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方法HJ—

合集下载

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

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

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是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进行详细阐述。

二、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划分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以及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 重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的。

3. 较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受到一定影响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一定范围辐射污染的。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

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

一、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概念风险物质临界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并造成重大危害的特定物质的数量或浓度。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风险物质临界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毒气态物质:如光气、乙烯酮、硒化氢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2. 液态物质:如甲醛、乙二腈、氟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3. 气态物质: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氯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4. 有机废液:如COD浓度大于等于10000mg/l的有机废液,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二、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原则1. 科学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数据,充分考虑物质特性、事故发生概率、环境敏感性和人员暴露等因素。

2. 实用性:风险物质临界量应便于在实际应急响应中应用,便于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

3. 可操作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现场监测和评估。

4. 可比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相协调,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应用1. 应急预案编制: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2. 应急演练:在应急演练中,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模拟事故情景,检验应急响应能力。

3. 应急响应: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评估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 环境监测:在事故发生后,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进行环境监测,掌握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

四、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动态管理1. 定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事故经验,定期更新风险物质临界量。

2. 信息共享: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物质临界量的透明度。

3. 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对风险物质临界量的认识。

总之,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2020-09-28
来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部分物质涉及浓度要求。

以盐酸为例,如企业储存的盐酸浓度低于37%,该企业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时,是否需要将盐酸记入Q值计算?如是,在Q值计算过程中,是折算成100%还是37%。

回复: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按照“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原则,浓度低于37%的盐酸应折算为浓度为37%的盐酸,临界量按7.5吨计算Q值。

1 / 1。

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

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

一、引言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物质风险往往成为引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等法规,对物质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的相关内容。

二、物质风险等级划分依据1. 物质特性: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毒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特性,将物质分为以下几类:(1)高度危险物质:指具有强毒性、强腐蚀性、强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氰化物、硫酸、硝酸、氯气等。

(2)中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强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醇、苯等。

(3)低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弱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醋酸、二氧化碳、硫化钠等。

2. 物质数量:根据物质的数量,将物质风险等级分为以下几级:(1)一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物质。

(2)二级风险:指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三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较少,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

三、物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1. 高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2. 中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 低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四、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1. 编制应急预案:根据物质风险等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物质风险等级,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解毒剂、消防器材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 2018 年第14 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大气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与应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大气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与应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Vol.39,No.2 2021年2月©环境保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大气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与应用王倩1,田庆发2(1.中煤地华蠹水文地质勘察有限公司环境分公司;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河北邯郸056001)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开展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预警为基石的主动环境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可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突发环境事件,同时企业排污也会造成突发环境事件。

人们要科学、高效、准确地排查和评估突发环境事件的大气风险,找准风险点,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建议,进而使企业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大气;风险受体中图分类号:X82;X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21)02-0116-03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02.036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Atmospheric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for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WANG Qian,TIANQingfa(1.Environmental Branch of China Coal Dihuasheng Hydrogeological Survey Co.,Ltd.;2.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icalEnvironmen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Handan05600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and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active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safety production accidents may occur,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and at the same time,the pollution of enterprises can also cause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People must scientifically,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investigate and assess the atmospheric risk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pinpoint the risk points,and put forward clear and targeted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o that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Keywords:environmental emergency;risk assessment;atmosphere;risk receptor企业污染物违规排放、自然灾害突发或者危化品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会导致污染物进入各种环境介质,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3.4风险物质的临界量 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3.5环境风险单元 environmental risk unit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风险物质的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

3.6环境风险受体 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3.7清净废水 slightly polluted wastewater指未受污染或受较轻微污染以及水温稍有升高,不经处理即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

3.8事故废水 wastewater by accident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废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4分级程序根据企业生产、使用、存储和释放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的评估分析结果,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将企业突发大气或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同时涉及突发大气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毗邻的多个独立厂区,可按厂区分别评估风险等级,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并进行表征,也可分别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距离较远的多个独立厂区,分别评估确定各厂区风险等级,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程序见图1。

图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流程示意图5风险物质识别依据企业涉及的各类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进行风险物质识别。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见附录A。

6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6.1计算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气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八部分中除NH3-N浓度≥2000mg/L的废液、COD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之外的气态和可挥发造成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固态、液态风险物质。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燃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大气环境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计算涉气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存在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年度内最大存在量计算)与其在附录A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Q=w1W1+w2W2+⋯+w nW n(1)式中:w1, w2, ..., w n——每种风险物质的存在量,t;W 1, W2, ..., W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按照数值大小,将Q划分为4个水平:(1)Q<1,以Q0表示,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2)1≤Q<10,以Q1表示;(3)10≤Q<100,以Q2表示;(4)Q≥100,以Q3表示。

6.2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指标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6.2.1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的评估按照工艺单元进行,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工艺单元分别评分并求和,该指标分值最高为30分。

表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6.2.2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2。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2 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与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6.2.3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表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类型划分6.3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按照企业周边人口数进行划分。

按照企业周边5公里或500米范围内人口数将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三种类型,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4。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4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6.4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表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矩阵表6.5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大气(Q0)”。

(2)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大气(Q水平-M 类型-E类型)”。

7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7.1 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水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一、第二部分中溶于水和遇水发生反应的风险物质,具体包括:溶于水的硒化氢、甲醛、乙二腈、二氧化氯、氯化氢、氨、环氧乙烷、甲胺、丁烷、二甲胺、一氧化二氯,砷化氢、二氧化氮、三甲胺、二氧化硫、三氟化硼、硅烷、溴化氢、氯化氰、乙胺、二甲醚,以及遇水发生反应的乙烯酮、氟、四氟化硫、三氟溴乙烯。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水环境风险物质,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计算方法同6.1部分。

7.2 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7.2.1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同6.2.1部分。

7.2.2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6。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6 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7.2.3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控制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7.3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按照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同时考虑河流跨界的情况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情况,将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水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7.4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7.5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水(Q0)”。

(2)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水(Q水平-M类型-E类型)”。

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8.1风险等级确定以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8.2风险等级调整近三年内因违法排放污染物、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等行为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的企业,在已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基础上调高一级,最高等级为重大。

8.3风险等级表征只涉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按6.5进行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