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5No.1200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李华芝

李秀艳

徐亚同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上海,200062)

摘要该文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技术原理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还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16SrRNA寡核苷酸探针微生物群落结构

Applicationof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to

Envi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LiHuazhi

LiXiuyan

XuYatong

(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

Inthispaper,basicprinciplesanditsevolutionofFISHwereintroduced,thenitsapplicationsinenvi-

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tudiesweresummarized,itsproblemsandshortageswerediscussedinanex-aminationofpast,presentandfutureapplications,andperspectiveswereexpectedaboutthistechnology.

Keywords

FISH16SrRNAoligonucleotideprobe

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元素的生物进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借此了解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长久以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方法一直是建立在分离和培养的方法上,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精确地反映混合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对于一些培养条件要求较苛刻或未被培养的细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因此用传统培养方法所得出的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建立和发展一种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且发展迅速,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具有保守序列的16SrRNA上。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杂交法、PCR法、SSCP法、DGGE法、TGGE法、

RFLP法、ERIC-PCR法和克隆基因文库分析法等,

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或其它不依赖培养技术的方法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推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基于

PCR的方法可能会在扩增反应中引入误差,降低所

得信息的精确度。荧光原位杂交(FISH)作为一种不依赖PCR的分子分析技术是以上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有益补充,它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或人工的微生物环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同时对微生物群落进行评价。目前,FISH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物学中,已成为微生物群落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复杂的混合微生物群落进行及时监控和准确鉴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污染治理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969年,Pardue等[2]和John[3]两个研究小组开发

了原位杂交技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或28SrRNA与爪蟾卵细胞制备物进行杂交,进行显微

放射自显影检测。这一技术可以在保持细胞形态完整的条件下,检测出细胞核酸序列,自此,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进化、肿瘤病人和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分析以及多种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得到应用。1988年,Giovannoni等[4]首次将FISH技术引入细菌学研究中,使用放射性标记rRNA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微生物。随着荧光标记的发展,非同位素染料逐渐代替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资助(2003AA601020)

净水技术

WATERPURIFICATIONTECHNOLOGY16--

Vol.25No.12006净水技术

了放射性标记。1989年,Delong[5]首次使用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与放射性探针相比,荧光探针更安全,具有较好的分辨力,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步骤。此外,可用不同激发和散射波长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在一步反应中同时检测几个靶序列。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由于FISH技术的灵敏性和快捷性使其成为微生物系统发育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诊断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ConfocalLaserScanningMicroscope,CLSM)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色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色体或其它细胞器中的定位。

FISH技术的目标分子通常是16SrRNA,因为它在微生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拷贝数,分布广泛、功能稳定,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根据待测微生物体内16SrRNA中某段特异性序列,设计相应的寡核苷酸探针,就可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原位检测,而选取在分子遗传性质上保守性不同的特异序列,就可在不同水平(如属、种等)上进行检测。目前,公共和商业数据库中已发布的16SrRNA序列逐渐增多,因此,基于16SrRNA的FISH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原位研究也越来越方便和准确。除16SrRNA外,还可以23SrRNA或mRNA等作为研究的目标分子。FISH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设计和获得具有高灵敏性和专一性的寡核苷酸探针。

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FISH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中,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研究不同的样品时发现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生物99%以上通过常规方法不能被培养,由于培养条件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实际上培养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少部分微生物,而且往往加入了浓度远高于自然状况的营养物质,其结果是在新的选择压力下群落结构通常会发生变化,适应丰富营养条件的菌种成为优势种,取代了自然条件下的优势种。由于核酸序列可以提供遗传距离、分子杂交探针等信息,可进一步用于鉴定、监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基于核酸抽提和PCR扩增等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而FISH技术可以将整体微生物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不需要额外的抽提和扩增等易引起偏差的步骤,精确性更好。所以,FISH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SimonNathalie等[6]在2002年利用FISH技术研究海水中细菌和有害藻类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ArayaRuben等[7]在2003年对溪流中和水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FISH研究。McnamaraChristopherJ等利用FISH技术对美国卡罗莱纳州南部溪流沉积物中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8]。

应用FISH技术不仅能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还可以跟踪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LiuJ等[9]2002年利用FISH技术监测了河流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并利用此技术得到了一些在人工条件下很难培养的菌种以及一些新的微生物信息。借助FISH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中各种功能菌群的组成比例,而且对不同功能菌群的相互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不同微生物类群大都在代谢上互惠互利[9]。

3.2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Ardern和Lockett[10]在1914年发明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法,然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生态学特性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而研究微生物个体、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对提高处理系统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特异底物转化率来研究活性污泥中重要功能菌群的活性,如耗氧速率、硝化、反硝化、磷吸收和释放、Fe3+的还原等。FISH技术能提供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原位生理学等信息。放射自显影和FISH(MAR-FISH)结合被用于研究废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活性、数目和对特异有机底物的消耗。16SrRNA为靶序列的FISH检测技术被用于检测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目及其空间分布,同时对特异菌群进行空间定位和原位生理学的研究。3.2.1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的研究

rRNA测序和FISH结合的群落分析广泛用于监测生物反应器或废水处理设施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的FISH技

1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