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哲学
哲学简介西方的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

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原文地址: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作者:cappuccino在前面已经说了,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要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了解哲学史。
可以说在哲学所有问题中几乎无处不掺杂中、西哲学史的内容,一说哲学也必定要说哲学史。
没有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空架子。
所以下面就用最简略的篇幅介绍一下中、西方哲学史。
所谓略述嘛,就是一个大纲、一个纲要而已,目的只是让大家对中、西哲学史有一个极粗略的印象而已,可以说下面对中、西哲学史介绍中的每一段的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成一个和这个"哲学简介"系列篇幅差不多大的系列文章。
但在这里都只提一句就完,不展开说。
下面就来看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也是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约400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称为"现、当代哲学"。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崭露出来以后,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的问题,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追问。
宇宙间的现象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它们究竟由什么东西构成?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变化?哲学源于惊异,古希腊人惊异地追问这类问题。
哲学产生以前人们用神话传说解释这类问题,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
最早作这种解释和回答的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把这些叫作"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中世纪 经院哲学 本体论证的特点

中世纪经院哲学本体论证的特点中世纪经院哲学是中世纪欧洲哲学的一种学派,它以神学为基础,试图通过信仰和理性相结合来解决形而上学和哲学问题。
本体论是经院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体论证的特点包括:对存在的思考、对上帝的思考、论证的教父化和上帝的存在证明。
首先,本体论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对存在的思考上。
经院哲学的本体论主要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原理。
本体论证试图回答“什么是存在?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根据经院哲学家们的观点,存在可以被理解为“真”,它是实在的、稳定的、不变的。
本体论证试图通过分析存在的特点和属性来得出对存在的定义并进行证明。
例如,通常会提出“存在是是非不一致的”这样的命题,并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其次,经院哲学的本体论中,对上帝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经院哲学是一种基督教哲学体系,它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根源。
因此,经院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本体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最高形式和原则,是绝对完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一些经院哲学家运用本体论证来探讨上帝的本质和属性,例如圣奥古斯丁提出的“上帝是存在的本源”和圣安素姆的“上帝是至善的”,这些都是试图通过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
第三,本体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教父化。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教父们的权威被普遍崇拜和尊重。
因此,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常常借鉴和引用教父们的观点来进行论证。
一些教父的著作成为了经院哲学家们思考的重要对象,他们试图通过解读和理解教父们的观点来解决本体论问题。
例如,经院哲学家们通常会引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他们认为圣奥古斯丁的思想是对本体问题的重要贡献。
最后,经院哲学本体论的另一个特点是上帝的存在证明。
经院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最高原因和目的,因此需要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表明上帝的存在。
在本体论证中,会引用一些经院哲学家提出的存在证明的观点,例如圣安波罗修斯的“透过有序宇宙和因果关系可以推断出上帝的存在”,还有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运动是有引起者,引起者不可能无限回溯,因此必有第一位运动者,即上帝”。
经院哲学思想在欧洲中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经院哲学思想在欧洲中世纪的传播与影响中世纪是一个极其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充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里,经院哲学的思想开始在欧洲不断传播,并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院哲学可以追溯到10世纪的中世纪,是当时的学者用来研究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的一门哲学。
经院哲学在传统基督教教义与逻辑思考的基础上,加上了新的成分,例如古希腊哲学、后期拉丁文化等。
经院哲学并不是一种教条式的研究方法,它注重通过理性辩论去证明和解决哲学难题,故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欧洲中世纪的这个时期,经院哲学的思想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在欧洲中世纪时,经院哲学的思想最早是由彼得·阿伯拉尔出版的《伦理学》和《Peter Lombard’s Sentences》一书来传授的。
然而,最成功地推广和教授经院哲学思想的,则是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位神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教授经院哲学时,强调通过修辞的优美和力量去传达复杂的哲学概念。
他的学生们把他的讲义整理编成了一本书,名叫《托马斯大师的哲学总汇》。
这个教材受欢迎程度非常高,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广泛传播的一本哲学书。
中国唐代的高僧义净,也曾向阿奎那学习,传授历史著作。
权威学者们指出:“在欧洲中世纪的时期,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也影响了哲学、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
”在宗教方面,经院哲学的思想推广对于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来说,眼下和尤其重要。
在哲学方面,这种思想流派的推广,推动了欧洲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经院哲学的思想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推进了哲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系统化。
在政治方面,经院哲学的思想被用来反对封建制度和专制政治,并为自由思想和个人权利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经院哲学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自由、理性、和平与身心和谐,对人类的理性思维和精神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思辨和理性主义的精神,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进而在探索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等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第二章: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
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
《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议论大全》等。
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 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 学最高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认为应通过上帝的创造物 来认识上帝的存在。
25
---“奥卡姆剃刀”
公元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 “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 宣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 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应像用快刀子剃头发一样, 统统剃掉。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 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推论 出万物创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16
托马斯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认
为尘世生活的幸福并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静观,
从而使灵魂得救。
这只有在来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为争取现实生活
的幸福而进行斗争就是恶就是犯罪,最大的犯罪行为是异端
24
第三节:经院哲学的解体
“不可战胜的博士”---威廉·奥卡姆(1300-1350)
---十四世纪英国最彻底的唯名论者,认为存在都只是具体事物 的存在。由于参加反对教皇的法兰西科教团,曾被指控为异 端而被囚禁于阿维农教廷。后来越狱逃跑,受到与教皇作斗 争的德意志皇帝路德维希的保护,他曾对国王说,“你若用 剑来保护我,我就用笔来保护你。”
东西比上帝更伟大﹑更完善,那么,它就不仅仅存在于人 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否则人心就能设想在人心之外 还存在着比上帝更伟大﹑更完善的东西,而这是绝对不可 能的。所以,上帝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完善的东西就 “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精选文档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 13日-430年8月28日),古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 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 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 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 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 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 源头
奥 古 斯 丁
托马斯·阿奎纳
制作人:y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中世纪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总论 发展背景 发展历程 结语
总论
中世纪哲学的核心主题是企 图结合信仰和理性。哲学家 们力求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理 喻,并证明基督教和理性的 相容性 中世纪(5~15世纪)
发展背景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 社会过渡。 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 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 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 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约翰·邓斯·司各脱
(John Duns Scotus,约 1265-1308 )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 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1214年~1292年。 神学家、唯名论者 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 曾经大胆地提出了物质具有 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很多, 思维能力的推测。他认为, 著名的有《大著作》等。 上帝是万能的,它完全可以 赋予物质思维的能力。
发展历程
早期中世纪哲学(约400~1000),奥古 斯丁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中期中世纪哲学(约1000~1300), 是 经院哲学的全盛时期 晚期中世纪哲学( 约1300~1500),是 经院哲学的衰落时期。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开始。
以下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始于前苏格拉底时期,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
柏拉图关注于形而上学和理想国的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则着重于逻辑、伦理学和自然科学。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于基督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结合。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探讨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帝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哲学思想的重要时期,其特点是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关注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强调。
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包括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
启蒙时代:启蒙时代是18世纪欧洲哲学的重要时期,强调理性、自由和人权。
这个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包括伏尔泰、洛克、康德等。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思潮和哲学家。
包括德国的黑格尔、尼采,法国的笛卡尔、康德,英国的休谟、罗素等。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涵盖了20世纪以后的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
包括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分析哲学等。
重要的哲学家包括海德格尔、萨特、福柯、德里达等。
这些阶段中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对其他领域的学科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被视为一系列不同思想和观点的演进,为人类思维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

哲学: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西方哲学思潮发展史概览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科,通常被认为探究了生命、宇宙与人类的意义和真理。
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思潮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相继探讨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启蒙哲学及现代哲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潮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萌芽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代表了欧洲古代文明的高峰。
其主要思考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存在的本质、道德价值等,从而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
柏拉图主张存在着一个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其不完美的影像。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哲学的实践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则着重于逻辑和实证哲学,提出了关于实体性、表象和因果关系等著名学说。
中世纪哲学:神学与哲学的合一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信仰的盛行时期,因此其哲学体系也深深影响着宗教生活。
中世纪哲学家主要致力于探讨有关神、宇宙、人等问题,他们主张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同时组织严密的逻辑体系。
由于信仰和理性的合一,带来了大量富于经验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中,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学哲学”理论以及彼得·阿尔特泰特(Petrus Albertus)的万物论被广泛传诵流传。
这些理论为中世纪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哲学:人为中心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思考方式进行了另一种探讨。
现实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研究自身和身边的世界。
他们主张哲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血汗劳动,把理论与现实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打破先前基于上帝宗教理论的约束。
即使只基于人类的理性,也可以达到高度的哲学成就。
伊曼努尔·康德的理性哲学成就,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哲学的代表。
启蒙哲学:理性解放18世纪启蒙运动是欧洲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源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它强调人的理性被束缚在种种偏见之中,并寻求通过理性贯穿始终的自由和进步。
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

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总结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古希腊哲学思想核心:1.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智慧,提出了著名的“我只知道一件事,即我一无所知”。
2.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超越,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观念,认为真理是超越感官经验的。
3.亚里士多德:主张从事实和经验中寻找真理,重视逻辑和实证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万物皆有原因”和“幸福是最高目标”的思想。
二、中世纪哲学思想核心:1.奥古斯丁:强调信仰和神的存在,认为人只能通过信仰获得智慧和真理。
2.托马斯·阿奎那:主张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提出了“五证明神的存在”的理论,强调人通过合理思考和观察世界可以达到神的认识。
三、近代哲学思想核心:1.笛卡尔:怀疑一切有疑问的知识,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认为思考是唯一不容怀疑的存在。
2.休谟:强调通过感观经验获得知识,提出了“因果关系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连结”的思想,对于知识的确定性持怀疑态度。
3.康德:试图解决休谟的怀疑主义,认为人类有先验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意识,强调人的自由和理性的价值。
四、现代哲学思想核心:1.尼采: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力,鼓励个体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
2.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历史变革是经济力量和社会矛盾的结果,强调了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
3.伯克利: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感知的产物,否认了物质的独立存在,强调主观的感觉和知觉的重要性。
五、当代哲学思想核心:1.哈贝马斯:强调语言的社会认知功能,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达成共识,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2.德里达:批判了语言的固定性和唯一性,主张以辩证思维和解构主义的方法看待和理解现象。
3.弗洛伊德:提出了个人潜意识和心理分析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受到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
以上是西方哲学家思想核心的主要总结,这些思想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探寻真理和人类自身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欧洲哲学(英Medieval European philosophy):欧洲中世纪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特点是基督教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中世纪哲学。
奥古斯丁的哲学在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下论证了基督教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不是以既存的质料去创造世界;上帝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的限制,只有被创造物才存在于时间之中;上帝是至善的,这种至善在于真实、和平、安定。
他论证了三位一体的教义,反对阿利乌派的反三一论;认为恶是相对于善而存在,恶并不表示上帝没有力量,而是上帝行善的一种手段。
他坚持原罪论,认为人没有改恶归善的自由意志,婴儿也有罪,只有上帝的拯救才可以使人免于罪恶。
奥古斯丁全面阐述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世纪哲学的开端。
在奥古斯丁之后,波伊提乌翻译注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时提出三个问题:(1)“种”与“属”是真实存在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2)假如存在着“种”与“属”,它们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3)“种”与“属”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这个问题成为以后经院哲学争论“共相”问题的起源。
波伊提乌认为共相如是若干个体的共同点,便不可能是一个个体,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感知的实体,而另一方面,共相如不与个体相联系,便成为虚构。
因此,共相是心灵从事物中分辨出的共同特性,共相本身不是物质性的。
9世纪的埃里金纳根据新柏拉图主义,把自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非创造的,但能创造一切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世界最后原因的上帝;第二是被创造的,但也能进行创造的自然,即上帝所创造的理念;第三是被创造,但不能进行创造活动的自然,即物质世界中个别事物的总和;第四是非被创造的也不创造什么的自然,即作为世界最终目的或归宿的上帝。
这个体系说明世界源自神的爱,最后又归于神。
(二)中期中世纪哲学。
这一时期的经院哲学分裂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两派,而这两派又各有极端的与温和的之分。
极端唯名论以洛色林为代表,认为一般的共相并非实在,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种声音,实在的乃是特殊的多数个别事物。
极端唯实论以安瑟伦为代表,认为只有共相是实在的,特殊的多数的个别事物是不实在的。
这种观点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翻版。
温和唯名论以阿伯拉尔为代表,认为共相并不是独立存在或先于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反对唯实论),但共相也不是名称(反对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同一类个别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性,是由同一类的个别事物所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又称为概念论。
温和唯实论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认为共相既在事物之先作为神创世界的计划,也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也在事物之后,作为事物的观念。
共相问题的争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教会生活有关,比如领圣餐问题,教徒所领的是面包与酒,还是基督的身体与血?唯名论认为是前者,唯实论认为是后者。
又如,是教会组织的等级制度更重要,还是基层教会更重要?唯名论认为后者更重要,唯实论认为前者更重要。
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过程中,铿迭、法拉比、伊本·西拿、伊本·路西德等阿拉伯哲学家和犹太哲学家也参与讨论,并且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三)晚期中世纪哲学。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日趋繁荣,启蒙思想日趋抬头,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因此唯名论日益发展。
R·培根强调经验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邓斯·司各脱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能了解神,因而以理性与信仰进一步分离来解脱教会所面对的理性主义的冲击。
奥卡姆的威廉认为一切知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因而承认不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
晚期唯名论着重于经验的研究,为科学与宗教的分离开辟了道路,使科学有了发展的余地。
晚期中世纪哲学中,神秘主义有所发展。
爱克哈特认为上帝与世界一同存在,认为上帝一存在就创造了世界,有了泛神论的意义。
他强调通过沉思冥想与神相通,否认教会圣事与祈求神恩的意义。
库萨的尼古拉强调教会的和谐,甚至企图把已分裂的东正教与天主教重新联合起来,他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以后发展为有机体的整体和谐的理论。
他的认识论观点强调直觉认为高于理性认识,在直觉之中对立面达到统一的理论具有辩证法的性质。
晚期中世纪哲学家已有人文主义思想,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能力与人的自由意志,预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选自《外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徐孝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