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方法HJ—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企业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质检协会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方法》进行解读。
一、分级标准《方法》通过分级标准,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1.重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影响、重大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2.较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3.一般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较小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风险等级时,还需考虑风险的成因、区域特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
二、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五项风险评估指标:事件概率、事故后果、环境敏感性、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
这些指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1.事件概率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从相应规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家意见等方面评估;2.事故后果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身、环境和财产损失等影响,可进行场景化分析;3.环境敏感性指风险事件发生地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环评报告等评估;4.应急管理水平指企业现有应急预案、剂量测量设备等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可通过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方式评估;5.社会影响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相关人员、社会秩序、企业声誉等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指标,可计算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程度,并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三、应用建议《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2.企业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几率;3.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4.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协调性,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环境。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2020-09-28
来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部分物质涉及浓度要求。
以盐酸为例,如企业储存的盐酸浓度低于37%,该企业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时,是否需要将盐酸记入Q值计算?如是,在Q值计算过程中,是折算成100%还是37%。
回复: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按照“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原则,浓度低于37%的盐酸应折算为浓度为37%的盐酸,临界量按7.5吨计算Q值。
1 / 1。
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

一、引言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物质风险往往成为引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等法规,对物质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的相关内容。
二、物质风险等级划分依据1. 物质特性: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毒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特性,将物质分为以下几类:(1)高度危险物质:指具有强毒性、强腐蚀性、强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氰化物、硫酸、硝酸、氯气等。
(2)中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强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醇、苯等。
(3)低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弱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醋酸、二氧化碳、硫化钠等。
2. 物质数量:根据物质的数量,将物质风险等级分为以下几级:(1)一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物质。
(2)二级风险:指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三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较少,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
三、物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1. 高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2. 中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 低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四、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1. 编制应急预案:根据物质风险等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物质风险等级,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解毒剂、消防器材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 2018 年第14 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适用对象为涉及生 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 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 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
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 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简称为“风险物质”。
环境保护部
2018-03-01 实施 发布
目次
前 言------------------------------------------------------------------------------------------------------------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级程序------------------------------------------------------------------------------------------------------- 2 5 风险物质识别------------------------------------------------------------------------------------------------- 2 6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3 7 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5 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3.4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3.5环境风险单元environmental risk unit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风险物质的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
3.6环境风险受体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3.7清净废水slightly polluted wastewater指未受污染或受较轻微污染以及水温稍有升高,不经处理即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
3.8事故废水wastewater by accident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废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4分级程序根据企业生产、使用、存储和释放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的评估分析结果,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将企业突发大气或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同时涉及突发大气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毗邻的多个独立厂区,可按厂区分别评估风险等级,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并进行表征,也可分别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距离较远的多个独立厂区,分别评估确定各厂区风险等级,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程序见图1。
图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流程示意图5风险物质识别依据企业涉及的各类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进行风险物质识别。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见附录A。
6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6.1 计算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气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八部分中除NH3-N浓度≥2000mg/L的废液、COD 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之外的气态和可挥发造成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固态、液态风险物质。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燃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大气环境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计算涉气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存在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年度内最大存在量计算)与其在附录A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Q=w1W1+w2W2+⋯+w nW n(1)式中:w1, w2, ..., w n——每种风险物质的存在量,t;W1, W2, ..., W 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按照数值大小,将Q划分为4个水平:(1)Q<1,以Q0表示,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2)1≤Q<10,以Q1表示;(3)10≤Q<100,以Q2表示;(4)Q≥100,以Q3表示。
6.2 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指标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6.2.1 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的评估按照工艺单元进行,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工艺单元分别评分并求和,该指标分值最高为30分。
表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6.2.2 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2。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2 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与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6.2.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表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类型划分6.3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按照企业周边人口数进行划分。
按照企业周边5公里或500米范围内人口数将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三种类型,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4。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4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6.4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表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矩阵表6.5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大气(Q0)”。
(2)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大气(Q水平-M类型-E类型)”。
7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7.1 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水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一、第二部分中溶于水和遇水发生反应的风险物质,具体包括:溶于水的硒化氢、甲醛、乙二腈、二氧化氯、氯化氢、氨、环氧乙烷、甲胺、丁烷、二甲胺、一氧化二氯,砷化氢、二氧化氮、三甲胺、二氧化硫、三氟化硼、硅烷、溴化氢、氯化氰、乙胺、二甲醚,以及遇水发生反应的乙烯酮、氟、四氟化硫、三氟溴乙烯。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水环境风险物质,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计算方法同6.1部分。
7.2 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同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6。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6 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控制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7.3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按照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同时考虑河流跨界的情况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情况,将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水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7.4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7.5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水(Q0)”。
(2)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水(Q 水平-M类型-E类型)”。
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8.1风险等级确定以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8.2风险等级调整近三年内因违法排放污染物、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等行为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的企业,在已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基础上调高一级,最高等级为重大。
8.3风险等级表征只涉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按6.5进行表征。
只涉及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按7.5进行表征。
同时涉及突发大气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表示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例如:重大[重大-大气(Q1-M3-E1)+较大-水(Q2-M2-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