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综合检测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的圆饼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真实写照。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选D。
注意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日本学习西方官制,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
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3.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解析:选D。
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与顽固派并未决裂,各省督抚大都反对维新变法,故正确答案为D。
4.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大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A.《马关条约》、德国B.《北京条约》、英国C.《天津条约》、德国D.《马关条约》、英国2.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D.做一个有为之君3.“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A.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甲午中日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5.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6.“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持有此主张的是 ()A.李贽B.林则徐C.张之洞D.梁启超7.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也”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8.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进呈《上清帝第六书》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劝学篇》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10.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11.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12.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②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3.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主,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答案 B解析维新变法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是民族危机加深之后中国人的对策,故B正确。
2.(2017·杭州高二期末)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答案 C解析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8·珠海模拟)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答案 B解析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
4.(2017·吉林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触动了诸多读书人的利益。
5.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
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7·某某高二检测)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C项。
2.(2016·某某高二检测)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 )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A.①②④ 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国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3.(2016·某某高二期中)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 A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4.(2017·某某高二检测)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答案 D解析“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建议设置兼学东西、敢言直谏的官员,为变法做准备,故D正确。
专题09 戊戌变法A卷-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双

建议用时:6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B.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答案】A【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这场战争后A.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C.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D.主张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故A项正确;B项只说明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没有体现出近代化,排除;C项错误,清政府并不是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了;D项错误,维新思想在甲午战前就已形成,在甲午战争后已发展成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救亡运动了。
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传统和近代的意义有许多种,经济上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级关系上的传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近代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的代表传统与近代的含义。
3.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综合评价检测卷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综合评价检测卷一、选择题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海关和其他税收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D.付诸了实践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改变孔子儒学宗师的形象 B.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孔子C.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D.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6、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7、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8、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维新派团体是A.强学会 B.保国会 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9、下列表述与严复无关的是A.发表《原强》等政论文章B.参与创办时务学堂C.在天津创办《国闻报》D.介绍进化论名著《天演论》10、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③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④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12、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A.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1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检测(九) 戊戌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3.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最早提出该楹联反映的主张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4.“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
……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才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
……大雪国耻,耀我威棱。
”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 )A.李鸿章B.康有为C.陈独秀D.孙中山5.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 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6.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施是( )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D.设立京师大学堂7.“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8.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 1.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解析: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转变为早期改良主义者。
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答案: C
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B.保国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 B
3.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B.联邦制
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解析:清政府实行君主专制,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开明专制或君主立宪,进行“体制创新”,依靠皇帝的权威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
答案: D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 )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解析: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戊戌新政中”和“切中时弊”,符合这两项的只有A 项。
答案: A
5.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 (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史料分析可知: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之意,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6.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解析:本题以图片为材料考查学生识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答案: B
7.戊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这主要表现在 ( )
A.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即参与政权,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戊戌新政使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答案: A
8.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现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解析:本题以维新派政治主张的实施为命题切入点,分析其阶级局限性。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A项迷惑性最大,
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已触动了封建制度,并不是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1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6分)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材料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材料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材料三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什么?请指出图片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8分)
(2)为什么说图片所暗喻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8分)
(3)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方面分析问题,组织答案。
第(1)问应先判断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甲午战败,再分析“公车上书”的影响。
第(2)问“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从戊戌变法措施可看出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第(3)问应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去分析、去思考。
答案:(1)悲剧: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事件:“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8分)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8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
——《俄国史》材料二“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三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1)导致材料中三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出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10分)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10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三国改革的直接因素、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2)问,先回答两国改革的名称,再从近代化的角度回答。
答案:(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
日本:黑船事件。
中国:甲午战争。
面临的共同问题:工业文明的冲击。
(10分)
(2)措施:俄国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进步。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