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五升六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五升六暑假语文年级第五讲 文言文阅读指导及练习一

巩固复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张请客吃饭,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张三听到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了好几个客人,更加焦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李四一听,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客人们几乎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王五了,看了这种尴尬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老张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的啊。
”王五听了大为恼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1. 本文刻画老张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由此看出老张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 联系上下文,将文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方法点拨(一)解释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是把握整篇文章的基础,也是文言文阅读题必考和失分率最高的部分。
小升初考试中最常考查的是动词和常见古今异义词的词义,请同学们积累。
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了很大差别,所以解释字词对于我们来说是难点,这里我们提供三种方法帮助理解字义:1. 组词法,是将需要注释的字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最好打开思维,能举出含义不同的几个词,再逐个代入到原句中,找出适当的意义。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2020-2021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

2020-2021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鸲鹆效言鸽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
久之,能效③人言,但能效声而已。
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④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
何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鸲鹆(qúyù):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
②罗:张网捕捉。
③效:模仿。
④子:你。
⑤何若:哪里比得上。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甚.善()(2)鸟俯首而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2)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3.“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想一想“鸟”笑蝉什么,发挥想象,把它要对蝉说的话写下来。
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译文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
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
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
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已心意的声音!”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1.(1)很(2)惭愧2.(1)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
(2)鸲鹆低下头很惭愧,终身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3.示例:你真笨,整天只会发出一种声音。
你看我,能说不同的话。
4.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应该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①得麋麂②,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③。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④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⑤我友,抵触偃仆⑥,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⑦甚善,然时啖⑧其舌。
三年,麇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河东集》)【注】①畋(tián):打猎。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蔡顺少年孤,事母孝。
岁荒①,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以异器③盛之。
赤眉贼见而问之。
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
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
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顺日拾桑椹/日中不至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C. 贼悯其孝/悲天悯人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1)A(2)黑者味甘/ 以供母 / 赤者味酸 / 以自食(3)孝顺的人。
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1)A项,每天;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
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
”;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
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
【暑假衔接】五升六语文(同步+专题)讲义-第17讲:课外文言文之道理启示(教师版,部编版,含答案)

五升六语文课外文言文之道理启示【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道理)给人的启示等。
2.能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文章中的启示或道理。
【互动探究】1.小古文阅读。
(5 分)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技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尔:你。
毫端:毫毛的顶端。
饮食:饮料和食物。
鉴:观察,审察1.“何益主人”的“益”意思是。
(1 分)2.解释句子“尔何能居上我”的意思。
(2 分)3.读了这则《五官争功》的小故事,你懂得了什么?(2 分)【解答】第1 题根据积累可知“益”有好处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翻译成“对...有好处”。
第2 题翻译,翻译出“尔”得1 分,翻译出“上”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第3 题注意综合文中所有人物来考虑,答到“团结” 意思即可。
【答案】1.有好处 2.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3.略【多元解读】同学,你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吗?知道这则故事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相关的文言文吧。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同学,你能自己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则故事吗?【知识精讲】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1.道理启示类文言文答题方法:(1)明确:道理和启示是有区别的:角度不同,道理是从主人公角度;而启示可以是从故事中任何人的角度来回答。
(2)选定角度,明确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分析人物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中归纳道理或启示。
2.文言文阅读之启示道理:考纲要求:(1)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新愿教育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二)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 妇亦/ 起大呼B. 又夹百千/ 求救声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D. 不能/ 名其一处也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 几欲先走走:走开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五升六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五升六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本文档旨在为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学生提供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能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专题一: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古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古代汉字的认识、古代文言文句法结构、以及一些常见的古代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古代文言文材料,并进行练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专题二:古代文言文篇章阅读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阅读一些古代文言文的篇章。
这些篇章包括古代散文、诗歌和对联等。
通过阅读这些篇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文化。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测试自己对篇章的理解程度。
专题三:古代文言文作文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研究如何写古代文言文作文。
学生将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以及一些常用的古代文言文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练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专题四:古代文言文阅读扩展这个专题提供了一些古代文言文阅读的扩展材料。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并通过理解题来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
这些扩展材料包括一些古代名著的摘录、古代历史故事和古代人物的传记等。
专题五:古代文言文实践活动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些活动包括古代文言文演讲比赛、古代文言文对话表演和古代文言文绘画展览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把古代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结通过以上的专题训练,五升六的学生将能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份文档的内容,努力提高自己的古代文言文水平。
祝愿大家取得好成绩!。
五升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答案

(二)课中阅读之阳早格格创做尔永近也记不了那记一耳光,记不了那个月色如火的夜早.那一年尔九岁,一背阻挡于棍棒培养,文强且极少收喜的女亲,第一次以(迅、讯)雷不迭掩耳之势,突然正在尔的脸颊上降下【宽沉、沉沉】的一掌.去由非常简朴——尔去游泳,回去时饿肠辘辘,便用准备(坐、座)车的5分钱购了二碗小米粥.车仍旧坐了,下车时尔躲正在大人身后,躲过了卖票员的眼睛.到家后,尔眉飞色舞天把遁票的经(历、厉)道给女亲听时,尔本本期待一二句夸奖,不念却挨了一记耳光,而且猝不迭防,不所有铺垫.尔很委伸,那一早尔不用饭.尔以至正在内心收誓,一朝有本领自坐,便离家出走,纵然女亲病了,也不再回去瞅他一眼.尔要让他为自己那一记耳光付出【代价、代价】.女亲好像瞅透了尔的心事,呆了许暂,他靠正在床边,面焚一支香烟.便是正在那个月色如火的夜早,尔第一次听到一个曾流传暂近、震摇人心的故事:正在很暂往日,有一对于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很痛爱自己的女子,背去对于他各式呵护放纵.有一次,女子偷了邻居的物品拿回去.母亲不但不责备,还【夸奖、夸耀】他智慧能搞.于是,女子一收不可支拾,末尾竟然死少成了一名江洋大匪.厥后他被逮捕归案,判了死刑.临刑前,他痛不欲死的母亲去瞅女子,出料到女子猖獗的咬伤了母亲,并指责她道:“您死养了尔,却不培养尔.如果当初偷了邻居物品时,您不是夸奖尔,而是责备尔,让尔明(辨、辩)利害,尔怎么会有即日的下场,尔佳恨您呀!”道完那个故事,女亲拿一齐干毛巾揩去了尔脸上的泪痕,道:“尔当财会科少几十年,经脚的钱财成千上万,然而尔从去不拿过一分一厘.尔虽贫贫,却问心无愧.尔即日之所以挨您,便是果为您坐车不购票战偷人家物品出什么二样,皆是一个贫字.蚁穴虽小不妨溃少堤呀!”道着,女亲站起身,从衣架的衬衫里与出钱包,掏出2毛钱搁正在桌子上,宽峻天盯住尔:“您再去游泳,要多购一弛票要背卖票员证明情况.能搞到吗?”尔面面头,泪火再次涌出眼眶.尔虽然还不克不迭实足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高深原理,然而是凭尔的曲观感觉到了女亲的舐(shì)犊(dú)之情.从那以去,每当正在死计中逢到款项的【迷惑、诱导】,尔总会念起那记耳光,念起那个月色如火的夜早……1、用“”划去()里的错字战【】里用得不妥当的词汇语.2、文中有许多成语大概者四字词汇语使用得非常准确,请您戴抄正在横线上(最少5个),并用其中一个写一句话.写话:3、“尔”挨挨是果为“女亲好像瞅透了尔的心事.”“尔”的心事指的是4、女亲给尔道了一个何如的故事?试着用一、二句话综合5、女亲给“尔”道的那个故事报告咱们一个原理,那个原理是(用文中的本句回问)请将您对于文中那句话的明白写正在横线上:战那句话类似的古语另有一句,请试着补充完备:勿以擅小而不为, .6、请为漫笔拟一个题目,并道道拟那个题脚段本果.题目:本果:五年级(苏教版)问案及分值一、20分(二)课中阅读(29分)1、8分迅雷不迭掩耳之势坐车经历明辨利害沉沉代价夸奖迷惑2、2分﹢2分3、3分“尔”挨挨是果为坐车遁票,贪图小廉价.“女亲好像瞅透了尔的心事.”“尔”的心事指的是“尔”很委伸,以至正在内心收誓,一朝有本领自坐,便离家出走,纵然女亲病了,也不再回去瞅他一眼.“尔”要让他为自己那一记耳光付出代价.4、3分一位母亲放纵曾幼年的女子贪图小廉价,小偷小摸,而使女子少大果形成汪洋大匪被判以死罪.止刑前女子果怨恨母亲小时分歧过失他宽加管教而咬伤了母亲.5、2分﹢2分﹢2分蚁穴虽小不妨溃少堤明白:蚂蚁洞穴虽小,然而不妨使千里之堤毁正在那小小的蚁穴上.类似古语:勿以擅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6、2分﹢3分可从多个角度拟题,只消止之有理、止之有据即可.。
五升六年级语文暑假精选文言文阅读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
”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
缘,顺着,按照。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
果——果然,果真。
1.解释:①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2.翻译: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注释】①竭:使…干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升六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八)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甚奇其对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③定国乃谓邑子曰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九)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饮于河、渭。
()渴,欲得饮3.翻译下面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道旁苦李王戎(1)七岁,尝(2)与诸(3)小儿游(4)。
看道边李树多子(5)折枝(6),诸儿竞(7)走(8)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9)。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1)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
(4)游:玩。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
(7)竞:争着。
(8)走:跑。
(9)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问其故()(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1)问其故其:__________ (2)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参考答案(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八)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