。
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本章概要:本章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例,讲述了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的全部生理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刺激如何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细胞某一局部兴奋后如何传导到整个细胞并如何在细胞之间传递,如何引起骨骼肌收缩等过程及机制。
第一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一、刺激和反应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
(刺激的种类很多:电压、电流、光、声音、冷、热等,环境变化因子包括内环境的变化,如血压升高,PH值下降等)。
二、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一个刺激若要引起反应,通常与下列条件有关:1、刺激强度:一个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必须要达到足够的强度。
这种强度,一般可以用一定的量纲来表示。
如电可用伏特、安培;声音可用贝尔、分贝;光可用勒克斯;酸碱度可用PH值等等。
刺激强度越大,越易引起兴奋。
2、刺激作用时间指某一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机体所持续的时间。
任一强度的刺激,只有持续相应的时间才有效。
持续时间越长,刺激效应越显著。
3、强度变化率指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大小。
变化率越大,越易使组织兴奋例:以常用的电压或电流刺激为例作用时间强度强度变化率在我们平时的实验中,强度变化率都能控制在一种突变的型式,强度和时间就成了控制刺激的主要因素4、强度---时间曲线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改变作用时间,观察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刚刚能引起肌肉收缩所需的最小强度,然后以作用时间为横轴,以强度为纵轴作一曲线,即得强度---时间曲线(图)图刺激的强度-时间曲线由图可见,对一个有效刺激,强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根据强度---时间曲线,我们把一些概念说明一下:阈强度在某一作用时间下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时值在强度时间曲线上,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三、兴奋和兴奋性1、兴奋和兴奋性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图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当我们刺激神经时,可以引起腓肠肌收缩。
(图)为什么刺激神经可引起肌肉收缩呢?可以设想,神经受到刺激后,必然产生了一种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它作为一种信息,又被快速地传递到了肌肉内部,于是引起了肌肉的收缩。
这种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被称为冲动,如神经冲动,肌肉冲动。
后来,生理学上把活组织或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把活组织或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相应地,凡能产生冲动的活组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实验资料的积累,发现神经冲动本质上就是动作电位,因此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一词也就成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了。
兴奋和兴奋性是生理学的重要概念,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或前提。
2、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时值与兴奋性成反比3、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先给组织一个阈上刺激(条件刺激)引起兴奋后,观察紧接着的第二个刺激(测试刺激)引起的反应,发现组织兴奋后的兴奋性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以粗神经纤维为例:(图)1)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持续时间0.3ms 2)相对不应期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持续时间3ms3)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
持续12ms 4)低常期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
持续70ms4、阈下总和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空间总和作用于不同部位的多个阈下刺激同时或接近同时作用引起的兴奋效应。
时间总和作用于同一部位的的阈下刺激连续作用而引起的兴奋效应四、神经和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一)损伤电位: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生理学家Du Bois Remond.(杜波依雷蒙),在具有灵敏电流计的条件下,运用神经和肌肉标本,测定了损伤电位若将组织局部损伤,将一个电极置于完整部位的表面,一个电极置于损伤部位。
可见电位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损伤部位为负。
这种组织损伤部位与完整部位的电位差被称为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图)为何在损伤部位与完好部位存在电位差呢?很显然,损伤部位反映的是细胞内的状况。
由损伤电位提示,细胞的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如何才能证实呢。
霍奇金(Hodgkin)和赫胥黎(Huxley)1939年找到了枪乌贼的巨轴突,利用极细的玻璃微电极插入轴突内,测定了膜内外的电位差,(二)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的测定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通常膜内为负。
当时,利用枪乌贼的巨轴突测得膜内外的电位差约-50mv,膜内为负值。
(图)一般蛙、枪乌贼的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为-50~-70mv,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什么原因导致细胞内外出现电位差呢?静息电位是K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枪乌贼巨轴突)mMol Na+K+Cl-内50 400 40-100外460 10 5402、膜对上述离子的通透性为P k : P Na : P cl=1:0.04:0.02根据静息时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别和通透性差别,静息时主要以K 离子向外扩散为主,K离子的扩散使大量的正离子由膜内扩散至膜外,导致膜内电位下降。
由于电场的作用,在细胞膜内外聚集了正负电荷,形成了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场。
电场的方向阻止K离子的进一步外流。
当膜内高浓度的K离子向外扩散力与电场阻止力相平衡时,膜内外电位达到相对平衡,构成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该电位值可用电化学平衡电位公式Nernst方程求得。
RT Co 8.31×(273+37) [K+]o [K+]o E=———ln ——=———————×2.3log———=60log———mV nF Ci 1×96500 [K+]I [K+]i1 2 3R 气体常数,为8.31焦耳T 绝对温度,为273+摄氏温度n 离子价数,F 法拉第常数,为96500Co/Ci为膜内外离子浓度,这里主要为K离子浓度,当温度为37℃时得公式3。
代入变量膜内外的K离子浓度,各种可兴奋细胞膜内外的比值在20-50倍之间,计算得平衡电位为-78~-102mV,非常接近。
可见K离子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
3、Na-K泵的作用Na-K泵在静息电位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逆浓度梯度转运维持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
故又称生电钠泵。
(三)动作电位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AP)。
(图)一)动作电位的测定如图,当给神经一个电流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很快又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整个过程中,膜内电位由静息电位上升的过程通常称为去极化,有时把去极化过程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
动作电位由最高点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静息电位水平的状态称超极化。
(图)如图所示,运用高倍放大和慢速扫描记录动作电位,首先出现一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的电位波动,称为锋电位,之后出现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依次为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传导性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是由Na+、K+通道介导的信号传递形式(图)AP期间膜的通透性变化AP的Na学说去极化 Na离子通透性上升,Na离子内流锋值 Na离子平衡电位复极化 Na离子通透性下降,K离子通透性上升极化 K离子平衡电位,Na-K泵活动上升,泵出Na泵入K 由上可见,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从而引起了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导致电位的逆转和恢复等过程,其中,Na-K泵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