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篇一: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定义一、政策概念的演绎:从词源学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只有“政”与“策”两个分开的词。
“正”的含义是“规范”、“控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政者,正也”。
术也”。
若将两词合起来则为“规范的计谋”。
中国现在使用的“政策”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从日本传来的。
汉唐以后中国许多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文字中出现“政”与“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西方文字。
日本人在接触到英文“policy”以后,就翻译为“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该词在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又传回中国。
另一说是由西方在中国的人士翻译出来的。
据载,英国传教土李提摩太,他曾在1895年上书清朝廷一份《新政策》,其内容是要求清政府设置新政部,聘请英美等国人士来主管新政。
其后,梁启超在1899年所写的《戊戌政变记》中开始使用“政策”一词,他认为: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首注重于学校教育之中可谓得其本矣。
后来,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政策”这一概念。
此后,政策一词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成的“政策”概念,但是,与“政策”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却早已存在。
人们早已在“政策”的系列上使用其他丰富多样的概念,如“路线”、“战略”、“方针”、“策略”、“计划”、“措施”等。
可以将“路线”、战略”看作是“总政策”;将“政策”、“方针”看作是“基本政策”;将“策略”、“计划”、“措施”看作是“具体政策”。
在当代汉语中,人们在使用“政策”一词时,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将“政策”与“公共政策”通用,讲“政策”时多指“公共政策”。
如《辞海》中,“政策”被解释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因此,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有关上“规范的计谋”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同现代的公共政策结合起来。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
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P19含义。
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五、公共权力P20含义。
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P2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含义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含义。
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含义。
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含义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二、政府支出三、公共政策范围P33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政府失灵P37含义。
缺点。
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二、市场失灵P40含义。
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三、契约失灵四、志愿失灵p42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五、社会失灵P43(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第二章政策分析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含义。
公共政策学笔记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科学的品格:1)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3)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 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 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 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 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 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 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 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 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 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 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 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 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 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 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 的产物。
(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 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3.公共政策学的品格
宁骚
主编
ISBN:7-04-012263-4
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60 二、学分:3 三、教学目的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六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①结果②目标人群③执行机构④法规(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①规制②工具③假定※政策规划的主体:(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在现实的政策规划过程中,政府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政府的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政策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元化是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各国通行的模式(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优点:能把握全局。
缺点: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4)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优点: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失之于片面;通常采取听证制度;※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①紧扣政策目标②规划多重方案③方案彼此独立④方案要有创新⑤方案切实可行。
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212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5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1一定的行为准2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12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120世纪70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融于一体的特人意志决定论。
很难为人们理解。
对政策科学起的作用不大。
220世纪80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
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在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方面。
指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与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320世纪9020世纪90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1①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指古代中国的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②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③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指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
④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指《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
2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
②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
3120世纪80指从1979年至20世纪90上进行的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
220世纪90②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
③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
四、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1等多个学科的施、管理变迁有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的知识领域。
2才能发展。
要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
34人公共政策活动各种创新型、危机1.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概念1员或部分成员题链条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情况区别对施企业、社会集团那些超越一个国家、政府之上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政策来解决。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用书笔记公共政策学笔记前言第一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的政策。
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公共政策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公共政策是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坚持的是公共价值。
2、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界定:公共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政策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3、本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公共政策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公共政策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公共政策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一公共政策些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特征:特征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发现并确认社会公共问题是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前提);(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公共政策导的;(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决策为生命的;(5)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第一章绪论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术语•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1.1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时间、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1.1.1 公共政策代表性的定义: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Lasswell)亚伯拉罕·卡普兰(A.Kplan)我们可以将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的内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1.1.2 政策系统我们将它界定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1)社会经济状况(2)体制或制度条件(3)政治文化(4)国际环境4.政策系统的划分(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1.1.3 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2.多源流框架(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3.中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4.辩护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5.政策扩散框架(policy diffusion framework)1.2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2.1 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policy sciences movement)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 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2)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来临,科学技术及其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或工具。
(3)思想库的成熟也是政策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什么是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他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1)政策内容研究(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2)政策过程研究(studies of policy process)(3)政策输出研究(studies of policy outputs)(4)评估研究(evaluation studies)(5)决策信息(information for policy making)(6)过程倡导(process advocacy)(7)政策倡导(policy advocay)1.2.3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1.2.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政治学的研究路径(1)系统理论(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米切尔·希尔(Michael Hill)经济学的研究路径(1)福利经济学(2)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3 公共政策学的意义1.3.1 政策分析的职业化1.职业化及其标准2.政策分析职业化的现状(以美国为例)(1)美国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训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2)政策分析的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3)在职业化组织方面,美国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团体及职业协会已有相当的规模。
(4)在职业伦理方面,由于政策分析职业化发展历史很短,加上政策分析的从业者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组织背景,要形成一整套为大多数政策分析者所认同和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并非易事。
1.3.2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理由学术上的,职业上的,政治上的1.3.3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现实意义(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破解需要。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2.1 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论2.1.1 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3)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4)条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理性人的特性(1)目标导向(2)所有选择皆为已知(3)偏好明确(4)偏好一致(5)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6)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2. 有限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认为“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3.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林德布罗姆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 混合扫描模式(mixed-scanning)混合扫描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运用了两种摄像机而包括了上述两种途径:一个广角摄像机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另一个摄像机能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广角摄像机所考察了的地区。
5. 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直觉、判断、总体印象,新备选方案的创造性发现)(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2.1.2 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1)概念理论(conceptual theory)(2)认知理论(theory of knowing)(3)因果理论(causal theory)(4)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2.1.3 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数学最优化(mathematical optimizing)•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 approach)•准试验方法(a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过程分析方法(behavioral process approach)•多元标准决策方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政治可行性2.3 政策分析的程序2.3.1 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奎德的模型2. 琼斯的模型3.帕顿和沙维奇的模型4. 韦默和维宁的模型5. 斯托克和扎克豪斯模型6. 西蒙德模型7. 霍格伍德和冈恩的模型8. 索伦森的模型9. 城市研究所的模型2.3.2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抉择政策执行与检测结果评估2.3.3 政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及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参见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克朗的《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第三章问题界定3.1 政策问题的性质3.1.1 什么是政策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一种被相当数目的人们认定为与他们所持的某些社会规范产生偏离的情形,社会学者所研究的不应该只限于社会问题的客观情况,同时应该研究人们对同一情况所下的定义,以及产生解决办法和它们所依据的价值判断。
——富勒(R.C.Fuller)迈耶尔(R.R.Myers)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2)它是被感知的(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4)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5)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6)团体活动过程(7)权威当局认为有备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3.1.2 政策问题的特征•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的人工性•政策问题的动态性问题系统问题系统并不是机械的实体,它们是合目的的系统。
•没有两个分子在其所有的或期待的性质和行为方面是相同的。
•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都对作为总体的系统的性质和行为有影响•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它影响作为整体的系统的方式,依赖于系统中至少一个其他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所有可能的分子次属群体对作为整体的系统有一种非独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