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PPT.ppt

合集下载

张保红文学翻译PPT课件

张保红文学翻译PPT课件
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 西方吹来海风; 轻轻地,柔和地吹拂, 西方吹来海风! 西边吹来,月色朦胧, 吹过波涛汹涌; 吹得他回家呵, 亲亲睡着的宝宝,可爱的宝贝。
9
• 重译: • 西海的风啊, • 你轻轻地吹,轻轻地唱 • 西海的风啊, • 你轻轻地,轻轻地吹呀唱, • 越过波涛翻滚的海洋, • 掠过明月西沉的夜空,吹呀 • 再把他吹到我的身旁; • 我的小宝宝,我的乖宝宝,睡呀睡得香。
2 A Call on the Recluse Who Is Just Out
3
--- tr. Sun Dayu
3 A Hermit Visited but not Encountered
4
--- tr. Wan Changsheng & Wang Jianzhong
4 Looking for a Recluse but Failing to Find Him
11
• 译文: 一个刚从学校回来的年轻女士正 在解释。“拿一个鸡蛋,”她说, “在底部打一个孔,在顶点上打 一个相应的孔。然后把嘴唇放在 孔上,用力吸气,蛋壳里的东西 就会完全抽空了。”一个听她讲 的老妇人惊叫道:“如今的人做 事真奇怪,我作小孩的时候,他 们一头打个洞,就吸干了。”
12
• 译文: 一位刚从学校回家的女学生正在解 释:“取一枚鸡蛋,”她说,“在 蛋的底部打一个小孔,再在蛋的顶 点上打一个对应的小孔。然后将嘴 唇置于该孔之上并用力吸气,壳内 之物则尽释无遗。”一位听她讲话 的老太太嚷了起来:“如今的人做 事真叫人摸不着头脑,我作姑娘的 那阵儿,人们把蛋一头磕一个洞, 嘶溜儿一嘬就吃了。”
3 真实指涉性(真值性)VS 虚假指涉性(虚指性)
6
1.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文学翻译之小说翻译

文学翻译之小说翻译
译文:Around this time of year, pillars and willows began to sprout, and new buds to appear on the early mountain peaches, forming a picture with the sky decorated by the kites the kids flew, a picture that gave you feel of the warmth of spring.
译文:At that tim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not yet fully implemented. As an ordinary citizen, how could I get permission to go to Hong Kong merely for an exhibition?! Who should I approach for approval? Where should I go to put in the application? By the time I had managed to get through the tedious procedures, the exhibition would have long been over. I immediately sent Mr. Huang a telegram of congratulations, and that was the best I could do in answer to his invitation.
分析:原文中出现了四个“第一”,前两个 “第一”所讲意义一致,其余的则各不相同。 因此前两个同意译为“top”,将“倒数第一” 译成“brought up the rear”,而“顽皮第一” 译成动词“topped”,这样一来,第一个“第 一”与后两个“第一”分别形成反义与同义的

文学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理论
*罗国林在《风格与译风》中认为译者应适
当抑制表现欲望,“时刻小心翼翼地忠实于 原著…使自己的个性服从于原著的风格。”
*举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一:If she but turned her head and
smiled ,there were cast a hundred spells, And the power and paint of the six palaces faded into nothing.
许渊冲译 I tremble (in my heart) as I draw near home, And dare not ask what news you bring.
translated by Giles
*四、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性
*福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
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Along each empty path no footprint seen.
In his lone skiff his bamboo garments screen
An aged fisher from the snowstorm chill.
Fletcher
_____Translated by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
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体现在文艺作 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
第一种境界 第二种境界 第三种境界 第四种境界 第五种境界
作者风格+零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译者风格

+零
*译者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风格,以再现作者

文学的翻译

文学的翻译
文学的翻译
散文翻译 Essay translation
概念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 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文学翻译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了 ‚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 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 上,机趣横生。因此,作为文学翻译,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 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文学翻译还强调了‚忠实、准确‛——这可是 文学翻译的要害,也是基难点所在。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其性 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 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规律不同, 一层不变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就需要进行 调整,在保持‚神韵‛的准则下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 学翻译的‚再创作‛。不如此,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忠实,实 则成了死译、硬译,违背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2、过左的译文 这一类译文的特点是译者自由发挥太大,主观随意性太大,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原则。最突出 的例子莫过于林纾的‚翻译‛——那实际上已不是翻译而是‚编译‛或‚译写‛了。由于林纾有深厚的 文学造诣,其‚译品‛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但那不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是‚译写‛的艺术 了。 《文汇读书周报》最近对《红与黑》的翻译讨论十分热烈,我想在此谈谈个人的拙见。我认为许渊 冲先生的某些观点、译文就带有过左的倾向。不错,文学翻译是要避免‚翻译腔‛。(见1995.5.6《文 汇读书周报》许渊冲先生《从<红与黑>谈起》一文)——即笔者前面说的‚过右的表现‛,但绝不能因 此而‚从心所欲‛,进行‚辉煌的发挥‛。我完全赞同许钧先生的观点,‚翻译家的再创作,有别于作 家的创造,作家创造可以‘从心所欲’,但翻译家的再创造则要‘不逾矩’。‛(见1995.5.6《文汇读 书周报》许钧致许渊冲《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把翻译说成‚戴着镣铐跳舞‛是再准确形象不过 的了,跳舞即再创作,我们绝不能‚挣脱镣铐跳舞‛,那样就不成其为翻译了。 下面看几个实际的例子。许渊冲先生把‚belle‛(漂亮)译为‚山青水秀,小巧玲珑‛,把 ‚mourir‛(死)译为‚魂归离恨天‛,从翻译的角度讲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许先生的译文原作者完全 可以用法文表达出来,而司汤达之所以不如此,总是有其理由,或可看作是其创作风格使然。既然是翻 译总要‚亦步亦趋‛才是。(从该报民意测验结果看出,读者并不太喜欢过左的译文,还是喜欢带点 ‚洋味‛的译文。)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都像上述两个例子那样,事实上,他的不少译文是很出 色的,‚戴着镣铐跳舞‛是跳得很好的。我曾读过他的汉诗英译,认为确实译得不错,并没有像上面那 样‚从心所欲‛,很好地把握了‚度‛的艺术。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九章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PPT资料59页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九章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PPT资料59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or I of him, nor he of me. (英译文押abab韵) ——许渊冲译
(3)三重韵(triple rhyme) 指的是在最末三个音节上押韵,且第二三音节弱读: Touch her not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mournfully. 碰她时别轻蔑, 想她时要悲切。 本句中就是有三个音节押韵的,但是就主体严肃的诗歌而言,押韵很少超过 两个音节。
1. 根据押韵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押尾韵(end rhyme/rime) 这是最常见的押韵,出现在每行诗的末尾。如: Up from the meadow rich with corn, Clear in the cool September morn. 在生产玉米的草原附近, 在九月的一个凉爽的早晨。 (2)押头韵(head rhyme/rime) 即每行诗的第一音节押韵。这与押尾韵恰好相反。如: Mad from life’s history; Glad to death’s mystery. 人生的遭遇使她发了狂, 她乐于追求死的神秘。 (3)押中间韵(internal rhyme/rime) 这个也称押腰韵,指同一行诗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押韵。如: I bring fresh showers for the thirsty flowers From the seas and streams 我为焦渴的鲜花,从河川,从海洋, 带来清新的甘霖。

文学翻译课PPT(翻译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翻译课PPT(翻译与社会的关系)

cater to
reading habi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ckw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intain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study wester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 translation has reached a new climax
introduce foreign literature introduce new ideas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Renaissance
dark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 Ages
to absorb Western culture and awaken more scholar-official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book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ppreciated the quaint style and took antiquity as one of the criteria
a shift in the 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societies
Past :
cultural input
Now:
passing our own culture to the world
Thank you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儿童文学翻译PPT

儿童文学翻译PPT
儿童文学翻译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主讲:2117寝室 蒋婉芳、王有婷、熊美琪、郭 倩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context:
1、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特征 2、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3、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4、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4、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4.4跨文化转移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Red 中国代表喜庆,西方代表暴力 Cowboy 中国代表悠闲,西方代表冒险 Dog 中国代表鄙视,西方代表同情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2、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2.1转型期: 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翻译的理念开始转向“ 儿童本位”, 译者努力使用 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 , 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 阅读接受心理的语言把国外优秀 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到中 国, 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詹美妮 将之称为“儿童文学回归大地” 。 2.2现今: 仍不断有众多 的、优秀的各国儿童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 介绍给中国的儿童读者,同时中国许多儿童文学著作也被 一位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随 着时代的发展, 昔日的 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在 “与 时俱进”不断地被重 译, 这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2、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2.1萌芽期: 晚清时期, 那时洋务运动使中国敞开国门, 自此中 国开 始引进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金 银岛》等 170多种儿童文学作品), 丰富了中国儿童读者的 精神。 2.2高潮期: 五四前后是中国翻译史上西学翻译的高潮期, 同时 也 催生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热潮。不但儿童 从中汲取到了丰 富的精神营养, 而且译者和创作者也从中 获得了儿童文学 翻译和创作的典范和艺术灵感。 因而儿童 文学在“五四” 新文学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
❖ 1 中国古代文本结构论 ❖ 中国古代有过两种文本结构论:一种是“言象意”
论,另一种是“粗精”论。《周易•系辞上》中记载 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的观点,初步 涉及到文本的言、象、意三要素。庄子在《外物》 中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将前 人的“言意”论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与阐发:“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 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先于意, 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在王 弼看来,“言”、“象”、“意”构成了表情达意逐层深 入的层次结构。
❖ 在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是在十四 世纪从拉丁文litteratura和 litteralis引进的, 意思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是与政治、历 史、哲学、伦理学、神学等一样的文化产品, 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直到十八世纪, 文学才从作为一般的文化产品中独立出来, 用以特指具有美的形式和能产生情感作用的 文学作品。
The Eagle (Alfred Tennyson ) ❖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翻译界中存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 但是,文学翻译却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 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既然文学是艺术,文 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不仅如此,文学 翻译还是艺术的高级形式,当代翻译大师许 渊冲说过:“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 如历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 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可见文学翻译 对译者要求之高。
11.1.1 难译 ? 译事难,难于上青天。“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 ? “事实上,作者在‘灵感'与‘冲动'的诱导下写出一篇作品,
恐怕他自己对他当时的感受也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轮廓。文学和 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而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这里面有 ‘朦胧' 和‘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关于绘画的见解)的成分, 要用像数学那样的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 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在写这首 诗的时候,只有两个人知道我的意思,即我和上帝。至于现在呢, 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 ? 王克非将译事之难归结为“翻译之难在于传达原文的‘意'和 ‘味'” 。
1. 树立信心 翻译伊始,不要害怕出错,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别说新手,“连
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 时,就曾把 Had we never loved so kindly 一句中的kindly一字,和德文的 das kind一字混淆起来,结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成“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 鲁迅翻译《死魂灵》加注时,误将《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女主人公谢赫 拉扎台的名字解释为一座城市名称。
2. 练笔有方 我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搞法,一种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
一作家的作品,碰上谁的翻谁的;另一种是“阵地战”式的,即经过逐渐摸 索,逐渐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
“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 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 一个翻译工作者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 加强文学修养。修养主要靠的是平时坚持不懈地阅读,不能靠临时抱佛脚。 在这前提下,当一个人翻译某一外国文学作品时,为了掌握原作风格,倒也 不妨读一些本国有关的作品,临时抱抱佛脚。
3.悟性
叶廷芳深知文学翻译的艰难与奥秘。他说过, 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搞文学 翻译的至少要过四道关:外语关(文学语言比其 他语言更活、更难)、知识关(文学涉及天文地 理的各种学问)、母语关(译文文学性的强弱就 看你的母语功底)、悟性关(文学中存在非理还要求译者要有文人内在的 气质。
风格乃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 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 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他们在处理题材、 驾驭体裁、描述形象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写 作和艺术风格,常常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
三、了解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有反映社会文化的 一面。因此,文学翻译就不能不对原作中包含的 社会生活映象进行认识和反映,或者说对原作中 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和再反映。而译者如 果没有对源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刻的理解,就不 可能具有敏锐的美学和社会学眼光,自然对文学 作品的理解和再创作也就不能进行到一个比较深 的层次了。
11.1.4 理论与实践
? 要使翻译出来的小说像原作一样具有文学价值, 译者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刻理解原作
译者想要传神地译出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有深 刻透彻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基础。译者只有自己 先理解了原文,才能用另一种语言对作品再创造, 才能进一步去传达作品的风格和思想。
二、把握原文的风格
风格是什么?布封说:“风格即其人。”福楼拜 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 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另外,除了源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同样也要 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会帮助译者选择 翻译策略,甚至影响到译者翻译的语言表达。
四、要有良好的母语素养
一位翻译界的教授曾将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比喻为 足球比赛中临门的一脚:一位译者可能学了许多 翻译理论,又花费了许多时间,终于理解了原作, 搞懂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像球员们好不容易将 球带入对方禁区了。万事俱备,只需提笔翻译。 可是这临门一脚却不争气,拙劣的汉语表达使译 文不堪入目,美感全无。
? 按照传统划分法,文学翻译大致可分为散文翻译、 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四类。目前又有 人提出影视翻译也应囊括其中。本单元中,我们 将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小说翻译、散文翻译和 诗歌翻译。但文学翻译浩如烟海、深不可测,要 想真正做好文学翻译,还有待大家长期的训练和 积累。
11.1 文学翻译——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艺术
常用文体翻译
(文学翻译 )
什么是文学翻译
? 何谓文学翻译?一些翻译理论家给它作出了定义: ?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
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 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 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说:“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 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出来。”
11.1.2 可译
? 然而,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是“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不能至了:国内外很多成功译例无疑是年 轻译者漫漫翻译路上的启明灯。
? 钱钟书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 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 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11.1.3 如何走上漫漫译途? ? 信心 + 练笔 + 悟性
? 张今和张宁教授根据前人的定义总结道:“文学翻译是 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 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 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 这些定义都是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在翻译文 学作品时要考虑到的因素,概括之,审美因 素,社会因素和交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