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

合集下载

松口蘑人工栽培技术

松口蘑人工栽培技术
人 工 菌 根
移 植 已 感 染 橙 苗 一 一 由
已 感 染 苗 二 次 感 染 赤 松 成 树 的根 部 一 一 形 成
培 育 松 口蘑 感 染 苗 的 材 料
利 用 菌 根 培
萌 芽 此 外 , 砍 树 后 的 大 树桩 , 每 年都 能 长 出新 技 , 可 在 树 桩 口面 涂 洒一 些 药 剂 , 加 快 树 桩 枯 死 。但 在 长 松 口蘑 的 地 方 , 由 于 药 物 会 抑 制 松 口蘑 生 长 , 使 用 时 须 小 心 , 不 要 把 药物潘 落在地上 。 萌 茅技 的 整 修 为 使 林 内通 风 良好 , 要 砍 击 灌 木 下 层 的 枝 条 , 砍 掉 冬季 砍 棱 部 位 长 出的新 杖 . 以 及 在 15 高 处 摘 去 树 尖 后 长 .米 出的 直 立 新 技 , 每 年 用 镰 刀 或 剪 刀 进 行 一 次 整 枝 作 业 , 使 松 树 和 灌 木 形 成 的双 层 林 的遮
选 择最 适 宜 松 口蘑 生 长 的地 段 , 一 般 认 为 山
腰 以 上 的地 段 最 为 合 适 。 环 境 整 理 内容 应 根 据 地 域 、 山的 方位 、 土 质 、 是 否发 生 过 松 口蘑 等 情 况 而定 。从 晚 秋 到 来 春 的农 闲 期 间进 行 环 境 整 理 作 业 , 其 方 法介 绍 如 下 。 新 辟 松 口蘑 林 的环 境 整 理 松 口蘑适 宜 生 长 在 2 年 生 以上 的 松 树 林 里 , 但 要 达 到 所 5
山砍 柴 的 人 几 乎 没 有 了 , 其 结 果 是 山 林 自然
生 长 ,林 术 茂 密 。
林 况 与 松 口蘑 的 关 系
看 , 林 下 层 的 阔 叶树 繁 茂 , 很 难 入 林 。具 体

松乳菇可以人工栽培吗(种植技术和产量)

松乳菇可以人工栽培吗(种植技术和产量)

种植松乳菇的时候最好选择在夏天和秋天,地点选在土质丰厚的松林地带,可以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松针水配制基水使用。

植株在高温下的雷雨天气后会大量的生长,栽培地点务必要有散射光照射,一般不需要给植株喷洒药剂,自然生长即可。

一、种植技术
1、栽培的时候选在夏天和秋天,松林地带进行栽培,松林土质要丰厚,腐殖质丰富。

2、可以用去皮的二百克土豆、二十克的葡萄糖、二十克的琼脂和一升左右的松针水来制作基种。

3、松针水要先放在水中煮一下才可以用,另外植株要进行分离组织,选择形态良好的野生松乳菇,根土用白纸裹住备用即可。

二、人工栽培
1、植株是可以进行人工栽培的,栽培的时间通常选择在夏天和秋天,可以进行野外播撒菌种来栽培。

2、栽培的时候容易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但是这样人工栽培的植株和野生的相似。

3、植株在雷雨天气高温的后,会大量的生长,但是栽培过程中
务必要注意,栽培地点要有一定的散射光照照射,环境要阴凉,不需要给植株喷洒任何药水,自然生长即可。

松乳菇人工栽培掌握这些方法,菌菇长得更好,产量也会更高

松乳菇人工栽培掌握这些方法,菌菇长得更好,产量也会更高

松乳菇人工栽培掌握这些方法,菌菇长得更好,产量也会更高松乳菇是一种很少见的一种菌菇,价格也不便宜,但是口感很好,很多人都愿意购买,吸引了很多农户栽种。

松乳菇人工栽种怎样进行的呢?下面的这些方法大家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下,会让菌菇长得更肥美。

松乳菇对气候比较敏感,一般都是在夏天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时栽种。

这种菌菇野生的比较多,但是产量很低,所以现在很多都是人工栽种。

种之前要培养一些营养丰富的基料,让菌种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环境生长。

松乳菇经常在一些松类植物附近生长,人工培养时可以选择松树多的地方栽种,需要松针时随时可以采到,可以让它们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

这些针叶里面有很多养分,能促进松乳菇的生长,它们的菌菇会长得更大。

培养时发现菌菇生长缓慢的话,可以收集一些松针,将它们放到干净的清水里面煮熟,放凉以后就能添加到菌菇里面,松乳菇吸收养分很快就会长大。

基料对松乳菇非常重要,基料营养丰富的话,菌菇就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生长会更加旺盛,基料要是不好的话,菌菇就不能得到需要的养分,生长速度会变得很慢。

可以添加一些去皮的马铃薯,葡萄糖,松针水、精油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基料里面的营养就会非常丰富。

配制好基料以后就可以准备一些菌种,菌种的纯度一定要绝对好,培养出来的菌菇品质才会更好,要是菌种不纯有杂菌的话,就会影响菌菇的生长。

栽培种的配置也要用心一点,选用一些干净的没有污染的木屑,麦麸,玉米芯,化肥等物质,将它们切碎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就能制成一个简易的培种。

选用的这些材料一定要足够新鲜,不能有任何污染,要不然就会滋生一些杂菌危害菌菇的生长,导致栽培失败,给农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引进来菌种时,要在野外挑选一些优质的松乳菇,小心的将它们的菇块给取出来。

主要取一些菌盖和菌柄相交的地方,取好以后将它们放到接种箱里面备用。

由于它们是一种菌根菌,需要在松树的附近才能生长,培养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菌种引进来以后,可以让松乳菇在有松树的地方生长,日常加强管理,很快就会成熟。

松乳菇种植技术

松乳菇种植技术

松乳菇种植技术松乳菇别名松树蘑,松菌,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菌类。

松乳菇如其名菌根长于松树林中,菌肉有少量的乳汁,呈橘色,故名松乳菇。

因其菌肉肥厚,质鲜肉嫩,味道浓郁,吃起来美味爽滑,被誉为菌种王子。

松乳菇不但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营养价值还很高呢。

它富含各种维生素,粗蛋白,多种氨基酸等物质,经常食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益肠胃,理气化痰等药用功效,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松乳菇是一种野生菌类,一直以来都生长在大自然的环境里。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对松乳菇进行研究,驯化培育松乳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松乳菇的种植技术吧。

生长环境松乳菇属于外生的菌根菌,需要采用半人工的方式来培育子实体。

最好的种植方式是在松乳菇适合生长的阔叶林的山区或丘陵地区进行种植。

这样的好处在于利用天然的条件,可以为松乳菇营造自然的生长环境。

种植时间按照松乳菇自然生长的条件,半人工驯化种植松乳菇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在4月份前后,秋季在9月份左右。

这个时间段气候和温度比较适合松乳菇的菌种生长发出菌丝。

种植方法松乳菇的驯化种植方法采用野外撒播的方式。

阔叶林要选择自然生长25年以上的松树林。

在松树根系的周围,撒播松乳菇的菌种后,上面覆上地膜,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上面再盖上茅草和松针落叶。

在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大约40-50天左右,土壤里面的菌丝会萌发蔓延生长,菌种开始发菌。

然后揭去地膜,让菌丝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

雨季来临期间,菌蕾会很快露出地面,一个个单生或一簇簇的群生在一起,大约7-10天左右就可以出菇了。

注意事项1.温度:松乳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22摄氏度,菌种在25-32摄氏度之间最适宜出菇。

因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松乳菇高产质优的关键。

2.湿度:菌种撒播后,要保持适宜的湿度才能有利于菌种生长和菌丝萌发。

如果遇到干旱天气,会影响菌种发菌。

如果雨季过长,也不利于菌种生长。

3.光照:散射光照比较适合松乳菇的生长发育。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

第47卷第5期2020年10月江苏林业科技Journal0^Jiangsu Forestrr Sciencc&TechnologyVol.47No.5Oct.2020文章编号:1001—7380(2020)05—0028—04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郑华英,徐丽丽,徐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53)摘要:用编号为Cfcc83417和SLD01的2种松乳菇菌种分别在3个栽培种培养基上接种培养,结果显示松乳菇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松木屑38.5%+棉子壳45.5%+麦麸10%+过磷酸钙3%+糖、玉米粉和石膏各1%)的培养效果最佳。

夏秋抽出“弧形”槽沟播菌种后,秋末、初冬菌种槽边分别长出32个和51个子实体,且出丛生菇比较多,出菇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

这说明通过驯化栽培,可获得较多的松乳菇菌菇。

比较不同马尾松林地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认为适宜播种松乳菇菌种的马尾松林下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钙为(1.23±0.06)g/kg,钾为(32.52±2,14) g/kg,镁为#0.29±0.02)g/kg,铁为#15.89±0.42)g/kg,磷为(0.20±0,06)g/kg,锌为#58.98±3.40)mg/kg。

关键词:松乳菇;培养基;出菇;现蕾;土壤矿质元素;含水率中图分类号:S151.9+3;S646.1+5文献标志码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L.)Gray]属红菇科(Russulaceaa)乳菇属大型真菌,常与松属树种共生,又名雁来蕈、乌松菌、松树蘑)1],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我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份)2-]+松乳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维生素等,近年来更是发现其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菌、免疫调节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药食两用的山林珍品)5-]+本文继松乳菇菌种固体培养基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对松乳菇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并对马尾松林地播种松乳菇的产菇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松茸可以人工种植吗

松茸可以人工种植吗

松茸可以人工种植吗?种药材1月18日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

四川、西藏、云南等青藏高原一带是我国松茸的主要产地。

那么松茸可以人工种植(栽培)吗?具体详情如下:可以人工栽培的松茸学名松口蘑,是与多种松、铁杉、云杉共生的菌根菌,其中以日本赤松的树林最适宜其生长。

国产松茸多生长在红松、赤松、云南松及华山松林内。

日本人素有食用松茸的传统,松茸是高级酒宴上的名菜之一,每吨售价1800万日元,是香菇售价的18.8倍。

日本人将栽培松茸的地方称为“松茸山”,松茸的收入是木材收入的3倍。

我国松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吉林省延边地区出产的松茸,比日本松茸要早1个多月,质量也比日本的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森林资源。

目前松茸的人工驯化栽培主要是在松茸适生林内进行。

已经取得成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孢子引种法在松林里要使松茸孢子能萌发成菌丝并形成菌根,必须让孢子贴紧松树的细根;松茸孢子的寿命极短,必须将新鲜孢子及时播种到松林内才能成活。

日本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将细河沙洗净,放入小木箱内摊平,把采到的野生松茸子实体插到沙中,待其孢子降落后将沙搅拌,使每颗沙粒土都能沾上几粒孢子,然后将带有孢子的沙粒撒入赤松林中人工栽培地段内。

②在松茸充分成熟并大量地产生孢子时,将松茸采下放到桶中,按每个松茸用水2公斤的比例加入干净的水,搅拌后立即用孢子液接种。

接种前选好接种地,通常是在树周围细根茂密处,用铁棒或木棒凿出直径1~3厘米、深10~15厘米的圆洞,将孢子液灌入洞中,再盖上土。

2、移植法在发生松茸的蘑菇圈中,选取长势好、将要开伞的子实体,以它为中心,挖出10~15厘米见方、带有大量菌根的土块,并在准备种植松茸的松树周围挖出同样大小的方洞,把挖来的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放进去。

这样除了活的菌根和菌丝能长到新的树根上外,子实体落下的孢子也能萌发后形成菌丝,并生长侵入到松树的细根中。

3、松茸细根地表诱导栽培法在赤松树冠范围内松土,深度7~10厘米,切断细根以促使细根增殖。

松树菌蘑菇种植技术_如何种植松树菌蘑菇

松树菌蘑菇种植技术_如何种植松树菌蘑菇

松树菌蘑菇种植技术_如何种植松树菌蘑菇松树菌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的蘑菇,为黄褐色。

一般在每年重阳节后,从松树下长出,伞状,大如香菇,是无公害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出产众多,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其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炖、爆炒等两种。

棕红或墨绿色的松树菌是蘑菇中的上品,松树蕈生长在松树的根部,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那个时候的蕈又嫩又鲜,可是新鲜采下来的蕈里有很多小虫子,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必须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松蘑又名松菇、松口蘑等,日本国称其为“松茸”,是名贵的野生菌。

松蘑是目前唯一不能人工培植的野生菌。

松蘑除具备一般蘑菇生长条件外,还必须以松树生长在一起,与松树根共生,其生长环境为海拔700到500米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林中。

松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

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使用菌之王”的美称。

松蘑主要供食用,还可入药,有强身、止痛、益肠胃,理气化痰等功能。

功效:松蘑中含有多元醇,可医治糖尿病;松蘑内的多糖类物质还可以抗肉瘤。

因此在健胃、防病、治糖尿病方面有辅助治疗作用,还有防止过早衰老的功效。

松蘑有很好的抗核辐射的作用,据俄罗斯研究发现,松蘑能在遭受过核污染的地区很好的生长,而其他生物的生存则不那么乐观。

经常食用松蘑,有美言健肤的功效。

可食用。

另外与松、云杉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松树菌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的蘑菇,为黄褐色。

一般在每年重阳节后,从松树下长出,伞状,大如香菇,是无公害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出产众多,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其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炖、爆炒等两种。

棕红或墨绿色的松树菌是蘑菇中的上品,松树蕈生长在松树的根部,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那个时候的蕈又嫩又鲜,可是新鲜采下来的蕈里有很多小虫子,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必须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

松蘑又名松菇、松口蘑等,日本国称其为“松茸”,是名贵的野生菌。

广西共生型野生松乳菇的驯化研究

广西共生型野生松乳菇的驯化研究

广西共生型野生松乳菇的驯化研究黄宏英1,李钦芳1,童翠英1,黄青海1,彭维军2(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桂林兴安职业中学,广西桂林541300)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寻找适合松乳菇生长的人工培养基。

从山地松林上采集野生松乳菇,设计5个母种培养基和7个原种、栽培种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以及室内、室外和半人工模拟栽培试验,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

5个母种培养基均适宜松乳菇菌丝体的生长,最佳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200.00g、葡萄糖20.00g、琼脂20.00g、蛋白胨2.00g、硫酸镁1.90g、磷酸二氢钾3.75g、V B112.5m g、水1000m l。

7个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均有显著影响,最佳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棉籽壳88%、松木屑10%、糖2%。

人工栽培和半人工模拟栽培均可观察到菌丝体的生成。

该研究为松乳菇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共生型;松乳菇;菌丝体;纯培养菌种;驯化试验中图分类号 S646.9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7-08485-02Study on the Dom estication of P aragenesis Wild Lactarius deliciosus in G u angxiHUANG H ong2ying et al (G uangxi C ollege of Agriculture V ocational T echn ology,Nanning,G uangxi530007)Abstract T he research aim ed to develop and utilize w ild res ources of edible fungi and seek suitable artificial m edium for the grow th of Lactarius delicio2 sus.W ild L.deliciosus were collected from pine forest of m ountain.5m other m ediums and7m ediums for protospecies and cultispecies were designed for tissue culture,ind oor,outd oor and partial2artificial simulation culture tests to observe the grow th conditions of m ycelium.5m other culture m ediums were all suitable for the m ycelium grow th of L.deliciosus.T he optimum m other culture m edium was as follows:potato of200g,glucose of20g,agar of20g,pep2 tone of2g,m agnesium sulfate of1.9g,potassium dihydrogen ph osphate of3.75g,V B1of12.5m g and water of1000m l.7m ediums for protospecies and cultispecies all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grow th rate and grow th vig or of m ycelium.T he optimum culture m edium for protospecies and cultispecies was as follow:cotton seed hull of88%,pine sawdust of10%and sugar of2%.M ycelium could be observed in artificial and partial-artificial simulation cultiva2 tion.T he resear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L.deliciosus.K ey w ords Paragenesis;Lactarius deliciosus;M ycelium;D om estication test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 sus(L.ex Fr.)G ray]是共生型食用菌,属红菇科乳菇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一定药用价值,仅靠野生资源很难满足市场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业·1.培养基配方杂木屑77%、棉籽壳5%、麦麸8%、米糠8%、蔗糖1%、硫酸钙0.5%、碳酸钙0.5%。

2.“人造耳木”制作先将棉籽壳倒入池中加水浸泡8小时,捞出沥干表面水备用,再将木屑、麦麸、米糠、硫酸钙、碳酸钙与棉籽壳混和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糖水继续搅拌,使培养料混合均匀,含水量55%,然后用装袋机装袋,经100℃灭菌12小时。

3.接种与培养灭菌后的“人造耳木”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采用接种箱接种,每箱接70~100棒,每棒接3个孔,具体操作方法同常规。

接种完毕搬至培养室叠堆发菌。

培养室应预先打扫干净,地面撒石灰,并用80%敌敌畏稀释500倍喷洒杀虫。

发菌初期可以密集堆叠,约15~20天后,当接种口菌丝圈直径5~8厘米时,结合翻堆刺小孔田内泥土干燥时,按东西方向做畦,畦宽1.3~1.4米,长短不限,畦沟40厘米,在畦面上每隔2米竖1个木桩,在木桩上端捆铁丝,形成3条直线靠枕,也可用竹片捆在木桩上作耳木靠枕。

②排场脱袋。

当“人造耳木”的大部分刺孔口均有黑色耳芽形成时(约刺孔后15~20天)可以排场脱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将“人造耳木”搬至出耳场,用刀片划破塑料袋,把袋脱去。

在“人造耳木”的一端插入l根竹签当支脚,竹签长度30~40厘米,然后将竹签的另一端插入畦面土中,并使“人造耳木”斜靠于铁丝枕上,每两棒“人造耳木”间留5—10厘米,以利通风及受光。

也可用直立排场法,即将“人造耳木”按照一定的间距垂直插于畦面。

5.出耳管理黑木耳原基(耳芽)形成的温度是10—25℃,以18~23℃最适宜。

出耳阶段主要做好水分管理,喷水以塑料管微孔喷雾为佳,温度偏高时应在早晚喷水,气温偏低时可在白天喷水,木耳生长期要求细喷、久喷,每天喷2次,每次1~2小时。

同时应根据气候变化而灵活掌握喷水量,做到睛天多喷,阴供氧,每个菌丝刺3—5个小孔,深度0.5~I厘米,待天少喷,采耳后养菌期少喷或不喷,以提高木耳的质菌丝长满棒时立即进行全面刺孔供氧;见光催耳芽,量与产量。

刺孔量每棒200—250孔,孔深2—3厘米,用装有3—56.采摘与干燥“人造耳木”出耳时间主要集中厘米长的小铁钉的钉板刺孔。

刺孔后“人造耳木”菌在10~12月和翌年2~4月,而2~4月属多雨季节,丝新陈代谢加快,呼吸加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二应及时采摘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木耳,如不及时采摘,氧化碳,培养室温度升高,因此,分批刺扎,疏散“人造易导致烂耳或流耳。

采摘木耳应在睛天或雨后转晴,耳木”加强通风,以免闷菌。

木耳有点皱缩时采摘,采下的木耳要及时摊于晒席4.排场脱袋①选场整畦。

选近水源,有电源,上,置通风良好、日照长处于燥。

通风向阳的田块或旱地。

若选水稻田待水稻收割后毛卫东(浙江省景宁县科技局323500)●EclE(●}1E(●}1}—}1}—∈(●}1}—}●}1}1}1∈(1}—}1E(1EclE(1E(1E(—E(1Ecl}—}1E(—}—E(1E(1E(1E(1E(—E(1E(—E(—}1}1E(1}1E(@oooeoooo松乳菇属红菇科乳菇属,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美味食用菌。

该菇人工栽培难度大。

笔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1.形态特征松乳菇菌盖宽4。

10厘米,扁半球形,中央脐肚,伸展后往下凹,边缘起初内卷后平展。

湿时沾、无毛、虾仁色、胡萝b黄色。

伤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缘部分变绿显著。

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b黄色,乳汁桔红至酱红色,后变绿色。

味道稍辛辣,气味好闻,菌褶与菌盖同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外分叉,褶间有横脉相连,伤或老后变绿色。

柄长2~5厘米,粗1~2厘米,近圆柱形中空。

孢子椭圆或近圆形,有小疣和不完整网纹,孢子印近米黄色。

·20·2.菌种制作松乳菇与春它菇类相似,菌种通常有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培养基配制。

母种培养基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m~)。

配方一: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松针水I升。

配方二:玉米粉1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松针水1升。

注意松针水先把松针置入水中煮后,再沥出来的水才能用。

松乳菇组织分离。

取野外采摘野生鲜嫩菌株,形态要好,不变色,连根带土用白细布或白纸包住。

组织分离在接种箱内操作。

在菌盖与菌柄相交处取一小块,用接种针挑入试管斜面,轻轻压平。

由于松乳菇菌根野性生物易碎,开始无需用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如福尔马林),取种菇块要细心。

原种培养基配制配方。

松木屑78%,米糖或麦麸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针水。

栽培种的配制。

配方一: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细沙土18%、谷壳10%、麦麸10%、复合肥风逛耳术栽墙黑术耳万方数据/nongyedianzishu//junlei/1640.html2%。

配方二:松木屑45%、棉子壳25%、松林木18%、麦麸10%、过磷酸钙1%、糖、石膏各0.5%。

3.驯化栽培栽培时间。

一般在夏秋季栽培。

栽培方式。

野外撒播栽培,虽然简单,但菌种在埋伏过程中易受气候影响,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

如播种后长期干旱或长期大雨,都会对刚入土的菌种造成损害,例如发菌不良,但它的优点与野生菇相仿。

野外播种,选自然生长25年以上松林地带,树林间长有少量茅草丛,挖出“T”沟槽,播菌种,然后覆上地膜,盖上草和松针。

待45天后检查菌丝是否萌发,若离菌种槽lO~15厘米处挖开土层发现有菌丝形态,说明已发菌。

这时候必须去掉地膜,让其自然生长,如遇雷雨天气,气候更适宜,很快就会出菇。

开始现·种植业·蕾大部分在“T,’槽周围,并且丛生菇比较多,往后菌丝扩散可以在松林周围普遍生长,它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一般在夏秋气温25~32。

C之间大量出菇。

在栽培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一是选择松林地带要有一定散射光,即二分阳光、八分荫凉。

二是松林播种一定要造成“T”沟槽下种覆土。

三是留心观察,精心管理,无需在松林喷洒药物,让它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陈昌元)给灏嚣钠栽洽禽管毅金顶菇,又名黄金菇、玉皇蘑、榆黄蘑。

其子实体多为丛生或簇生,菌盖扇形、圆形或喇叭形,成熟盖顶金黄色,缘薄卷曲,表面光滑;盖宽2~12era,长2~10em,有细毛,多侧生。

菌褶垂生,白色,密集,不等长。

菌柄白中微黄,基部相连,整簇子实体如同一朵绚丽的金色花朵。

金顶菇原为我国东北林区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近年来人工驯化栽培成功。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金顶菇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范围7~32℃均可,以22~26℃最适,但不耐高温,40℃以上迅速死亡。

子实体形成与生长14~28℃均可,以20~24℃最适。

根据菌性特征,栽培季节以春秋两季气温较适宜。

春播3月接种,4~5月长菇收成;秋播9月接种,10~11月长菇收成。

2.原料处理选择无霉烂棉籽壳或杂木屑为原料,拌入1.5%的生石灰调成石灰水;另加入3000倍的辛磷药物。

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搅拌匀,整堆发酵3—5天,料温达到60~70℃,pH7~7.5即可。

3.装料接种①袋栽:选用(20~22cm)×55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培养料,采取两头接种,并在中间按等距离撒播2层菌种,然后针刺通气孔。

每袋装干料1奴,湿重2.3kg,每瓶7509的菌种可接种4袋。

②床栽:选择地势高燥,近水源的场地,搭好荫棚,整理宽1~1.3m的畦床,开发排水沟,堆料前1天用1000~1500倍乐果乳剂或5%敌敌畏乳剂喷洒畦面及四周环境。

堆料时在畦面上先铺1层5cm厚的培养料,然后播层菌种,依层堆料播种3~4层,并将剩余菌种撒于料面,用木板拍平,稍加压实,再用报纸盖面,薄膜覆盖床面。

整个堆料厚度20em,每m2用干料25kg,菌种4瓶。

菌种使用量一般占培养料15%左右。

4.发菌培养接种后进入菌丝发育阶段。

袋栽的可重叠排放在事先经过消毒的干燥室内。

前3~4天温度在23—28℃发菌,但不可超过32℃,5天之后以22~26℃为适。

春季气温低时应加温培养,但要注意通风,秋初气温高时应开窗通风降温。

发菌培育阶段每天上午进行通风换气,袋栽的注意翻袋。

床栽的发菌期每2天揭膜通风30分钟,当部分菌丝爬上土面时,将盖面报纸取出,进行覆土2~3cm厚,并将盖膜拱起以利通风。

5.出菇管理栽培方式不同,管理方法也有差别。

袋栽的经过20~25天的培养,应把菌袋搬到出菇房或野外荫棚内长菇。

采取层架卧排或露地立放。

当袋内瘤状菌丝突起,并呈灰白色时,说明生理成熟,此时用刀片将薄膜割2~3个出菇口,开口后2天即可现蕾,菇蕾初现时切忌喷水,待菇蕾大部分变成金黄时,进行喷雾增湿,空间相对湿度85%即可。

菇体发育期每天喷水1次,空问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温度掌握0~240C,气温高时要喷水降温。

金顶菇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整个出菇期注意通风增气。

床栽的经25天培养菌丝体布满料面,应喷冷水,并拉大温差,5~10天即可现蕾。

出菇期栽培应掌握温度、湿度、通风。

夏季菇期气温高,可喷水降温,并加厚遮阴物,减少阳光辐射热能。

6.采收加工播种后35天左右即可收成。

成熟标准:菇盖尚未展平时,即可整丛割下。

每一次可收3009,最大的5009。

袋栽的收完头茬菇后,应摘除老根及料面残留。

收获2茬后,袋内含水量下降时,应浸水补充水分。

收获3茬后,也可采取脱袋野外埋筒覆土,还可长1茬菇。

床栽的应松动覆土,让气透人菌丝。

上述2种栽培法,采收后均需停止喷水,生息养菌5~6天后,再喷水增湿诱蕾。

在三个月的生理周期中一般可采3~4茬。

采收的鲜菇应及时送往市场或脱水烘干成品。

(杨平J·21· 万方数据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作者:陈昌元作者单位:刊名:农村实用科技信息英文刊名:NONGCUN SHIYONG KE-JI XINXI年,卷(期):2006(7)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杨明毅.徐虹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期刊论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2)2.彭克俭松乳菇生物学特性初探[会议论文]-19983.松乳菇化繁殖与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2004(9)4.罗振敏.LUO Zhen-min野生松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试验[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0(3)5.胡亚平.秦丹.王丹丹.HU Ya-ping.QIN Dan.WANG Dan-dan松乳菇菌丝体深层培养营养需求及发酵条件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6,31(8)6.李静.马媛.徐彦军.向青云.LI Jing.MA Yuan.XU Yan-jun.XIANG Qing-yun不同碳源对紫铜色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11,30(1)7.熊涛.肖满松乳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5)8.陈昌元.曾庆雄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期刊论文]-中国种业2001(4)9.马丽萍.孔子林.张晓翰.孔党林.赵巧丽利用伐桑枝条栽培金针菇技术[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00,19(6)10.李文艺.刘建成不同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食用菌2004,26(4)本文链接:/Periodical_ncsykjxx20060702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